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名著】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一本书读通文学典故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它的体例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雅,即朝廷之乐,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大部分为贵族的作品;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同时《诗经》还成功地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这三种表现手法交替运用,使得《诗经》具有浓厚的风土气息。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尚书》
《尚书》,原称《书》,到汉代改称《尚书》,意为上代之书,向来被文学史家称为我国最早的散文总集,是和《诗经》并列的一个文体类别,同时也是一部体例比较完备的公文总集。
就文学而言,《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已经形成的标志,是先秦散文的开端之作。书中文章,结构渐趋完整,有一定的层次,并且已经开始注意在命意谋篇上用工夫。后来春秋战国时期散文的勃兴,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秦汉以后,各个朝代的制诰、诏令、章奏之文,也都明显地受它的影响。刘勰《文心雕龙》在论述“诏策”、“檄移”、“章表”、“奏启”、“议对”、“书记”等文体时,也都溯源到《尚书》。
《尚书》中部分篇章有一定的文采,带有某些情态,此外,《尧典》《皋陶谟》等篇中,还带有神话色彩,或篇末缀以诗歌,文字比较形象、朗畅。因此,《尚书》在语言方面虽被后人认为“佶屈聱牙”(韩愈《进学解》),古奥难读,而实际上历代散文家都从中取得一定借鉴。
《春秋》
《春秋》,又称《麟经》,是鲁国的编年史著作,该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春秋》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的文字非常简练,事件的记载很简略,但242年间诸侯攻伐、盟会、篡弑及祭祀、灾异礼俗等,都有记载。所记年代准确,对天文现象的记载也很真实。但由于年代久远,流传过程中不免讹误。
《春秋》最初原文仅18000多字,现存版本则只有16000多字。在语言上极为精练,遣词井然有序。就因文字过于简质,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现。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称之为“传”。其中左丘明《春秋左氏传》、公羊高《春秋公羊传》、谷梁喜《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列入儒家经典。
《楚辞》
“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故楚辞又称为“骚”或“骚体”。在汉代,楚辞也被称为“辞”或“辞赋”。西汉末年,刘向将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承袭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共十六篇辑录成集,定名为《楚辞》。“楚辞”遂又成为诗歌总集的名称。
《左传》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传》,又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也是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它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反映了春秋时期社会状况,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左传》的内容主要是记述和评论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等。它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
同时作为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左传》的叙事能力也表现出惊人的发展:首先许多头绪纷杂、变化多端的历史大事件,都能处理得有条不紊,繁而不乱。其中关于战争的描写,尤其写得出色。作者善于将每一战役都放在大国争霸的背景下展开,以简练而不乏文采的文笔把战争的各个方面表现出来,且行文精炼、严密而有力;其次作者善于刻画人物,常常以较为细致生动的情节,表现人物的形象;再者《左传》很重视记录辞令。其声律兼有诗歌之美,言辞婉转,情理深入,描写入微。这种叙事能力,无论对后来的历史著作还是文学著作,都是具有极重要意义的。
《左传》对后世的《战国策》《史记》的写作风格产生很大影响,形成文史结合的传统。《左传》虽是历史著作,但它“情韵并美,文彩照耀”,是先秦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
《国语》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故事。
《国语》按照一定顺序分国排列,偏重于记述历史人物的言论。在内容上,有很强的伦理倾向,弘扬德的精神,尊崇礼的规范,认为“礼”是治国之本,而且非常突出忠君思想。国语的政治观比较进步,反对专制和腐败,重视民意,重视人才,具有浓重的民本思想。
《晏子春秋》
《晏子春秋》,是记叙春秋时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晏婴言行的一部书。全书共八卷,包括内篇六卷,外篇两卷,计215章,全部由短篇故事组成,是中国最古老的传说故事集,大约成书于战国末期,是后人假托晏婴的名义所作。
这部书详细地记述了齐国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贤相晏婴的生平轶事及各种传说、趣闻,215个小故事相互关联和补充,构成了栩栩如生的完整的晏子形象。书中语言明快、简洁、幽默和风趣,人物对话富于性格特征,特别是洋溢于人物语言中的幽默感,不但使故事意趣盎然,而且增加了语言的辛辣和机锋。作者还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一些寓以生活哲理的比喻,后来成为独立的语汇或成语。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又称“吕览”。全书分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此书在公元前239年写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夜。
随着战国末期政治上统一趋势的加强,各家思想也迅速走向融合,在此背景下产生的《吕氏春秋》,注重博采众家学说,因而汉代以来一直被称为“杂家”。以今人眼光衡量,《吕氏春秋》一书的写作目的,是为了综合各家学说之长,指导秦国统治阶级兼并六国,建立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并实现长治久安。它对各家学说实际上是有所吸收、有所扬弃,主要是吸收其中比较合理,进步和有利于实现上述目的的内容。因而它是“杂而不杂”,宗旨明确。
《战国策》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书中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在中国文学史上,《战国策》的文学成就非常突出,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一个新时期。与《左传》相比,《战国策》的语言更为明快流畅、纵恣多变、委曲尽情。无论叙事还是说理,都常常使用铺排和夸张的手法,绚丽多姿的辞藻,呈现酣畅淋漓的气势;描写人物的性格和活动的时候,更加具体细致,也就更显得生动活泼;所记的策士说辞,常常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这些寓言,形象鲜明,寓意深刻,又浅显易懂。独立来看,《战国策》也是中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通行本《论语》共20篇。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论语》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渊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史记》
《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名著,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古代最著名的典籍之一,位列“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三千年左右的历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史记》的文采历来为我国文学界所称颂,司马迁以他那十分传神的文笔,为我们勾勒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创造性地把文、史熔铸于一炉,为我们写下了一部形象的历史,开创了我国传记文学的先河。
《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的《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编者把这些亡失主名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
《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其内容主要是反映汉末社会动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它继承了《诗经》以来现实主义的传统;在表现手法上,吸取了汉乐府民歌的营养。
由于组诗都是五言诗,《古诗十九首》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重要地位,并被誉为“诗母”。它的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为后人师法,几至形成模式。它的艺术风格,也影响到后世诗歌的创作与批评。就古代诗歌发展的实际情况而言,世人称它为“五言之冠冕”、“千古五言之祖”。
《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是我国古代民间文学中的光辉诗篇之一。它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后又把《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
这首诗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189-220)发生在庐江郡的一桩婚姻悲剧。通过刘兰芝与焦仲卿这对恩爱夫妇的爱情悲剧,控诉了封建礼教、家长统治和门阀观念的罪恶,表达了青年男女要求婚姻爱情自主的合理愿望。这首诗最早见于南朝陈国徐陵(507—583)编《玉台新咏》卷一,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孔雀东南飞》故事的两个主人翁以其对爱情的坚贞不渝而赢得千古文人墨客的赞叹,其动人的魅力主要表现在其波澜曲折、跌宕起伏的情节,双线交替、缜密紧凑的叙事,以及钩深致远、蕴藉宽广的主题。这首叙事诗共350多句,1700多字,故事完整,语言朴素,人物性格鲜明突出,结构紧凑完整,结尾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是汉乐府民歌的杰作。
《两都赋》
《两都赋》,是东汉班固所作《西都赋》和《东都赋》的总称。据其自序所述,自东汉建都洛阳后,长安老一辈的人们仍希望以长安为首都,因此作者写了这篇赋以反驳这些观点。
《西都赋》由假想人物西都宾叙述长安形势险要、物产富庶、宫廷华丽等情况,以暗示建都长安的优越性;《东都赋》则由另一假想人物东都主人对东汉建都洛阳后的各种政治措施进行美化和歌颂,意思是说洛阳当日的盛况,已远远超过了西汉首都长安。赋末附《明堂》《辟雍》等诗五首。后来张衡《二京赋》、左思《三都赋》,在形式上皆颇受其影响。
《出师表》
《出师表》分为《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两篇,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两次北伐(225与226)曹魏前,上呈给后主刘禅的奏章。
《前出师表》作于建兴五年(225),收录于《三国志》卷三十五,是诸葛亮出师伐魏,临行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了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臣,远小人,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达了诸葛亮对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后出师表》作于建兴六年(226),诸葛亮在文中表示为了国家,决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刻地表现了他对国家的忠心耿耿。
《三国志》
《三国志》,是晋代陈寿编写的一部国别史著作,主要记载了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历史。陈寿,少年时十分好学,有志于史学事业,对于《尚书》《春秋》《史记》《汉书》等史书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他在48岁时,开始撰写《三国志》。
《三国志》中的《魏书》《吴书》,主要取材于当时已出现一些有关魏、吴的史作,如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等,《蜀书》的材料则是由陈寿自己采集和编次的。因其可资利用的他人成果并不多,加上他是私人著述,没有条件获得大量的文献档案,所以《三国志》在内容上显得不够充实。但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三国人物肖像图,人物塑造得非常生动。可以说《三国志》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
元末明初的罗贯中,根据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在很大程度上结合了陈寿《三国志》,可见其影响意义深远。《三国志》位列中国古代“二十四史”之一,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
《搜神记》
《搜神记》,是一部记录古代民间传说中神奇怪异故事的小说集,作者是东晋著名文学家和史学家干宝。书中记载多为神灵怪异之事,也有一部分属于民间传说。其中《干将莫邪》《李寄》《韩凭夫妇》《吴王小女》《董永》等,暴露统治阶级的残酷,歌颂反抗者的斗争,常为后人称引。
《搜神记》中故事大多篇幅短小、情节简单、设想奇幻,极富于浪漫主义色彩。书中大部分故事带有迷信成分,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思想感情。
《搜神记》对后世影响深远,如唐代传奇故事,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神话戏《天仙配》及后世的许多小说、戏曲,都和它有着密切的联系,干宝也因此被称作“中国小说的鼻祖”。
《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此时已经归隐的陶渊明虽“心远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旧关心国家政事。
元熙二年(420)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激起了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文章勾画了一个单纯、美好而又和平的世外桃源,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南北朝时期(420—581)一部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全书原八卷,刘孝标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等36门。
书的内容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该书所记个别事实虽然不尽确切,但反映了门阀世族的思想风貌,保存了社会、政治、思想、文学、语言等方面史料,史学和文学价值都很高。
《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是南朝刘勰所著的一部古代文学理论著作。成书于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501—502)间。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文学理论专著,章学诚在《文史通义?诗话篇》中说它是“体大而虑周”的著作。
魏晋时期,中国的文学理论有了很大的发展。到南北朝,逐渐形成繁荣的局面。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在其历史发展中所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既为《文心雕龙》的出现准备了条件,也在《文心雕龙》中得到了反映。全书分五十篇,内容丰富,见解卓越,皆“言为文之用心”,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写作上的各种问题。尤为难得的是对应用写作也多有论评。
《昭明文选》
《昭明文选》,又称《文选》,是中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诗文总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萧统死后谥“昭明”,所以他主编的这部文选称作《昭明文选》。
书中选录先秦至梁的诗文辞赋,不选经、子,史书中也只略选“综辑辞采”、“错比文华”的论赞,可以看出编者已初步注意到文学与其他类型著作的区分,同时作者认为只有“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者才可入为文学作品,在艺术形式上,尤注重骈俪、华藻。
全书共60卷,又细分为38类。所选多大家之作,时代愈近入选愈多。其中以楚辞、汉赋和六朝骈文占有相当比重,诗歌则多选对偶严谨的颜延之、谢灵运等人作品,陶渊明等人平易自然之作则入选较少。作品划分的类别,则能反映汉魏以来文学发展、文体增多的历史现象。
《诗品》
《诗品》,为南朝钟嵘所著,是继刘勰《文心雕龙》以后出现的一部品评诗歌的文学批评名著。作者所处的年代,诗风衰落,出现了诗品庸俗、诗体杂乱的诗坛混乱现象,所以钟嵘就仿汉代“九品论人,七略裁士”的著作先例写成这部品评诗人的著作,想借此纠正当时诗坛的混乱局面。
《诗品》所论的范围主要是五言诗。全书共品评了两汉至梁代的诗人122人,从《诗品?序》来看,钟嵘对诗的看法:一是强调赋和比兴的相济为用;一是强调内在的风力与外在的文采应同等重视。这和刘勰的看法大体接近,仅仅在对比兴的解释和重视程度上略有不同。
钟嵘论诗坚决反对用典,也坚决反对沈约等人四声八病的主张。他善于概括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但他品评诗人,往往把词采放在第一位,很少涉及他们作品的思想成就。
钟嵘《诗品》是第一部论诗的著作,对后代诗歌的批评有很大的影响。唐司空图,宋严羽、敖陶孙,明胡应麟,清王士祯、袁枚、洪亮吉等人论诗都在观点上、方法上、或词句形式上受到他不同程度的启发和影响。
《水经注》
《水经注》,是公元六世纪北魏的郦道元所著,是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在我国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有过深远影响,自明清以后不少学者从各方面对它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专门研究,形成了一门内容广泛的“郦学”。
我国古代有一本记载河流的专著叫《水经》,郦道元以对《水经》进行注释的形式将他游历大山大河时所见所闻的地理知识记载下来。涉及的地域范围,除了基本上以西汉王朝的疆域作为其撰写对象外,还涉及当时不少域外地区,包括今印度、中南半岛和朝鲜半岛若干地区,覆盖面积实属空前。所记述的时间幅度上起先秦,下至南北朝当代。它所包容的地理内容十分广泛,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山川胜景、历史沿革、风俗习惯、人物掌故、神话故事等,可谓是我国六世纪的一部地理百科全书,无所不容。
这本书除了丰富的地理内容外,还有许多学科方面的材料,对历史学、考古学、地名学、水利史学以至民族学、宗教学、艺术等方面都有一定参考价值。同时,作者对书的内容采用了文学艺术手法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述,所以它还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地位。
《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号称“孤篇压全唐”的名诗。作者是唐代诗人张若虚,唐中宗神龙年间(705—707),他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
《春江花月夜》沿用了陈隋乐府旧题,抒写了真挚感人的离别情绪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诗的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婉转悠扬,完全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后人评价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足见其非同凡响的崇高地位和悠悠不尽之深远影响。
诗中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和“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等皆是描摹细腻、情景交融的极佳之句。
《滕王阁序》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亦名《滕王阁诗序》。滕王阁坐落在今江西省南昌市赣江滨。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653)始建,后阎伯屿为洪州牧时,设宴群僚于阁上,王勃回家看望父亲路过此地,即席而作。
本文是因饯别而作,但对宴会的盛况也只是简略叙述,数笔带过,而倾全力写登阁所见之景,因景而生之情,不落窠臼,独辟蹊径。而局部思路的布局谋篇、取舍立意,也充分显示了王勃的文字功底。全文运思谋篇,紧扣题目,层次井然,脉络清晰;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可以说是丝丝入扣,层层扣题,对仗工整,言语华丽。通过铺叙滕王阁一带形势景色和宴会盛况,抒发了作者“无路请缨”之感慨,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瑰宝。
《花间集》
《花间集》,为晚唐五代词选集,被认为是最早的词选集。编者赵崇祚,字弘基,生平事迹不详。
它是五代十国时期蜀中歌伎伶人演唱的曲子词选本,其中晚唐曲子词作家温庭筠、皇甫松位列卷首。其他作家的作品也多是刻意模仿温庭筠艳丽香软的词风,以描绘闺中妇女日常生活情态为特点,互相唱和,形成了“花间词派”。
书中词的内容,多为歌咏旅愁闺怨、合欢离恨,局限男女燕婉之私,但也有一部分作品,如鹿虔扆的《临江仙》抒写“暗伤亡国”之情,欧阳炯的《南乡子》歌咏南方风土人情,较有现实意义。
宋人论及《花间集》,都赞扬其文字富艳精工,几乎没有人称许其思想内容。到了清代,常州词派的创始人张惠言却以“比兴”、“讽喻”的观点释温庭筠、韦庄词,认为它们表现了“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词选序》),但这种说法略有穿凿附会之嫌。
《长恨歌》
《长恨歌》,是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1806),诗中描写了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只开头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就统摄全篇,为全文的纲领。据记载,有一次诗人和陈鸿、王质夫游仙游寺,经王质夫提议,与陈鸿相约,将当时正在民间流传的关于唐玄宗和宠妃的爱情故事写成作品,陈鸿写成《长恨歌传》,白居易写了这首诗。
诗以喜剧开头,后转成悲剧,虽然作者的立意是“欲惩尤物”,却成了一首爱情的颂歌。这首叙事诗的最成功处就是抒情,相当复杂的情节只用精炼的几句就交代过去,而着力在情的渲染、细致地写唐玄宗与杨贵妃爱情的浓烈和贵妃死后双方的思念之情。
因为长诗的最后两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他们就称这首诗叫《长恨歌》,称陈鸿那篇传叫《长恨传》。诗成之后很受欢迎,以致当时长安妓女以“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而自夸,并因此身价倍增。而诗中戏剧化和神话化的描写和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也是它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的原因。
《霍小玉传》
《霍小玉传》,是唐代蒋防写的一部著名传奇小说。描写了陇西李益与妓女霍小玉的爱情悲剧。李益在长安与霍小玉相恋,同居多日,做了官后,却利欲熏心,另娶表妹卢氏,抛弃霍小玉。小玉日夜思念成疾,得知李益负约后,愤恨欲绝,发誓死后必为厉鬼报复。李益娶了卢氏后,很快就因怀疑卢氏行为不检点而休妻,后来又娶了三任夫人,因为李益终日疑神疑鬼,也都没能长久。
作品集中反映了当时表现在婚姻问题上的社会矛盾,谴责了李益的利欲熏心的卑劣行径,表达了对霍小玉悲惨命运的同情,爱憎分明。文中的心理描写十分细致,人物性格鲜明饱满,语言也是通俗生动。明代汤显祖所作的《紫钗记》,就曾取材于此,但情节不尽相同。
《乐府诗集》
《乐府诗集》,为宋代郭茂倩所编。“乐府”,本是掌管音乐的机关名称,最早设立于汉武帝时,南北朝也有乐府机关,其具体任务是制作乐谱,收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才。歌词的来源有二:一部分是文人专门作的;一部分是从民间收集的。后来,人们将乐府机关采集的诗篇称为“乐府”,或称“乐府诗”、“乐府歌辞”,于是“乐府”便由官府名称变成了诗体名称。
郭茂倩编的这部《乐府诗集》现存100卷,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5000多首。它搜集广泛,各类有总序,每曲有题解。它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我国古代乐府歌辞的著名诗歌总集。
《乐府诗集》把乐府诗分为十二大类;其中又分若干小类。在这些不同的乐曲中,郊庙歌辞和燕射歌辞属于朝廷所用的乐章,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都较少可取成分;鼓吹曲辞和舞曲歌辞中也有一部分作品艺术价值较差。但总的来说,它所收诗歌,多数是优秀的民歌和文人用乐府旧题所作的诗歌。在现存的诗歌总集中,《乐府诗集》是成书较早,收集历代各种乐府诗最为完备的一部重要书籍。
《赤壁赋》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五年(1082)秋、冬,苏轼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两篇赤壁赋。
《前赤壁赋》较有名。赋中凭吊古迹,表达了作者对江山风物的热爱和旷达的心胸,映射出超脱的思想境界。文章注重骈散结合,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既有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郁郁顿挫,极富声韵之美,体现了韵文的长处。同时文中的描写部分形象优美,善于取譬,尤其是写箫声的部分,“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连用的六个比喻,渲染了箫声的悲凉,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音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写得具体可感,效果极佳。
《后赤壁赋》是《前赤壁赋》的续篇,也可以说是姐妹篇。前赋主要是谈玄说理,后赋却是以叙事写景为主;前赋描写的是初秋的江上夜景,后赋则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时间也移至孟冬;两篇文章均以“赋”这种文体写记游散文,一样的赤壁景色,境界却不相同,然而又都具诗情画意。
《碾玉观音》
《碾玉观音》,为宋代话本,是《京本通俗小说》中的一卷。明朝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也据此改编,写成了《崔待诏生死冤家》。
这个故事讲的是主人公璩秀秀出身贫寒,但美貌出众且聪明伶俐。她很擅长刺绣,但由于家境窘迫,父亲还是把她卖给了一个郡王。秀秀与郡王并没有感情,却在巧合之下与碾玉匠崔宁相识。秀秀和崔宁品貌相当,又都是心灵手巧的人,很快就相互爱恋。为了追求自由和爱情,二人一起私奔,不料被郡王发现并对他们进行了迫害。后来崔宁被发配,秀秀则被杖责身亡,秀秀难忘崔宁,化为魂魄与崔宁又续前缘,在地府里做了一对鬼夫妻。
《碾玉观音》再现了宋代社会的各种矛盾,其审美价值是具有广泛社会性的。话本以碾玉观音为线索,情节曲折、离奇,富有浪漫色彩,另外巧妙有效的韵语运用,也使小说别有特色,整个作品语言接近口语,明白晓畅,通俗易懂。
《太平广记》
《太平广记》,是宋代人编的一部类书,因为它编成于太平兴国三年(978),所以定名为《太平广记》。全书500卷,目录10卷,取材于汉代至宋初的野史小说,释藏、道经等和以小说家为主的杂著。
从内容上看,收得最多的是小说,实际上可以说是一部宋代之前的小说总集。其中有不少书现在已经失传了,只能在本书里看到它的遗文。许多唐代和唐代以前的小说,就靠《太平广记》而保存了下来。
《太平广记》引书较广,有些篇幅较小的书几乎全部收录,引文也比较完整,不像其他类书引文多加删节。分类较细,也便于按题材索检资料,因而对校辑、研究古代小说极有价值。鲁迅辑录《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也充分利用了此书。
《容斋随笔》
《容斋随笔》,是南宋洪迈著的史料笔记,被历史学家公认为研究宋代历史必读之书。《容斋随笔》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大致包括下列几个方面:历史事件评论、历史人物评论、史料、典章、物产考察、宋代专著评介、天文、历算、星相等。
全书的内容繁富、议论精当。有对宋代典章制度、官场见闻、社会风尚的记述;也有对宋以前王朝废兴、人物轶事、制度沿革的记述;还有去伪存真的考订,如情如理的分析。其中对一些历史经验的总结颇有见地,许多资料为官方史志所不载,是我国古代笔记小说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李娃传》
《李娃传》,为唐传奇中的名篇,作者白行简。小说虚构了一个娼妓李娃与所爱士人荥阳公子历经磨难,终于圆满结合,并获得很高荣耀的喜剧性结局,表现了作者对倡优女子的同情和品格的赞美,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
小说略述天宝中荥阳公子某生赴京举秀才时恋上娼妓李氏,一年就花尽了钱财,他的家人知道后,就将他逐出家门,公子愤懑成疾,后沦为唱挽歌的歌郎,后沦为乞丐。李娃被他的悲惨遭遇打动,于是赎身从良和公子一起生活,勉励其继续读书应举。后来公子终于进士及第,与父亲冰释前嫌,正式将李娃迎娶进门。十余年后公子官至一方大员,李娃封汧国夫人,所以这篇小说又称《汧国夫人传》。
从小说艺术来说,《李娃传》具有相当高的成就。它的故事情节波澜曲折,充满戏剧性的变化,而结构非常完整、叙述十分清楚,其主要人物李娃的性格也比其他传奇作品显得丰富既有承接又有变化。虽然小说本身出于虚构,但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有很多真实动人、描写细腻的细节,显现一种生活气息。其中关于东肆、西肆赛歌的描写,令人如见唐代城市生活的景象。
《窦娥冤》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写了窦娥被无赖诬陷,又被官府错判斩刑的冤屈故事。它的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但关汉卿并没有局限在这个传统故事里,去歌颂为东海孝妇平反冤狱的于公的阴德,而是紧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用这段故事,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
关汉卿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
《窦娥冤》体现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风格的融合。作品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设计超现实的情节,显示出正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广大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关汉卿戏曲的语言通俗自然,朴实生动,极富性格,评论家以“本色”二字概括其特色。剧作中的曲词,不事雕琢,感情真切,精练优美,浅显而深邃。
《西厢记》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最早起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莺莺传》在宋金时代流传很广,一些文人、民间艺人纷纷改编成说唱和戏剧。王实甫编写的多本杂剧《西厢记》就是在这样丰富的艺术积累上进行加工创作而成的。他将《莺莺传》由张生抛弃崔莺莺的爱情悲剧改成了一部出色的爱情喜剧。
该剧内容主要是,书生张生与同时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相爱,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两人在西厢约会,莺莺终于以身相许。崔夫人知道后却嫌张生贫寒,百般阻挠。后来张生赴京应试,得中状元,终于和崔莺莺有情人终成眷属。
作者王实甫是元代著名杂剧作家,他一生写作了十四种剧本,《西厢记》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这个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
《汉宫秋》
《汉宫秋》,为元代马致远创作的历史剧。该剧取材于王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并汲取历代笔记小说、文人诗篇和民间讲唱文学的成就。
剧中,汉元帝性情孤僻多疑,中书令石显与画师毛延寿等佞臣把持朝政,为了防止皇帝亲近儒臣,他们建议在全国采选美女入宫。秭归美女王嫱,天生丽质,被征选入宫。毛延寿色欲熏心,想趁机据为己有,遭王嫱拒绝。毛延寿怀恨在心,故意将王嫱的图形画得丑陋不堪。因而王嫱一直得不到元帝的宠幸。一次偶然机会,汉元帝偶与王嫱相遇,惊为天人,遂生爱意,才知道是毛延寿在背后作怪,盛怒之下,下旨查抄毛府。毛延寿在同党的帮助下,逃出长安,投奔匈奴,挑动呼韩邪单于,大举内侵,向汉朝廷所要王嫱做匈奴阏氏。朝廷上下无人主动请缨,反以女性败国为由,众口一词,把责任全推到王嫱身上。王嫱为国家大计着想,勉强上路,可她心中不愿离开故土,在随匈奴使者来到胡汉交界时,投江自尽,以全忠贞。
《汉宫秋》别出心裁地把汉元帝作为全剧的主人公,并把发生这场爱情悲剧的根源,也归结到他的身上来。这一点,对于揭示出产生爱情悲剧的社会根源,暴露封建王朝的腐败无能;对于启发人们深入思考金元之际国内民族斗争的历史性变化,激发当时生活在金、元之际的汉人,使之回顾南宋灭亡前后的痛苦经历,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拜月亭》
《拜月亭》,也称《王瑞兰闺怨拜月亭》《蒋世隆拜月亭》,是元代著名剧作家关汉卿的作品。故事主要讲述了蒋世隆与王瑞兰在兵荒马乱时候的离合故事,共四折一楔子。
战乱逃亡之中,书生世隆与瑞兰相遇,共同逃难中产生感情,私下结为夫妇。瑞兰的父亲王尚书嫌弃世隆是个穷秀才,强迫瑞兰撇下生病的世隆,跟自己回家,在路上又与老妻相遇。瑞兰一直惦念着世隆,焚香拜月,祷祝世隆平安。蒋世隆与逃难途中的结义兄弟分别高中文武状元,并被势利的瑞兰之父招为女婿。世隆与瑞兰相见,知她一直没有变心,夫妻终于团聚。
后来施惠又根据这部剧改编成《幽闺记》,又名《拜月亭》,成为“荆、刘、拜、杀”四大南戏之一。
《倩女离魂》
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全名《迷青琐倩女离魂》),是根据唐代传奇《离魂记》改编而成的。故事讲述的是书生王文举与张倩女本由双方父亲指腹为婚,但王文举探望张老夫人时,老夫人因他尚未取得功名,只让他与倩女以兄妹相称,答应在他及第之后完婚。张倩女倾慕王文举,在他赴京赶考后相思成疾,以致魂魄离开身躯赶了上来。王文举起初认为她私奔有伤风化,但见她情意真切便带她一同赴京。王文举状元及第后,偕夫人回家省亲,众人见有两个张倩女,以为有鬼魅。张倩女的魂魄重新回到体内,病也就好了。老夫人见事已至此,便为二人正式完婚。
离魂是《离魂记》剧中的主要情节,表现了女主人公张倩女执著的性格,也表现了她追求爱情、追求幸福婚姻的强烈愿望。这种愿望甚至能使灵魂摆脱受禁锢的躯壳而自由行动,精诚所至,超出人力所及的范围。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对这一情节加以充实发展,使故事更为生动、更具艺术力量。他把倩女的躯壳和灵魂,分别作了比较细致的描写;这样对比的描写,也就增强了作品的艺术力量。
《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是以日记体为主的中国地理名著,徐霞客经过三十多年旅行,写了多篇游记,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主要按日记述作者公元1613至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卓有成就。
该书在文学上的主要特点首先是写景记事,都是从真实见闻中得来,因而有浓厚的生活实感。另外作者描写景物,都力求精细,常运用动态描写或拟人手法,比前人的游记更细致入微。同时作者词汇丰富,敏于创制,不因袭套语,落入窠臼,而且他还很注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写景时也能注意表现人的主观感觉。通过丰富的描绘手段,这些游记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性,具有恒久的审美价值。
此外,在记游的同时,本书还常常兼及当时各地的居民生活、风俗人情、少数民族的聚落分布、土司之间的战争兼并等情事,多为正史稗官所不载,具有一定历史学、民族学价值。《徐霞客游记》被后人誉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水浒传》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古典长篇白话小说,取材于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故事,是元末明初著名作家施耐庵,将不同地区流传的水浒故事,汇集起来,经过选择、加工、再创作,精心撰写而成的。
从文学角度讲,《水浒传》最值得称道的地方,无疑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作者以其对社会生活的广泛了解、深刻的人生体验和丰富活跃的艺术想象,加上前面所说的语言和结构的长处,在这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与之后出现的我国另一部著名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相比,《水浒传》在依托于史实的基础上,人物情节几乎完全出于创作,用的是纯粹的白话,堪称是中国白话文学的一座里程碑。《水浒传》的作者以很高的文化修养,驾驭流利纯熟的白话,来刻画人物的性格,描述各种场景,显得极其生动活泼。特别是写人物对话时,更是闻其声如见其人,其效果是文言所不可能达到的。《水浒传》标志着白话文体在小说创作方面的优势得到了完全的确立,这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极为深远。
《长生殿》
《长生殿》,是清初剧作家洪升(1645—1704)所作的剧本,取材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和元代剧作家白朴的剧作《梧桐雨》,讲的是唐玄宗和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故事,但他在原来题材上有所发挥,演绎出两个重要的主题:一是极大地增加了当时的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内容;二是改造和充实了爱情故事。
《长生殿》重点描写了唐朝天宝年间(742—756)皇帝昏庸、政治腐败给国家带来的巨大灾难,导致王朝几乎覆灭。剧本虽然谴责了唐玄宗的穷奢极侈,但同时又表现了对唐玄宗和杨玉环之间的爱情的同情,间接表达了对明朝统治的同情,还寄托了对美好爱情的理想。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作者罗贯中以《三国志》里众多的人物、纷繁的事件为素材,将一些在民间流传的零星片段中的内容不断充实,使人物形象越来越饱满,最后由许多独立的故事逐渐组合而成长篇巨著。
小说描写了公元三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国演义》所描写的大大小小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一场场刀光剑影的战争场面。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来惊心动魄。
全书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简洁明快,气势充沛,生动活泼。《三国演义》带来我国历史小说创作的热潮,它所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形象在我国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西游记》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是明代小说家,他自幼喜欢读野言稗史,熟悉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科场的失意,生活的困顿,使他加深了对封建科举制度、黑暗社会的认识,促使他运用志怪小说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愤懑。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西游记》的内容是最为庞杂的。它融合了释、道、儒三家的思想和内容,既让释、道两教的仙人们同时登场表演,又在神佛的世界里注入了现实社会的人情世态,偶尔还插进几句儒家的至理名言,使它显得亦庄亦谐,妙趣横生。这种特点,使该书赢得了各种文化层次的读者的爱好。
《西游记》的出现,开辟了神魔长篇小说的新门类。书中将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讽刺和严肃的批判巧妙地结合,直接影响了讽刺小说的发展。《西游记》是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它也是浪漫主义的杰作。
《金瓶梅》
《金瓶梅》,为我国明代长篇小说,成书约在隆庆至万历年间,作者署名兰陵笑笑生。全书共100回,其版本有二:一是万历四十五年(1617)东吴弄珠客作序的《金瓶梅词话》;一是天启年间刻的《原本金瓶梅》。两种版本内容基本相同,后来的刻本,基本上属于天启刻本系统。
《金瓶梅》借《水浒传》中武松杀嫂一段故事为引子,通过对兼有官僚、恶霸、富商三种身份的封建时代市侩势力的代表人物西门庆及其家庭罪恶生活的描述,暴露了北宋中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具有较深刻的认识价值。
《金瓶梅》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从此,文人创作成为小说创作的主流。《金瓶梅》之前的长篇小说,多为取材于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而《金瓶梅》摆脱了这一传统,以现实社会中的人物和家庭日常生活为题材,使中国小说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日臻成熟,为其后《红楼梦》的出现做了必不可少的探索和准备。
作为一部具有近代意味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金瓶梅》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里程碑。它突破了中国长篇小说的传统模式,在艺术上较之此前的长篇小说有了多方面的开拓和创新,为中国古代小说的演进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牡丹亭》
《牡丹亭》,又称《还魂记》,与《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并称为“临川四梦”,是我国古代继关汉卿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戏剧家汤显祖最得意的一部作品,讲述了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
《牡丹亭》成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其题材来源是多方面的,其中明代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影响最大。汤显祖对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进行了成功的加工和改编:杜丽娘封建淑女色彩改为叛逆女性;突出了杜宝等人的卫道士立场;改变了杜、柳门当户对的关系;更加强调追求自由爱情的艰难曲折,使这一传统的“还魂”主题具有了崭新的思想内容。
《牡丹亭》的成功还在于它的艺术特点,这主要体现在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致刻画以及浓丽华艳而又意境深远的语言。《牡丹亭》是汤显祖最著名的剧作,在当时,《牡丹亭》一出,“家传户颂,几令《西厢》减价”,充分体现了《牡丹亭》的艺术魅力。
《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作者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
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这样的思想内容,在当时无疑是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加上它那准确、生动、洗练的白话语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优美细腻的景物描写,出色的讽刺手法,艺术上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作者在书中虽然批判了黑暗的现实,却把理想寄托在“品学兼优”的士大夫身上,宣扬古礼古乐,看不到改变儒林和社会的真正出路,这是应该加以批判的。
《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是清代短篇小说集,蒲松龄的代表作,“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全书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多谈狐、仙、鬼、妖,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但其中也夹杂着一些封建伦理观念和因果报应的宿命论思想。
《聊斋志异》带有浓厚的民间文学色彩,它不仅是平民化的视角,在叙述及语言方式上则更是浓墨重彩,人物呈现出的想像与创造力,营构的鬼、狐世界,细节的夸张与变形,以及作品中的寓言性质及象征意义,注重环境氛围的营造和人物与故事情节,则是他最大的特色。
《红楼梦》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风月宝鉴》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章回体长篇小说,成书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之一,也是世界文学经典巨著之一。最为红学界关注的版本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本书作者曹雪芹的一生,恰好经历了曹家由盛而衰的过程,由“锦衣纨绔”的贵公子,降为落魄的“寒士”,当他著书时,已过着“举家食粥酒常赊”的贫困生活。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促使他对过去的经历作一番深刻而痛苦的回忆,为他能对社会上种种黑暗抱有不满和批判的态度,写出反映封建统治阶级、封建制度没落衰败的《红楼梦》,准备了良好基础。
《红楼梦》主要描写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以及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姻悲剧。作者真实细致地描写了悲剧发生和发展的复杂现实内容,揭示造成悲剧的全面而深刻的社会根源。围绕着爱情婚姻悲剧,同时铺开一个由许多有关人物构成的广阔的社会生活环境,从而展示渐趋崩溃的社会的真实内幕。
贾宝玉、林黛玉等人对自由和幸福的向往追求,反映那个时代对个性解放和人权平等的要求,闪烁着初步的民主主义精神。它与封建主义冲突所造成的悲剧,生动地表明封建社会的不合理,使读者预感到这个社会已日暮途穷,走向灭亡。
《红楼梦》是中国小说史上不可超越的顶峰。《中国大百科全书》评价说,红楼梦的价值怎么估计都不为过。《大英百科》评价说,《红楼梦》的价值等于整个的欧洲。毛泽东称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还称赞它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鲁迅说:“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但由于其原著后半部分散失,许多续作纷纷出炉,种类高达百余种。较为著名的续作是由高鹗续的120回《红楼梦》。《红楼梦》至今还是一部不完整的作品,也是一部读者永远猜不着底的谜书,这也是《红楼梦》极具魅力的因素之一。
《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是自清代以来最为流行的古代散文选本之一,是清人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选定的。
《古文观止》所选之文上起先秦,下迄明末,大体反映了先秦至明末散文发展的大致轮廓和主要面貌。本书入选之文皆为语言精炼、短小精悍、便于传诵的佳作。衡文标准基本上兼顾到思想性与艺术性,当然所谓思想性是以不违背封建正统观念为基准的。选者以古文为正宗,也不排斥骈文,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在文章中间或末尾,选者有一些夹批或尾批,对初学者理解文章有一定帮助;体例方面一改前人按文体分类的习惯,而是以时代为经,以作家为纬,值得肯定。
《官场现形记》
《官场现形记》是晚清谴责小说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作者李宝嘉,字伯元。全书共60回,结构安排与《儒林外史》相仿,演述一人后即转入下一人,如此蝉联而下。作品以晚清官场为表现对象,集中描写封建社会崩溃时期旧官场的种种腐败、黑暗和丑恶的情形。
该书也是我国第一部在报刊上连载、直面社会而取得轰动效应的长篇章回小说,是谴责小说的代表作,首开近代小说批判社会现实的风气。
全书从中举捐官的下层士子赵温和佐杂小官钱典史写起,联缀串起清政府的州府长吏、省级藩台、钦差大臣以至军机、中堂等形形色色的官僚,揭露他们为升官而逢迎钻营、蒙混倾轧,可以说为近代中国腐朽丑陋的官场勾勒出了一幅历史画卷。
《老残游记》
《老残游记》,是刘鹗的代表作,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流传甚广。小说以一位走方郎中老残的游历为主线,对社会矛盾开掘很深,尤其是他在书中敢于直斥清官误国,清官害民,指出有时清官的昏庸并不比贪官好多少。这一点对清廷官场的批判是切中时弊、独具慧眼的。小说的突出处是揭露了过去文学作品中很少揭露的“清官”暴政。
《阅微草堂笔记》
《阅微草堂笔记》,是清朝短篇志怪小说集,是清代著名文人纪昀以笔记形式所编写而成的。书中主要搜辑当时前后的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流传于乡野的怪谈,或则亲身所听闻的奇情轶事,涉及的地理范围则遍及全中国远至乌鲁木齐、伊宁,南至滇黔等地。
书中所述若真若假,似乎只在借由这些志怪的描写而来折射出当时官场腐朽昏暗堕落之百态,进而反对宋儒的空谈性、理疏于实践的理气哲学,并且讽刺道学家的虚伪矫作卑鄙,与旁敲侧击的揭露社会人心贪婪枉法及保守迷信。不过对处于社会下层的广大人民悲惨境遇的生活,纪昀在笔调中也表达出深刻的同情与悲悯。在每则故事结尾处作者总是会来那么几句短语,以衡平的语气来评断其故事来龙去脉理事曲直之所在或其有否通情达理之处地,此些评后语却也总是耐人寻味。
《闲情偶寄》
《闲情偶寄》,是一部中国戏曲理论专著,清代戏曲家李渔所撰。其内容包括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等8部,较为驳杂,戏曲理论、养生之道、园林建筑尽收其内,而涉及戏曲理论的只有《词曲部》《演习部》《声容部》,其中对结构、语言、题材等论述尤为精辟,后人裁篇别出,辑为《李笠翁曲话》。
李渔在这部书中汲取了前人,如王骥德《曲律》中的理论成果,联系当时戏曲创作的实践,并结合他自身的创作经验,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戏曲理论体系,其深度和广度都达到了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高峰,为戏曲理论批评史乃至中国文学批评史树立了一块里程碑。
李渔的戏曲理论以舞台演出实践为基础,因而能够揭示戏曲创作的一般规律,广泛地论述了戏曲创作中的诸多问题,是我国古代戏曲理论的集大成者。
《天演论》
《天演论》,是严复最著名的译作,其英文书名直译应为《进化论与伦理学》,作者赫胥黎是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的朋友,也是达尔文学说的忠诚拥护者。
《天演论》分导言和正文两个部分,正文是赫胥黎1893年在一次学术讲座上的讲稿,导言是1894年他在讲稿付印前添写的,较正文还长些。
《天演论》的基本观点是:自然界的生物不是万古不变,而是不断进化的。进化论学说的基础是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奠定的,赫胥黎坚持并发挥了这一思想。
严复译述《天演论》不是纯粹直译,而是有评论,有发挥。他在阐述进化论的同时,联系中国的实际,向人们提出不振作自强就会亡国灭种的警告。严复在按语中指出人类社会也存在优胜劣汰的规律。人类竞争其胜负不在人数之多寡,而在其种其力之强弱。
《天演论》告诉人们亡国灭种的威胁,但又不是无所作为的悲观主义,它启示人们,中国目前虽弱,但仍有挽救的办法,这就是强力竞争,通过努力,改变目前弱者的地位,变为强者。
《饮病室诗话》
《饮病室诗话》,是梁启超写的一部近代诗话著作,写作于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逃亡日本的时期。
其内容主要是对于梁启超的一些师友如康有为、黄遵宪、谭嗣同、夏曾佑等人的名篇名句进行评价,总结他们的“诗界革命”主张,发表自己的诗歌理论和见解。
作者论诗,首重“新意境”。他从改良主义立场出发,热烈赞扬他在二十世纪诗歌领域的创新精神,并在书中采摘黄遵宪许多名篇名句。这种以黄遵宪诗歌为代表的“新意境”,有两个主要特点:其一是以资产阶级新思想和资本主义新事物为其“诗料”;其二是以爱国主义为标榜,既总结了“诗界革命”,又进一步推动了“诗界革命”,是文学史上的重要著作,也有重要史料价值。
《书目答问》
《书目答问》,是张之洞撰写的一本举要的目录书。作者是因为诸生不知“应读何书”及“书以何本为善”,而为其开列的学习经史、词章、考据诸学指示门径的导读目录。
收录者多为重要书籍,所选版本亦从当时常见的书中择取比较精良的版本,而不追求所谓的宋椠元刊。书后附有《别录》及《清代著述诸家姓名略》。《别录》与正文相配合,由浅及深,渐识途径;《清代著述家姓名略》则列举了诸位知名学者的姓名籍贯,从中也可窥见清代学术的渊源流别。此书介绍了中国古书大概和目录版本常识,为学界所欢迎,重印再刻,流传极广。
《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关于文学批评的著述中,最为人们所重视的一部作品。它是作者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但他又脱弃了西方的理论局限,力求运用自己的思想见解,尝试将某些西方思想中的重要概念,融入中国固有的传统批评中。所以,从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的诗话、词话一类作品的体例、格式,并无显著的差别,实际上,它已初具理论体系,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一部屈指可数的作品。
《人间词话》不同于当时有影响的词话,它提出的“境界”说是本书的核心,统领其他论点,又是全书的脉络,沟通全部主张。王国维所谓的“境界”,其实是以生命为底蕴的真景物与真感情统一交融的艺术世界和精神形象。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最后一位重要的美学和文学思想家。他是第一个试图把西方美学、文学理论融于中国传统美学和文学理论中,构成新的美学和文学理论体系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既集中国古典美学和文学理论之大成,又开中国现代美学和文学理论之先河。在中国美学和文学思想史上,王国维是从古代向现代过渡的桥梁,起到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 一本书读通文学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