§人是中心
——《择偶者手记》序
生而为文是很累心的。只为自己的全部文字负责已经不轻松,倘若推辞不过再为别人的书作序,这就使本来跟自己不相关的文字也有了关系,简直是不堪重负。在书的前面设序——是古人许多有价值的重要发明之一。
至于哪些序是必需的,哪些序是可有可无的,哪些序是多余的,不是这篇短文所能回答得了的。我只能说,这篇小序算不上是这本书的第一篇读后感,我也不是这本书的第一个读者。因为收在这本集子里的作品都先在报刊上发表过,也肯定有人对这些作品发表过议论。我自知说不出更新鲜的话,对这写序的任务便一推再推、一拖再拖。以至于拖了半年之久,最终也未能推掉,也未能拖过。反觉对不住这两位曾跟我在同一个工厂工作过的作者,更觉得对不住工业题材。
于是,我感到确有几句话想说。这本书的作者模拟工人的眼光,观察普通青年工人的生活,表现他们如何对待爱情,对待友情,对待生活和工作。这使我想到,人们为什么容易认为工业题材吃力不讨好?似乎工业题材离冰冷的机器近,离人性远,工业生产的噪音掩住了人物生命的旋律,人性最基本的东西被技术所取代或异化了……
——这显然是一种误解。
在现代工业社会里,人仍然是历史和现实的中心。人的个体力量不是减弱,而是增强了。
文学是表现人对世界的理解和把握,而不是单纯对技术的理解和把握。文学是人的生命的体验,其中包括对现代科学技术的体验。
科学技术对整个社会的历史和现实机制产生了强大的无法消除的影响。日益膨胀的物质主义也无法阻止地改变了现代人的心理状态乃至生理状态。每个现代人都是一个工业人、技术人。他们离不开工业产品,享受着现代工业文明。
正是这工业文明使社会和人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态度、生活理想在变化,对待生死、灾难、宿命等等最见人性的许多问题的态度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从这个角度说,熟悉工业生活的作家应该占据优势才对。
不要人为地画出工业题材的疆界。
每个题材都有其局限性和自己的优势。成熟的作家善于选择题材的优势,而不受其局限。
这部小说集,采用近似速写、散文式的笔墨,化解了所谓工业题材的“沉重感”。
有些人回避工业题材是因为不熟悉这块生活。有的人用蔑视掩饰自己的无知和怯懦。有的人则是被一种“沉重感”吓住了,认为工业题材太严肃,专业性太强。
总之,工业题材往往给人以“硬骨头”的感觉。这很有意思。题材本身就很“硬”,不正是一种优势吗?
题材过硬不等于写出来的小说也过硬。
小说是个人的表现,是一种对生命的感悟。有对生活的判断,有对社会现象的映照。但不可能承担直接影响历史进程的任务。
处理工业题材,更不可忽视人物的主观意象以及意境的营造和语言的感觉,文学是对现代人生存现实的一种憬悟。
现代人离不开现代工业产品。而反映现代工业题材的小说,却不能受到相应的欢迎。这是作家的悲哀,拿不出像样的能满足现代人某种精神需求的作品。
鉴于此,任何尝试性的努力都应该受到鼓励。
1991年6月30日 蒋子龙文集.13,评与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