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常常是喜事和丧事一块来,哪一年里都有好事,也有坏事。而坏事偏偏容易“传千里”,唯好事“不出门”,再加上现代媒体煽情,2009年似乎就是忧多喜少了:金融风暴,地球变暖,天灾人祸,事故频仍……
既然如此,年就不过了吗?
否。年必须得过,想过也得过,不想过也得过。正所谓“人不过年,年过人”。实际情况是,普天之下没有人不想过年,或不想好好过年的。即便平时过得不太好的人,也是“年年难过年年过,年年过得还不错”。
这是为什么?人嘛,总是要有点希望,有点盼头。
希望是人的本质,人是希望的动物。
而希望又是元旦送给人类最珍贵的礼物。过年就是重新希望,就是有所期盼。新年伊始展望未来,是再自然不过的。所以,新年的魅力是永恒的,“年”永远都是新的。越是“忧多喜少”,就更不能放弃希望。歌德曾唱道:“希望是不幸的人的第二灵魂”。
生活在一个污染严重、环境日益恶化的世界上,似乎唯有希望才是一种健康。绝望和逃避才一种脆弱和病态。
比如,处于世界金融风暴中心的美国人,去年献给元旦的一个字是:“变”!
——在乱中求变,变则通,通了才能走出危机。
清水寺住持森清范,于2009年12月11日,在一张两平方米的白纸上写了一个大大的“新”,这是代表日本人对今年元旦的祝福。
——在困境中唯有出新、创新,才会有新的出路。日本人藉元旦希望有个新的开端、新的气象。
英国人送给元旦的是个“我”字:我需要爱、我感到孤独、我觉得还好、我太胖了、我觉得自由……一切都是我。既然管不了世界,或者说世界不管我,干脆自己照顾自己吧。
对于敏感内向的韩国人,元旦给予的启示是个“闷”字:密云不雨、自欺欺人、讳疾忌医……总之就是不痛快。
再说台湾,在新年推出的字是“盼”:不愧是我们的同胞,实话实说。而台湾同胞要盼望的东西也实在太多了……
那么我们大陆人呢,中国呢,最希望以一个什么字来概括今年的元旦呢?有着数亿网民的国人如今是最会遣词造句了,2009年造出了多少新名词呀?“雷人”、“杯具”、“黑”(打黑和五百年一遇的日全食全黑到一块了)、“门”(艳照门、假捐门)……
但是,一听说要给新年想一个合适的字,喜好一语惊人的人似乎都变得严肃谨慎起来,很少还有人想靠“无厘头”取胜。在已经选出的几个字中,我推崇一个“福”字。金融危机令世界一片叫开连天,唯中国经济还能保持两位数增长,房价飞涨,汽车量猛增,这说明什么?说明中国“不差钱”。但天下没有十全十美的事,去年中国的灾难并不少,震惊世界的火灾、控制不住的矿难、屡抓不绝的贪官……麻烦又这么多,我们一定还缺点什么,差点什么,这是什么呢?
——福气。
这个“福”字最富传统意义。甲骨文的“福”字双手捧酒,是中国人过年时使用最多的一个字。福有多种解释,代表寿、富、康宁,修好德,考终命,福至心灵,福慧双修,五福临门……如果想不出更好的字,将“福”字贴在今年的元旦上,是再合适不过的了,中国人过年讨厌说丧气话。
根据东汉刘熙在《释名》中的说法,将“福”字跟过年联系起来,并不是现代人发明的。不要说人间,还在神界乱七八糟的时候,负责封神的姜子牙,就创造了“福”字的妙用。他在走背运时,其妻离家出走,后来姜太公手握“封神榜”,他老婆又找回来大哭大闹,却并不是要跟他破镜重圆,而是叫他给自己封神。姜太公便封她为“穷神”,但有一条件,不许她到贴有“福”字的人家去。
于是从那时起,凡过年家家必贴“福”字,防备穷神、恶鬼进门。
“福”字因此也有了新的涵义:拒绝感情不专,嫌贫爱富——这不是很适合今天的现实吗?用它代表今年的元旦真是非常贴切。
如此看来,过年确是一句警世格言。它承载着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政府与民众的关系、以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
“元旦年年过,天涯意故长。”我们祈祝以“福”字为代表的2010年元旦,契合了中国人的文化自觉和价值认同,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祈福驱祸,团圆和美。 有情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