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泌:方如行义,圆如用智
■ 李泌:方如行义,圆如用智
(一)
李白有一句诗:“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代表了他侠风道骨的最高理想。可惜,他终生未能在政治和战事上展示才能,完成“为君谈笑静胡沙,强胡逆虏一扫光”的宏伟功业。
实践这个理想的,是他的同宗、有着“白衣丞相”之称的隐士李泌。
李泌(722—789),是个牛人,也是个天才。所以出生时必有异象。据说,他像哪咤一般在母腹中呆了三年才出生,生出来就前发齐眉,后发遮肩。自小聪明过人,读书一目十行,阅即成诵。7岁时,就已经初通黄老列庄的道家学说,时称“神童”。
唐玄宗听说了,便特地诏他入宫。其时玄宗正与燕国公张说在下棋,便让张说给李泌出道题目,张说便以就“方圆动静”为题,令李泌造句。李泌不假思索,张口便来,说了四句似诗似谶的真言:
方如行义,圆如用智。动如逞才,静如遂意。
所谓“三岁看老”,后来的事实证明,这四句话,概括了李泌一生的行为方式与人生经历,早于7岁时已经泄露天机,成为他一生的座右铭。
唐玄宗对他的聪慧深以为异,曾经把他藏在太子宫中养了两个月才还给其家人,这癖好也是够奇怪的。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段经历,让李泌和李亨结下了极深的交情。
李泌从小就经常在宫中走动,交往了许多比他年长的权贵,比如张说和张九龄,都视他为“小友”,而绝不以黄口孩童视之。
“曲江风度”的张九龄(678—740)与大臣严挺之、萧诚的关系都很好。严挺之劝他疏远工于谄媚的萧诚,然而张九龄叹息说:“严挺之太刻板刚直,而萧诚软美可喜,我还是喜欢多和萧诚聊天。”
李泌在一旁听见了,童言无忌,认真地问:“张大人以岭南平民拜相,为人正直,却会喜欢软美的人吗?”
这“皇帝的新装”式的警句让张九龄讶然醒悟,连忙诚心认错。
另一方面,李泌在很小就写过一首意气昂扬的《长歌行》。张九龄看到了,既为李泌的豪情才思赞叹,又为他的锋芒毕露担心,劝诫说:“早得美名,必有所折。宜自韬晦,斯尽善矣。藏器于身,古人所重,况童子耶?”
李泌听了,恭恭敬敬起身而拜,从此韬光养晦,再不肯狂言傲世。且看原诗:
天覆吾,地载吾,天地生吾有意无。
不然绝粒升天衢,不然鸣珂游帝都。
焉能不贵复不去,空作昂藏一丈夫。
一丈夫兮一丈夫,千生气志是良图。
请君看取百年事,业就扁舟泛五湖。
这首诗的意思是:天老大罩着我,地老二托着我,天地生我,必有用意。我的人生只有两种选择:要么不食人间烟火,远离红尘飞升成仙;要么紫绶金印,遨游帝都,担任高官。我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人,怎么可能藉藉无闻碌碌无为,既不建功又不飞仙呢?那可就枉为男儿,白活一世了。大丈夫当有大志,请看我百年所为,必当成一番大业,而后功成身退,归隐江湖。
小小年纪,已经为自己的一生做好了规划,道破天机,聪明太露,实非吉兆。难怪张九龄要慎重诫之。而有慧根的李泌也非常听劝,从此非但不再做此狂傲之语,甚至连诗也不大作了。不然,后世又怎会只知有李白,不知有李泌呢?
李泌比李白小了二十岁,不过他写这首诗的年纪还很小,最晚也是在张九龄罢相即736年之前。虽与李白的“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不谋而合,但是谁写在前面还不一定呢。
最重要的是,李泌可不只是说说而已,而是身体力行,成功实践。后来四仕四隐,终生流转于“鸣珂游帝都”与“扁舟泛江湖”之间,赢得了一个“白衣丞相”的美名之后,便“绝粒升天衢”了。
(二)
所以称之为“白衣丞相”,是因为李泌虽然深得历代皇上宠重,却辞官不仕,连宰相之位都不肯接受,而甘为布衣,与皇上师友相交。
他博闻强识,喜欢研究《易经》,精通黄老之术。长年修道,游历嵩山、华山、终南山之间。
早在天宝年间,玄宗就曾召他入朝讲授《老子》,并和李白一样,命他待诏翰林,供奉东宫。但是因为听信杨国忠谗言,不久疏离李泌,将他遣往湖北。李泌就此脱离官府,“潜遁名山,习隐自适”。
这是他的第一次辞官。
后来唐肃宗于灵宝登基,急需良才,遂请李泌出山。
李泌也念着少时交情,欣然前往,临危受命,为平定叛乱运筹帷幄,出谋划策,尽心竭虑,无论在政治权谋还是军事策略上,都立下了汗马功劳,堪称是唐朝的诸葛亮。
有史家评论,郭子仪、李光弼在前线的连战大捷,其实全亏了李泌在幕后的筹划得宜。而唐肃宗因为与他自小相识,更是十分信任,“寝则对榻,出则联镳”,并几次三番想任他为相,但李泌坚辞不受。
历史上唐玄宗为李白御手调羹的故事传为美谈,而唐肃宗则因李泌不吃荤腥,在皇家宴会上亲自为他烧梨为食,还留下了一首非常有烟火气的五言联句:
先生年几许,颜色似童儿。(颍王)
夜抱九仙骨,朝披一品衣。(信王)
不食千钟粟,唯餐两颗梨。(益王)
天生此间气,助我化无为。(李亨)
上篇文章通过湖州联诗团的例子讲过,中唐时联句风行,皇家亦不例外。这四位皇亲国戚的联句,是标准的唐朝联句玩法,四人每人一联,合成一首五言律,虽然语带戏谑,然而言之有物,倒是难得的精品。
颍王起句,两句大白话虽粗,却直言其人其貌。正如凤姐出句“一夜北风紧”,众人笑评:“这句虽粗,不见底下的,这正是会作诗的起法。不但好,而且留了多少地步与后人。”
颍王的“先生年几许,颜色似童儿”,也是“留了多少地步与后人”。
于是信王在颔联接着形容李泌的生活:“夜抱九仙骨,朝披一品衣。”夜里修道,白天从政,仙凡两界,往来自然。
不过李泌的权利和尊荣虽然早已到了一品的位分,但是布衣侍主,并不曾真正披上一品朝服,所以这句只求对仗工整,未免不合现实。
于是益王在颈联描写其德行心性,拨乱反正:“不食千钟粟,唯餐两颗梨。”这是全诗最好的一联,因为描写的乃是眼前之事,说李泌不在意高官厚禄,什么千钟粟黄金屋岂在话下,他之所需,不过是两颗梨子而已。而且皇兄正为李泌烧梨呢,这轻轻一提,也就不动声色地投了皇上的缘了。
最后皇上亲自出马,一言定江山:“天生此间气,助我化无为。”
“间气”二字出自汉代的《春秋演孔图》:“正气为帝,间气为臣,宫商为姓,秀气为人。”用以形容臣子的才学与气度。比如刘长卿诗:“间气生灵秀,先朝翼戴勋。”“大才生间气,盛业拯横流。”都是用作对官品的褒扬从而代指人臣身份。
李亨用在这里形容李泌,最是合宜。而且话题一转,说李泌才情,乃是为我所用,助我指点江山,不脱帝王风范。
李泌在辅佐肃宗时尽心尽力,且忠言善谏。肃宗选任天下兵马大元帅,曾想任命建宁王李倓。李泌阻止说:“今天下大乱,平叛是头等大事,统帅是万兵所仰。如果任建宁王为元帅,却令长兄广平王于何地?倘若建宁王立功建业,过后皇上若不立他为储君,随他出征的人也不会答应,岂不再生玄武门之事?”
唐肃宗恍然大悟,立刻打消了任命建宁王的念头,而改命广平王李俶为天下兵马大元帅。
李俶,就是《珍珠传奇》《大唐荣耀》里那位吴兴才女沈珍珠的老公,登基后改名李豫。
李豫在平叛安史之乱中位居首功,得到这个皇位绝对是实至名归。
但是李唐的传统是不会让任何一个明君贤主顺利登基的,所以李豫上位的过程也是九死一生。
大唐多牛人,也多奸臣。杨国忠虽然死了,但是新一代奸臣出世,就是逼迁玄宗的大宦官李辅国和权臣元载。他们因为嫉恨李泌,又开始在肃宗面前说坏话。
李泌对这种兔死狗烹的把戏早已看透,立刻主动请辞,归山修道去也。
这是他的第二次归隐。
而就在这个当口,又出事了。
(三)
离开了李泌的辅佐,肃宗晚年越来越昏聩,朝政渐被张皇后和宦官李辅国把持,甚至听信谗言误杀儿子建宁王李倓。
这李家的皇上啊,一个个杀起亲生儿子来真是顺手之至,好像不杀几个儿子就不配做皇上似的。
762年四月,玄宗去世,肃宗病危。张皇后害怕太子“功高难制”,想另立越王李系为太子,于是一不做二不休,打算在唐肃宗病死之际发动政变,召太子李豫进宫,设伏杀掉。
宦官李辅国本来是一直帮着张皇后的,但是这时候权衡利弊,临时倒戈,反而向太子告密,且里应外合,杀死了张皇后与李系的党羽,保住了李豫。
李豫即位,史称唐代宗,是唐朝历史上第一个以长子身份即位的皇帝。《新唐书》评价说:“代宗之朝,余孽犹在,平乱守成,盖亦中材之主也。”对他给予充分肯定。而《旧唐书》更是给予了“古之贤君,未能及此”的高度评价。
但是唐代宗最不应该的,就是为了李辅国的护主之恩,一再给他升官,称为“尚父”,直至做到了宰相之位,亲手制造了大唐一代奸宦。
李辅国势焰熏天,日益骄横,甚至对代宗说:“大家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
意思说你就好好呆着吧,朝政大事交给我就行了。这已经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是连皇帝都不放在眼里了。
唐代宗李豫听到这样的话,那能痛快得了吗?但他也是做过兵马大元帅的人,战争炮火里见惯生死,岂会心无筹算?因此表面上只是一如既往,暗地里却联合宦官程元振,先夺了李辅国的兵权,又罢了他的相位,接着干脆派人半夜翻墙头入府暗杀了他,割下头扔到了茅坑里。过后在朝堂上还像模像样地说要追拿凶手,以报太傅。
可怜李辅国,耀武扬威了一辈子,本来就是个不完整的阉人,死后还要身首异处,连头都没有了,拿木头刻了一个代替脑袋随着身子下葬。
可惜的是,一个宦官倒下去,更多的宦官爬起来。唐代宗李豫以宦制宦,根本是治标不治本嘛。以至于后来多位皇帝都为宦官胁迫甚至杀害,直至灭朝,亦未能清除宦官专权之弊。
且说李豫登基后,史称唐代宗。因为感谢当年李泌劝说父皇任命自己为兵马大元帅的恩情远见,再次恳请李泌出山。
李泌第三次入宫辅佐。代宗且专门为他在蓬莱殿侧修建书院,并想任他为宰相,而李泌再次拒绝了。不久历史重演,因为与权相元载不和,再次归隐。
李豫在位17年,于大历十四年(779)病逝于长安宫中。太子李适即位,时年38岁,即唐德宗。
难得的是,李适倒是顺顺当当继承父位登的基,没有经过太多的磨难。李适,就是沈珍珠的儿子。
现在回头来说说沈珍珠,正史中只称其为“吴兴沈氏”,江南吴兴人,7岁能诗,是著名的吴兴才女。
吴兴,古代吴地“三吴”之一,三国时吴主孙皓取“吴国兴盛”之意改乌程为吴兴,辖地相当于湖州市全境,含钱塘(今杭州)、阳羡(今宜兴)。自古以来民康物阜,人杰地灵,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之誉,同时也是个产才女的地方,比如李季兰与沈珍珠。
沈珍珠于玄宗年间以选秀进入宫中,被指给皇太孙李豫为妃,并生下了儿子李适。但是不知为什么,一直没有封后,并在“安史之乱”中没有随帝驾入蜀,其后更莫名失踪,下落无闻,成为李唐后宫一个极为传奇的女子。
从唐代宗李豫到唐德宗李适,从未放弃寻找沈珍珠的下落,可叹终无音讯。
同样可叹的是,沈珍珠虽称“吴兴才女”,史上却没留下作品。倒是唐德宗李适写过不少宴唱之作,但是多为君臣唱和,标准的皇家范儿,价值不大,唯有一首《九日绝句》尚为可观:
禁苑秋来爽气多,昆明风动起沧波。
中流箫鼓诚堪赏,讵假横汾发棹歌。
代宗与德宗父子执政期间,最大的政绩是平定安史之乱,最大的弊端是重用宦官,纵容藩镇割据,为中晚唐的政治留下巨大隐患。
泾阳之变后,德宗出逃奉天,而辅佐德宗平叛的,又是李泌。这是李泌的第四次出山,出谋划策,借兵吐蕃,迅速扑灭了叛乱,从而避免了德宗成为第二个玄宗。
然而德宗已成惊弓之鸟。历代皇帝最怕的就是皇子觊觎自己的帝位,德宗也一样,曾因为疑心太子而动了杀机。李泌忠言劝谏,还背诵了李贤的《黄瓜台辞》来打动帝王,终于保住了太子。
从李世民杀兄屠弟登基以来,唐朝历任皇帝都是两手沾满了至亲的鲜血,而唯有代宗和德宗不曾滥杀胞亲,不能不说有李泌一份功劳。
但是李泌劝得了德宗不杀太子,却劝不了他宠信奸臣。
唐德宗曾重用卢杞,很多大臣上书奏议,德宗只是不信,还问李泌:“人们都说卢杞是奸人,怎么我觉得他挺好的?”李泌说:“天下皆知其奸邪,独陛下不知,所以为奸邪也。”
这真是一句至理名言!奸臣之所以成为奸,就因为他擅于欺瞒上司,而罔顾百姓。
李泌用自己的言行,充分证明了“方如行义”的为人原则。
晚年的德宗越来越刚愎自用,李泌自知朝廷已经不适合自己淹蹇滞留,遂第四次请求归山。
然而唐德宗坚决不许,还为了挽留他在红尘而强迫他娶妻吃肉,又给他修了一座豪宅,指望用世俗的房子妻子票子来打动仙人的心。
“圆如用智”的李泌表面上倒也从善如流地接受了。但是没过多久,便暴毙而亡,这实在很可疑。
所以,后来便传出有人在蓝关见过李泌的流言,且说他单骑常服,萧然如野鹤。但是真相,便永远无从探知了。
至此,充分验证了他的“动如逞才,静如遂意”。业就之后,便绝粒升天了。
顺便说一下,李泌死亡的日子乃是789年4月1日。难道早在一千多年前,他已经知道了4月1日最适合愚弄世人?
(四)
李泌辅佐唐朝四代君王,对于大唐朝政是功不可没的。正如宋代诗人徐钧所赞:
衣白山人再造唐,谋家议国虑深长。
功成拂袖还归去,高节依稀汉子房。
看来,李白的偶像是谢安和李广,而李泌的榜样却是张良。
李泌善诗,但传世不多,除了上面的两首,便是几首应制诗,价值不大。但是有些散句倒颇值一录,比如:
良弓摧折久,谁识是龙韬。
这句显然是暗用“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之典。
他身怀龙韬之术,却每每良弓被折。
一方面,他渴望建功立业,自认“天地生吾有意无”,每当“天欲将大任于斯人”之际,都会挺身而出,指点江山;但是功成之际,却又每每为了避免兔死狗烹的结局,藏弓大化。
最重要的是,他所说的“龙韬”之典,正是出自张良。
张良,字子房,秦末汉初的著名谋臣,与韩信、萧何并称“汉初三杰”,协助高祖刘邦在楚汉之争中夺得天下,并扶持刘盈登上太子之位,被封为留侯。
汉高祖刘邦曾评价他:“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这两句,也堪称是李泌的写照。
更堪为李泌楷模的是,张良也精通黄老之道,而不留恋权位,晚年抛弃官禄,而跟随赤松子云游,也因此能在“汉初三杰”中独善其身。
传说张良在未成名时,偶遇老神仙黄石公,并上演了一出“圯桥三进履”的戏。这说的是张良在下邳隐居时,有一日在镇东石桥上遇到一个白发老头,老头说自己的鞋子掉到桥下了,希望张良帮他捡起来。
尊老爱幼是我国传统美德,张良当然义不容辞,颠颠儿地就跑到桥下去捡鞋了。
没想到的是,老头倚老卖老,非但不道谢,还大大咧咧地说:你帮我穿上吧。
张良有点生气,但是想一想,大概老人弯腰不便,好事做到底,就帮他穿吧。于是蹲下身子,恭恭敬敬帮老人把鞋子穿上了。
以为这下子该得着老人一声“谢谢”了吧?谁知老头脚一颠,又把鞋踢桥下了,说:呀,又掉了,你再去帮我捡回来吧。
张良这个气呀,但是你能怎么办,难道对一个白胡子老头挥拳头么?于是便又下桥去拾鞋子了。
后面的故事不讲我们也可以猜到了,都是满满的套路,老头把踢鞋穿鞋的把戏玩了三遍后,终于给了张良一句“孺子可教”的评价。
通常能这么干的老头都是神仙变的,这位当然也不例外,仙家道号乃是黄石公;而神仙如此造作试炼世人通常都是要留下点什么宝贝的,黄石公也一样,在张良陪他玩够了之后,便送其一部《太公兵法》。
张良就是凭着这部奇书,像大侠郭靖偶得《武穆兵法》一样,从此习得攻略之法,成为韬略无敌的一代名臣的。
《太公兵法》,又称《太公六韬》,共分文、武、龙、虎、豹、犬六韬。文韬讲治国用人的韬略;武韬讲用兵的的韬略;龙韬论军事组织;虎韬论战争环境以及武器与布阵;豹韬论战术;犬韬论军队的指挥训练。
六韬,多以“龙韬”代替。太公,指姜尚姜子牙。但是后人怀疑只是假借太公之名,而实为张良本人所著。
究竟张良的兵法是否来自黄石公不得而知,但是姜尚、张良、李泌,乃至李白,在后人的心里,也都已经是神仙了。 诗说唐朝:那些诗人那些事儿·初唐(全四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