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诗说唐朝:那些诗人那些事儿·初唐(全四册)

温庭筠与鱼玄机: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 温庭筠与鱼玄机: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一)

  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这首《菩萨蛮》因为成了大热剧《甄嬛传》的主题曲,遂风行一时,更成了广场舞大妈们的最爱。很长一段时间,每天晚上八点,准时在我家楼下广场响起,让我苦笑连连,倒不知大妈们载歌载舞时,到底明不明白歌词唱了些什么,又可知它原是来自唐朝大诗人温庭筠的词作。

  温庭筠(812—866),本名温岐,艺名庭筠,字飞卿,山西晋中祁县人,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交好,时称“温李”;又因为擅填词,在词史上和韦庄并称“温韦”,被“花间派”奉为鼻祖。

  后人论词时常将二人并提:“词有高下之别,有轻重之别。飞卿下语镇纸,端己揭响入云,可谓极两者之能事。”

  关于温庭筠之才思敏捷,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八叉”之说。史说他“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多为邻铺假手,号曰救数人也”。

  他因为完卷太快,每每自己写诗之后,还要帮考场数人赋诗,所以得了个绰号“救数人”。以至于再参加考试时,考官特地把他另外安排,前排就座。

  然而他虽有“八叉”之才,却多次考举落第,一生郁郁不得志。

  说了这么久,还没说到这首《菩萨蛮》。传说唐宣宗特别喜欢《菩萨蛮》之曲,所以令狐绹委托温庭筠代己填词,取悦皇上。于是温飞卿就填了这首“小山重叠金明灭”。

  小山,指的是搁在床上枕头前挡风的炕屏,通常上面会画着金绿山水,并且是可折叠的多扇屏,不用时可以叠起收藏。

  这第一句说的是天亮了,太阳照在炕屏的涂金山水上,会有光点闪闪。然后视角从炕屏挪至炕上睡着的美人,乌发如云,肌肤如雪,真是一幅美女春睡图啊。

  美人起来了,还是情态懒懒的,对着镜子梳妆打扮,画眉涂脂。化完妆,再手持一镜,对着梳妆台上的镜子前照后照,看到镜里的面容与鬓后的簪花交相辉映,这才满意了,开始穿上外衣。

  今天选的是什么衣裳呢?原来是一件贴着花鸟绣片的新裙子。

  古时绣花不一定直接绣在衣服上,而是买现成绣片,贴到衣服上;金鹧鸪,指以金丝线夹杂其中的花鸟绣,可见华美。同时鹧鸪成双,暗示了女子心境。

  这是一个很美的细节,字面上描绘出一个迟睡而严妆的美人,而词后面的意思与心境,则各花入各眼,各人听各声,可以解释出一百种情绪来。

  这样的一首词呈上来,宣宗果然大爱,令狐绹正沾沾自喜等着领赏呢,温庭筠却本着他一贯的八卦精神将这件事大嘴巴张扬了出去,令狐绹因此衔恨在心。

  所以温庭筠一直未能中第,很可能是来自权贵的打压。

  《菩萨蛮》是词牌名,相传最早的一首由李白所制: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大家对照两首词,就会发现两词字数、格式、韵脚位置、平仄错落完全一致,这就叫词牌。

  相传唐代女蛮国进贡,高髻金冠,遍身缨络,像菩萨一样,于是教坊谱曲以记之,广泛流传后成为词牌。既然相传第一首《菩萨蛮》由李白创制,那很可能是在他做翰林待诏的时期所为。以李隆基之喜爱音乐,李白之出口成章,这个说法是完全可以成立的。

  唐宋时期,每当有人发明了一种新的词作格式,谱曲流传,就会形成一个新的词牌。词牌就是词的腔调与格式、韵律、曲谱,有了词牌,就可以按照词牌所规定的格式、韵脚来填词了,这就叫“倚声填词”。

  但是有的时候,几个格式会共用一个词牌名,因为它们都是同一旋律的变体;也有的时候,同一个格式会拥有几个词牌名,这是因为填词人的叫法不同。

  词牌不等于题目,其产生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最初可能是创始人吟咏此调的主题,比如《浪淘沙》《舞马词》《抛球乐》等;另外制乐演唱是乐工歌会的工作,有时候他们会接受上峰意旨来创作或改编乐曲,词牌从此流传下来,而牌名大多以任务性质来定。比如隋炀帝时,命乐官白明达谱作《万岁乐》《藏钩乐》《投壶乐》《七夕相逢乐》《斗鸡子》《斗百草》《泛龙舟》《长乐花》《十二时》等“新声”。隋灭后,白明达继续在唐宫为乐官,又为唐高宗作《春莺啭》,如日本雅乐中的《春莺啭》就发源于此。再如李世民所制大型武曲《秦王破阵乐》鼓舞士气,后遂有《破阵子》词牌流传。

  也有的是名家首创,或是名家沿用,后人摘取其中几个字成为词牌流传下来,如张志和首创的《渔歌子》,白居易创制的《忆江南》《如梦令》等。传说唐玄宗酷爱法曲,曾创《雨霖铃》纪念杨贵妃,传为词牌。后来的文人自度曲,也都属于此类。

  也有的本来是民间乐曲的名称,谱曲后成为词牌,如前面说过的《竹枝词》,再如边塞民歌《石州慢》《凉州令》《甘州曲》等;西域燕乐的《菩萨蛮》,也是其中一种。和《菩萨蛮》相类似的,还有《苏幕遮》,是波斯人供神之曲;《婆罗门引》,来自印度,等等。

  另外,这些原生态的词牌在流传过程中,文人又往往略加增删一两字而出新词,便在词牌前加以“添字”“减字”“偷声”“添声”“促拍”“簇拍”等字样,又衍生出一新的词牌,如《浪淘沙慢》《摊破浣溪沙》《减字木兰花》《木兰花慢》《添字罗敷媚》《添声杨柳枝》《促拍丑奴儿》等。

  无论最初因为什么缘故而命名,一旦形成词牌,就与本意无关,而只代表一种格式、词谱了。按照词谱写词,就叫填词。

  但是既然是倚声填词,当然词的内容要和音乐相符,这叫作“声词相从”。

  所以创制词牌的人多半是音律大家,比如温庭筠。《唐才子传》说他“天才雄赡,走笔成万言。”而且“善鼓琴吹笛”,“有弦即弹,有孔即吹”,不论什么乐器,只要有弦或有孔的没有他不会吹弹的,就是这么牛!

  再举几首温庭筠的几首著名词作:

  忆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更漏子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添声杨柳枝词

  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这三首词在格式上各有特色。第一首小令是标准长短句,一韵到底。

  第二首为叠格双调,分为四段,每段一换韵,而且是平仄韵互换,这是变化最多的一种词,也是和诗距离最远的一种词。

  第三首从格式上看却是齐言诗,同李白的《清平调》,刘禹锡的《竹枝词》一样,单以格式平仄论,完全看不出是词非诗,但是填词时必有曲谱所本,而且还是旧曲新编,故称“添声”,内容上也较诗作更为深情婉约。

  尤以第三首为例,此篇是以女子口吻,描写她为郎君送别前夜所作。

  为什么要在“井底点灯”呢?因为够深,堪谓“深烛”,谐音“深嘱”,这第一句说的是:我要深深地嘱咐你。

  女子临行叮嘱,本为常事,但是说多了难免惹厌,故而玲珑俏皮,别出新裁,玩了个“井底点灯”的行为艺术,就不能不让这男人发问:你为什么要把灯烛点在深井啊?原来是要深嘱于我。那你要嘱咐什么呢?放心,但有所命,无不乐从。

  但是女子仍不直接开口絮絮,却又言笑晏晏,主动提出要陪郎君玩起游戏来。而且点明要赌长行,不要下围棋。

  长行,是一种博戏的名称。据唐人笔记记载,用掷骰子来博“长行局”,以决输赢。此处仍是双关语,我希望共君长行,只望郎君远行早回,“莫违期”。

  这情郎解开了这样的心思,该有多感动,多怜惜?

  这还不够,女子又拿起赌长行的骰子来进一步含情细问:“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骰子上饰有红点,女子形容是代表红豆的相思;而且骰子多以骨制,故曰“入骨相思”。现在明白我为什么要同你玩长行,掷骰子了吧?是为了让你明白,我对你相思入骨,你可忍别我远行?请君记我,万莫违期,你知不知道啊?

  对着这样一个多情聪慧的女子,听了这样深情缠绵的叮嘱,哪个男人会不动容,我都想替他回一句:知道,知道了!

  飞卿词写得如此深美闳约,精妙绝人,缠绵绮丽,妙不可言,遂成花间之祖,千年传唱未休。

  但也有人评价温庭筠词作题材偏窄,讥讽其“男子而作闺音”,其实这是因为不了解词之起源,断章取义的浅见。

  词最初并不叫词,而叫“曲子词”“倚声”“乐章”“近体乐府”“琴趣”“樵歌”“渔唱”“语业”“笛谱”“别调”等,到了南宋则称为“诗余”。这里显然有“诗尊词卑”的意念在其中,这种观念从隋唐一直延续到清代。

  因为大唐本是诗的天下,词只是游戏之作。最早的曲子词多产生于酒宴席间,花前月下,其主题常为宴前赠妓之作,或是写些风花雪月的词令交给歌伎演唱,口吻语气当然会以女子自况,而思想境界也多半不高。

  《花间集》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词选集,集中了晚唐及五代共18位词人的作品五百首,而以温庭筠、韦庄为首。词作内容多半以艳丽香软的词风描绘闺中妇女日常生活情态为特点。因为科举题目或是应诏之作必是诗,从不会将填词当作功课试题,所以填词的目的与手法,当然是“男子而作闺音”了。

  王国维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可见李煜词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李煜之后,词才于宋代盛行,题材渐广,而苏轼、辛弃疾等豪放派诗人的产生,更是将词的境界进一步扩大,遂成一代之文学。所以我们今天说到词,总是说“宋词”,其实词的产生,是从唐朝就开始了的,只不过到宋朝才发展至鼎盛而已。正如齐言诗早自魏晋已经成熟,到唐朝才蔚为大观,故而常称之为“唐诗”一样。

  同时,当填词取得了与诗文同等重要的地位时,也就与曲的关系渐行渐远,“倚声和乐”的传统渐失,“声词相从”的规格放宽,往往词曲各自独立,按乐谱宫商填词变成了按词牌格式填词,往往“哀声而歌乐词,乐声而歌怨词”,只分平仄四声,不论宫调律吕,“长短句”独成一体,成为单纯的案头之作。

  宋代大词人苏东坡名震天下,但是不谙音律,所填之词往往只管格式不管本来音韵,遂被沈括讥讽为“声与意不相谐”,认为其不懂曲乐,只是填字游戏;李清照亦评价其虽然“学人天际”,但所填之词只是“长短不萁之诗”,可见一斑。

  同时,早期的词多以小令和中调双阙为主,因为太长了不易记谱。而宋以降,多有词人擅长自度曲的,比如柳永、姜夔等,长调遂多。

  旧时流传的曲子词,本来是词目与曲谱并传的,但在流传过程中渐渐只留下文字而乐谱失传。今人评词,只能单就文采论优劣,而无法对曲乐议短长,其实是非常可惜的。不过单就文字而言,宋词也仍是中华文坛上最瑰丽的一页。

  (二)

  温庭筠考场失意,情场得意,不惑之年时惹了一段非常轰动的桃花缘,对象乃是唐朝四大才女的最后一位——鱼玄机。

  鱼玄机(844—871),长安人,初名鱼幼薇,字蕙兰。

  虽不知其身世,但是从她的名字已经看出,定是书香门第。因为以前的女孩子有名已经不错了,还特特地取个字,可见家门儒雅,父亲是打算把女儿当儿子养的,对她寄予厚望,蕙质兰心。

  然而不知鱼家为何中落,小幼薇随着母亲沦落平康里谋生——虽然出入青楼,却并非卖身为妓,而是给妓院帮工,做些洗衣打杂的活计。

  不过,风月场所确实给小幼薇提供了传扬名声广见世面的便利,使她丫角之年便才名远扬。

  当温庭筠遇见她的时候,幼薇才11岁,连当雏妓的资格都没有,这倒也保住了她的清白身。

  从前面我们讲过的温庭筠拿李商隐儿子开玩笑的事便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喜戏谑的八卦人物,还曾写过一本八卦传奇小说《乾巽子》,原本不传,其中故事却多被《太平广记》引录。

  温庭筠这么喜欢写传奇,就不难理解他会把女儿嫁给另一个八卦小说家段成式的儿子段安节了。段成式以《酉阳杂俎》闻名,而段安节则曾经撰写《乐府杂录》,善乐律,能自度曲,这门亲事显然门当户对,志同道合,而且翁婿俩肯定有说不完的话。

  且说八卦的温庭筠听说平康里出了个才貌双全出口成章的诗童,自然好奇,非得亲身验证以后快,于是就巴巴地上门了,在阴暗破败的鱼家小院里找到幼薇,问她:“听说你会写诗,给你出个题目吧,就以《江边柳》为题如何?”

  小幼薇拿来纸笔,很快就写了一首五言律:

  赋得江边柳

  翠色连荒岸,烟姿入远楼。

  影铺秋水面,花落钓人头。

  根老藏鱼窟,枝低系客舟。

  萧萧风雨夜,惊梦复添愁。

  这首诗措辞虽然还有点幼稚,然而情景交融,粘对工谨,是首标准的首句不入韵五言律诗仄起式。最难得的是,鱼幼薇才思敏捷,援笔可就,这份快才让久经考场的“温八叉”都惊讶了。

  于是,温庭筠自愿做了幼薇的老师,亲自教其诗文。而有了温大诗人的带携,幼薇的名声也就更响亮了。

  不妨想象,如果温庭筠是杜牧,这故事的发展方向一定会是师生恋、忘年恋。然而温庭筠非但是才子,也是个君子,自叹年迈多病,而且以貌丑闻名,有“温钟馗”之谑,不愿上演“一树梨花压海棠”的恶俗戏码,明知小萝莉爱大叔,非但故意装作无情,还满世界替自己的女学生张罗起抛绣球选婿起来。

  千挑万选,还真让他选中了一个心目中的东床人选——新科状元李亿。

  新鲜出炉热乎乎的状元郎耶,别说是鱼幼薇了,就是宰相千金,也会视为乘龙快婿的最佳人选的,幼薇又有什么好挑剔的呢。

  14岁,鱼幼薇出嫁了。

  当然,以幼薇出入平康里的身份,是没有办法给状元做正妻的,所以是委身作妾。但已经不失为一门好姻亲。

  安排好鱼幼薇的终身,温庭筠便离开长安了。

  这一年是859年,温庭筠48岁,出长安赴隋县任县尉。他空负一身才华,考场失利,临近半百却为了芥豆小吏而离乡远投,心境十分苍凉,途中写下平生最著名的一首诗作:

  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这首诗的优胜之处在于鲜活地画出了“早行”的情状,驿站外车铃时响,行人们聊着家常,多是询问客从哪里来,沿途多辛苦之类。

  早早套了马车出发,路上一片清霜,隐隐鸡唱,天还没有大亮呢。

  鸡声、茅店、月亮、人迹、板桥、寒霜,这两句十个字全是名词,却偏偏写出一种动感来,有声有色,还有一种清冷之感。

  相传宋代诗人欧阳修非常赞赏这一联,曾仿作“鸟声茅店雨,野色板桥春”,但终不能得其神韵。而以画竹闻名的清代画家郑燮因为太喜欢这两句诗了,特地把自己的名字都改成了“郑板桥”。可见这首诗传诵之广。

  颈联则写的是路上的景色,已经出了村子,进入山中。商洛一带多槲、枳等树,落叶铺径,枳花早发。仍是写景,但视线有所移动。

  尾联抒情,说昨夜在梦中回到了故乡,春回杜陵,凫雁回塘。可见人不如雁,背井离乡。

  首尾呼应,以“因思杜陵梦”对应“晨起动征铎”,“凫雁满回塘”对照“客行悲故乡”,意味悠长。

  远在隋县的温庭筠并不知道,他为幼薇千挑万选的好夫婿,竟是一个负心郎。

  (三)

  鱼幼薇的婚后生活,当真是有限清欢,无限辛酸。

  李亿家中早有正妻,哪里容得下琴书双绝又鲜花嫩柳的鱼幼薇,因此变尽方法折磨幼薇,没过多久就把她打出了家门。

  李亿惧妻悍妒,加上岳家势力强大,不敢违逆,只得把幼薇送进了咸宜观,安慰她稍做忍耐,最多三年一定接她出来。

  从此,世上少了一个鱼幼薇,多了一个鱼玄机。

  玄机,是鱼幼薇的道号,亦写作璇玑。

  鱼玄机对李亿是有感情的,毕竟,这是她的第一个男人,曾结白首的丈夫,是她原以为要托付终身的人。清冷的道观中,她一次又一次地给他写信,寄诗:

  江头愁望寄子安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这首诗与温庭筠“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意境相似,情怀一般,不知是鱼玄机受了温庭筠的影响,还是温庭筠得自鱼玄机的灵感。

  乐府旧题曾有《自君之出矣》之曲,源自东汉末年徐干《室思》第三章:

  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

  思君如流水,无有穷已时。

  后代文人群起模仿,“自君之出矣”遂自成一派,比如张九龄:“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便属此列。再如唐代雍裕之:“自君之出矣,宝镜为谁明?思君如陇水,长闻呜咽声。”亦习此法。鱼玄机沿袭的是同一手法,但化五绝为七绝,用其意而舍其形,则更见风调。以水比喻相思,是非常古老常见的手法,再看她另一首《寄子安》:

  醉别千卮不浣愁,离肠百结解无由。

  蕙兰销歇归春圃,杨柳东西绊客舟。

  聚散已悲云不定,恩情须学水长流。

  有花时节知难遇,未肯厌厌醉玉楼。

  好一句“聚散已悲云不定,恩情须学水长流”。

  然而,玄机的祈盼还是落空了,李郎的心,到底如浮云不羁,水流无情。

  三年之后,李亿非但没有实现承诺,反而带着妻子离京赴任去扬州了,走的时候,连一个告别都没有。

  就连骗她,他也是不屑的了。

  鱼玄机的心彻底冷了。自问花容月貌,芳华正好,何至于就此冷落道观,独吞苦果?遂一面写了首《赠邻女》向李亿绝诀,一面写了首《卖残牡丹》宣告重生。

  赠邻女

  羞日遮罗袖,愁春懒起妆。

  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

  枕上潜垂泪,花间暗断肠。

  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

  这句“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替天下女子道出心愿,诚为发自心底最深处的呐喊与渴求。若不是鱼玄机被伤得太深,看破世情,焉能写出如此词句?

  尾联说,虽为女子,亦不妨自己向帘儿下偷窥宋玉之才,何必再在王昌这一根绳上吊死呢?

  宋玉,战国末期楚国人,文赋大家,曾写过一篇《登徒子好色赋》,自称“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

  就是说他的隔壁住着一个绝色女子,天天爬上墙头偷看他,然而他竟然把持得住,从未与其苟且。

  鱼玄机自比东邻女,说我也可以大胆地寻找才貌仙郎,登墙偷窥又何妨?

  而王昌之名,常出现于唐诗中,如上官仪“东家复是忆王昌”,崔颢的“十五嫁王昌”,李商隐的“谁与王昌报消息”,但是典故不详,似乎泛指花心男。这里代指李亿。

  这首诗,既是诀别,也是宣战:从此我鱼玄机要为自己而活了。

  曾经“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如今却“东风不与周郎便”,“水流花谢两无情”。

  于是,鱼玄机索性开门宴客,将自己的诗作贴在大门口,还写了个“鱼玄机诗文候教”的招募广告。这行径被后世道学家视为出格,不守妇道。

  然而鱼玄机出格的事又何尝这一件呢?

  她曾去偷看进士放榜,归来写下诗句说:我若不是女儿身,早就取功名如拾草芥了。话语中浑不把天下男儿放在眼里。

  游崇真观南楼,睹新及第题名处

  云峰满目放春晴,历历银钩指下生。

  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中名。

  既以不能为男子为憾,自然也不必为负心男子守什么清规妇道了。鱼玄机一首《卖残牡丹》,堪为自画小像:

  临风兴叹落花频,芳意潜消又一春。

  应为价高人不问,却缘香甚蝶难亲。

  红英只称生宫里,翠叶那堪染路尘。

  及至移根上林苑,王孙方恨买无因。

  唐人以看牡丹为风尚,花开时节,倾街盈巷,尽是看花之人。

  鱼玄机自喻牡丹,但这里“卖残牡丹”,不是指开残了的牡丹,而是指卖剩下的牡丹,换言之,此时的自己虽然未被私赏,但不妨待价而沽。

  首联“临风兴叹落花频,芳意潜消又一春”,并不是说牡丹花谢,因为牡丹盛开于初夏,而这句则点明晚春,所以是牡丹独看诸花凋零。

  到了颔联,才写牡丹盛放,然而这一朵没有卖掉的牡丹,因为价高而无人问津,香浓而蜂蝶难侵。

  颈联说,如此艳绝天下的牡丹花,翠叶红英,只应生在皇宫,怎堪驿路风尘。这句对联真相了,既写出了玄机的自傲,也写出了她的自怜,矛盾心理尽显无疑。

  最后她告诫诸王孙公子:花堪折时直须折,莫待移栽恨无缘。

  这首诗借花自喻,孤芳自赏,睥昵风尘,却又从头至尾笼罩着一种莫名的悲剧氛围,确是咏牡丹最别具一格的佳作。

  诚如刘禹锡所言:“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鱼玄机这首自况诗一经问世,名动京城,王孙公子遂争相前往,投诗求和。

  玄机的道观生涯,比她小时候寄身的青楼更加热闹,唯一不同的,只是客人要经她挑选,以青年才少诗人墨客为主罢了。

  这期间,她与温庭筠仍有书信往来,诗词唱和,留下不少丽辞隽语,只举两首为例:

  冬夜寄温飞卿

  苦思搜诗灯下吟,不眠长夜怕寒衾。

  满庭木叶愁风起,透幌纱窗惜月沈。

  疏散未闲终遂愿,盛衰空见本来心。

  幽栖莫定梧桐处,暮雀啾啾空绕林。

  寄飞卿

  阶砌乱蛩鸣,庭柯烟露清。

  月中邻乐响,楼上远山明。

  珍簟凉风至,瑶琴寄恨生。

  嵇君懒书札,底物慰秋情。

  情意殷殷,初心不改;温庭筠也常有回信,然而两个人到底没有走到一起。大概是飞卿觉得玄机虽然恢复单身,到底曾是自己牵线做媒的友人妾,“朋友妻,不可欺”。更何况,他和李亿还一直保持着往来呢,就更不能辜负初衷,落一个“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了。

  (四)

  世人提到温庭筠,多以温飞卿称之,并对他的词推崇备至。但是他的诗,则是另外一番气象。《过陈琳墓》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诗云: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温庭筠一生以未中举为憾,曾有诗《下第寄司马札》,写尽落第辛酸:

  几年辛苦与君同,得丧悲欢尽是空。

  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客尚飘蓬。

  三春月照千山道,十日花开一夜风。

  知有杏园无路入,马前惆怅满枝红。

  865年,温庭筠出任国子助教,次年,以助教身份主试。

  因为自己屡遭科场压制,温庭筠主试时与众不同,绝不理会内定名次,而严格地以文判等,且将所有选中的试卷诗文公布于众,“榜三十篇以振公道”,任由百姓监督,以显公正。

  此举被时人传为美谈,却肯定会得罪更多的权贵,不久被贬为方城尉。

  贬谪之日,长安诗人多往相送,吟诗为之惋惜。其中犹以诗人纪唐夫的句子最为恳切:“凤凰诏下虽沾命,鹦鹉才高却累身。”

  温庭筠以半百之年遭此重创,且不堪劳顿之苦,次年冬,死于方城。

  但是奇怪的,没有找到有关鱼玄机悼亡温庭筠的诗。

  大概也就因为这一点,让那些言情派作家写的古人花边故事里,提到鱼玄机之死,往往会加上一句:在异乡,有一位老人默默流下了痛惜的泪水,他就是著名词人温庭筠。

  可是他们却没有好好做下功课,温庭筠死于865年,此时的鱼玄机才21岁,活得好好的呢。到六年后鱼玄机香消玉殒时,温飞卿已经墓草青青,若说异界有一位老鬼为她流泪还差不多。

  我对于这类又想靠古书吃饭又不舍得花心思用功的人,实在很无语。资料又不难查,上网搜索一分钟就会有答案,为什么要信口雌黄呢?

  鱼玄机之死,缘于杀人案。

  这也是我最不能接受的结局。但是皇甫枚的《三水小牍》就是这么写的:

  西京咸宜观女道士鱼玄机,字幼微,长安倡家女也。色既倾国,思乃入神。喜读书属文,尤致意于一吟一咏。破瓜之岁,志慕清虚。

  咸通初,遂从冠帔于咸宜,而风月赏玩之佳句,往往播于士林。然蕙兰弱质,不能自持,复为豪侠所调,乃从游处焉。于是风流之士争修饰以求狎,或载酒诣之者,必鸣琴赋诗,间以谑浪……

  这份履历特别含糊,完全省略了幼薇嫁李亿妾的往事,忽然就从倡妓到女冠了,而且是被某豪侠拐带,才变得妖冶起来。

  接着话题一转,说到鱼玄机有个婢女叫绿翘,“亦明慧有色”。有一天,玄机受邀外出,回来的时候,绿翘汇报:“今天有客人来,听说你不在,就走了。”

  鱼玄机陡生疑心,晚上关了门,开了灯,将绿翘叫进内室审讯。绿翘说:“我侍奉你多年,一直检点自重,从没忤逆过你的意思。而且那客人来的时候,我是隔门与他对话的,连面都没见。你为什么要怀疑我呢?”

  鱼玄机大怒,把绿翘脱光了鞭笞百数下,绿翘死不松口,奄奄一息时,请求拿一杯水来,泼在地上说:“练师欲求三清长生之道,而未能忘解佩荐枕之欢,反而来猜疑我,污我贞正,我今将死,苦无处诉,魂灵必看着你受报应。”说罢,气绝而死。

  玄机恐惧,于是悄悄把她埋在了后院,以为无人知晓。有人问起绿翘,就说“她趁雨晴逃跑了”。

  某日有客人来找鱼玄机,因为在后院小解,看到土上聚集苍蝇无数,轰之不去,再细看下,似有血痕腥味,遂出来告知仆人。仆人又告诉了自己的哥哥。这哥哥是衙役,曾经追求鱼玄机不果,一直怀恨在心,于是带上一群兄弟闯入后院,径自掘埋。果然挖出了绿翘尸体,面貌如生。这衙役遂报与京兆尹。

  朝中文士多有为鱼玄机求情的,但是人证物证俱在,鱼玄机遂问秋斩。在诗中留下最后一句诗:“明月照幽隙,清风开短襟。”

  一代才女,杳然星逝,年仅27岁。

  这段记录是鱼玄机杀人案的最翔实材料了,然而颇多疑点:

  首先,作案时鱼玄机不过是一个26岁的纤纤女子,竟能一对一地杀死婢女绿翘,有这么变态,这么勇猛?她果然这样能耐,有心机又下辣手,还能被李亿大妻欺负成那样?

  也许有人说,正因为鱼玄机曾被妒妇所虐,所以心理变态,施虐于人,竟然鞭笞至死。只是,这个绿翘老老实实地就死,是不是也太逊了?

  其次,这件事的发现者是客人,但肯定不是相好的,否则不会偷偷把事情说给一个仆人听;而告密者也是追求过鱼玄机的人,他们会不会都是在鱼玄机那里受了冷遇而挟私报复?

  最后,这绿翘死后是被匆忙掩埋的,且不说鱼玄机老大力气,能独力杀人,还能刨坑埋人——这体力活可不是普通人干得了的,就是一个大汉也不容易,况为妇人——只说她埋的时候肯定不会大张旗鼓买棺材,最多芦席卷一下。怎么会时隔一年,绿翘还面目如生?

  最最关键的是,那坟土还有血迹。一年啦,什么血液这样持久?

  这故事属于传奇。而所有的唐传奇都有虚构的成分,除了主人公名字是真的,余者生平履历就都随作者杜撰了。

  而这个故事中到底有多少杜撰的成分,鬼才知道。

  但至少,绿翘死前与鱼玄机那番对话肯定不是作者趴墙根听见的,所以玄机打死绿翘事,也就很值得怀疑了。

  不禁想起鱼玄机的一首咏史诗《浣纱庙》:

  吴越相谋计策多,浣纱神女已相和。

  一双笑靥才回面,十万精兵尽倒戈。

  范蠡功成身隐遁,伍胥谏死国消磨。

  只今诸暨长江畔,空有青山号苎萝。

  这是一个唐代美女写给春秋美女的诗,其襟怀抱负远超男子。诗中既有对西施的赞美,又有对君王无情兔死狗烹的感叹,文采风流,气势高古,大开大阖,直追白居易“回头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能写出这样诗句的女子,有几个男子能入她眼中?

  这样的一个女子,会为了客人争风吃醋而杀死侍奉自己多年的贴身侍婢?

  我怎么都不愿意相信。

  最后,让我为她唱一曲挽歌吧:

  束发抛家参玉横,欲将红袖掩青灯。

  桃花飞作离人泪,柳叶吹寒箫管声。

  槛外何曾有净地,座中自是百金轻。

  生涯漂泊谁知己,留得诗名无限情。 诗说唐朝:那些诗人那些事儿·初唐(全四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