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一本书读通文学典故

【文言表达】

一本书读通文学典故 文渊 9183 2021-04-06 05:54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一本书读通文学典故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黔首/白丁/布衣

  在中国古代,等级制度很严格,不同阶层的人穿衣服的颜色、样式、质料都有严格规定,所以有很多称谓是由衣着引申而来的。

  “黔首”是秦代对百姓的称谓,秦朝崇尚黑色,“黔”就是黑色的意思,“首”就是指头,黔首,即以黑巾裹头。由于平民百姓不能戴华丽的帽子,只能用一块黑布包裹着头,因而这个词后来就用来代指平民。贾谊在《过秦论》中就指出秦始皇:“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白丁”也是古代对平民的一种称呼,古代平民穿白色衣服,所以常以“白丁”称呼平民百姓。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中的“白丁”可引申为没有学识的人。

  另外,古代平民不能穿锦绣,多穿麻布衣服,所以也常用“布衣”来借指平民。《荀子?大略》中有“古之贤人,贱为布衣,贫为匹夫”的句子,诸葛亮《出师表》中也说道:“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而我们常说的“布衣之交”,就是指贫贱之交。

  垂髫/总角/豆蔻/及笄

  垂髫,髫指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文学作品中常用垂髫来代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东晋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就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句子。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因为古代儿童常把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诗?卫风?氓》中回忆主人公年少的欢乐情景时曾说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豆蔻,本是一种春末夏初开花的植物,因为初夏还不是盛夏,古人就常用它来形容少女的纯洁天真和做梦的年龄,也就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的年龄,我们常说的“豆蔻年华”这个词出自唐朝著名诗人杜牧的《赠别》一诗,诗中说道:“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笄,是一种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年满15岁时就会把头发束起来,戴上簪子,因而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通常这个时候女子就可以许配人家了,所以及笄也用来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礼记?内则》记载有“女子十有五而笄”。

  束发/弱冠

  束发是男子的十五岁。古代男子到了十五岁,就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而扎成一束,故称束发。

  弱冠是男子的二十岁,也称加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要举行一次“成人礼”的仪式,这时男子要把头发盘成发髻,然后再戴上帽子,这个发髻和帽子总称为“冠”,这表明他已经是成年人了,但由于此时刚到成年,身体还未发育强壮,故称“弱冠”,弱就是年少的意思。

  而立/不惑/知命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对于自己在人生几个重要年龄段所达到的人生状态作出了自我评价,他说道:“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后人往往把孔子的这些自我评价作为人生不同阶段所应达到的生活理想状态。

  而立,就是指男子三十岁,立,取立身立志的意思,意思是这个时候男人应该已经确定了人生目标,学有成就了,《聊斋志异?长清僧》中曾说:“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不惑,指男子四十岁,不惑就是不迷糊、不糊涂的意思,指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知命是男子五十岁。

  花甲/古稀/耄耋/期颐

  花甲,原意是指一个甲子,由天干、地支组合,每一干支代表一年,六十年为一循环。因干支名号错综参互,故称花甲子,后称年满六十为花甲。计有功在《唐诗纪事》卷六十六中有“(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的句子。

  古稀,是指七十高龄。原指古来稀少,而今也不多含义。它源于唐代大诗人杜甫《曲江二首》诗,杜甫吟咏道:“人生七十古来稀。”一千二百多年的杜甫慨叹人生苦短,能活到七十岁,自古以来十分稀少。

  耄耋,指八九十岁,年纪很大的人。语出《汉?曹操?对酒歌》:“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期颐,指百岁以上的老人。因而祝愿夫妇“白头偕老”,也可说“期颐偕老”。

  纨 绔

  纨绔,是古代一种用细绢做成的裤子。古代富贵人家的子弟都穿细绢做的裤子,这很能反映出他们奢侈的特点,因此,人们常用“纨绔”来形容富家子弟,称之为“纨绔子弟”。杜甫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有“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伉俪

  伉,是对等、匹敌的意思;俪,指结缘、配偶。伉俪原意是指在事业上有可以匹敌的成就的夫妇,后来也称一般的夫妇为伉俪。常用来形容夫妻感情深厚。明代文人沈得符在《万历野获编》中记载:“盖圣德仁厚,加以中宫前后同忧患者积年,伉俪情更加笃挚。”

  结发

  结发,字面上的意思就是束发,把头发扎起来,古人男二十岁束发而冠,女子十五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及笄”。

  同时。结发也是古代婚礼仪式之一。女子许配以后,就要用一种五彩丝绳来束发,到成婚当晚,才由新郎解下。所以,结发本来指女子许配后的束发,后来引申为成婚当晚新郎解开新娘的丝绳这一仪式。也就是杜甫《新婚别》中所说的:“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在古代,通常是把年少时结为夫妻称为结发,后来就用这一词来表示原配夫妇。

  还有一种说法是说结发也指新婚夫妇须在饮交杯酒前各剪下一绺头发,绾在一起表示同心。苏武就有“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的诗句。

  浑家/拙荆

  古人在称呼自己或自己的妻子、儿女时常用一些含有贬低意味的词语,以表示谦虚。比如在《水浒传》中常会见到“浑家”这样的称谓,浑家的本意是不懂事、不知进退的人,古人常用来指自己的妻子,谦称中也含有昵称的意味,表示和她讲不清道理,常用在口语中。

  拙荆,也是对妻子的谦称,荆在这里指用来制作古代妇女的发钗的材料,因而常将妇女的发钗称为“荆钗”。后来就演变成谦称自己的妻子为“荆室”、“拙荆”,或简称为“荆”。拙是笨拙,不聪明、不灵活的意思,表示谦虚。

  断袖分桃

  断袖分桃,是古人对男性之间的同性恋的代称,或者说“隐语”。它是由两个故事组成的。

  “断袖”,来源于西汉的董贤。董贤是御史董龚的儿子,长得很俊俏,深得汉哀帝的宠爱,两人常常同车而乘,同榻而眠。有一次哀帝醒来,衣袖被董贤压住,他怕拉动袖子惊醒董贤,于是用刀子将其割断,可见其爱恋之深。后人就用断袖来形容男性之间的爱恋之情,亦称“断袖之癖”。

  “分桃”则是讲春秋时卫灵公与弥子瑕的故事,弥子瑕是卫国的大夫,卫灵公非常宠爱他。有一次两人一起在果园散步,弥子瑕摘了桃子,先尝甜不甜,然后将剩下的给卫灵公尝。

  断袖分桃流传至今,已成为男同性恋的代名词。

  梨 枣

  梨和枣,指的是梨木和枣木,这两种木料适合于雕刻,因而古代印书的木刻板,多用梨木或枣木刻成,所以称雕版印刷的版为梨枣。

  古人常说的“付之梨枣”就是指将书稿拿去出版。还有“灾梨祸枣”这一说法,指的是滥刻无用不好的书。清代著名学者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卷六中就说道“至于交通声气,号召生徒,祸枣灾梨,递相神圣,不但有明末造,标榜多诬,即月泉吟社诸人,亦病未离乎客气矣。”

  悬 壶

  悬壶,是指行医卖药。这个典故出自《后汉书》,书中记载东汉方士费长房在市集上看见一个卖药的老翁在店门口挂着一个壶,到了闭市的时候,就跳进壶中,他觉得非常奇怪,就去拜老翁为师,学有所成之后就能医治百病。所以后世就用“悬壶”来表示行医卖药。端木蕻良在《乡愁》(五)中说:“我之悬壶问世,多半都是志在济世活人。”

  青 衿

  青衿,这个词出自曹操的《短歌行》,诗曰:“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衿”,是衣领。“青衿”,是周代学子的服装,这里作为贤士的代称。古代常用“青衿”指读书人。

  旧雨/今雨

  古人在文章中常用“旧雨”来比喻老朋友。杜甫的《秋述》就说到:“秋,杜子卧病长安旅次,多雨生鱼,青苔及榻,常时车马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大意是说,宾客旧日遇雨也来,而今遇雨则不来了,初亲后疏。

  后人就把“旧”和“雨”连用作老朋友讲,如旧雨重逢;而“今雨”就用来指新交的朋友,陈寅恪曾为吴宓写了一副对联,题道:今雨不来旧雨往;他生未卜此生休。

  斧 正

  斧正,是人们在请人修改文章时,一种自谦的说法。

  这个词来源于《庄子?徐无鬼》,讲的是春秋战国的事情,惠子是庄子的好朋友,但不幸早亡,庄子对此感到非常伤心。有一天,他对人讲了一个故事,楚国都有个人在刷墙时,不小心在鼻尖上溅了点白粉,他想找个人帮他去掉,有个工匠让他站稳,随手拿起斧头在他的鼻尖上砍了一下,只见一股疾风拂面而过,白粉不见了,而鼻子却一点没有伤着。有个国君听到这件事,叫那个工匠给他表演,可是那位工匠却叹息说:“我有这种技能,但是和我配合的人却已经死了。”庄子借此来表示他惠子的关系。

  后人从中提炼出“斧正”一词,并用做请别人修改文章的敬词。这是对修改者表示尊敬的客气语,赞其水平高,修改起来,像匠石给郢人用大斧削去白粉一样,干净利索,恰到好处。

  糟 糠

  糟糠,是穷人用来充饥的酒渣、米糠等粗劣食物。形容贫穷时共患难的妻子。

  这个典故来源于东汉宋弘。说的是东汉皇帝刘秀有一个姐姐,名叫湖阳公主。湖阳公主死了丈夫之后一直守寡在家。一天她看中了一位叫宋弘的大臣,就请弟弟刘秀皇帝出面提亲。于是刘秀便派人请宋弘来赴宴,席间,刘秀故意用话来考察和暗示宋弘,他对宋弘说:“人生在世,只要有了地位与财富,就不难找到朋友和妻子,你说对吗?”

  不料,宋弘当场反驳道:“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意思是说,不能因为自己的地位变了而忘记在贫贱时结交的朋友,不能因为自己富贵了就抛弃同自己一起吃糠咽菜过苦日子的妻子!刘秀一听,感到宋弘的话讲得十分有理。刘秀知道宋弘已经有了妻子,既然糟糠之妻不下堂,那么,宋弘是不会忘本抛弃妻子而另攀高门的,于是,作为皇帝的刘秀,便不在宋弘在前提起给自己姐姐说媒的事了。

  后人根据这个故事,把自己生死相依、同甘共苦的妻子称为“糟糠”。

  雕虫/雕龙

  雕虫,比喻小技、小道,亦称雕虫末技、雕虫薄技。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赋论》中说道:“即诗赋一道,犹可以见贤人君子之用心,若遂薄之为雕虫末技,吾未见扬雄之《法言》《太玄》可直驾《离骚》而上之。”

  雕龙一般指好的文章或高超的技艺。古人用“文擅雕龙”来形容文章写得极好,《北史?薛憕传论》中说:“寘、憕并学称该博,文擅雕龙,或挥翰凤池,或著书麟阁,咸居禄位,各逞琳琅。”又有“禅世雕龙”这样的成语,用来指文章世代相传。南朝刘勰著有《文心雕龙》,是一部优秀的文学理论著作。

  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教授著作甚丰,有浩瀚的专著、有精美的小品,他自谦地为自己的书斋取名“龙虫并雕斋”,拿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古人有所谓雕龙、雕虫的说法,在这里,雕龙指专门所著,雕虫指一般的小文章、小意思。”龙虫并雕,两样都干。

  登堂入室

  古代宫室布局通常前面是堂,后面是室。登堂入室从字面上讲就是登上厅堂,进入内室。后用来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论语?先进》中说道:“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这个词语也用来比喻学艺深得师传,如清代文人李渔的《闲情偶寄?声容?习技》中就有:“听其翻阅,则书非书也,不怒不威而引人登堂入室之明师也。”

  螟蛉之子

  螟蛉之子,就是指义子,即干儿子、干女儿,最早出自《诗经?小雅?小苑》,书中说有一种叫蜾赢的小虫,只有雄的,没有雌的,只好把螟蛉衔回窝内抚养。

  后人就根据这个典故,把收养义子称为螟蛉之子。凌蒙初的《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三回的篇名就是:“张员外义抚螟蛉子,包龙图智赚合同文”。

  社 稷

  社稷,是一个特指名词,象征国家。社在古代指土地之神,按方位分别命名为:东方青土,南方红土,西方白土,北方黑土,中央黄土。将这五种颜色的土覆于坛面,称五色土,象征国土。古代又把祭土地的地方、日子和礼都叫社。稷是指五谷之神,能生长五谷的土地神祗,这是农业之神。

  所以“社稷”从字面上来看是说土地和五谷之神。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牺 牲

  牺牲,在古代是指祭祀时宰杀的牲畜,古代祭祀一般用牛、羊、猪等牲畜,毛色纯一的牲畜叫牺,身体完整的叫牲。古代又有三牲之说,指的就是祭祀用的牛、羊、猪。后来这个词被用来指为了公众事业而献出生命。

  捉 刀

  “捉刀”一词,语出自《世说新语?容止》。魏国曹操统一北方后,声威大震,各少数民族部落纷纷依附。北方的匈奴也派人来求见曹操,但是曹操觉得自己长得不够威武俊朗,怕影响了在匈奴心中的形象,于是找来了眉目俊朗、声姿高扬的崔瑛,要他代替自己接见使者,他自己却扮成侍卫,手执钢刀,站在坐榻旁边。

  接见结束后,曹操派间谍去问匈奴的使者对曹操印象如何,那使者说:“魏王确实俊美而又威严,但坐榻旁那个侍卫,气度非凡,是真英雄啊!”曹操听到后,就派人杀了那个使者。

  捉刀在这个故事里原指执刀护卫,后来,人们便将代替别人做事称为“捉刀”,而用得最多的是谓代人作文,如“捉刀代笔”。

  续 弦

  相传春秋时,俞伯牙善鼓琴,他的妻子很赞赏他的琴技,常让俞伯牙弹给她听。后来,他的妻子身患重病,要求俞伯牙弹琴给他听,俞伯牙弹得兴致正浓时,琴弦忽然断为两截,而他的妻子也咽气了。俞伯牙非常伤心,收起断了弦的琴,不再弹了。

  一年后,有人为俞伯牙又介绍了个女子,俞伯牙与那女子一见钟情。然而女子希望听到俞伯牙的琴声,俞伯牙虽还怀念亡妻,但想到人死不能复生,便决定敞开心扉,开始新的人生。于是他回家把琴取来,拆去了那根断弦,续上了一根新弦,重新弹奏起来,琴声依然优美动人,于是那个女子便嫁给了俞伯牙。

  这个故事很快在民间传开了,后来人们便把丧妻称为“断弦”,把妻死后再娶比作“续弦”。

  春秋笔法

  孔子在编写《春秋》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后世称这种写作方法为“春秋笔法”,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

  历史上,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意思是:《春秋》的记述,用词细密而意思显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无所歪曲,警诫邪恶而褒奖善良。如果不是圣人谁能够编写呢?

  东道主

  原指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春秋时晋秦合兵围郑,郑文公使烛之武游说秦穆公。《左传?僖公三十年》中记载:“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郑国在秦国东面,接待秦国出使东方的使节,故称“东道主”。

  一般情况,人们把接待宾客的当地主人称为东道主。后来“东道主”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或指请客的人。现在“东道主”一词用的很广泛,赛事的主办国或者主办城市也称为东道主。 一本书读通文学典故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