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意象】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一本书读通文学典故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折 柳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折柳”一词在古代诗文中常寓含“惜别怀远”之意,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因“柳”与“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所以在我国的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枝柳条赠给远行者。
后人用折柳隐晦离愁之情,也有暗示思乡之情的。“折柳”一词也就成了古代诗文中用来表达离别或思乡之情的常用意象。《折扬柳歌辞》中有“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王之涣的《凉州词》中写到:“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白居易的《青门柳》也有“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红 豆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王维《相思》
红豆产于两广一带,又名相思子,形如豌豆,朱红色。古人常用来象征爱情或相思。以红豆寄相思是中华民族悠久、神秘、古朴的传统文化。
相传,古时有位男子出征,他的妻子思念边塞的爱人,就每天在高山上的大树下祈望,以泪洗面。泪水流干后,流出来的是粒粒鲜红的血滴。后来血滴化为红豆,红豆生根发芽,长成大树,结满了一树红豆,人们就称之为相思豆。
在民间,相思红豆和玉一样,是有灵性的开运吉祥神物:定情时,送一串许过愿的相思豆,会求得爱情顺利;婚嫁时,新娘会在手腕或颈上佩戴鲜红的相思豆所串成的手环或项链,以象征男女双方心连心白头到老;结婚后,在夫妻枕下各放六颗许过愿的相思豆,可保夫妻同心,百年好合。
鹧鸪/鹈鴂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
—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
—屈原《离骚》
鹧鸪的鸣叫声好像在说“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所以诗文中多用来表示思念故乡,也用来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如辛弃疾《菩萨蛮》中有“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鹈鴂是一种鸟的名字,有人说就是杜鹃,也有人说是一种叫鴂的鸟,也就是伯劳,这种鸟的啼声让人觉得忧愁和难过。
古人常用这两种鸟的叫声来渲染离愁别绪或伤感的气氛。
暗香疏影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林逋《山园小梅》
北宋著名隐士林逋,人称其“梅妻鹤子”。他酷爱梅花和白鹤,写了很多关于梅花的诗句,这首《山园小梅》是最著名的一首。疏影,是指稀疏的枝影,暗香,指梅花清幽的香气。这两句诗对梅花的香味和姿态形容的生动贴切,成为描写梅花的典范,后来人们就用“暗香疏影”作为梅花的代称。
清代陈忱在《水浒后传》第十四回中就写到:“两个站在小桥上,疏影暗香,自甘清冷,屋后山冈积雪如银,背着手玩赏。”
尺 素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
素,是指白色的绢布,古代用绢等织物写字,通常长一尺,所以又称尺素,后来“尺素”就引申为书信,并用作书信的代称。
秦观在《踏莎行》中曾写道:“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晏殊《鹊踏枝》中也有“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杜 康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曹操《短歌行》
相传杜康是我国酿酒的始祖,早在夏代的时候就发明了酿酒技术,后代也将杜康作为美酒的代称。关于杜康酒还有一个关于“杜康造酒醉刘伶”的故事。
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一生好饮酒,传说有一天他路过杜康的酒店,看到门上贴着一副对联:“猛虎一杯山中醉,蛟龙两盅海底眠。”横批:“不醉三年不要钱”,刘伶看了大笑,心想自己是有名的海量,没见到这样夸口的酒家,于是就进去狂饮。谁知三杯下肚就醉倒了,跌跌撞撞地回到家就人事不省。
家人以为他死了,就跑到杜康酒家去讨说法,酒家说刘伶没有死,只是醉了,三年之后自然会醒来,家人将信将疑地回去了。三年之后刘伶果然醒来,醉意已消,口中还有酒香,刘伶大笑,这才跑到杜康的酒家把酒钱付了。
红袖添香
从此绿鬓视草,红袖添香,眷属疑仙,文章华国。
—魏子安《花月痕》
红袖,原指女子的艳丽衣衫,常用来代指艳妆女子、美女。“红袖添香”是中国古典文化中一个很隽永的意象,并且是非常之美的一种意象,人们常用“红袖添香”指书生学习时有年轻貌美的女子陪读。
清代女词人席佩兰在《天真阁集》附《长真阁集》卷三之《寿简斋先生》诗中,就有“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的句子。
绕指柔
时哉不我与,去乎若云浮。朱实陨劲风,繁英落素秋。狭路倾华盖,骇驷摧双辀。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
—刘琨《重赠卢谌》
从词面上简单说,“绕指柔”意思就是“柔韧的可以在手指上缠绕”。这是东晋大将刘琨在穷途末路之际,抒发生不逢时、壮志未酬的愤郁之情。
经过百炼的钢,竟然变成可以绕指的柔软之物。比喻经历失败后变得无能为力,后来也用这句话来比喻使火暴强硬的性情变得柔顺。
莲 花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南朝乐府《西洲曲》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这首《西洲曲》中的“莲子”即“怜子”;“清如水”则象征爱情的纯洁。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晋《子夜歌》也有“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的句子,意思是说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同时,莲花生长在水底的污泥里,而自身却一尘不染,所以也成为纯洁、清高的象征。周敦颐曾写有《爱莲说》一文,文中称莲花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梧 桐
碧海无波,瑶台有路。思量便合双飞去。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
绮席凝尘,香闺掩雾。红笺小字凭谁附?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晏殊《踏莎行》
梧桐,是一种常见的绿色观赏植物,也常出现在古典诗词中,大体看来,梧桐的意象主要有三个。
一种是指代高洁的品格,如庄子在《秋水》中说:“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鹓鶵是古书上说的凤凰一类的鸟。它生在南海,如果要飞到北海,只肯在梧桐上栖身。这里的梧桐就是高洁的象征。
第二种意象是象征忠贞的爱情。古代传说梧是雄树,桐是雌树,梧桐同长同老,同生同死,且梧桐枝干挺拔,根深叶茂,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它又成了忠贞爱情的象征。如《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刘兰芝死后,家人将二人合葬,并且“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就是取了梧桐的这个意象,象征刘兰芝和焦仲卿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孟郊的《烈女操》中也有“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这样的诗句。
梧桐第三种意象用作孤独忧愁之意。如李煜的《相见欢》就用“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生动地写出了这位亡国之君幽居在一座寂寞深院里的落魄相。又如徐再思的《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深秋孤夜,夜雨滴打着梧桐和芭蕉,每一声都引起相思之人的阵阵秋思和缕缕愁绪。作者对雨打梧桐和芭蕉的描绘,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凄婉惶惑,意境深远。
另外,在唐宋诗词中,梧桐作离情别恨的意象和寓意是最多的。如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诗人以昔日的盛况和眼前的凄凉作对比,描写了唐明皇因安史之乱失去了杨贵妃后的凄凉境况。再如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描写了秋夜三更,冷雨滴在梧桐叶上,一位独处秋闺的女子,脆弱敏感的心已无法承载离情别绪的痛苦,缠绵悱恻,幽怨伤怀,彻夜不眠。其意蕴深厚,令人回味无穷。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更堪称写愁绪的绝唱。
赋 闲
有道余不仕,无道吾不愚。何巧智之不足,而拙艰之有余也!于是退而闲居,于洛之涘。身齐逸民,名缀下士。
—潘岳《闲居赋》
潘岳,字安仁,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潘安,据说潘安长得很英俊,是当时著名的美男子。其实,他也是西晋著名文学家,但他前半生一直失意,仕途不顺,《闲居赋》就是他辞官回乡后写的,赋中描写了他在家里的悠闲生活。
这首赋很负盛名,后人还从中引出了“赋闲”这一词语,词面意思是为歌颂闲居的生活,后来就称没有官职在家闲居为赋闲。
折 腰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毛泽东《沁园春?雪》
折腰,就是拜揖,鞠躬下拜,含有屈尊折服的意思,也有屈辱之意。陶渊明在任彭泽令时,县吏劝陶束带迎见督邮,他感叹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后来折腰也引申为倾倒,崇拜,如毛泽东《沁园春?雪》就说到“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意思是无数的英雄豪杰为这多娇江山所倾倒,为她而奋斗献身。
梅 花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
梅花,在中国文人的笔下,往往是人格的象征或意趣的指向。由于它在严寒中最先开放,孤高寂寞又香气怡人,并引出春季的百花盛放,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把它作为高洁品格的寄托。
很多文人都喜欢梅花,林逋以梅为妻,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也非常喜欢梅花,他笔下的梅,风姿各别,寄托的情思也因事而异。而这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将梅花的操守和傲骨表现的最为贴切和传神,同时寄托了自己的情操,成为千古佳句。元代文人王冕的《墨梅》中说梅花是:“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在以冰清玉洁的梅花表现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逐 鹿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楚汉之争时期,汉将韩信为刘邦立下了战功,被封为齐王。这时,齐国有个叫蒯通的辩士,认为天下的胜负将取决于韩信,于是假托看相之名,前去游说韩信。他向韩信分析了得失利弊,劝韩信和楚、汉三分天下,可是韩信却执意不肯。
西汉建立后,刘邦在丞相萧何的策划下,把韩信骗进未央宫给杀了。韩信临刑前悲愤地说:“我悔不用蒯通之计,以致今日死于妇人之手!”刘邦立即下令捉拿蒯通。蒯通理直气壮地对刘邦说:“当初秦朝法度败坏,政权瓦解之进,山东六国大乱,一时诸侯并起,这种情形犹如秦朝失去了它的鹿,天下人都来追逐,结果是本领高强、行动迅速的人先得到这只鹿,那时候,只知道韩信,不了解陛下,况且想要夺取天下的人很多。只是力量不足罢了,难道你能把他们统统都烹死吗?”刘邦听了哑口无言。
后来人们就引申出“逐鹿”一词,来比喻群雄并起,争夺天下霸权,魏征在《述怀》中说:“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问 鼎
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左传?宣公三年》
鼎是一种青铜礼器,上古三代时以鼎为传国的宝物,于是鼎也成为了国家和权力的象征。
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楚国在周边境之地陈兵列阵,向周王权示威,周定王派出使者出使楚国,楚王便向使者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显示了觊觎周王权的野心,后来就用问鼎来比喻图谋夺取政权。
秋水/春山
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
—王实甫《西厢记》
秋水,常用来比喻眼睛,因为秋水清澈,看后让人心旷神怡,故而古人用秋水来比喻女子清澈的眼波,望穿秋水就是指女子整日望着远方,殷切期盼。
春山,指女子的眼眉,因为古代女子画眉多是柳叶眉,形状又很像山,而春天的山是最美。最可爱也是最吸引人的,于是那些文人便以春山来形容女子的眉,一句“春山愁锁泪偷弹”把女子写得十分惹人怜惜。
芳 草
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汉乐府民歌《饮马长城窟行》
在古代的诗词中,芳草常用来比喻离别的愁思。如在《楚辞?招隐士》的“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这一句里,描绘了春草茂盛,春光撩人的情景,继而想到伊人未归,离恨顿生。
李煜的《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也是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可谓生动贴切。秦少游在《八六子》中的“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也是用生命力顽强的芳草,来形容离愁别绪没有边际、没有终结。
金 兰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易经?系辞上》
《易经》中认为,如果两个人同心一致,就会产生很大的力量,足以斩断金子,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就会很强,使人们就像闻到兰花的香气一样,容易接受。
后来人们就用“金兰”来比喻坚固契合的情谊,或作为结拜为兄弟姐妹的代称。《世说新语》记载,竹林七贤中的山涛和嵇康、阮籍就是“契若金兰”。
云与月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杜甫《恨别》
见月怀人,望云思友,都是古代诗词中常表现的情感。月亮在很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念亲的标志,尤其是看到月圆时,更会想到自己孤身在外,凄凉之感顿时升起。李白的《静夜思》就曾有望月思乡的情感。
诗人看到白云就会想到远方,在杜甫的《恨别》中,诗人卧看行云,倦极而眠,借白云曲折的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
鸿 雁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欧阳修《戏答元稹》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春季北归,有固定的往返时间,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的“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说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
另外,“鸿雁传书”是中国古老的民间传说,鸿雁属定期迁徙的候鸟,信守时间,成群聚集,组织性强。古人当时的通信手段较落后,渴望能够通过这种具备“仁义礼智信”的候鸟来传递书信,沟通信息。因而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如杜甫《天末怀李白》的“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李清照《念奴娇》的“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长 亭
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庾信《哀江南赋》
古代路旁常置有亭子,供行人旅途休憩或饯别送行。“长亭”则因此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
柳永就曾在《雨霖铃》中写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的诗句;李白在《菩萨蛮》中也有“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叔同的《送别》中更有“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诗句。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人们的送别之所。
杜 鹃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秦观《踏莎行》
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了。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宋人贺铸的《忆秦娥》中有:“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以杜鹃的哀鸣表达了哀怨凄凉的情思。
同时,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宋代范仲淹诗云:“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请 缨
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军遂往说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
—班固《汉书?终军传》
汉武帝时,南越与汉和亲,朝廷派终军出使南越,劝说南越王归汉。终军临行向朝廷表示,只要给他一根长绳,他一定能把南越王系到汉宫阙下。终军到了南越,果然说服了南越王归汉。“请缨”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
缨,原来是指驾车时,马颈上套的革带。后来引申为捆人用的长绳。人们用“请缨”表示主动请求出征、出使、杀敌报国等。多用来表现降服强敌,建功报国的决心和行动。
流 水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流水或喧嚣或舒缓,绵延不绝,最能惹人愁绪。因此,在我国古代诗词的创作中诗人常借用流水的意象来表达忧愁和苦闷的情绪。如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叔书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还有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些诗词中都借用了流水的意象,将诗人的无限愁绪娓娓道来。
折 桂
累近雍州刺史。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晋书?郤诜传》
晋武帝泰始年间(266-274),吏部尚书崔洪举荐郤诜当左丞相。后来郤诜当上了雍州刺史,晋武帝让他自己评价一下自己,他说:“我在知人善任、出谋划策方面都可算是第一的人才,就像月宫里的一段桂枝,昆仑山上的一块宝玉。”晋武帝大笑并嘉许了他。
于是后人就用广寒宫中一枝桂、昆仑山上一片玉来形容特别出众的人才,也称“蟾宫折桂”。
唐代以后,科举制度盛行,蟾宫折桂便用来比喻科举及第。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先考中进士,他的堂弟白敏中后来中了第三名,白居易写诗祝贺说:“折桂一枝先许我,穿杨三叶尽惊人。”
菊 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菊花》
古人说:“秋来谁为韶华主,总领群芳是菊花”,因为其傲霜斗雪、独立寒秋、不畏严寒的性格,菊花自古就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文人也常以菊花自况,以菊花的高贵品格来表明自己的洁身自好,不趋炎附势,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的志向。
屈原在《离骚》说“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就是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表达了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晋代诗人陶渊明赞美菊花:“怀以贞秀枝,卓为霜下杰。”他辞官回归故园,“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以菊为友,其乐陶陶。
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也都是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表明诗人的情操。
落 花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浪淘沙》
落花,指的是花瓣凋谢,零落下来,在古代诗文中常用来比喻青春的消逝,生命的衰残,面对落花,人们总不免会产生对生命短暂的感伤和惜春伤时的惆怅。
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元《朝天子?庐山》:“客去斋馀,人来茶罢,叹浮生指落花。楚家、汉家、做了渔樵话”。都是由落花而感叹人生的无常,也有诗人对落花表达乐观的精神,如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就转变视角,借花落归根,化为春泥,抒发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采 薇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
《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伐纣之后,伯夷叔齐认为武王用武力推翻商朝统治,也是一种忤逆的行径,因而不愿归顺。他们不受征召,隐居山野,并且发誓不吃周朝的粮食,每天采集薇这种植物的种子吃,后来人们就用“采薇”来借指隐居的生活。孟郊《感怀》:“举才天道信,首阳谁采薇。去去荒泽远,落日当西归”,就是用了这个典故。
后来也用“采薇”表现坚守节操,如文天祥的《南安军》:“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夕 阳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蝶恋花》
夕阳残照,能引起无穷思绪:家国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往往错综交织,感慨万千。诗人笔下的夕阳(包括斜阳、残阳等)多给人以失落凄凉、漂泊沧桑之感。
古人常用“夕阳”发思古之幽情。《三国演义》开篇词就用“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还有李白的《忆秦娥》词末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都是以“夕阳”写怀古,充满历史沧桑感。
古人也常用“夕阳”写男女相思,柳永的《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范仲淹的《苏幕遮》:“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都是借助“夕阳”来渲染男女朝思暮想而不得相见的伤感情思。
红 叶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题红叶》
红叶,在古代也是传情之物。朱淑真《恨春》中有“碧云信断惟劳梦,红叶成诗想到秋。”据唐人范摅在《云溪友议》中记载:唐人卢渥从宫墙外水沟中拾到一片写有怨诗的红叶,就珍藏起来。后来宣宗放宫女嫁人,卢渥选中的宫女,正巧就是在红叶上题诗的人。此后,人们就借红叶来指以诗传情。
如高明《二郎神?秋怀》:“无情红叶偏向御沟流,诗句上分明永配偶,对景触目恨悠悠。”
羌 笛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羌笛,是古代出自西部的一种乐器。它发出的声音凄切哀婉,清脆高亢,并带有悲凉之感,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宴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羌管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青 鸟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无题》
传说西王母有三青鸟,一只选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王母而来,并服侍在王母身旁。
南唐中主李王景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商隐诗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后来人们多将青鸟比作传书的信使。
琴 瑟
妻子好合,如鼓琴瑟。
—《诗?小雅?常棣》
《诗经》中常以琴瑟来比喻夫妻和谐的感情,如《常棣》中的“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又如《关雎》中的“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琴和瑟是两种弦乐器,一同演奏,相互协调的话,奏出的乐曲非常好听,于是后人就沿用此例,用“琴瑟”来比喻夫妻感情和睦。
也说“琴瑟和鸣”、“琴瑟和调”,形容夫妻情笃意合。由此引出另一个成语“琴瑟失调”或说“琴瑟不调”,一般形容夫妻反目或政令失调。
常 棣
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兄弟求矣。
—《诗?小雅?常棣》
常棣本是一种植物,可作药用。因《诗经?小雅?常棣》一篇,诗歌采用对比衬托的方法,用丧乱与安宁之时的背景,将兄弟与朋友甚至妻儿相比,来衬托兄弟之间患难之情和相聚和睦之情,表达了兄弟之间应该友爱的理念。
长久以来,“常棣”就被赋予了兄弟情义的意义,并作为一种文学意象流传下来,后来人们也常用“常棣”代表兄弟。 一本书读通文学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