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大汉帝国

从“汉”这个字的古今义说起

大汉帝国 萧然 3966 2021-04-06 04:38

  从“汉”这个字的古今义说起

  汉,繁体作“漢”。

  这是个形声字。从“水”,“”声。表明字义与水有关,而读音如“hàn”。那么“”这个字又是怎么来的呢?

  上个世纪50年代初,傅东华先生(笔名“约斋”)写过一本通俗而又生动有趣地解释汉字由来的书,书名叫《字源》。那时我刚参加工作,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大学基础课程,因而买了一本作为参考书。书中对所解释的每个字,都列出了甲骨、金文、篆文等原初的字形。如“”的甲骨字形是这样的:

  傅先生解释说:“这字底下是火,上头是光;中间是一个双手被缚的人。人在火中,而火光上冒,以显示出干枯和熬苦的意思。”

  与这个意思相当的语音便是hàn,与后来的“旱”字音和义都相似。如甲骨文中便有“帝其降(天帝将降下旱灾)”这样的话。

  但后来“hàn”这个语音又有了与水相关联的另一个意思,为了区别,我们聪明的祖先就创造了两个形声字:“熯”与“漢”。它俩读音相同,意思却是水火不相容:“熯”,仍保留着与“”相似的含义;“漢”则仅取“”之音,字义与因被火烤而干枯、干燥一类意思完全脱钩——

  汉,漾也。泉始出山为漾。漾言其微,汉言其盛也。(《说文解字注》)

  既然水波汹涌荡漾称“汉”,于是古人就给那条源出今陕西省西南部、经湖北省西北和中部而在武汉流入长江的大水,起了个名字,叫汉水,也叫汉江。

  想必汉水那汪洋壮阔的景观,在我们先民的脑海里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因而当他们抬头仰望夜空,看到横亘在天宇间的那条宛若微波荡漾的光带时,就给了它一个称名:汉;又称天汉或银汉,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银河。《史记·天官书》说:“汉,星多,多水”,“其本曰水”。照此说来,银河就是天上的“汉水”。

  以上便是“汉”字的最初含义。到此为止,都还没有越出它的与水相关联的本义。

  但如今你去翻翻任何一部字书,“汉”这个字的含义都已远非“水”义所能涵盖。譬如罗竹风主编的《汉语大词典》在“汉”字条下就列有十三个义项,而且除一、二两项外,其余全都与“水”毫不相干。如果要追问一句:如此众多的延伸义项是如何扩展出来的?这就不能不提到我们这部《大汉帝国》所要记述的那个古老而又充满着青春创造活力的时代,不能不提到当时那一个个或英烈、或悲壮、或惨酷的人物以及他们功垂千秋的业绩。正是这一切,极大地扩展了“汉”这个字的含义,甚至还赋予它以顶天立地的阳刚之气,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成了我们民族和国家的符号和标识。

  “汉”这个字含义的大飞跃,是从公元前206年开始的。

  最先无意间启动了这个大飞跃的,是一位识字不多却威名赫赫的人物,他就是西楚霸王项羽。

  这一年的秋冬,项羽挟巨鹿会战大胜之余威,统领大军四十万,挥戈西进,破关而入,屠咸阳,烧秦宫,杀降王子婴;然后自立为西楚霸王,瓜分天下,大封反秦诸将为王,其中刘邦被他封为汉王。这样,“汉”这个字第一次有了一个与“水”无关的含义:

  汉,秦末楚汉之际王国名。公元前206年项羽置以封刘邦。都南郑,辖巴、蜀、汉中三郡,四十一县。

  刘邦与项羽,汉楚相争,经大战七十、小战四十,终以垓下一役项羽兵败自刎而获得全胜。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国号汉。从此,“汉”又成了朝代名。刘邦建立的汉王朝,都长安,史称西汉或前汉。公元8年王莽代汉称帝,建新朝;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朝,都洛阳,史称东汉或后汉。公元220年曹丕称帝,东汉灭亡。前后两汉共历二十四帝、四百零六年。

  汉,又是民族名,即汉族。

  汉族是我们中华民族这个共同体中人数最多的一个民族。据1982年统计,汉族人口有九亿三千多万,占全国总人口的93.3%。汉族之称始于汉代,这一点国内学术界几乎是一致的。如田继周的《夏族的形成及更名汉》、吕思勉的《中国民族史》,以及新近出版由萧君和主编的《中华民族史》,均持此说。但汉族的起源和由来要远远早于汉代。仅就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来说,我们就可以知道汉族原由华夏族和其他族逐渐发展融合而成。华夏这个族名,当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形式夏的建立分不开,《说文解字》就说:“夏,中国之人也。”而后来之所以要以“汉”更替华夏之称,也只能从大汉帝国的出现中得到解说。刘邦建立的西汉王朝,特别是在它的文景的养蓄期和武宣的鼎盛期,其国力之强大,版图之拓展,声威之远播,杰出人物之众多,均非此前各个时代所能及。这些因素的综合,使得后来人们觉得以“汉”为名来指称生息蕃衍在华夏大地上这个生气勃勃的民族更为确切了。翦伯赞《秦汉史》对此有生动、形象的描述:

  当时的中国正像一个鸡卵,中原诸种[族]有若卵黄,四周诸种族有若卵白,卵黄与卵白虽各为一物,而在鸡卵之有机构造上,则是血肉相连的。当秦之时,中国的历史,正在发生一种适当的温度,来孵化这个鸡卵。所以到西汉之初,鸡雏遂破壳而出,是为汉族。

  自汉迄今两千余年,汉族之称不再改变。单就这一点也可说明本书将要叙述的那一个个撼人心魂的人物和故事,离我们并不遥远。或许只要稍一回头,你便可呼吸到从终南山麓未央宫那边吹来的大汉帝国那尽管苍茫却依旧还有几分炽热的空气。

  与此相似的还有“汉语”、“汉字”或“汉文”这样一些称谓。你走进书店,可以从书架上看到《英汉词典》或《汉英双解》这样一些书名,其中的“汉”便是指汉民族的语言文字。汉语是联合国法定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1984年北京语言学院(今北京语言大学前身)开始研制汉语水平考试(HSK),至1997年,初等、中等、高等水平考试相继研制完成并颁行,从而标志着一个国际范围内的“汉考”时代的到来。目前全世界已有一百多个国家的两千五百多所大学在教授汉语,单是美国就有八百多所大学设有汉语课程。那数以亿万计的不同肤色的学生,第一个见到的中国字就是这个令他们无限新奇的字:“汉”。但“汉语”、“汉字”这样的名称也并非从来就有。语言的古老可说与人类本身同龄;我们现在称之为汉字的这个语言记录符号系统,至少已有五六千年历史。在汉代以前,它们只称文字。如秦始皇为统一文字而下的诏令,便称“书同文字”(《史记》本纪)。后来之所以冠上“汉”这个定语,也是因为出现了影响深远的大汉帝国。

  就像我在一开头就提出的那样,“汉”这个字居然还与男人的阳刚之气,和他们那种坚强、刚毅、豪爽等品格联系了起来,这大概是创造文字的先圣古贤们怎么也想不到的吧。

  此义有一个演变过程。先是周边国家或地区的人以“汉”指称居住于汉帝国的人,说法有汉人、汉儿、汉子等,起先多为中性词,后来才渐渐有了褒扬之意。如《汉书·匈奴传》“近西羌保塞,与汉人交通”,就是中性的;而明代陈沂的《询刍录》“汉自武帝征匈奴,二十余年……闻汉兵莫不畏者,称之为汉儿,又曰好汉”;《旧唐书·狄仁杰传》录武则天语:“朕要一好汉任使,有乎”,则用的都是褒意。也有带贬意的,宋代陆游以为起始于西晋末年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族在北方相继割据战乱频仍那个时代。其所著《老学庵笔记》称:“今人谓贱丈夫曰‘汉子’,盖始于五胡乱华时。”句例如《北齐书·魏兰根传》:“何物汉子,我与官,不肯就!”但随着时光的流逝,汉风汉骨,以卫青、霍去病、李广、张骞、苏武、赵充国等等为代表的汉人的那种威武、英烈的阳刚之气,也许已渐渐成为稀缺的精神资源而越发受到推崇,于是“好汉”便与英雄有了大体相等的含义。家喻户晓的经典小说《水浒》,更是专为绿林好汉立传的。前些年,电视剧《水浒》的热播,一曲《好汉歌》唱彻了大江南北。那粗俗豪爽的感情,激越铿锵的旋律,逗得白发老翁、黄口小儿都忍不住要直着嗓门吼几句:

  大河向东流哇,

  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啊,

  路见不平一声吼啊,

  该出手时就出手啊,

  风风火火闯九州啊!…… 大汉帝国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