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一本书读通文学典故

【著名诗句】

一本书读通文学典故 文渊 26293 2021-04-06 05:54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一本书读通文学典故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树欲静而风不止

  吾失之三矣,少而学,游诸侯,以后吾亲,失之一也。高尚吾志,闲吾事君,失之二也。与友厚而少绝之,失之三也。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吾请从此辞矣。

  —韩婴《韩诗外传》

  孔子的学生皋鱼,一生忙于周游列国和寻师访友,因此很少留在家里侍奉父母。不料父母相继去世,皋鱼惊觉从此不能再尽孝道,深悔父母在世时未能好好服侍在床侧,现在已追悔莫及了。在文中,皋鱼以“树欲静而风不止”来比喻他痛失双亲的无奈。

  树不希望总是摇来摇去,想要静下来,可是风却始终不肯停息,这是树的无奈;对于为人子女者来说,很可能有一天想要放下手中的事情,安心侍奉父母了,而此时,或许父母已不在世,留下的只有追悔莫及,人生中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

  因为这缘故,后人便以“风树之悲”来借喻丧亲之痛,也比喻形势与自己的愿望相违背,主观愿望适应不了客观情况。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鱼我所欲》

  人生中总会面临抉择,站在分岔路口该何去何从是很多人面临的问题。孟子就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他说,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所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

  鱼与熊掌在这里只是代表了两种俱为所欲,难于取舍之物,世上很多事情不能兼美,面对抉择应体察自己的本心,明确自己想要追求的是什么,这样才能作出不会后悔的决定。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孟子?尽心下》

  孟子这句话是说,贤人先使自己明白,然后才去使别人明白;今天的人则是自己都没有搞清楚,却想去使别人明白。昏昏是模糊、糊涂的意思,昭昭指清楚、明白。

  先贤之所以受到尊重,不断有人读解和阐释他们的思想和学说,是因为他们自己对于所说的知识是很清楚的,而现在的人们学识不足却都好为人师,自己还稀里糊涂,却希望被人可以从自己这儿获得清楚明白的知识,这是不可能的。

  不如相忘于江湖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庄子?大宗师》

  庄子在《大宗师》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泉水已经干涸了,有两条鱼还没有离开,于是就躺在了干燥的地面上,为了生存,他们彼此把嘴里的唾液吐到对方身上,以使对方保持湿润,苟延残喘而不必干涸致死。

  这样的在困境中相互扶助固然感人,但庄子却认为,与其到死亡边缘才相互扶持,还不如在困难到来之前大家就已经安安分分地回到大海,避过了劫难,互相不认识的好。

  庄子是个很实际、很达观的人,他并不虚伪地要追求高尚的英雄主义。“相濡以沫”,或许令人感动;而“相忘于江湖”则是另一种境界,选择放弃强烈的感情来换取平稳的生活。这体现了更大的坦荡、更淡泊的心境。

  现在人们常用相濡以沫来形容在困境中互不放弃、相互扶持的人,尤其指夫妻之间,而“相忘于江湖”一般指各自生活,互不通音讯。

  士为知己者死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雠矣。

  —《战国策?赵策一》

  豫让是《战国策》上有名的豪侠之士,书中记载豫让最初是给范氏和中行氏做大臣,但并没有得到重用,于是他转而投效知伯,知伯很器重他。

  后来韩、赵、魏三国瓜分了知伯的土地,其中赵武子最痛恨知伯,把知伯的头骨拿来作饮器。豫让知道后决定为知伯报仇。他不惜自毁容貌,自残身体以接近赵武子并刺杀他,都没有成功,于是在被赵武子捉住后要求用剑刺赵武子的王袍,愿望达成后他仰天长叹:“天哪,我豫让总算为知伯报了仇!”说完就自杀身亡了。

  知己者就是指了解自己、信用自己的人。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意思是说一个有气节的人是甘愿为赏识自己、栽培自己的人而献身的,就像女人为了让喜欢自己的人欣赏而打扮自己一样。

  故事中豫让为了报答知遇之恩,可以不惜牺牲生命,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在他身上体现出的古代英雄主义气节和精神价值,让后人深受感动。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楚汉相争时,项羽屯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谋士范增设计要除掉刘邦。刘邦依约赴鸿门宴,范增请项庄舞剑助兴,意图杀害刘邦。张良叫来樊哙,二人建议刘邦借上厕所的机会逃走,刘邦认为不跟项羽说一声就离开不太好,樊哙说:“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意思是现在的形势严峻,我们都成了别人砧板上的肉,待人宰割了,哪里还顾得上告辞啊。于是刘邦就走小路离开了项羽的军队。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这句话,形象地揭示了鸿门宴前和鸿门宴上刘邦与项羽悬殊的实力。刀俎就是指刀和刀砧板,也就是宰割的工具。在这里比喻生杀的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

  大风起兮云飞扬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 刘邦《大风歌》

  刘邦在战胜项羽后,成了汉朝的开国皇帝。得胜还军途中,刘邦顺路回了一次自己的故乡—沛县,还把昔日的朋友、尊长、晚辈都召来,共同欢饮数十日。

  一天酒酣,刘邦一面击缶,一面唱着这首自己即兴创作的《大风歌》;而且还慷慨起舞,伤怀泣下。此时的他固然是兴奋、欢乐、踌躇满志,但在内心深处却隐藏着深刻的恐惧和悲哀。而这首《大风歌》就生动地显示出他矛盾的心情。

  假如说项羽的《垓下歌》表现了失败者的悲哀,那么《大风歌》就显示了胜利者的悲哀。而作为这两种悲哀的纽带的,则是对于人的渺小的感伤。

  第一句“大风起兮云飞扬”,唐代的李善曾解释说:“风起云飞,以喻群雄竞逐,而天下乱也。”群雄竞逐天下乱,指的就是秦末群雄纷起,争夺天下的情状。用风云作比喻,显示了群雄逐鹿如风起云涌的激烈斗争的壮阔场景。第二句“威加海内兮归故乡”,意思是他已经登上帝位,成为四海之君,而现在又衣锦还乡。前两句充满了自信和抱负,第三句却突然透露出前途未卜的焦灼和恐惧,他说:“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正所谓得天下容易,守天下难,能得能守才能保住江山社稷,才不负这多年的打拼。

  后汉蔡邕以大篆把这首歌写在石头上,是为大风歌碑,至今仍保存在沛县文化馆。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

  —洪迈《容斋续笔?萧何给韩信》

  韩信是刘邦的大将,为汉朝大业的开创立下了汗马功劳。据《史记?卷九十二》记载,韩信起初在项羽手下当一个郎中小官,屡次向项羽献策,都未被采用。于是就从楚军逃亡至汉军,做了一名小小的治粟都尉。萧何几次与韩信谈话,发现他是一个奇才。

  汉军到达南郑时,很多将士都逃跑了。韩信见自己仍不受重用,便同大家一起逃跑了。萧何听说,未及禀明刘邦,连夜把韩信追了回来,并向刘邦大力推荐他。刘邦听了便一下子把韩信从一名小军官提拔为统率全军的大将。韩信得到重用后,果然不负众望,为刘邦打了很多次胜仗,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刘邦平定天下后,却越来越不信任韩信,有人告韩信谋反,刘邦就用计逮捕了韩信。后虽赦免,却由楚王降为淮阴侯。韩信由此也便开始怨恨刘邦,常称病不朝。后来巨鹿守将陈郗造反,韩信已事先与之达成默契,愿为内应。刘邦亲自率兵前去平叛,韩信借病不从,却秘密聚集一些亡命之徒欲袭击吕后和太子。不幸事泄,吕后用萧何之计,假称皇上已平定陈郗,让群臣皆来拜贺,骗韩信入朝。韩信一来便被武士捆绑,吕后命在长乐宫前将他斩首。

  韩信的成功是由于萧何的大力推荐,韩信的败亡,也是萧何出的计谋。所以民间就由这个故事概括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句俚语。宋人洪迈的《容斋续笔》记录下这句话,并简单探讨了它的成因。

  后人就用词典故来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司马迁《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霍去病是西汉著名将领,他为人少言寡语,有气魄,敢作敢为。十八岁第一次从军就带领一个小分队奇袭匈奴的大本营,杀死匈奴单于的爷爷,俘虏了匈奴的相国和单于的叔父,勇冠三军,被封为冠军侯。

  在元狩二年(前121),元狩四年(前119)与匈奴军的战斗中,霍去病显露出杰出的军事才能,共斩俘匈奴10万余人。汉武帝很喜欢这个名将,曾下令给他建造府第,但霍去病却拒绝了。他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意思是说,匈奴还没被消灭,我怎么有心思成家立室呢!表达了报国的决心。

  曹植在《白马篇》中的“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也表达了相似的情感。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玺书劳异曰:“赤眉破平,士吏劳苦,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方论功赏,以答大勋。”

  —范晔《后汉书?冯异传》

  东汉刘秀即位为光武帝后,派大将冯异率军西征,攻打赤眉军。赤眉佯败,在回溪之地大破冯军。冯异败回营寨后,重召散兵,复使人混入赤眉,然后内外夹攻,在崤底之地大破赤眉。事后,汉光武帝刘秀下诏奖之,谓冯异初虽在回溪失利,但终能在渑池获胜。可谓在此先有所失,后在彼终有所得,应当论功行赏,以表战功。

  东隅指日出之处,即早晨,比喻开始的时候;桑榆指的是日落之处,即夜晚,比喻最终。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原是指在某处先有所失,在另一处又会有所得,也用来比喻在一方面有所失败,但在另一方面有所成就。

  孙中山在《党员不可存心做官发财》中说:“但是失之东隅,还可以收之桑榆,亡羊补牢,还未为晚。”

  山雨欲来风满楼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许浑《咸阳城东楼》

  日薄西山,诗人凭栏远眺时,忽然间乌云滚滚,云生日落,紧接着一阵凉风吹来城上,顿时城楼越发空空落落,萧然凛然,凭借着生活经验,诗人已经感到这风是雨的先兆,风已飒然,雨势迫在眉睫了。

  作者许浑将景色的迁动,心情的变改,都捕捉在“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这两句诗之中,使后人都如身在楼城之上,风雨之间,这两句遂成为不朽名句。

  后来人们多用这句诗来比喻冲突或战争爆发之前的紧张气氛,也用到政治斗争的形势紧迫、或突发事件的暴发前夕等方面的先兆。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上堂: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落花有意随流水,流水无情恋落花。

  —释普济《五灯会元?温州龙翔竹庵士珪禅师》

  这句话本是佛家禅林用语,原是指凋落的花瓣随着流水飘去,形容惨春的景象,作者采用拟人化的写法,把落花和流水之间的关系写得十分贴切。

  后来人们习惯用它来比喻男女恋爱双方一方有意,一方无情。冯梦龙在《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中就曾用此典故:“谁知朱重是个老实人,又且兰花龌龊丑陋,朱重也看不上眼。以此,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落花”和“流水”也是古代诗文作品中常见的意象,比如储光羲的《江南曲》中,有“落花如有意,来去逐轻舟”;司空曙的《题鲜于秋林园》中,有“远山芳草外,流水落花中”;李煜的《浪淘沙》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等等。当然根据所用的地方不同,也有不同的解释。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王勃《滕王阁序》

  冯唐是西汉时候的人,他在汉文帝时就被举荐做了官,但由于他为人正直无私,敢于进谏,不徇私情,所以常得罪皇帝,得不到升迁。到汉武帝即位,到处征求贤良之士时,大家举荐冯唐,但此时冯唐已九十多岁,不能再做官了。无独有偶李广,是汉武帝时的名将,屡立战功,却终身未被封侯。

  而此时的王勃正是因撰《檄英王鸡》得罪了唐高宗而被放逐的时候。他到交趾探望父亲路经洪州,恰逢重阳节,洪州都督阎伯屿大宴宾客,吟诗作乐,于是王勃临席作文,通过引用这两个典故,来感慨生不逢时,空有才华而不能得到重用、施展抱负。

  宋代的著名词人苏轼,在被贬密州的时候,也想起了冯唐的故事,于是在《江城子?密州》的词里咏叹:“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商女不知亡国恨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

  南朝陈后主生活奢侈,不问政事,且喜爱艳词,每日只在宫中与嫔妃近臣游宴。后主每次在后庭摆宴,必唤上一些舞文弄墨的近臣,与贵妃、宫女调情。然后让文臣作词,选其中特别艳丽的句子配曲,分配给宫女演唱。

  其中有一首《玉树后庭花》,歌词中云:“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陈后主的好日子就像这玉树后庭花一样短暂,即位前后不足七年(582—589)。589年,隋兵进入建康(今南京),就被俘,病死于洛阳。后来《玉树后庭花》遂被称为“亡国之音”。

  晚唐时期,统治集团日益腐败,上层人物沉溺声色,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而秦淮河自东晋起就是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寻欢作乐、纵情声色的“金粉”之地。

  杜牧夜泊秦淮,看到了红灯绿酒,听到了笙歌艳曲,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诗中鞭挞的对象不再是“商女”,而是那些醉生梦死,不管天下安危的达官贵人,同时诗人的忧国之情也不言自明。全诗构思颇具匠心,言近旨远,含蓄深沉,是杜牧七绝中的优秀篇章。

  海内存知己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四海之内有知己的朋友,即使远隔天边,也感觉像邻居一样亲近,并不会感到孤单寂寞。因此,这首诗一洗往昔送别中悲苦送别缠绵之态,体现出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交往的名句!

  一骑红尘妃子笑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骏马飞驰,身后只留下高扬的尘土,别人都不知道是什么事情值得如此匆忙,只有一个妃子看到后开心地笑了,因为她知道这是她喜欢的荔枝送到了。这个妃子就是杨贵妃。史书记载,杨贵妃非常受唐玄宗的宠爱,因为她喜欢吃荔枝,唐玄宗就专门让人每天送荔枝到皇宫来。

  但荔枝主要生长在我国南方地区,为了保证荔枝送到皇宫时仍然新鲜,送荔枝的人只能夜以继日地骑马飞驰,马累死了就换马继续赶路,更有甚者,送荔枝的人也被累死。

  大文学家苏轼有一首《荔枝叹》,描述的就是当时杨贵妃吃荔枝的情景,诗中叹道:“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写出了为博得杨贵妃一笑,百姓“惊尘溅血”的情景。后世也以“妃子笑”来指荔枝。

  天生我才必有用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

  《将进酒》,又称《惜空酒樽》,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题目意绎即“劝酒歌”。这是李白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做客,三人登高宴饮时所作。当时距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达八年之久,正是作者怀才而不遇的时候,于是将满腔不合时宜借酒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抒发。

  诗中感叹了人生易老,怀才不遇,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旷达情怀。“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意思是我既然生在人世间就一定会有用武之地,钱财即使花光了也早晚会再挣回来,豪迈潇洒的风格非常明显。

  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

  《行路难》,是李白被“赐金放还”,被迫离开长安时,感叹人生道路上充满艰难险阻的作品。李白一生想要实现济世的抱负,但他傲岸奔放,蔑视权贵,不容于朝。这种情况下,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诗。

  但李白终究是盛唐的大诗人,他悲而不伤,那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使他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诗人用“长风破浪”比喻其宏伟抱负,远大的志向,接以“会有时”,肯定这一抱负有施展的时候。表现了他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直挂云帆济沧海”,则由乘长风破万里浪推演而来,创造出一个雄浑阔大的意象,融入了诗人“辅弼天下”,大济苍生的宏伟蓝图。最后两句诗人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

  现在常用这两句诗表达自己有宏大的理想抱负和实现理想抱负的坚定的信念。

  遍插茱萸少一人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阴历九月九是重阳节,按民间的习俗,人们会扎上茱萸袋,登高饮菊花酒来避邪。而在这首诗中,诗人在遥远的他乡,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只能想象家乡的兄弟们登高饮酒时发现只少了他一人的情景,这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为寄托游子思念的名言,“遍插茱萸少一人”,更是把独在异乡落寞和思乡的情感表达得生动而细腻。

  何当共剪西窗烛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古代用蜡烛照明,蜡烛点的时间长了之后,烛芯会变长还会分岔,不剪的话无法看清东西,所以要常用剪子剪一剪。漫漫长夜两个人一起在灯下长谈,不觉夜已过半,烛芯分叉,于是两人一起用剪子修剪烛芯,场景十分温馨,诗人通过回忆生活中的这一小细节,表达了对家中人的思念。这句诗原指思念远方妻子,盼望相聚夜语。后用来泛指亲友聚谈。

  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连琐》中就说:“今视之殆如梦寐,与谈诗文,慧黠可爱。剪烛西窗,如得良友。”

  诗中的“巴山夜雨”后来也被引为典故,用来指客居异地又逢夜雨缠绵的孤寂情景。

  夕阳无限好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登乐游原》

  晚唐诗人李商隐善于用华丽的辞藻,表现细微的情感,而这首诗中作者用词却很简单,只是叙述了傍晚心情郁闷,于是驱车到乐游原散心这样一件事。此时的夕阳正放出美丽的余晖,景色迷人,使诗人在精神上得到享受和满足。

  然而诗人却没有醉心于这美景之中,而是感叹这一切美景还是转瞬即逝,不久就会被夜幕笼罩。晚景虽好,可惜不能久留,诗人郁闷的心情影响了他对景色的欣赏,面对美景仍流露出伤感的情绪。这句话后来被人门用来表示美景虽好,但时间短暂,转瞬即逝无法挽留。

  一片冰心在玉壶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这首诗是王昌龄与好友辛渐离别时所做,诗的开头渲染了离别的凄清气氛,后句特别嘱托辛渐:如果家乡的亲朋好友问到我现在的情况,你要告诉他们,我的为人就像那晶莹剔透的一块冰,装在洁白的玉壶之中,以表明自己不会因为遭到贬谪而改变玉洁冰清的节操。

  冰心就是指清洁的心,形容性情淡泊,不求名利,早在六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用“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自从开元宰相姚崇作《冰壶诫》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

  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天涯共此时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张九龄《望月怀远》

  古人对月,有着深厚的感情,联想非常丰富。望月怀人,也常常成为古诗词中的题材,但像张九龄写得如此幽清淡远,深情绵邈,却不多见。这首诗通过主人公望月时思潮起伏的描写,来表达诗人对远方之人殷切怀念的情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两句,初句写景,对句由景入情。诗人用朴实而自然的语言描绘出一轮皓月从东海那边冉冉升起,展现出一派无限广阔壮丽的动人景象的画面。明月的深奥莫窥、遥远难测,勾起了诗中人的不尽思念。他想到远方的亲人,此时可能也在对月相思。

  诗中人不说自己望月思念对方,而是设想对方在望月思念自己。构思奇巧,含蕴有致,生动地反衬出诗寄托的深远。诗人巧妙地把写景和抒情融合起来。写出彼此共对皓月之境,又蕴涵怀远之情,是望月怀人的佳作。这句诗也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女娲炼石补天处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叫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李贺《李凭箜篌引》

  这是李贺在长安听梨园弟子李凭弹箜篌后所做的,作者用丰富的想像,热情赞赏了李凭的精湛技艺。我们都知道女娲炼石补天的传说,然而作者认为,即使是女娲听到李凭的歌声也会忘了自己的职责,听得如是如醉。补到天上的那块石头也破裂开来,引得天惊地动,秋雨大作,出现了一幅幅圆美流动、光怪陆离的场景。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想像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然而纵观全篇,又无处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这就使外在的物象和内在的情思融为一体,构成可以悦目赏心的艺术境界。

  人们从诗句中引申出“石破天惊”一词,形容乐声高亢激越,有惊天动地之势。后多用以比喻某一事物或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青春作伴好还乡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这首诗,是杜甫在得知安史之乱已被平定时所作,诗中洋溢着难抑的欣喜。蓟北乃是安史叛军的老巢,收复蓟北,标志安史叛军的崩溃,破碎的山河重新统一。这对于多年漂泊“剑南”,急于结束流落返回故乡的诗人来说,确是天大的喜讯,诗人通过写他的泪如泉涌、洒满衣襟的样子反映他那种悲喜交集的心情。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是这首诗里的经典名句。“白日”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相伴同行,回到思念已久的家乡,结束这客居异乡的生活。想到这里,又怎能不欣喜若狂!

  此诗感情宣泄如奔流直下,语言明快爽朗,率性而写,不作妆饰,句句有喜色,被清人浦起龙称为老杜“生平第一快诗。”(《读杜心解》

  千树万树梨花开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诗人岑参于公元754年(天宝十三年)在轮台写下这首咏雪送别诗。本诗因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而成为盛世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杜甫在《渼陂行》中写道:“岑参兄弟皆好奇。”所以读此诗不要忽略一个“奇”字。

  塞外严寒的天气,北风一吹,大雪便会纷纷落下。北风吹过,雪花纷飞,如同春风拂过待开的梨花一样。“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意境壮美,浪漫幻化。诗人利用春景来写冬景,角度新颖,尤其是将南国春景来比北国冬景,几乎让人忘记了奇寒的天气,而只记得内心的温暖和喜悦。本书诗不仅描绘了边塞的壮丽景色,同时也表达了友人之间的真挚情感。全诗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诗句已成为千古名句。

  日出江花红胜火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忆江南》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青年时期他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之后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十二年之后,也就是在他六十七岁的时候,写下了三首《忆江南》。

  三首词从今时忆起往昔,最后又回到当下。白居易虽身在洛阳,却神驰江南,抚今追昔,无限深情地追忆最难忘的江南往事。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依旧历历在目。太阳从江面慢慢升起,染得鲜花比火还要红,春天到来时碧绿的江水宛若湛蓝。这美丽的景象怎能不叫人怀念江南?一幅绚烂的江南春色图跃然纸上。

  草色遥看近却无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初春小雨》

  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诗的风格清新自然,简直是口语化的。看似平淡,实则是绝不平淡的。韩愈自己说:“艰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原来他的“平淡”是来之不易的。

  这是一幅早春咏诵图,诗人没有彩色的画笔,却用诗句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素雅的、似有却无的色彩。雨儿的脚步轻轻地拂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迹,初春的草芽冒了出来,远远望去,朦朦胧胧,青青翠翠的一大片,可是近看之时,那一抹绿又消失地无影无踪了。这隐隐泛出的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这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又岂在朝朝暮暮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

  云彩在天空变幻出千百种奇巧的样式,牛郎、织女守候在遥远银河两岸,每年只在七夕的夜晚相会。这刻缠绵的情思,像天河里,流了千年的河水,绵绵不绝,这如梦似幻的短暂欢会,却最终还是要结束,牛郎、织女恋恋不舍地各自踏上归去的路,在心中相互劝解:我们的真情已至死不渝、天荒地老,又何必贪求朝朝暮暮的厮守?

  《鹊桥仙》原是为咏叹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故事而创作出的乐曲。本词的内容也正是咏此神话,借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故事,歌颂坚贞纯美的爱情。

  宋代的欧阳修、柳永、苏轼、张先等人也曾吟咏过这一题材诗作,虽然遣词造句各异,却都因袭了“欢娱苦短”的传统主题,格调哀婉、凄楚。相形之下,秦观此词堪称独出机杼,立意高远。

  关于银河,《古诗十九首》有云:“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秦观在这里以“迢迢”二字形容银河的辽阔,迢迢银河水,将两个相爱的人阻隔,相见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

  久别的爱人在金风玉露之夜、碧落银河之畔相会,这美好的一刻,就抵得上人间千遍万遍的相会。词人热情歌颂了这种圣洁而永恒的爱情。李商隐曾在《辛未七夕》中使用了“金风玉露”这一说法:“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爱人的相会映衬于金风玉露、冰清玉洁的背景之下,显示出爱情的高尚纯洁和超凡脱俗。

  结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最有境界,这两句既指出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模式,又表述了作者的爱情观,是高度凝练的名言佳句,因此也成为咏诵爱情的千古绝唱。

  映日荷花别样红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正值西湖的六月,此时的风光确实与其他时节不同。翠绿的荷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在阳光的映照下,荷花显得格外娇艳美丽。

  本诗是诗人驻足六月西湖,为送别友人林子方而作的。林子方举进士后,曾担任直阁秘书(主要负责给皇帝草拟诏书的文官)。时任秘书少监、太子侍读的杨万里是林子方的上级兼好友,两人经常聚在一起畅谈强国主张、抗金建议,两人志同道合、视对方为知己。

  后来,林子方被调离皇帝身边,需要赴福州任职。林子方非常高兴,自以为是仕途升迁。杨万里则不这么想,送林子方赴福州时,写下此诗,劝告林子方不要去福州。其中隐喻之意不难理解:“西湖”指南宋首都临安,“六月中”暗指朝廷,“风光不与四时同”朝廷里和其他地方不同。杨万里希望林子方能够明白:朝廷的外面的官场不一样。你只有留在皇帝的身边,才能有所成就,拥有光明的前途。

  可是林子方并没有读懂这首诗,只是喊了一声“好诗”便去了福州。最后,林子方也淹没在了滚滚的历史长河之中。

  会当凌绝顶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岳”在这里指东岳泰山,“岱宗”也是指泰山,泰山亦名岱山,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

  这首诗是杜甫远望泰山时所作,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都是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暮,并由望岳进而想像将来的登岳。

  诗的前三句是写泰山的形象,它的巍峨高大、神奇秀丽和深邃悠远。到第四句,是诗人由望泰山而想到登泰山,“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表示了诗人不怕困难,勇攀高峰的信念,以及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这首诗写的虽是泰山,却也是杜甫借歌颂泰山之雄伟,兼写自己的胸怀,表现了一种积极用世的思想,眼下虽然未得志,但作者自信终能有所成就,攀越顶峰。全诗风格遒劲峻洁,气魄雄放,显示了杜甫的胸怀大志的气魄,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伟大诗人的一个关键所在,也是这首诗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诵的原因。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就曾感叹:“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

  江州司马青衫湿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白居易《琵琶行》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任江州司马,在送客上船时,偶然听得琵琶声,于是邀请琵琶女演奏。在和琵琶女对话中,白居易了解了琵琶女的身世,觉得他们两人命运相同,写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惊人句,并为之泪湿青衫,后来人们就用“司马青衫”这一典故来表示由于内心痛苦而伤心流泪或形容极度悲伤。

  王实甫在《西厢记》的《长亭送别》一节中就有“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林觉民《与妻书》中的“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也用到了这个典故。

  白首如新,倾盖如故

  古人有言曰:“白首如新,倾盖如故。”言以身托人,必择所安。孟德视仆,岂惜此尺寸之士哉,特以公非所托故也。

  —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

  白首,就是说头发都白了的时候,也就是年老之后。盖,是指车盖,古人乘车,路上相遇,擦身而过时,会撩起帘子看一下车子间的距离,以防磕碰。这样,两辆车子里的人就可以看见对方,因为此时车盖很接近,故称为“倾盖之交”。

  白首如新,就是指两个人在一起直到老了也并不了解,还像刚刚认识的人一样,交情并不深。倾盖如故,是说只是因为偶然在路上遇见,在车上相互看了一眼,就仿佛已经认识很久一样,一见如故,非常亲切。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谚曰:“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

  西汉时期,邹阳有一次因为受人诬陷,被梁孝王关进监牢,准备处死。邹阳十分激愤,他在狱中给梁孝王写了一封信,信中列举事实说明:待人真诚就不会被人怀疑,纯粹是一句空话。

  他写道:“荆轲冒死为燕太子丹去行刺秦始皇,可是太子丹还一度怀疑他胆小畏惧,不敢立即出发。卞和将宝玉献给楚王,可是楚王硬说他犯了欺君之罪,下令砍掉他的脚。李斯尽力辅助秦始皇执政,使秦国富强,结果被秦二世处死。所以谚语说:‘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双方互不了解,即使交往一辈子,头发都白了,也还是像刚认识时一样;真正相互了解,即使是初交,也会像老朋友一样。”梁孝王读了邹阳的信后,很受感动,立即把他释放,并作为贵宾接待。

  天涯何处无芳草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苏轼《蝶恋花》

  这是一首感叹春光流逝、佳人难见的小词,为苏轼谪居岭南时所作。词的上片写春光将尽,伤春中隐含思乡情怀。下片抒写闻声而不见佳人的懊恼和惆怅。“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这一句,说的是柳絮漫天,芳草无际,最撩人愁思,一个“又”字,表明作者谪居于此已不止一年了。“天涯何处无芳草”,表面似乎只是说天涯到处皆长满茂盛的芳草,春色无边,实则化用《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又何怀乎故宇”之意,表示只要随遇而安,在哪里安家都是一样的。词人的失意情怀和旷达的人生态度于此亦隐隐透出。

  先天下之忧而忧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岳阳楼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脍炙人口的名句,出自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这篇文章是范仲淹被贬放邓州时,为记岳阳楼重修而作。文章中,作者以天下为己任,表达了要在天下人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体现了一种忧国忧民,先人后己的高尚品格。

  这种远在江湖之远仍心忧天下,不为个人的进退、荣辱而悲喜的情怀得到了千百年来人们的尊敬。

  十年生死两茫茫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这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上片写诗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是写实。下片记述梦境,抒写了诗人对亡妻执著不舍的深情。全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既写了亡妻,又写了诗人自己。词中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这首词思致委婉,境界层出,情调凄凉哀婉,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苏轼写此词时正在密州任知州,这时距离他的妻子亡故,前后已整整十年之久了。词前小序明确指出本篇的题旨是“记梦”。然而,梦中的景象只在词的下片短暂出现,在全篇中并未居主导地位。作者之所以能进入“幽梦”之乡,并且能以词来“记梦”。完全是作者对亡妻朝思暮念、长期不能忘怀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开篇点出的“十年生死两茫茫”这一悲惨的现实,写的是漫长岁月中的个人悲凉身世。生,指作者;死,指亡妻。这说明,生者与死者两方面都在长期相互怀念,但却消息不通,音容渺茫了。作者之所以将生死并提,除阐明题旨的作用之外,其目的还在于强调生者的悲思。

  众里寻他千百度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玉案》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辛弃疾最为脍炙人口的诗句之一。《青玉案》作为一首婉约词,在艺术成就上丝毫不逊色于北宋的婉约派大家晏殊或柳永。本词开头极力渲染的元宵佳节的热闹景象,都是为了反衬“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的与众不同。

  有学者认为这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便是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

  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更是将词的最后一句看做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第三种境界,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于看似不经意之中,有所发现、发明,这虽不是辛弃疾的原意,却也形象地道出了做学问必经的三个阶段、状态,成为后人会心揣摩的名句。

  柳暗花明又一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陆游《游山西村》

  人生常会有暗淡的时候,眼前看到的总是挫折与艰难,但往往会在一筹莫展之际,情势出现转机,逆境转为充满希望的顺境,这也是陆游在《游山西村》这首诗中表达的达观的心情。

  近代著名文学家茅盾在《锻炼》里就说到:“外交上有个消息……也许急转直下,来个惊人的变化。那时候,柳暗花明又一村了,今天的一些计划自然都成了陈迹。”

  响珰珰一粒铜豌豆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

  —关汉卿《一枝花?不伏老 》

  “铜豌豆”原是元代妓院对老狎客的切口,但此处诗人巧妙地使用双关语,以五串形容植物之豆的衬字来修饰“铜豌豆”,从而赋予了它以坚韧不屈、与世抗争的特性。在这一气直下的五串衬字中,体现了一种为世不容而来的焦躁和不屈,喷射出一种与传统规范相撞击的愤怒与不满!当人在现实的摧残和压抑下,诗人对自身的憧憬又难免转为一种悲凉、无奈的意绪。

  关汉卿是元代著名的戏剧大师,同时也是著名的散曲作家,《一枝花?不伏老》就是他的代表作。作品以生动活泼的比喻,写出了书会才人的品行和才华,具有民间曲词那种辛辣恣肆和诙谐滑稽的风格。曲子气韵深沉,语势狂放,在清澈见底的情感波流中,表现出的正是关汉卿坚韧、顽强性格的自画像,正是这样的性格,使他能够终身不渝地从事杂剧创作,写出一篇篇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作品。

  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关汉卿《窦娥冤》

  苌弘是周景王、敬王时的大夫,又称苌叔。后来遭到帝王的猜忌而被疏远,在蜀中含冤而逝,当地人很感念他的忠心和节操,就把他的血用器皿盛起来,经过三年,血化为碧玉。

  望帝是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的称号。传说他和妻子一起战胜恶龙,平治洪水,受人民拥戴为王,号望帝。但后来遭到恶人的陷害,被囚禁并死于山中,化为杜鹃鸟,日夜悲啼,啼到血出才停止。

  后人就用苌弘化碧和望帝啼鹃来表达为正义事业而流血牺牲而最终得到人们的了解和尊重。

  乱点鸳鸯谱

  鸳鸯错配本前缘,全赖风流太守贤。锦被一床遮尽丑,乔公不枉叫青天。

  —冯梦龙《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

  古人常用鸳鸯比喻夫妻,乱点鸳鸯谱就是将几对男女相互错配,成就其良好姻缘。这个典故来自明代小说家冯梦龙的《醒世恒言》里的一个故事,叫做《乔太守乱点鸳鸯谱》。

  故事发生在北宋时期,杭州刘秉义有一子一女,儿子叫刘璞,女儿慧娘。自孩子小时,刘璞便与孙寡妇家的女儿珠姨订了亲,而慧娘则许给了裴家的公子裴政。另外,孙寡妇家还有个儿子名叫孙润,是珠姨的孪生哥哥。孙润自小就与徐家的女儿文哥订了亲。本来是三桩定好的姻缘。但是刘璞16岁这年生了场大病,刘家为了给儿子冲喜,就想要与珠姨早日成亲。孙寡妇不想女儿重蹈自己的覆辙,一出嫁就守寡,于是就让儿子孙润扮为女装,装冒充其妹妹嫁到刘家。

  成亲当日,刘家因刘璞不能起床,便叫女儿慧娘代兄与“嫂子”孙润拜堂,还怕“新娘”晚上寂寞,叫女儿晚上陪着过夜,但是这一陪就出了问题,男扮女装的孙润与前来陪夜的慧娘正值青春年少,独处一室后互相心生爱慕,并在当夜就同床共枕。事发后,裴家将刘家告到衙门,告其悔婚,刘家也将孙寡妇和孙润告到衙门,告其悔婚与诱奸。

  受理此案的是杭州知府乔太守,他心里十分怜惜这些年轻人,于是经过不断权衡,想出了最佳的解决方案。在征得四家同意后,乔太守以杭州府的名义给这三对年轻人重新作媒。刘家的儿子刘璞与孙寡妇的女儿珠姨重新拜堂成亲,女儿慧娘因与孙润已行过拜堂仪式,他们的婚姻合法有效,不算通奸,为弥补裴家公子裴政的损失,便将徐家女儿文哥介绍给裴政,让他们成亲,并让三对新人即刻在公堂上拜堂,成就三桩好事,被传为美谈。不久,刘璞病愈,还中了秀才。

  落红不是无情物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已亥杂诗》

  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它们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在这里,落红是暗喻自己是有爱国情怀的志士,花则指国家,这句话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不拘一格降人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已亥杂诗》

  这是龚自珍政治理想不得实现,于是辞官归隐,在路上作的一首诗,诗的前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诗人对当时中国形势的看法。“万马齐喑”比喻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到处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比喻尖锐猛烈的改革。

  而后两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传诵的名句。诗人用奇特的想像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它独辟奇境,别开生面,呼唤着变革,呼唤未来。 一本书读通文学典故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