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大汉帝国

站在丝绸之路上看当时世界

大汉帝国 萧然 6131 2021-04-06 04:38

  站在丝绸之路上看当时世界

  最后,我们来大略鸟瞰一下大汉帝国时期的整个世界。

  这也就是说,在叙述大汉帝国君臣百姓那些创造活动以前,让我们先来看一看,当时同处于文明发展前列的世界几个主要民族或国家,他们已经做了些什么和正在做着些什么,以便我们为大汉帝国这个东方汉子找一个定位,知道他是在怎样一个“国际环境”中展开自己的活动的,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在当时的世界上曾处于怎样一个历史地位。

  让我们就从大家熟知的丝绸之路说起。

  生活在汉代武帝时期的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前后十三年,历尽艰难险阻,跋涉千山万水,终于为后世开启了一条横贯欧亚的商贸通道,那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现在,把张骞定为开通丝绸之路第一人,在中外学术界已成为共识。最早提出“丝绸之路”这一名称的德国学者弗迪南德·范李奇索芬,更把这条商路开通的时间具体界定在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后期的公元前114年(汉武帝元鼎三年)。汉以后历代都有新的发展,据记载,到8世纪末叶,主要商路已有七条,其中陆路四条,水路三条。如果将它的干线和支线绘画出来,很像是一支根须繁茂的人参横卧在欧亚二洲之间:东起长安,蜿蜒而西,南至地中海,北达黑海之滨。对这条以输出中华文明的标志物丝绸为特征的国际商贸通道,《剑桥中国秦汉史》作了这样描述——

  中国的丝绸最后可能抵达地中海地区的目的地,虽然中华帝国和罗马帝国之间没有直接的来往。经过了几十年,丝绸的出口形成了一个贸易体系的一部分,其中除中国外还有五方参加,但它们却不知道它们的伙伴的活动和目的。这几方来自罗马、中亚、印度、印度尼西亚和非洲(或中东)。中亚的非汉族赶牲畜人充当了中国货物的运输人或向导,中国从中亚取得马匹和璞玉,可能还有羊毛。最后,丝绸运到罗马,在那里成了元老院议员和其他贵族的夫人的装饰品。罗马还输入印度尼西亚的香料和印度的胡椒;罗马则为这些货物支付铁制品、玻璃或金银块。这些东西的遗物现在已在东亚和东南亚发现。

  想象一下,伴随着马蹄得得,驼铃叮当,装束互异、语言各别的商队,携带着五洲四海的名贵特产往来于这一条条国际通道上,那该是一种怎样的盛况啊!

  张骞作为一个东方先进民族的代表,他看到听到的是在当时认知条件下所能达到的一个“最大版”的世界。如果我们往前推移两千年跟着这位先驱一起行走在丝绸之路上,将看到怎样一个世界呢?

  丝路中段的印度半岛上,有一个与中国同样古老的文明古国,张骞称它为“身(yuán)毒”,大体上也就是后来的印度国。广阔富饶的恒河平原,给了这个古国以得天独厚的文明滋养。相当于我国战国末期到西汉前期,这里建立起了印度历史上第一个幅员广大的帝国——孔雀帝国(公元前324年~前187年)。这个美丽的国名,起源于它的创建者旃陀罗笈多。他出身于一个为国王养孔雀的家族,与起义的民众结合,赶走了当时占据印度西北部的马其顿侵略者及其傀儡,随后又举兵东征,推翻了摩揭陀王朝,建立了这个强大的帝国。传说旃陀罗笈多在战时能征集到步兵六十万,骑兵三十万,战象九千头。孔雀王朝鼎盛期是在阿育王掌国的四十年里。阿育王在征服羯陵伽后,由信奉婆罗门教改为信奉佛教。公元前253年,他召集佛教上层僧侣举行了佛教史上的第三次“结集”(相传第一次在阿阇(shē)世时期,第二次在释迦牟尼死后一百年),整理编纂了经、律、论三藏佛典,提高了佛教的地位。也就在此后不久,佛教作为一种具有特殊魅力的东方文化来到了中国,很快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阿育王死后不久,最后一个国王为其部将所杀,孔雀王朝灭亡。此后的一个时期,印度处于分裂状态,直到由大月氏(ròu zhī)人贵霜翕候丘就却建立起了统一的贵霜王朝(约公元15年~65年)。巧的是,大月氏正是张骞第一次出使的目的国,只是当大月氏人建立起贵霜王朝时,张骞已去世了一百二三十年。

  丝路西段、波斯湾北岸的伊朗高原,曾有一个波斯帝国,它在大流士一世统治时期(公元前522年~前485年),其疆域一度扩张到东起印度河,西至欧洲的色雷斯地区,南抵埃及,成为一个领土空前广阔的奴隶制大帝国。其后在与另一个文明古国爱琴海西岸的希腊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战争中,公元前330年被马其顿国亚历山大所灭亡。当我们的先民在华夏大地上创建大汉帝国的时候,统治伊朗高原这片广大土地的是来自西亚的游牧部族帕提亚,即帕提亚国(公元前247年~226年),我国史书上称它为“安息”。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张骞在向汉武帝禀报时对安息作了这样描述:

  安息在大月氏西可数千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蒲陶(通“萄”)酒。城邑如大宛。其属小大数百城,地方数千里,最为大国。临妫(gui)水,有市,民商贾用车及船,行旁国或千里。以银为钱,钱如其王面(指银钱正面印有国王肖像),王死辄更钱,效王面焉。画革旁行以为书记(在皮革上横行书写作为文字记载)。

  安息在米特拉达悌一世和二世统治期达到了全盛,其东北边界到达阿姆河,以泰西封为首都,成为中亚的奴隶制大国。由于罗马的不断东侵,从公元前1世纪中叶起,安息与罗马进行了多次战争,安息曾大败罗马军,双方相持于两河流域和叙利亚一带。安息对西方的罗马长期处于战争状态,对东方的中国却始终和睦相处,友好往来。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曾遣副使访问安息,安息国王派大将率骑兵二万到边境迎接。

  丝路末端是地中海中央的意大利半岛,那时有个罗马,张骞称它为“黎轩”,我国古籍上通常称“大秦”。原是古意大利台伯河畔的一座城市,后经王政时代、共和时代,大体在汉帝国建立之初,地中海怒涛翻滚,罗马猛然勃兴,驱逐了迦太基人,统一了意大利半岛,建立了罗马帝国。此后罗马帝国进行了一系列扩张领土的战争,约到汉帝国中期,它征服了希腊、马其顿,又灭迦太基而屠之,铁骑一度直驱非洲。这个昔日呻吟于迦太基蹂躏下的小国,就这样一跃而成为地中海的主宰者。

  但罗马的勃兴,本身就包含着种种矛盾,特别是奴隶与奴隶主的矛盾。公元前2世纪后半期,大致相当于汉帝国自景帝至成帝这个时期,罗马境内相继爆发了奴隶反抗奴隶主、破产农民反抗大土地所有者和无权者争取公民权等等的战争,还包括奴隶主内部骑士派与元老派的斗争,这些争战又往往相互交织,此起彼伏,波澜壮阔。其中斯巴达克的起义,尤为英勇壮烈。意大利作家拉法埃洛·乔万尼奥里写的小说《斯巴达克思》及据以改编而成的电影,上个世纪在我国相继出版、放映,广为流传。

  地中海南岸还有一个更为古老的国家,就是埃及。气候炎热干燥、雨量稀少的埃及,贯串南北的尼罗河成了它生命活力的源泉。每年七月雨季到来之时,尼罗河开始泛滥,挟带着矿物质和淤泥的洪水,淹没了河谷两旁的土地。至十月泛滥期过后,两岸便聚满了人群,开始忙碌地排除积水,在松软肥沃的土地上播种谷物。大约在公元前三千年,埃及就逐步形成了集权统治的国家。其后历经古王国、中王国、新王国这样三个时代,在农业、水利工程和城市经济都有较大发展的同时,还创造了灿烂的古埃及文化。最为壮观的是古王国时代动用大量人力、财力建造起来的金字塔,其工程规模之浩大,建筑之精巧,至今仍令世人惊叹不已。后期埃及日趋衰落,接连遭到外族入侵,并一度为波斯帝国所灭。公元前332年,马其顿亚历山大占领了埃及。公元前3世纪以后,相当于我国战国末期和秦汉之际,在托勒密王朝的统治下国势渐盛,特别是在二世、三世时期,除埃及本土外,其疆域还扩展到巴勒斯坦、南叙利亚、小亚细亚东南岸及其附近塞浦路斯等岛屿,成为地中海东部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著名的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是当时国际性的学府;设于地中海法罗斯岛上的灯塔,被列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观之一。

  不能不提到的还有古代希腊和著名的希腊文化。

  古希腊与古罗马隔爱奥尼亚海而东西相望。希腊文化发源于公元前三千年至前二千年的爱琴文化,是古代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希腊的史诗、神话、戏剧,特别是希腊的建筑、雕塑,还有它的城邦政权民主化的传统,都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极深刻的影响。相当于我国春秋—战国交替之际的公元前5世纪,希腊的奴隶制经济蓬勃发展,民主政治和各种文化创造也臻于全盛。但其后内部矛盾日趋激化,战乱频仍,各城邦普遍出现了危机。而与此同时,位于希腊北部、其社会发展程度落后于希腊的马其顿,在国王腓力二世的统治下,仿效希腊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迅速成为一大军事强国。腓力二世正是利用了希腊城邦日趋衰弱这一时机,发起了入侵希腊的战争,迫使希腊各城邦承认马其顿的领导地位,由此开始了一个马其顿称霸希腊的时代。腓力二世遇刺身亡,其子亚历山大继位。这位从小爱好希腊文学、曾拜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为师、常以希腊神话中的英雄阿喀琉斯自比的亚历山大大帝,在历史上被称为“天才的统帅”。他十六岁便随父远征,十八岁参加了咯罗尼亚战役的指挥,继位后的第三年(公元前334年),率步兵三万,骑兵五千,战舰一百六十艘,开始了他的规模宏大的东征计划。一路首败波斯军,长驱直入埃及,挥师东下入两河流域,继而挺进中亚细亚,然后经阿富汗南下侵入印度。西方历史学家不无夸大地称亚历山大东征开始了一个“希腊化时代”,意谓此举将希腊世界的文明广泛传播、影响到了东方。事实上亚历山大远征的性质无疑是一场侵略战争,只是历史地看,它也起到了传播文化的作用。亚历山大在各地建立了好些名为亚历山大的城市,一面屯兵驻守,一面移民通商。攻灭波斯后,又在阿黑门尼德王朝统治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任用波斯降臣,实行东方宫廷礼仪,并鼓励马其顿、希腊人与东方民族通婚。他的此类措施本意自然是为了炫耀声威、加强统治,但实施的结果,却也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

  让我们再回到张骞。

  英国崔瑞德、鲁惟一编著的《剑桥中国秦汉史》对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有很高的评价,说他“完成了探索中亚的诗史般的功业”;对张骞没有能够亲眼看到希腊文明则颇为遗憾:“如果他早几年来到那里,并亲眼目睹希腊世界的活生生的文明,中国的文化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

  张骞的通西域,确实要后于亚历山大东征两个世纪,不过他对希腊文化似乎也并非一无所获,张骞曾经与之有广泛交往的大月氏人,不仅是后来统治印度的贵霜王朝的创建者,同时还是著名的犍陀罗艺术的创造者。犍陀罗作为古印度的地名,大约相当于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及其毗连的阿富汗东部一带。公元前三四世纪之间,先是亚历山大给犍陀罗带来了希腊文化,后是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派出僧侣来此传播佛教。所以犍陀罗艺术正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结晶,对东方文明的发展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新近在报上看到丁和对我国新疆境内著名的克孜尔石窟壁画的摄影报道(《新民晚报》),作者认为那些大致产生于三国至唐的画作,体现的是典型的犍陀罗风格。我看到的尽管只是不知被缩小了多少倍的印刷品,但那典雅、神秘的色彩,飘逸多姿的人物形象,还是给我以很大震撼。一个特别耐人寻味的文化现象是,佛教在印度的早期崇拜是无偶像的,传入中国,无偶像崇拜变成了有偶像崇拜,发生这个变化的中间的一座桥梁便是犍陀罗。雕塑,是希腊文化的精萃;佛教传入犍陀罗后,与希腊的雕塑艺术渐渐相融合,产生了风格独特的犍陀罗佛教雕像,著名的巴米扬大佛,便是犍陀罗佛教艺术鼎盛期的一个标志。这么说来,最迟从东汉已经开始的、星罗棋布地建筑在我国名山大川、通衢僻壤的那些佛教寺庙里,还可以看到希腊文化的影子呢!

  以上的快速扫描只能是挂一漏万。但即使这样也不难看出,那是一个多么生气勃勃的世界啊!先后跨进文明历史门槛的各个民族,相继建立起不同形式的国家,或是在同一地区,或是在不同地区,争先恐后地释放各自的精力和智力,展开了激烈的竞争,真是龙腾虎跃,英雄辈出!其间也充满着相互搏击和残杀,但最终还是共同创造了人类文明。可以引为自豪的是,那时候我们的民族和国家,毫无愧色地站在世界前列,为全人类的文明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接近那个英雄的时代,看一看大汉帝国是怎样创建起来的,继而又是怎样发展,再怎样衰落、灭亡,然后转入新一轮竞争。

  不知读者诸君是否还记得,我在《大秦帝国》的最后一章《两个新生阶级的第一次生死较量》里,写到了陈胜、吴广的揭竿而起,写到了刘邦、项羽的相继称雄,写到了项羽在决定性的巨鹿大战中取得的辉煌胜利;接着又写到了那次明里觥筹交错、暗里刀光剑影的“鸿门宴”,最后写了项羽率领着由各路起义军组成的四十万大军进入了秦帝国首都咸阳,燃起了一场空前规模的大火——

  这场咸阳的冲天大火,竟烧了三月之久!

  在熊熊的烈火中,嬴秦列祖列宗在漫长的数百年间曾经为之前仆后继顽强搏击而创下的皇皇业绩,赫赫声威,已伴随着青烟逝去,进入了任凭江上渔翁、里巷老媪随意戏说的历史领域。

  而熊熊的大火又宣告了另一场新的争战即将开始。

  因而这场大火,既是大秦帝国的葬礼,又是楚汉战争启幕的祭礼。

  承前启后。下文作为《大汉帝国》第一章,请允许我略过秦末那场群雄蜂起的逐鹿战争,径自从作为楚汉战争序幕的这场大火写起吧! 大汉帝国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