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中国文化全知道

养生史话

中国文化全知道 文若愚 3281 2021-04-06 04:41

  养生史话

  养生史话

  核心内容:养生文化的起源、发展历程

  及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

  中华养生文化源远流长,相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养生文化而言,中华养生文化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显得尤为博大精深。它汇集了中国历代劳动人民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糅合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堪称一棵充满勃勃生机和东方神秘色彩的智慧树。探索中华养生文化这棵古老而神秘的东方智慧之树,不但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而且也符合当今世界科学发展的趋势。

  跳舞纹盆 远古

  这个陶器生动地描绘了先民舞蹈的动作与形态。有人说,这种舞蹈就是一种养生方法。

  养生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自从人类出现就问世了。早在旧石器时代,中国传说中的阴康氏部落的先民由于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之中,不少人得了关节病。为了对付这种疾病,阴康氏部落的先民就发明了“摔筋骨、动支节”的养生方法——“大舞”。“大舞”实际上就是一种类似于气功导引的养生方法。其基本作用是宣达腠理、通利关节,达到散瘀消积、保持健康的目的。《路史》中有关“大舞”的记载虽属后人补记,但大体上却与原始文化特征相吻合。黄帝时的大将兼名医俞跗就十分擅长以按摩、气功导引为内容的动态养生法。伴随着导引动功的产生,静功养生法也初露端倪。相传黄帝本人就曾向一个名叫广成子的人求教这种养生方法。从传说来看,夏朝的开创者大禹也是一个养生方面的先驱。他所创立的“禹步”,实行上是一种呼吸运气结合脚步移动的导引养生方法。较之于“大舞”,其合理程度无疑大大提高。

  由夏至商,传说中的养生家不乏其人,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彭祖。然而就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国养生文化的萌芽大概只能上溯到殷商时代。从已出土的甲骨文的考证可以发现,殷商时的人们在生病、分娩时都祈祷祖宗神灵佑助;对日常生活中的吉凶祸福与健康状况也不时卜问,进而举行各种形式的祭祀活动以清除不祥。到了西周,养生思想进一步发展。还设有食医专门掌管周王与贵族阶层的饮食,指导“六饮、六膳、百馐、百酱”等多方面的饮食调理工作,并提出饮食调理要与四季气候相适应;还有专职主管环境卫生的职官。

  春秋战国是中华养生文化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当时的史书对养生的记载已经十分具体,如《左传》就记载了秦国医和为晋侯治病,指出晋侯之疾是“近女室,疾如蛊”的结果,此时的人们已经注意到了房室起居与健康的关系。在先秦诸子学说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儒、法、道、墨四家,而在养生问题上贡献最大的又属其中的儒、道两家。

  然而,这500年间的所有成就,都是经过漫漫历史寒冬的酝酿与抚育的。从伏羲取天、地、雷、山、水、火、泽、风这些自然现象而画八卦,将人类在神话时期观察宇宙间阴阳交替的自然平衡现象,做了一个完美的总结;再从黄帝以下经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这段人文与自然抗衡的岁月,人类对保持身心康泰的法则,已经摸索出一套初步的规律。当年禹带领部族对抗中国的两条巨龙黄河与长江,人们凭着加工后的树木与石器,以及人类最原始的体能去掘洞筑堤。可以想见当时的人,必定有气闷、腰酸、背痛等健康上的困扰。领导者为了解决百姓生理上的疾病,就模仿各种动物的身形,创制舞蹈动作。这样一方面解决身体酸痛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有娱乐教化的效果。由此还可证明,导引养生与舞蹈同出一源。《吕氏春秋·古乐篇》是这么说的:“民气郁阏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而“作为舞”的方式,就是“乃拊石击石,以象上帝玉磬之音,以致舞百兽。”对此历史事实有了很清楚的说明。

  谈到黄帝制舞作乐,就不得不提一点。人类的养生术,与武术攻击、防守的发展观念,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考方式。古人从观察动物的行为,而归纳出养生与武术运动两种肢体发展的方向,武术的肢体创作多半从观察动物的猎食行为而来。这些都是善取动物攻击的技巧与优点,而归纳出各种不同的拳脚套路。同时,古人在观察动物活动的身形特性时,也据此归纳出养生的运动方法。

  秦汉至隋唐的千余年间,堪称中国养生文化繁荣的鼎盛期。西汉初年,由于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大多热衷于长生不老之术,从而客观上促进了养生文化的繁荣。在西汉产生的众多养生诸作中,最令世人瞩目的要算《黄帝内经》。该书汇集了先秦时期的各种养生观点,并且首次专门从医学角度探讨了养生问题。《黄帝内经》涉及的养生原则主要有两条:一是调摄精神与形体,努力提高机体防病抗衰能力;二是适应外界环境,避免外邪侵袭。对此,《上古天真论》作了较为全面的总结。此外,《黄帝内经》还记载了许多具体的养生术,如《异法方宜论》中介绍的导引、按足乔等等,都具有实用养生价值。以上种种理论和实践均在中华养生文化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后世的各种养生著作多数是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发展、完善起来的。东汉以后,在《黄帝内经》的引导和带动下,中医养生学日趋繁荣。这一时期很多著名的医学家都长于养生,其中又以张仲景和华佗为最。

  从慈禧的宫廷生活看养生

  作为清代后期的国家统治者,慈禧的休闲生活也是丰富多彩,如看戏、逗狗、玩纸牌等。为慈禧备膳的寿膳房厨役、太监多达200多人,慈禧太后的膳食原料多为新鲜蔬菜、山珍海味。每餐荤素搭配,冬季食羊肉、鹿肉等热性食品,夏季食用野生的茯苓、山菜、蘑菇等。而粮食中做粥用米就有京米、紫米、薏米、粳米、老米、小米等多个种类。

  慈禧太后所用的餐具为金银玉翠器及细瓷盘碗,冬天多用金银暖锅和银制暖锅。每品菜上均有银制的试毒牌,长约3寸,如菜有毒,银牌即变色。她使用的筷子为象牙质镶金头。

  慈禧对自己的容颜之美十分看重,每天为此花费大量时间,她坚持早晚用温水洗脸、敷面,用按摩器按摩面部穴位以促进血液循环,使用扬州产的宫粉、苏州制的胭脂和宫廷自配的玫瑰露护肤美颜。慈禧还相信中药美容,根据皮肤的变化经常请宫廷御医“谨拟”医方。直到晚年,她的皮肤仍有弹性。

  头发的养护和梳理也是慈禧美容的重要环节,御医专门为她研究配制口服、外用的养发中药,为她梳头的太监以及梳头用具都经过精心挑选。慈禧对牙齿的护理也很科学,既用中药保护,又用药具医疗,70多岁时仍面颊丰腴,嘴部棱角分明,没有掉牙、缺齿等口腔疾病。

  明清时期,由于历代养生经验的广泛积累,因此要有所突破,深为不易。为此,反映在养生著作上,多以汇集前人养生法则,重新编纂为主。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汇编了万历以前养生成就,分为清修妙论、四时调摄、起居安乐,延年却病、燕闲清赏、饮馔服食、灵秘丹药、尘外遐举等8个类别。其书特色在于把培养德行作为养生第一要义的同时,又从鉴赏书画、诠评花木盆景,以及“节嗜欲、慎起居、远祸福、得安乐”的角度着笔,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扩展了养生的实际领域。 中国文化全知道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