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有情世间

§留耕堂

有情世间 蒋子龙 1986 2021-04-06 06:20

  番禺处于珠江三角洲的腑地,河涌交错,水网如织;山丘则丛林密布,人烟稀少。宋绍定六年(1233年),一个叫何德明的人来到番禺,见珠江从上游夹裹着大量泥沙而下,受潮水顶托淤积成坦,年年增大遂成冲积平原,肥沃松软,极宜种植,心想若在此定居,筑堤围田,定能富甲一方。

  于是,何德明选择了番禺的沙湾安顿下来,向官方购得大片土地,并不断开发,渐渐扩充到300余顷。有了这等雄厚的根基,顺势繁衍生息,何氏一脉渐成番禺望族,将自家的大宗祠命名为“留耕堂”。

  两旁的对联是:“小宗异大宗同钦于世世;前人修后人续享之绵绵。”

  并且还立下了一个很特别的规矩:“凡考中秀才、举人、进士者,分别可获得祖荫二份、四份、八份”。每份“祖荫”相当于七亩地。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何家子孙书读好了,有了功名,不是鼓励他们离开乡土,忘记根本,而是以土地奖励,让他们眷恋故土,永不忘根脉。

  由此,番禺何氏,乃成望族。宋代曾创造过何棠、何栗、何榘三兄弟同榜进士的佳话。后来以何柳堂为首的“何氏三杰”,将广东音乐进行系统集成、发扬光大,并创立了“典雅派”。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主席毛泽东曾在北京接见何贤的夫人以及后来成为“澳门特首”的何厚铧。创办近二百年的何氏家塾,今天是广东的省级名校“象贤中学”……不知是不是受此影响,现在属于广州一个区的番禺,每年考上大学的人数,都有七、八千之众。

  何氏无疑创造了一种历经劫难却绵绵不绝的家族文化,正是这种富有强韧生命力的家族文化,令何氏一族成为名门,并保持兴旺至今。

  解读何氏家族文化,理解今天番禺人的文化意识,关键就在“留耕堂”三个字上。

  俗云:“耕种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番禺曾出土一块2000多年前的石碑,上刻四个大字:“大吉番禺”。那么番禺“吉”从何来?其古训是:第一代养地,有地才能养人;第二代养气,养浩然正气;第三代养文化,有文化才能培育和发扬君子之风。

  因此,在番禺并非只有何氏一族如此,早已经形成一种蔚为可观的文化现象。被尊为“岭南三大家”之首的屈大均,别号“今种”。独开一番境界,令人浮想联翩。他削发明志,备受景仰。一生忠愤,气魄雄奇,以诗为史,创翁山诗派。

  只有700多户人家、却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大岭村,先后考中过34名进士,有探花也有状元,出过知县以上的官员近百名。被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共同组织的专家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异物志》的作者杨孚,也是番禺人,为东汉时期岭南第一才子。他的政治主张就是“守业尚文”,“绳美祖宗”。曾极其优美地赞颂鹧鸪的不离恋土:“其志怀南,不思北徂”。

  能够“内守”,方可持久——这是番禺本土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番禺曾被视为“广州的后花园”。竞争社会,谁都想奋勇争先,没人愿意跟一个“后”字沾边。番禺却沉稳干练地当着“后花园”。当国内的“前院经济”正为姓“资”姓“社”争论不休的时候,番禺却忙于建桥修路、招商引资,出现了番禺历史上从未有过经济繁荣景象……

  一个“后”字恰好发挥了番禺的性格优势。而一个城市或地区的性格形成,要得益于文化的浸润和培育。历史上“后发先至”、“后来居上”的事例太多了,都是因为有文化上的“先”和“强”。即便在极其特殊的非常时期,番禺文化中的“留耕”、“守业尚文”的意识也没有泯灭。

  坐落于南村镇的“余荫山房”,位居广东四大名园(番禺余荫山房、佛山梁园、顺德清晖园、东莞可园)之冠,其主人邬彬,于清咸丰八年,官至从二品,年龄却只有34岁,便以母年迈为由,毅然辞官,归隐乡里。他建造“余荫山房”也处处体现一个先人的“荫”字和一个后人的“藏”字:“嘉树成荫,藏而不露,缩龙成寸,小巧玲珑。”因其匠心独运,园中有园,景中含景,外表别具一格,境界幽深广阔。一落成便成为中国园林艺术中的瑰宝。

  今天的“余荫山房”,不仅完整地保留住其主人的文化理念,还凝结历史,成为番禺地域文化的一种象征。烟云过后,岁月照旧;岁月逝去,故事存留。

  番禺的所有故事,都体现了当地文化的魅力。

  时下流行“城市以文化论输赢”一说。古邑番禺,人文鼎盛,卧虎藏龙,这不能不说是他们最大的优势。 有情世间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