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的交流和相互借鉴
中西医的交流和相互借鉴
事件:中西医的交流与发展
人物:法显、玄奘、利马窦、汤若望、梁丽芳
中西医学交流始于汉朝,开始主要是通过“丝绸之路”,大秦(罗马帝国)、波斯和汉商将一些动植物药材进行买卖交换。公元1~9世纪中国的炼丹术曾多次传到阿拉伯各地,再转传到欧洲,为世界制药化学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贡献。中国汉代的麻醉术也因传入阿拉伯而最终被发展为吸入麻醉法。唐朝东西方经贸往来频繁,医学交流活跃,西域和东南亚各国的医药,如印度医药、阿拉伯医药与西南的犀角、羚羊、麝香、琥珀及鸦片等假僧侣、商人之手陆续输入内地,中国著名僧人如法显、玄奘等也先后到印度、阿富汗、尼泊尔等地传教授医;同时大秦景教开始传入中国,大秦人善治眼病和痢疾,景教徒中不乏精通医术者,他们就在长安等地行医,将其治病技术如金针拨障术传到中国,但因其医术尚不及中医,且人数很少,对中国医学影响甚微。10世纪中国的脉学被阿拉伯医家吸收,成为该国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1000年前,宋代在广州、福建泉州设置了“市舶司”,从此中西方贸易和医药交流通过海上通路得到更大规模的开展。宋代出口的药物达60多种,阿拉伯商人将中药(如川芎、白芷、朱砂、白矾、硼酸、砒霜、人参、茯苓、肉桂、大黄等)运往亚、欧、非洲,中国的土茯苓曾被欧洲人当作治梅毒的良药,称为“China root”,大黄也在欧洲享有盛誉。海外输入的各类药材也丰富了中医方剂。如1973年8月在泉州发掘出一宋代沉船,内有大量原产于东南亚等地的药材,乳香、丁香、沉香、檀香、槟榔、胡椒、玳瑁、人参、朱砂、牛黄、附子等。同时外国使节敬献香药颇多,东南亚也有大量药材和香料输入中国,仅以乳香为例,动辄以亿万计,可见其盛况;宋金元时期盛行用香燥药,与当时香药贸易兴盛不无关系。国人能迅速将外来药纳入中国传统医药范畴,加以利用;如沉香原只作为香料熏衣去臭,中医用它治下焦病。元代大秦的景教、罗马天主教徒活跃在中国各地,曾为王公贵族和平民百姓医疗。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带走了大量的中医药和医书,随船180名医生每到一地都和当地的医生进行交流,也带回了不少西药。总之明代以前传入中国的所谓西方医药知识,大多属印度、阿拉伯等亚洲国家的古代传统医学。
泉州湾宋代沉船香药
1973年出土,共2350千克,品种有降香、沉香、檀香等。这些药原产于东南亚、阿拉伯及非洲,是反映宋代中外药材交流及贸易的珍贵文物。
明朝起来华传教士增多,著名的如利玛窦、汤若望等,他们在传教、传播西方知识的同时,也开展医疗活动,并将西方古代医学传入中土。如卡内罗主教于1569年在澳门创办了仁慈会,设立了两所医院,一所是外国人在华开办的第一所医院——圣拉斐尔医院,有病床70张;另一所是麻风医院。后来又将圣保罗学院扩充为大学,内设医科实习班,此为外国人来华创办的最早的医学校。17世纪后不少传教士以医学开道,采用开诊所、办医院的方式,借为病人诊治之机从事宗教活动,结交政要,获取民心,搜集情报,以达到侵略扩张的政治目的。但这些做法客观上将西医药知识带进了中国,如1693年5月,康熙皇帝患疟疾,就是洪若翰等几位传教士献上金鸡纳和其他西药将其治愈的。西医基础理论如神经解剖、消化生理知识、欧洲焚毁城镇的防疫法、玻璃瓶验尿诊断、鼻冲水(氨水)、强水(硝酸)等药、药物蒸馏法、放血疗法等被逐渐介绍到中国,而中医的舌脉诊、经络、藏象学说也慢慢传到西方,《本草纲目》、《脉经》开始译为多国文字,同时中国的针灸技术引起了荷兰、德国、英国医生的注意,他们尤其对灸法感兴趣,德国人认为灸法是治疗痛风最安全、迅速的疗法;荷兰人的《论针灸术》是西方第一部较为详细介绍针灸方法的专著。英国名医弗洛伊尔发明用表计数脉搏,其成就直接受到中医脉学的影响,达尔文称《本草》为中国的百科全书。17~18世纪欧洲天花肆虐,俄国1688年派人来华学习,使中国11世纪初发明的人痘接种法经俄国传到土耳其,后传遍欧美,挽救了无数生命;英国人琴纳在1796年发明牛痘接种法之前,也是用人痘接种法来预防天花的。
彼得·帕克医生和他的弟子关阿多
19世纪30年代末,美国眼科医生彼得·帕克在广州设立眼科医院,行医3个月给900多名中国眼疾病人治过病。
鸦片战争前后随着西方近代医学大举进军,导致两种医学体系的剧烈冲突,因多种原因,中医陷于困境,取而代之的是传教士更注意发展西医卫生事业。到1937年中国已有医院300所,病床21000张,如北京协和医院、成都华西协和大学医院、山东齐鲁大学医院,另有小诊所600余处;还开办了医学院,以带徒的方式培养中国的西医人才;用西医方法治病,如用乙醚麻醉施行外科手术;与此同时,传教士和国人开始翻译西医书籍,编辑中外文版的医学期刊。此阶段西医也注意研究针灸、中药,较多中医书籍,如《内经》、《难经》、《医林改错》、《针灸大成》等被译述;1899年德国还用当归制成“优美露”,曾畅销各地。西方认为中医只是一种古老的医术和经验医学,其对中药研究多从寻找药源和博物学出发,除针灸外,并没深入到理论,也极少接触临床实际。
随着针刺麻醉的成功,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影响加大。20世纪60年代名医岳美中受周总理派遣多次出国为外国领导治病,如当年印尼总统苏加诺患病,几位欧美医生建议切肾,是岳用针灸和中药把他的肾保住了。20世纪80年代后,中医开始走向世界,先是针灸热,后是中医热,世界各国有中医诊所19000余家,中医师86000多人,针灸师143800多人,已有100多个国家应用针灸治病,其中40多国开展了针麻研究,针灸等传统疗法在许多国家已获合法地位,欧美等医学发达国家逐步承认了中医师的专业地位,针刺治疗早已纳入医疗保险系统。中医药在世界医学体系中的地位和重要意义正为国际所公认,中医药对世界医学宝库的贡献,已得到国际社会的肯定。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西医自身的缺陷与不足逐渐显现,同时随着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自然)”转变,和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对保健的需求日益增长,疾病谱的变化,医源性、药源性、心身疾病及老龄化疾病的增多,尤其是化学药品毒副作用带来的恐慌,人们正把关注的目光更多转向天然药和传统医疗,而中医完全符合这些要求愿望,中医药日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伦敦英国人排队看中医,德国人预约住中医院,俄罗斯人蜂拥过境接受中医治疗,已不是奇闻。中医对外交流合作日趋扩大,仅1998~2002年间,中国中医药机构共接待访问团1775批19030人次,中国派出1190批3098人次。2002年中药产品出口总额达67095万美元,154个国家和地区与中国有中药贸易往来,中国每年都要接收大批留学生,这充分体现了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医药在国际上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发展潜力巨大。 中国文化全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