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宝玉见北静王
2
宝玉见北静王
第十四回末“贾宝玉谒见北静王”一节,是北静王在全书中惟一的一次正面出场,书中几乎用尽了赞美之辞。说他“年未弱冠,生得形容秀美,性情谦和”,虽然身高位重,却“并不妄自尊大”,可谓是个完人,而且是位不到二十岁的完美王子。
这位王子因贾府出殡而来设路祭,贾赦、贾政、贾珍等两府首脑都赶紧趋前跪拜,水溶却开口即问:“那一位是衔玉而诞者?几次要见一见,都为杂冗所阻,想今日是来的,何不请来一会?”如此礼遇垂青,实是给贾府极大的面子。
贾政听了,忙令宝玉脱了孝服来叩见,而宝玉也早就听说水溶“是个贤王,且生得才貌双全,风流潇洒,每不以官俗国体所缚。”巴不得能得一见。
而后转入十五回,从宝玉眼中正写这水溶形象:
话说宝玉举目见北静王水溶头上戴着洁白簪缨银翅王帽,穿着江牙海水五爪坐龙白蟒袍,系着碧玉红鞓带,面如美玉,目似明星,真好秀丽人物。宝玉忙抢上来参见,水溶连忙从轿内伸出手来挽住。见宝玉戴着束发银冠,勒着双龙出海抹额,穿着白蟒箭袖,围着攒珠银带,面若春花,目如点漆。水溶笑道:“名不虚传,果然如‘宝’似‘玉’。”
书中虽未写明年代背景,然而从这段穿戴可见,水溶与贾府同属正白旗,这和现实中的曹雪芹的家族是一致的。水溶又向贾政道:“小王虽不才,却多蒙海上众名士凡至都者,未有不另垂青,是以寒第高人颇聚。”并邀请宝玉常去王府走走,谈会谈会。
——结党营私,这在历朝都是相当犯忌的。北王府不但广揽人才,而且远及海外,表面上只是朋友雅会,实际上到底能做些什么,却无人可知;又或者即使什么也没做,但皇上听说了会不会引为猜忌?
须知,正白旗最早的领导人正是大清开国功臣、摄政王多尔衮,与书中所说“原来这四王,当日惟北静王功高”正相符合。因为清军入关时,顺治只是个孩子,多尔衮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开国皇帝。但是顺治不甘心只做傀儡皇上,一直侍机亲政。后来,多尔衮交结朝鲜甚至私往联姻,与朝鲜使者密会时,却忽然“堕马”身亡。多尔衮之死从此成为清朝历史上的一个谜。
而他死后先是风光大葬,不久却又被派了许多罪名,追封为被顺治掘墓鞭尸,其兄弟近戚悉遭株连,更是清初惨案之一。
多尔衮的亲哥哥、阿济格英亲王,就是因此下狱,并被顺治赐死的。而曹雪芹最好的朋友敦诚、敦敏,又正是阿济格的孙子。
这种祸起萧墙的宫廷疑案,在当时的臣民间一定流传着很多个版本,我们今天已经无法得知。写在这里,也仅供联想而已。
只说这次初见,伏下了三条线索:
第一,北静王看了宝玉的玉,以及玉上的字,便问贾政:“果灵验否?”贾政回答说:“虽如此说,只是未曾试过。”后来,宝玉和凤姐因受马道婆之诅入了魔道,生命垂危,一僧一道赶来相救,握玉持诵,使其复原。这也是前八十回中通灵玉惟一的一次展示神通,到底“试过”这玉的“灵验”了。
第二,北静王邀请宝玉以后常去王府走走,而宝玉也确实这样做了,并且走得光明正大很频繁。甚至凤姐生日他偷偷去祭金钏儿,回来都拿北静王搪塞,说是:“北静王的一个爱妾昨日没了,给他道恼去。他哭的那样,不好撇下就回来,所以多等了一会子。”——能撒这样的谎,自然是因为走惯了北王府,贾府的人也都习以为常,所以就算他撒谎也不会有所猜疑;
第三,北静王送了宝玉一串鹡鸰香的念珠。而宝玉后来又把这珠子转送黛玉,却被黛玉掷还,其含意深可玩味,已有另文议论,此处不赘,只说这“鹡鸰香念珠”本身却已经很有意思了。
首先,鹡鸰典出《诗·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从此就以鹡鸰比喻兄弟。那么这里会不会就有着“兄弟急难”的寓意呢?
多尔衮既死,其兄阿济格牵连在狱;而《红楼梦》四大家族原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宛如兄弟连枝,日后被难之时,北静王可肯施以援手?
其次,念珠原是佛教徒诵经时用来计算次数的臂挂。而我们都知道,宝玉最终的结局是出家做和尚。北静王早早赏赐的这串念珠,是否就有了某种“伏线千里”的含意呢?
甲戌本在这回前接连就此事评了三条批语:
“宝玉谒北静王辞对神色,方露出本来面目,迥非在闺阁中之形景。
北静王问玉上字果验否,政老对以未曾试过,是隐却多少捕风捉影闲文。
北静王论聪明伶俐,又年幼时为溺爱所累,亦大得病源之语。”
如此郑重,这使得宝玉见北静王这段描写几乎有如“子见南子”般寓意无限,先肯定了宝玉在应对礼仪方面的大方得体,接着赞赏了作者删繁就简的写作手法,最后又感慨了纨裤子弟多因溺爱所累的痼病,这就使得我们越发不能对这段描写掉以轻心了。 西岭雪探秘红楼梦.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