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瑟和鸣
——《琴瑟集》序
在当今诗歌的汪洋大海中,这本《琴瑟集》却没有被淹没。它也许算不上是什么“旷世之作”,却是独特的,决不会给人以似曾相识或雷同之感。
古今文坛上常出佳侣,佳话纷传。这本诗集的作者却是企业界的一对佳偶。伉俪偕行,卓有成绩。工程没有泯灭他们的诗情,学习、外出、思念、交友、忆旧,都有诗作。或即兴喷泻而出;或写景状物以抒怀;或感绪无端,雕镂字句;或才华发越,傲然长吟;或感情激荡,夫妻唱和……他们的诗都写在各自的笔记本上,是夫妻间一种心的交流,一种默契,一种秘密,一种情越。朱宝凤在一次外出的途中被一位记者发现了她写的诗,并拿去发表了。于是有了索稿者。他们从大量的诗作中选出一小部分,编成这本《琴瑟集》。这诗集本身不就是一段佳话吗?
这是一对才子才女型的夫妻。他们从十七八岁就开始写格律诗,郭浚清写出了这样的诗句:“小街鞭炮频,守岁冀元春。鼠催晨无睡,独思忆故人。”“婷婷美人蕉,楚楚舞翩跹……脉脉绵绵顾,朝如暮眷牵。”
他是江苏扬州人。朱宝凤生在江苏南通。
郭浚清的父亲要求他在学校里要么当第一名,要么当倒数第一名。他选择了前者,当时的高中七门功课,他除去语文是九十八点五分,其余全是一百分,当仁不让的全校第一。
她出生于书香门第,毕业于著名的南通中学。在大学他们相遇了,成为同班同学。
他们从相识到相爱,似乎也伴随着相互竞争。
朱宝凤天生有一种能高度集中自己注意力的本事,上课不动书,集中全部精力听讲,听老师讲出书上一句甚至就知道下一句要讲什么。
不知是天才的习惯还是故意与班上的女才子形成反差,郭浚清上课不听讲,下课后看书,完全靠自学,有极强的自制力。
他仪表清俊,多才多艺,总分比她高,是班上稳扎稳打的第一名。
有几门单科她则是真正的尖子,当时大学里的一位王牌教授,声称自己一生只教了两个有前途的学生,她是其中之一。纤巧优雅,亮丽脱俗,典型的江南美姑,是经常被众人注意的目标。
“月黑夜兼程”,“手牵险径行”,“无声相偎依,倾语话黎明”——表达了他们的爱情在去井冈山朝圣的途中成熟了。
他们承认并宣布了自己的爱情,就等于放弃了留在南京和被分配到沿海大城市工作的机会。只有西南边陲云南省有两个在一起的名额,他们便双双被分配到昆明制药厂。江都学子旅西南,未领风骚事炼丹。
这两个学化工机械的高才生,一个被分配去烧锅炉,一个去烧电焊,多少也算跟“炼丹”有点关系。朱宝凤烧了两年电焊,郭浚清的锅炉一烧就是五年。他不无幽默感地记下了当时自己的心境:“庐公号自撷,白面搽灰屑。忙碌究熔渣,闲余蕴气节……凡间本世故,俗态多炎凉。富贵宾设席,穷潦苔蔓堂……”
后来“落实政策”他当上了技术员、工段长、工程师、车间主任、云南省一家最大的西药制药厂的副厂长、厂长。
她随后成了全省最大的一家中药制药厂云南白药厂的厂长,并使该厂在她手上面貌一新,连上几个台阶。她的名头甚至更为响亮: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这种理事、那种会长,在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中成为新闻人物,和中央领导人对话,成为记者追踪的对象。
一九八四年,全国兴起一股对厂长、经理进行大考核的风,郭浚清考了个全国第一——他仍保持着第一。“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第一次晋升工程师,关于考核外语一项有统一的试卷,没有统一的录取标准。出题者和被考者都很清楚,工程技术人员多年荒废外语,标准定得高了无人能晋升,定得低了考核又失去了意义。昆明制药厂的技术人员提出以郭浚清的考分为标准,考分在他以上者可晋升,考不过他的人不能晋升。考虑到他已是副厂长,工作很忙,没有时间复习,决不会考得太好。结果他考了98分,不仅是当然的第一名,而且把别人拉下一大截,以他的考分为晋升标准的提案只好作罢。当有人问他为什么能考这么好时,他说:“这有什么办法?我就是会考试。”(请看他的《五绝·自诩》)
在那次厂长、经理大考核中,朱宝凤考了个云南省第四名。
他英年奋发,才气纵横,以后升任云南省医药局副局长,不久再升任省经委副主任。她戏剧般地紧随其后,也当上了省医药局的副局长。
知道了他们的故事,再读他们的诗,就会多一些理解,多一些想象。
诗集中有相当的篇幅是写夫妻、父女、父子及朋友间的感情的。有的含思婉转,低吟浅唱;有的即景起兴,托物寓意;有的真挚强烈,意境深沉。如郭浚清的《七律·周末》:“淡酒小杯酸黄瓜,雄鹰塞上分文武,甘作杞人闻玉帛,夜深高语惊乡梦。联诗论道讯天涯,野鹤林中亦国家,惜无大鼓唤琵琶,暖气透窗寒月斜。”朱宝凤的《古风·乡梦》:“远雷断近梦,不见严慈面。南塞夜色朦,泪眼对星空。”
展示作者功业抱负的诗作,在诗集中也占有很大的分量。郭浚清把令人头疼、枯燥乏味的清理三角债和调煤等日常工作,都能诙谐成诗,且平易自然,流利条畅,并无罗列现象,堆垛冗杂之感。“雪中向炭浴寒风,车簸泥泞叹古戎;下井观煤知矿苦,进山算价有源穷。”“三角债难清更难,边清边欠债如山。”“应酹平川东覆地,街亭早失侃军师。”
朱宝凤的《踏莎行》,音节响亮,境界辽远高阔,倒有一种雄豪气概,壮怀不凡:“薄雾纤云,婵娟轻渡,广寒寂寞无寻处。纵然顷刻聚云峰,清光万里难遮住。不叹春归,莫悉秋暮,今朝且喜银辉路。由来巾帼出英豪,当为华夏中流柱。”
诗集中的景物诗和杂诗,也屡见佳句。如:“南北东西无左右,阴阳圆缺有乾坤;浅红深绿芙蓉态,密叶疏枝斑竹魂。”“盐非海水,碳构金钢。”言浅意深,创意精纯。
作者严格遵循格律,决不马虎。纵横开合,驰骋想象,都尽力不破坏格律的规范。做到了这一步,又取得了如此成就,实属不易。
我从不敢写古体诗,惧怕三条:一、为求奇瑰很容易滞涩了诗意;二、不求奇瑰又容易变成顺口溜、打油诗;三、为精严的格律所制,很容易生涩,变创作为填字游戏。总之是缺少诗才。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取得突破格律局限的资格,像李白那样敢在《乌栖曲》的最后再加上一句:“东方渐高奈乐何!”
自己写不来格律诗,却要为格律诗集作序,这本身就有点尴尬。朋友所托,尴尬也要作。只是和诗集相比,这序像一碗白开水,且有点不伦不类,直觉得对不住这本书。
赶紧打住。
1992年5月3日 蒋子龙文集.13,评与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