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诗说唐朝:那些诗人那些事儿·初唐(全四册)

张志和,渔樵问答不是一首歌

  ■ 张志和,渔樵问答不是一首歌

  (一)

  都说外甥像舅。李泌是神仙,他的外甥也很厉害,不但同样仙风道骨,而且名声更胜一筹,词作《渔歌子》远渡重洋,和张继的《枫桥夜泊》一起,选入了日本教科书。

  对,李泌的外甥,正是大名鼎鼎的诗人、神人、牛人张志和(732—774)。

  不过,要特别说明的是,《渔歌子》不是一首诗,而是词: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诗歌的产生是为了唱,从《诗经》的“风、雅、颂”,到春秋的楚辞,再到汉代的乐府歌辞,一直如此。

  然而齐言诗的发展越来越不适合唱,而到了科举制度创立后,格律诗的要求越来越严谨,诗歌的主要功能已经褪化为单纯的文本创作,再不适合唱了。

  比如李白应诏作《清平调》三首。这三首是词而不是诗,因为创作目的原是为了谱词入曲,即兴弹吹。

  再比如《凉州词》《竹枝词》及“旗亭画壁”的故事,都告诉我们唐朝时格律诗是可以入曲弹唱的。但可以想象,齐言诗的曲式变化有限,必然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尽情放歌的需求。

  于是,人们破齐言诗为长短句,形成新的曲调。而这曲子一旦流传开来,便会有更多的人依调填词,这就是词牌。

  词和诗一样,都要讲究平仄、押韵等规矩,但是断句方式不一样,要根据词牌的长短格式来填词,而且要有音乐性,语言更流畅直白,这叫“倚声填词”。

  最早的词相传是李白所作,如《秋风词》《忆秦娥》《菩萨蛮》,但或许是因为版本太早的缘故,这几首词的作者在署名上都有争议。

  所以张志和的《渔歌子》,就成了没有争议的诞生较早的词牌,亦名《渔父》。

  张志和的《渔歌子》共五首,最流行的是第一首,也就是载入中日教科书的这首。

  首句写山景:西塞山前白鹭飞。一上来就是动静结合,青山白鹭,宛如仙境。

  二句写水景:桃花流水鳜鱼肥。不仅风景优美,春光怡人,而且一个“肥”字惹人垂涎,立刻就将渔家的逍遥生活勾勒出来了。

  三句写自身:青箬笠,绿蓑衣。这是渔夫的打扮,也是仙人的姿容,仿佛一幅青绿山水画中的人物。

  最后写心情:斜风细雨不须归。山色苍翠,水光潋滟,白鹭翔空,桃花夹岸,肥美的鳜鱼在水底游戏,正是垂钓的好时机。一点微风小雨,正是清凉宜人,况有蓑衣斗笠,何必急于还家?

  斜风细雨之后,渔人头戴青竹笠,身披绿蓑衣,迎风垂钓,对雨吟诗,何其逍遥自在!

  正如王维诗中写禅意空蒙而不着一字,张志和这首渔歌子写道心潇洒,亦是自然流露,水到渠成。

  这五首词传到日本后,一向仰慕大唐风采的嵯峨天皇(786-842)太喜欢了,简直爱不释手,于是依谱填词,也写了五首《渔歌子》,开创了日本人填词之始。这里只录一首为例:

  寒江春晓片云晴,两岸花飞夜更明。

  鲈鱼脍,莼菜羹,餐罢酣歌带月行。

  嵯峨天皇特别喜欢唐朝文化,从这首词来看,他对唐朝风物与诗人作品相当熟悉。这句“鲈鱼脍,莼菜羹”,显然化用的是张季鹰“莼鲈之思”的典故。

  西晋文学家张翰,字季鹰,本是吴地之人,却在洛阳任官。一日看到秋风吹起,想到此刻的故里正是鲈鱼脍和莼菜羹应季上桌的时候,顿时食指大动,口水横流,叹道:“人生贵在随意由心,怎能为了求取功名利禄而羁留异乡呢?”于是立刻驱车归里,奔向美食餐桌,连官也不做了。

  后来,“莼鲈之思”就成了思念故乡的代名词。

  嵯峨天皇比张志和晚生五十年,和白居易同一时期,曾手抄白居易诗歌藏之宫廷,常常拿来考试臣子,如果人家接不上来,就鄙视地说:没文化,真可怕。

  一个日本人能对我国诗词典故如此熟悉并学以致用,倘若我辈竟然不能传承祖先辉煌的文化遗产,能不惭愧?

  (二)

  《渔歌子》对后世的词作影响极大,此后的和凝、欧阳炯、李珣、李煜所作《渔父》,内容大同小异,均受张志和《渔父》词的影响。

  其中犹以南唐后主李煜的唱和最为令人感慨: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

  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

  李煜排行老六,原名李从嘉,本来怎么也轮不到他继承君位的。因为合法继承人本是他的叔叔李景遂,他上面还有个一心想当太子的哥哥李弘冀能谋善战。而他醉心诗画,也并不想争夺皇位,因此便摆出一副寄情烟霞的懒散样子来,每天跑去吟风弄月,喝酒钓鱼,往往入夜始还。

  这首《渔父》,便是写在这个时候,向张志和以及张志和词中的渔父形象致敬,说世上能有几个人像你们那样潇洒快意呢?

  李弘冀看到这个聪慧但懒散的弟弟完全没有夺嫡之心,渐渐放松了对他的防忌,开始一心一意对付李景遂,先是弄掉了他的头衔,后来又派人毒死了他。

  事情败露后,皇上大怒,自然是废了李弘冀的太子位。两个最佳候选人一死一废,李从嘉就稀里糊涂地上位了。

  继位后,改名李煜,字重光。真真实实应验了他歌词中的“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简直像句预言!

  只可惜,他终究未能“万顷波中得自由”,终因一曲《浪淘沙》为赵光义所害。

  张志和的《渔歌子》,不但对诗人们影响巨大,还被奉为了道家经典。

  纯阳真人吕洞宾就曾依谱填词,作有《渔父》词十八首,且将修道生活与道家术语直接入词,比如第一首,描写道家练丹的故事:

  恍惚擒来得自然,偷他造化在其间。

  神鼎内,火烹煎,尽历阴阳结作丹。

  李唐皇室因为奉老子为祖先,特别迷恋修道练丹,唐太宗李世民、唐穆宗李恒、唐武宗李炎、唐宣宗李忱,都因服丹而死——为求长寿,反致丧命,真是想不开!

  和六祖惠能一样,我们说起佛教高僧或道教高人的时候,往往会本能地忽略了他们的背景年月,而将他们视为跨时空的上古人物。然而实际上,吕洞宾也是唐朝人,而且辈分较小,贞元十四年(798)四月十四日巳时出生,比李白、王维小了近一百岁,比张志和还晚生六十年。

  吕洞宾原名吕岩,自幼熟读经史,还和大多读书人一样去考过科举,并在宝历元年(825)中过进士。后因战乱而避山归隐,和妻子一起在中条山上的九峰山修行。夫妻俩各居一洞,相互可望,遂为自己改名吕洞宾,意思是洞中之客。

  修仙成功之后,吕洞宾经常下山云游,乐善好施,扶危济困,又常为百姓看病,不要任何报酬,深得百姓敬仰。于是关于他的故事,也就越传越多,越说越神,渐渐滚雪球一样,把他传说成了一个无所不能的神仙。

  尤其元朝初年,忽必烈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想借吕洞宾的名望来笼络民心,于是聘全真教道士丘处机为国师,管领道教,大兴土木修建“永乐宫”。从修建大殿到绘完所有壁画,历时110年,几乎贯穿了整个元朝。

  令人感慨的是,道教虽然奉老子为祖师爷,然而随着道教的日益盛行,修仙炼丹之风越来越炽,这个玄乎又玄的“道”,与老子论述《道德经》的“道”,其实已经没什么关系了。

  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也许老子写这《道德经》时,已经预知了总有一天,会有人将不可名不可说的道理命名为“道教”,并绳以形式,系以利益,而最终彻底背叛了他的“道”。

  (三)

  说完了《渔歌子》这只享誉世界的蛋,我们再回过头来了解一下那只下蛋的鸡——张志和的人生故事。

  张志和与他的舅舅李泌一样,也是个天才,他的前半生就是天才儿童的人生模板。

  故事的开头正如同所有神人的标准启动程式:母亲妊娠前,梦见有神仙献灵龟,吞而服之,遂有孕,生下儿子来,便取名龟龄。

  小龟不仅出生祥瑞,而且日子也好,是在开元二十年(732)大年初一。

  有了这样的开头,他注定要成为人们口中那个“别人家的孩子”。3岁读书,6岁属文,过目成诵。

  李泌是7岁成名的,张志和也是。

  他在7岁那年跟随翰林老爹张游朝去单位领工资。翰林院学士听说他记忆超群,便以锦林文集来考他,小龟全能背得下来,众人皆以为奇。

  这神话又传到了好奇心重的唐玄宗耳朵里,于是亲自诏见,当面考他。小龟落落大方,对答如流,唐玄宗甚感奇异,特命他可以随意出入翰林院,如同学士相待。

  于是,翰林院就成了小龟龄的托儿所,同时,太子东宫也是他经常玩耍的地方,因为舅舅李泌和太子的交情好么。

  就连“张志和”这个名字,都是李亨给改的。

  那是在小龟龄16岁时,凭借自己惊人的记忆力明经及第,遂由太子亲自赐名,供奉东宫,享八品待遇。

  前面讲过,明经主要是考验记忆力的,要熟背经典才行。

  记忆这种能力,当然是越年轻越强大,所以有“三十老明经”之说。30岁明经及第,已经算很老了。

  但是张志和16岁中举,也是太少年了些,真让那些穷经皓首考功名的老举子们羡慕得牙倒啊。

  除张志和外,还有个叫常敬忠的,15岁明经及第,“数年之间,遍诵五经”,自称千字以内的文章看一遍就能背下来。宰相张说问他:你看一遍能背下千字,那看十遍能背下万言吗?

  常敬忠说:我没试过,可以试一下。

  于是张说找了本非常冷门类似《九阴真经》的书给他读。常敬忠细细地读了七遍后,就和黄药师那神奇的妻子阿衡一样,滔滔不绝地背了下来,众人叹为观止。

  其实金庸写阿衡的这段故事,桥段袭自《三国演义》,连对白都是相似的。

  《三国》第六十回说,张松去许都见曹操。曹操是个重颜值的人,看到张松又矮又丑,便对他带答不理,一边洗脚一边接见,让张松憋了一肚子气。第二天,曹操最器重的才子杨修拿出曹操新著的兵书《孟德新书》给张松看。张松边看边默默记诵,看完后,合上书笑道:“此书吾蜀中三尺小童,亦能暗诵,何为新书?此是战国无名氏所作。”

  杨修自然不信,说这明明是丞相的新作,怎可能是战国旧书?于是张松朗声吟诵,将全书背了一遍。杨修大惊,连忙报知曹操,曹操又是诧异又是沮丧,心想:难道古人和我想的一样?那我写这本书,非但没有新意,还会落人话柄,被人耻笑。就让人把那本书烧了。惨啊!悲催啊!张松不声不响地报了仇。

  千万不要觉得这些都只是故事。电视真人秀里“超强大脑”这类节目,我每次看都觉得自己是个弱智,默默提醒自己:不要因为自己做不到,就觉得此事不可能。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啊!

  且说张志和得官后,渐渐展露出超强的管理才干,20岁即协助地方官翦灭强盗,被百姓誉为“神张”;任杭州刺史时除去当地恶霸李保,为民除害;安史之乱中又辅助舅舅李泌,为唐肃宗献策献力,屡立奇功,一路擢为右金吾卫大将军,享正三品待遇。

  我又忍不住要想起李白来了。一样是待诏翰林院,一样经历了安史之乱,他怎么就不如一个比他小了三十岁的张志和清醒呢?不是喝醉酒,就是站错队,当高适、李泌、张志和等一干牛人都团结在李亨身边摩拳擦掌的时候,他却巴巴儿地跑去帮着永王李璘出谋划策打擂台,估计也没给永王出过什么好主意,所以一击即败,白白葬送了自己归隐的好名声。何苦?

  (四)

  张志和直到35岁前都是顺风顺水的。

  但是至德二年(757),唐肃宗李亨因急于收复京师,答应了回纥苛刻的谈判条件,拆东墙补西墙,这是一个后患无穷的决断。

  征调回纥兵的主意本是张志和与舅舅李泌一起出的,原是求薪救火之计,虽然速效,暗藏凶机。所以眼见肃宗急于求成而乱开支票,便力谏肃宗收回成命。

  但是肃宗不愿听,而且因为不想听张志和啰唆,干脆找个小错将他贬官南浦尉了。

  唐朝皇帝就是这么任性!

  我们从初唐一路看过来,觉得贬官发配本是当官的家常便饭,张志和受到的这点小惩罚几乎不算什么。但对张志和来说,这却是当头一击,让他看清了君恩无常翻脸无情的事实,仕宦之心渐淡。

  而且,他的归隐之心一起,可比舅舅李泌坚定多了,此后再也没有踏进官场。

  张志和辞官的理由是奔父丧,需守孝三年,理由非常正大。

  就在守丧期间,他的母亲又随即去世了。朝中人尽知张志和是孝子,听说他父母接连去世,无不哀之。

  唐肃宗将张志和贬任南浦尉后,也知道他其实无辜,听说张志和新逢母丧,遂赦免其罪,又加赠张志和母亲为秦国贤德夫人,赐资荣葬,希望他孝期满后再回朝廷效力。

  张志和回老家后,于母亲墓侧结庐守丧,植柏成林,朝夕拜哭,恪尽孝道。

  如此三年,刚刚守孝期满,又逢他的妻子程氏病卒。

  按照“夫不祭妻”的古制,妻子死了是不用守丧的,但是张志和在几年里接连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位亲人,顿觉万般皆幻,遂有出世之念,无复宦意,写了一首《自叙》明志:

  世事艰难如意少,功名荣耀误人多。

  浮云富贵非吾愿,且买扁舟理钓蓑。

  这首诗里已经明确写出了他未来的人生计划乃是“且买扁舟理钓蓑”。

  但是唐肃宗大概没当作一回事,以为他只是像李白“书此谢知己,吾寻黄绮翁”一样做个姿态,不过说说而已,还一心想着要召他回朝做官,并且为了笼络他,特地赏赐一奴一婢,以视厚遇。

  张志和照单全收,且为这对奴婢分别取名渔童、樵青,真是很有诗意的两个名字。从后来的事实看,简直像个预言。

  有人问他这名字的含义,张志和答:“渔童使捧钧收纶,芦中鼓枻;樵青使苏兰薪桂,竹里煎茶。”

  张志和说到做到,亲自主持婚礼,让渔童和樵青结成了夫妇,然后带着二人,穿山越岭,开始了垂纶采茶的云游生涯。

  从此,“渔”与“樵”便结下了不解之缘。

  元人乔吉有词:“樵青拍手渔童笑,回首金焦。”便是化用张志和这一奴一婢的姓名来表达一种世外高情。

  为了逃避唐肃宗的寻访,张志和行踪不定,游遍吴楚山水后,方来到湖州西塞山归隐,自称烟波钓徒,也就是在这里写下的《渔歌子》。

  渔隐生涯中,张志和与“茶圣”陆羽、“诗僧”皎然、湖州刺史颜真卿等成了好朋友,时时相聚。张志和“善图山水,酒酣或击鼓吹笛,舐笔辄成”,四个人有茶有酒,有书有画,有僧有道,相得益彰。

  当时,陆羽在著《茶经》,皎然在写《诗式》,在他们的触动下,张志和也开始闭门撰写《玄真子》著作。三年写成,遂改号“烟波钓徒”为“玄真子”。

  之后,又撰《大易》十五卷三百六十五卦,并作《太寥歌》。可惜这两部均亡轶。

  张志和虽然一生并不曾真正戴冠出家,然而“视轩裳如草芥,屏嗜欲若泥沙”,超然物外,清华绝俗,从骨子里来说早已是个不着冠袍的道士。

  大历九年(774)冬十二月,张志和在湖州东平望驿莺脰湖,因酒醉溺水而逝,年42岁。

  也有说法是他应颜真卿之约赶赴湖州诗会,于途中溺水而亡。

  不过,他本是神龟托生,应该是不会淹死的,只能是完成天命,和李白一样投水捉月亮去了吧?

  (五)

  伯牙之后,樵夫便成了知音;屈原之后,渔父便成了高人。

  中国古代诗词音乐绘画艺术中,渔父和樵夫的形象从来都不是单纯的山野村民,而代表了遗世独立的隐士形象。

  张志和的《渔歌子》,为渔父的标签更加浓墨重彩地添抹了一笔云间色彩。

  从此,《渔歌子》不但成为一首流传极广的词牌,而“渔歌”,也成了词的别称。

  后来,苏轼曾经用一首《浣溪沙》词牌将这首词重新填改,新瓶装旧酒:?

  西塞山前白鹭飞,杨花洲外片帆微。

  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游戏大概挺吸引人,所以黄庭坚也用了一首《鹧鸪天》来重新改头换面: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朝廷尚觅玄真子,何处如今更有诗?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人间底是无波处?一日风波十二时。

  这两首是原词照搬字句的,还只是诗人间的文字游戏,偶而为之;若论意境化用,那就更加数不胜数了。

  有一首《临江仙》,原为明代杨慎作词,却被后人在批注《三国演义》时强加于开篇,因此广为流传。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便是这首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首词直白晓畅,语无余意,其实算不得上佳之作。但也正因为晓畅,所以深为老百姓喜闻乐见,遂得流传。

  诗中的内容,便是表现了渔樵问答的意象,所谓“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

  对于我国传统文化中渔樵形象的解读,古琴曲最能侧面帮助我们认清这一点。比如著名琴曲《渔樵问答》《平沙落雁》《鸥鹭忘机》,其曲调意韵都是如此。

  和大家分享一个我最喜欢的“鸥鹭忘机”的故事:

  有渔人天真淡泊,每日撒网捕鱼,烟波垂钓,偶尔对着江涛唱一支渔歌,婉转清扬。水鸟们听见了,都纷纷飞落,踏歌起舞,盘旋翻飞,人与鸟相得甚欢。

  渔人的父亲听说如此奇事,便起了贪心,嘱咐渔人说:那些鸟儿既然不避你,那你明天就趁它们不备抓一只回来给我玩玩吧。

  渔人答应了,第二天再来江边时,便一边故作镇定地和往常一样撒网垂纶,一边暗暗观察鸥鸟鹭群,想侍机捕获。可奇怪的是,“西塞山前白鹭飞”,只管盘旋往复,却只是不肯飞落,过了一会儿,就都散去了。

  原来,天地有灵,虽然渔人尚未做出捕猎的实际行动,然而暗藏祸心,杀机四伏,鸟儿们岂能无所察觉?

  “忘机”是道家术语,意思就是忘却了巧诈机谋,恬淡无争。

  人无机心,天阔江青,鸟兽可亲;机心一动,天地变色,草木凋零。

  这支曲子,说的就是渔人尚无机心、鸥鹭尚无戒心的那段美好而短暂的时光,仿佛薄暮暝暝,秋风瑟瑟,有种凄艳之美。弹奏之时,令人唏嘘。

  因为结果已经注定,明知道这一切的美好都是留不住的,那前奏中一小段清澈的泛音,仿如碧波鳞鳞,那反复中又有着微妙变奏的主旋律,是鸥鸟的舞姿,一圈又一圈,美则美矣,悲亦悲甚。

  一声清朗空灵的泛音拂过,沧江上一个纶秆垂钓的渔翁蓦然独立,青箬笠,绿蓑衣,醉卧闲眠,怡然自得,把人的心一下子就引向了江边天际,云山之外。

  于清幽淡泊中暗藏杀机,就是我对这支曲子的感受。

  这确实是一支很有禅意的曲子,曲中不仅有烟波浩淼,阴晴圆缺,海日朝晖,沧江西照,更有渔樵问答,群鸟自得,见素抱朴,相忘于江湖。

  当打渔人对着飞走的鸥鹭叹息时,他可会为自己的机心惭悔?当鸥鸟远遁天涯时,它可为曾经的亲密惋惜?

  李白诗中有“心静海鸥知”之句,王维“海鸥何事更相疑”,都是引的这个典故。

  只有非常非常淡泊的人,才会和鸥鹭成为知己;也只有非常非常安静的时刻,才能弹得好《鸥鹭忘机》。

  《重修真传琴谱》中附录了这曲子的琴歌,写的正是渔父垂钓烟水的形象,附录如下:

  风与和两相闲,功名无绊,富贵无关。

  怡情柳岸芦湾,生涯款款子陵滩。

  短裘高帽长竿,风清月朗地天宽。

  兀坐竟无言,胸次飘然,寂无机见从心便。

  瑶琴一曲流水高山,忘机曲漫谈。

  得追欢,再无梦到长安。 诗说唐朝:那些诗人那些事儿·初唐(全四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