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都市娱乐 激情燃烧的年代

第263章兴趣培养

激情燃烧的年代 迷奇梦蝶 5950 2021-04-06 05:27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激情燃烧的年代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金秋十月的蓟都市,天空湛蓝、高远深邃,稀疏洁白的云朵,好象棉花匠在空中弹棉絮,为人们准备过冬所用似的。天气凉爽惬意,风儿轻飘细柔,空气中混杂着菊花和桂花们的浓郁芬芳,还夹带着商店里月饼和其它果品蜜枣的韾香,以及往来穿梭逛街购物的人们喧哗的笑语声。

  姚动生在叶雁秋的再三催促下, 终于在建国五十周年这个喜庆的日子里, 将自己在工地的行李搬到了艾家。白天,姚动生在工地忙着管理事务, 晚上则回叶雁秋那儿歇息,不但可以享受到桌上热气腾腾美味可口的饭菜佳肴,还可以饭后与叶雁秋、艾婉婷一起散步逛街。其实,叶雁秋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姚动生帮叶婉婷辅导功课。

  自从半年前叶雁秋采纳了姚动生的建议,与女儿一块儿互帮互学之后,艾婉婷不但对知识的渴望产生了浓厚兴趣,还对疑难问题养成了深耕究底,不打算放过任何一个增加求知欲望的机会。姚动生的到来,无疑让艾婉婷的求知欲望如虎添翼,所以,一有空她就跟姚动生提出一些古怪、刁钻的问题,并时常与他交流读书时的学习心得与体会。

  姚动生见她对学习竟然如此痴迷,索性就此加以引导,开启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知识探索之路。从神话传说到现代科技, 从科学幻想到未解之谜,华夏的, 世界的, 从古至今、天文地理、历史渊源,几乎捋一个遍,天南海北, 包罗万象,无所不谈。艾婉婷觉得一切都很新鲜,也让她兴奋,学习的兴趣更浓了, 劲头更大了。她跟姚动生很聊得来, 有时大姐给他俩端茶递水果来, 都很难打断她们喋喋不休的谈话, 大姐也在收拾洗刷完锅台碗筷后, 加入到听众的行列。

  “俗语有云,熟读唐诗三百诗,不会做诗也会吟。婉婷,我小时侯,大人们总是教我们死记硬背唐诗宋词元曲等传统名篇,不管你懂与不懂,一律要求我连背带诵,说是日后大了慢慢来理解。如今,我的方法略有不同,也可以说是别开生面,咱们是先听诗人或作者的创作背景故事,加深你对作品的好奇与理解,然后再去理解性背诗,比起那些填鸭式死记硬背不甚理解来说,应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好啊!在背诗之前,先了解它的创作背景,更能加深我的记忆,融会贯通,一举两得,我举双手赞同!”

  “那咱们就从唐朝诗人孟浩然开始吧,婉婷,孟浩然你应该很熟悉吧?盛唐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并称“王孟”。小学、中学课本里都有他的诗,比如,《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等名篇。”

  “太熟悉了。《春晓》儿时就能背,他不但跟王维熟,还做过诗人张九龄的慕僚,与李白、王昌龄、杜甫、皮日休都是好友,而且诗仙李白也为他题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千古名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哈哈”

  “嗯,看来,我们的婉婷姑娘知道的不少嘛。接下来,我们就说说孟大诗人的传奇故事吧,有一次,孟浩然在长安盘桓,跟着朋友王维到内署溜达闲逛,不料唐玄宗皇帝忽然驾到。孟浩然躲避不及,一急眼,就钻了床底。

  孟浩然本以为自己闯了祸,不想玄宗得知孟同学在场之后,很是好奇,吩咐说:‘朕早就听说过他的名声,原来在床底下呀。快让他出来吧,给朕读一读他的作品。’

  世人皆知唐玄宗用人是很大胆的,这对于孟浩然来说绝对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如果抓住了,就很有可能从此改变命运而一步登天。但或许因为事发太突然,也可能是孟浩然刚从床底下钻出来,脑子还有点恍恍惚惚,没能仔细斟酌皇帝的心境,就擅自给唐玄宗读了一首《岁暮归南山》。其中有这么两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这明显就是一句典型的牢骚诗嘛,意思是:因为我自己没本事,所以明主才抛弃了我;因为我自己身体差,所以老朋友也冷落了我。

  玄宗皇帝一听就不乐意了:你自己从没来求过职,怎么说是朕不用你呢?你怎么这样黑我?就这样,孟浩然搞砸了一次宝贵的面试,此后他再没能获得仕进的机会。就连后世的人们都替他遗憾:孟浩然也太随便了,关键时刻为什么非选这首发牢骚的诗去触老大的霉头?为什么不选你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那样气势宏伟打动人心的句子呢?

  要知道,这句诗来自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的颔联,把个洞庭湖的水声水势写得大气磅礴,读来意境灵动飞扬,心胸激荡。并且句式对仗工整, 光就一个‘蒸’字就给人以云蒸霞蔚、龙腾虎跃、万马奔驰之势。整个城市都飘浮在水面上,微风吹起层层波澜,遥远的天空都在水中晃动。读到这里很自然地会联想起王维的诗句:‘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它们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哈哈,小舅,这个故事怎么听起来像是你即兴胡编的呢?听上去就像现在的流行段子,虚构成分太明显了。古往今来,有谁听说过‘皇帝尊驾到,才子钻床底’的故事?”

  不料,叶雁秋却从一旁插话说道:“那种文人趣事自古以来就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很多喜欢牵强附会一些文人墨客的故事来增加欢乐调料,虽然可信度不高,但可供大众娱乐呀,这又不伤大雅,而且有很多还格调颇高。”

  姚动生却一本正经地回答说:“虽然历代有人怀疑孟浩然这个稗史的真实性,但它却被正经史书《新唐书》收录在目。编修《新唐书》的专家里,包括欧阳修、范镇、宋祁、梅尧臣等大专家,筛选史料是很严谨的,如果这一段材料不太靠谱,就不大可能被专家采用的。”

  艾婉婷惊奇地发问:“如此说来,这难道还真有其事?看来,这个孟浩然本人的情商确实有点低,一生难得地遇见到了九五之尊,却临场发挥不好,与皇帝老子居然聊不到一块儿去,你说是不是时运不济?”

  “这不是时运不济的问题,是他没有把握好时机与场景,要知道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孟浩然不只是面试失败,就连他后来参加科举考试的笔试也不顺利。当时科考题目叫《骐骥长鸣》,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鸣叫的好马》。结果他在文中写出了‘逐逐怀良御,萧萧顾乐鸣。’两句诗,遭到了当时主考管的不屑,甚至后来宋朝人的鄙视,说他简直像小孩子一样写的非常幼稚!由此可见,别看孟浩然后世名气这么大,但临场发挥和应变能却非常的差,难怪他一辈子考不上!”

  “哈哈,闺女,你小舅开始讲古代文人的酸腐窘迫事儿了,我听着都觉得过瘾,过去上学时都没听到哪个老师讲过这些有趣典故,兄弟又是从哪里搜肠刮肚而来?”

  “嘿嘿,文坛趣事产生文坛佳话,史书典籍诸子百家里面,这样的故事浩如烟海,一掬一大把,手到擒来,为我所用。感兴趣的话,咱们又去挖掘另一位诗圣的佳话趣事吧。如果孟浩然是发挥失常的最差考生,那么,诗圣杜甫则是最倒霉的考生。杜甫同学的高考经历,简直是一个大写的‘惨’字。”

  “怎么?大名鼎鼎才华横益的杜老爷子,在科场也有受窘的时候?他不是被玄宗的儿子唐肃宗授为左拾遗么?”

  “嘿嘿,那个官儿没当多久,很快就因营救房琯而触怒皇帝被贬,因而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充满感叹与愤懑。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过起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杜大爷参加科考的也就两次,但他每一次落榜的原因却很打击人。第一次高考在开元二十四年,他赶上的主考官叫李昂。这位李老师的特点是脾气坏、心眼小(性刚急,不容物),所以这一年的高考,由于李昂的处事不当,让众多考生不服,联合向地方官员施压,继而又向朝庭抗议,酿成了一场不大不小的群体性事件,结果杜甫同学的第一次高考仕途,就正好不幸地毁灭在这个气量偏狭又缺乏眼光的李昂手中。”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要不然,后来杜甫怎么能与李白并列,被人尊为‘诗圣’呢。”艾婉婷说道。

  “嗯,婉婷的话固然有道理,但如果金子埋在深土之中,谁还看得见它的金光呢?这杜甫也算真够倒霉,前两届主考老师是孙逖,杜甫一次也没赶上,偏偏李昂老师一上任,他就赶上了。要知道,如果杜甫真的碰上了这位孙逖,那就算没考上也不会有太多抱怨,因为孙老师不但文采出众,而且为人也比较正派,还以知人善任著称。他的同事、著名的颜真卿就曾经这样评价孙老师:精核进士,虽权要不能逼。如果赶上那个慧眼识才的孙老师,那么杜甫的命运或许就是令外一番景象了。

  在这一次挫折之后,整整十二年里,杜甫再也没有报名考试。直到天宝六年,他才再一次参加考试,结果那次全国一个人都没有录取。奸相李林甫说这叫‘野无遗贤’。杜甫又一次与仕途失之交臂,所以至今的人们都很同情杜甫的遭遇,他的命运咋这么多舛呢?婉婷,以后多读一读杜甫的诗吧,就是对这位伟大诗人在天之灵的一点安慰。”

  “哈哈,兄弟说的头头是道,真的是很有意思,听得我都上瘾、入迷!”叶雁秋高兴地说。

  “是呀,小舅肚子里的干货不少嘛,源源不断,取之不尽,用之不完!”

  “婉婷这话有点夸大了,怎会用之不完呢?你小舅不是国学大家,没有哪么厉害,懂点稗官野史的皮毛而已,不值一提。呃,刚刚说完了诗圣杜甫老先生,那么作为人尊‘李杜’的大诗人,免不了就得说说‘诗仙’李白的掌故了。如果说杜甫是最倒霉考生,那么李白就是最傲娇的考生,因为他从来就不参加科举考试,压根儿对它也是嗤之以鼻。一句话,人家干脆弃考。”

  “过去人们不是崇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么?都趋之若鹜去参加科考谋得一官半职来出人头地,怎么到了李大诗人这儿就如此自命不凡,或脱离凡尘了呢?”叶雁秋好奇地调侃道。

  “非是李白自视清高,而他包装得好,把自己放在一个很高的起点上,给粉丝们的印象就是一副志当存高远,一览众山小的气质。而他不肯参加高考的背后城府就是要以白衣取卿相,希望自己今天还是老百姓,明天就进京当部长。呵呵,这种自我强迫姑妄型的人,换作别人那叫痴心妄想,可李白是何人?他是才华横溢盖世无双的大才子,又有无数粉丝拥趸,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声誉,很快便得到某个有力人物的推荐而直取卿相。。。”

  “呵呵,粉丝们真的好脑贱,把偶像捧得好高哟,可是李白真的这么清高吗?我就纳了闷了,同时代的杜甫、王维、孟浩然们都去参加科考,唯独他李白就这么特立独行,骄傲到不屑于去考?这也吹得神乎其神了吧?”艾婉婷有些疑惑不解地说道。

  “婉婷这个问题问得好!我来告诉你真相,不是李白不去参加科考,而是他根本就没有资格去考。在唐朝,一个读书人想参加高考,是要核实身份的,考生得拿出户籍、谱牒一类的证明材料来以供审核。那么李白带着户口薄来不就行了?结果是没戏,因为李白的家世一团迷雾,家无谱牒,长期不上户口,甚至他祖上的名字都没法确定,多半是过不了审核的。此外,李白的出身成分也成问题,考上科举干部就相当于现在的公务员。要知道,在唐朝的当时早有规定,工商之家的孩子不准做公务员。就相当于考试之前,每个孩子都要填家庭成分表,只要家里是做生意的,不管是个体户还是大老板,都不准考试,而李白的家里恰恰就是做生意的。所以,李白同学不是不屑于参加科考,而是根本就没有资格。所以他是值得同情的‘家庭成分最差考生’!哈哈哈。。。”

  “呃,小舅,你刚才说了好几位名人大家,参加科考都这么倒霉,难道唐代的大诗人里就没有会考试的吗?那贞观之治的太宗李世民那句‘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与大唐盛世岂不是名不符实?而辉煌灿烂的《全唐诗》岂不成了下里巴人之作?那万国来朝岂不是图有虚名?”

  “看来,婉婷同学的问题越来越深入了噢,上面几位仅仅是典型举例,并不代表整过唐代的科举制度,咱们也不能以偏慨全,接下来我就给你说说让人兴奋而激动不已的文人掌故!他们在考场上临场发挥精彩极致,给世人留下了许许多多的神迹故事。下面请出的第四位考生,他所荣获的就是‘最神发挥奖’。。。” 激情燃烧的年代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