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现代人已经步入“数字化生活”,时时事事处处离不开数字,玩数字玩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比如“政绩注水”,实际“注”进去的并不是真正的水,而是数字。即“官出数字,数字出官”。以此类推,“新闻出数字,数字出新闻”,也早就不是什么新闻了。
去年一家安全套公司发布,中国人均性伴侣19.3个,居世界之首。一下子让许多成年人无地自容,感到自己亏得慌,看周围的人不吭不哈、一板正经,原来暗地里竟干了那么多。正不知该如何迎头赶上,忽然又改口说人均性伴侣其实只有6.1个。原先所说的19.3个是想当然,或者干脆就是“糇拿虱子——瞎掰”。
那么这“6.1个”就“准确可信”吗?这类数字游戏见的一多,就会发现他们的玩法也就那么几下子。
其一:含着一半吐一半。“据调查,全球有近四分之一的人失眠症”;“据统计,90%的男性对自己的性器官不满意,46%的成年男性有着不同程度的勃起功能障碍,76%的女性对她们的性伴侣不满意……”谁调查的、谁统计的?又是怎么调查、怎么统计出来的?这样的数字谁相信了,谁就要自己对此负责。去年12月26日的《广州日报》有一消息,白领张女士跟丈夫聊天,说看到报上有个统计数字,中国的一半男人有婚外情,所以男人只能相信一半。不想先生立刻反驳说,他看到的调查统计是广州女性中八成有婚前性行为……一对原本好好的夫妻,随即吵了起来,险些闹得分道扬镳。
其二:干脆连“据”字都省掉,云山雾罩地直接告诉你数字。“有资料证实,中国人2005年吃掉了8806亿(这是什么意思?吃的是公款,还是私款?抑或是13亿人一共吃了这么多?)”“由中国赌客流失到境外的赌资达到6000多亿人民币。”“有数据显示,我国城乡居民每月读一本书的人为51.7%,比5年前(1998年)下降了8.7个百分点。1998我国有上网阅读习惯的人数比例为3.7%,2003年的人数比例达到18.3%,年平均增长率78.9%”。“有专家调研,目前我国40~70岁男子当中,有30%的ED(阳痿)患者,ED男人一半出于纯心理原因。”“除了高涨的不忠指数(男人47.7%,女人32.4%),13.5%的男人有固定情人,有固定情人的女人数则为8.4%。”甚至干脆这样造句子:“有一组数字说明”、“有人计算过”等等。
其三:故弄玄虚,生造数字。《羊城晚报》曾发表了一位博客网CEO的话:“互联网的时间尺度是以狗年来计算的,我们的一年相当于普通人的7年。也就是说,我在互联网上奋斗了10年,就相当于已经是70狗岁了。”他的意思很不错,过去有句老话叫:“洞中方七日,世上已百年”。只是不知道他的这个“狗岁”是什么岁?难道还有鼠岁、马岁、蛇岁?
其四:混淆概念,吓你一跳。1998年底,国家体委研究所李力研,发表了一份关于知识分子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中关村知识分子的平均死亡年龄为53.34岁,比10年前调查的58.52岁低了5.18岁,更低于北京1990年人均寿命73岁。”这还了得,站在大潮前头、无限风光的中关村知识分子,竟比普通人少活10年!于是媒体一阵热炒,全国一片惋惜,很自然引起了有关领导的重视,指示“要用科学的抽样方法,准确的统计数字进行调查分析。”于是,2004年7月,国家人事部、北京人事局,委托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组织课题组,重新调查。最近公布了调查结果:“中关村知识分子人均寿命70.27岁。”
媒体觉得被糊弄了,别看老百姓被媒体糊弄了一点招儿都没有,媒体若觉得面子上下不来是要追问一番的。有记者致电国家体委,想重新采访李力研,不想李力研因突发心脏病已经去世,年仅44岁。我看到这条消息时脊背发凉,他由于混淆了“平均死亡年龄”和“人均寿命”两个不同的概念,让中关村知识分子短命10年。造出这种数字的人,就不怕自己却折寿更多吗?数字是马虎不得的,特别是关乎国计民生、人命关天的一些数字! 有情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