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西藏,西藏!

类乌齐大寺和伊日峡谷

西藏,西藏! 卡布 2983 2021-04-06 04:22

  ◎ 类乌齐大寺和伊日峡谷

  从贡觉县出来前往昌都会沿着317国道走,过了昌都往那曲方向经过的第一个地方,是类乌齐。

  出昌都,夜宿珠古寺,夜里没睡好,我露营的地方选在了珠古寺前的洒列营地。附近的那顶大帐篷进入夜里后一直比较吵闹,人们在夏季喜欢待在野外,扎上帐篷休闲娱乐,在帐篷里的人当然会喝酒唱歌。近几年蓝牙音响普及,响动更甚,他们闹到凌晨3点多才渐渐消停。当晚月亮很亮,既然睡不着,不如索性起来拍摄月光下的洒列营地,昌都的月亮真亮。

  我从这里路过,是准备沿317国道去类乌齐,我去是为了找一个人。他是传说中的唐卡画师,叫扎巴旦增,32岁。听人说,他是桑多镇扎通卡村人,他厉害,得过2015年第二届“中国唐卡艺术节”的金奖。

  类乌齐,是藏语的音译,翻译过来就是大山的意思。

  从前,自青海西宁,经类乌齐、丁青、巴青、索县一线前往拉萨,是一条传统的入藏线路:唐蕃古道。今天的类乌齐县城,倒是一座新城,从昌都方向过来,要继续沿214国道前行40千米才能抵达类乌齐老城。老城不再繁华,公路边有几家小店,立于尘世之中,门可罗雀。老镇显眼,远远地就能看到,那是一座高大宏伟的建筑——查杰玛大殿。

  始建于1285年的查杰玛大殿,外观为一座方方正正的三层建筑,外墙涂以红、黑、白竖条,我第一次来时,以为这是一座萨迦派寺院,后来才明白是我错了。此三色条纹其实是三怙主的象征:白色代表观世音,红色代表文殊,黑色代表金刚手。这座寺庙主要属于噶举派,是噶举派的一个分支,叫达隆噶举,但又不全是,它后来接受了宁玛派的一些观点,甚至在三个扎仓(僧院)中保留了一个宁玛扎仓,另两个扎仓分别为达隆扎仓和萨玛扎仓。查杰玛大殿应该是我在整个藏区见过有年代的建筑中,最为高大的单体建筑,它高约50米,面积为3000多平方米,有三层,一层为经堂大殿,供奉众多的佛像、唐卡,此地珍藏着金汁书写的经文和贝叶经;二层红殿供奉着水中释迹像和罗汉;三层白殿较小,存放珍贵文物500多件,另有国家一级文物的格萨尔九龙金马鞍,几位重要将领的马具剑戟等。类乌齐寺闻名于藏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此地有雍正帝御书匾额“法振西陲”这四个字。“法振西陲”显然含有对该寺权威地位的肯定和赞赏,这一词也被译成了藏语“格培林”。一座寺院有三大活佛、三种扎仓,三位活佛同时并列法台,三个僧院共用一个大殿,在整个藏区,少见。

  在查杰玛,我见到了画师扎巴旦增,我们一起去了他的画室。西藏的唐卡有很多流派,我知道的大致有:噶知画派、钦泽画派、噶尔热画派、勉唐画派、澎波画派、杰居毕画派、旦鲁画派、代热画派、希岗巴画派。而扎巴旦增是齐乌岗巴画派的传承人,这一画派与这座寺庙有密切关系,查杰玛已有七百多年绘制唐卡的历史,还有非常特别的面具文化,那种面具会出现在每年“仲确节”中的羌姆舞蹈中。扎巴旦增自幼便对绘画有特别的兴趣,僧人们发现他4岁时就可以绘制常人所不能完成的图案,僧人们还说,他前生必定跟绘画有关。一位严谨画师绘制一幅唐卡,耗时费力,需严格按照度量经创作,打底完成后,采用矿物颜料进行填涂才是正宗。画师们以每一次的笔触传递着对佛的敬畏心。绘制所用到的矿物颜料则由不同颜色的矿石反复研磨而成,同一种岩石经过多次研磨,会获得同色系深浅不一的颜料。作画时,需要将这些颜料混上以动物皮熬制的胶,再加入适量的水,颜料经过这一工序氧化后,色彩才会沉着且不易脱落。每幅唐卡上有描金的地主,所用到的金也是用金粉、水、胶三种物质按一定的比例进行混合,混合后还需要对其进行加热才能制成金汁。唐卡中涉及大面积描金的地方,画师们会先用一种玛瑙笔进行打磨,再用笔刻画纹路,这样处理后描金的地方看上去会特别亮。

  我在他的画室,选到了一张我喜欢的唐卡。

  从类乌齐去伊日乡,是因为本地人告诉我那里有一个峡谷,叫伊日峡谷。据传此处峡谷风景奇特,花开正茂,是仙境一般的存在。康巴人喜欢把美好的地方描述成仙境,仙境当然让人神往。这个季节,类乌齐所在的他念他翁山脉的末端确实野花盛开,其密集程度超乎想象。沿着紫曲的河谷相对较为平坦宽阔,农作物在沿河两岸都很茂盛。这也是油菜花盛开的季节,田边地头,油菜花夹杂着野花确实繁茂。我沿途探花慢行,直至下午才进入伊日峡谷。此峡谷最窄处只有几米,与吉曲和昂曲河相通,老百姓说有简易路面可以从这里前往昌都。我可能错过了分路的岔道口,沿峡谷深入,最终停在了峡谷的终点亚中村,公路在这里戛然而止。

  亚中村,全是木屋,木屋旁边是晾晒青稞用的圆棍木架,农田与木屋在山前很有世外桃源之感。类乌齐的山体奇特,放眼望去,在一大片茂密的森林之中凭空长出一座座高高光光的石头山,山上无土无植被,看上去就像是一整块天然的石头盆景。森林的边缘直接就是大片大片的草地,山谷中有小溪流缓缓流淌。我一直想要找一个场景开阔的草地,适合康巴人的马队奔跑起来的地方,村民们热情地给予我建议。按他们的路线,我要了匹马开始骑行,向上行走了约2千米,在石头山前的森林边,果然有一大片草地,花开半膝。在这里,全村人和我们一起玩了起来,我们一起在玩耍中反复拍摄骑马奔跑的镜头,康巴的姑娘们骑在马背上的一颦一笑真是好看呀。

  结束时天色已暗,我当即决定今天不走了,就在亚中村借宿。村民们热情地给我们找了一套空着的房子,房间真多,但久无人居,地上很多土。我们把地上的土扫了扫,拿出睡袋,就住了进去。晚餐必须丰盛,这是夏天啊,是类乌齐出蘑菇的季节。这一带,出一种野生蘑菇,本地人叫獐子菌(学名实为虎掌菌),这绝对是山珍,还便宜,25元一斤,买得多可以便宜5元。我早就盯上了路边背着背篓来贩卖的老乡,见到就一并“拿下”,这一路一边前行,一边“拿下”了好多次。晚餐,我理所当然地亲自上灶,用油爆香蒜片之后加入红烧猪肉罐头,再下虎掌菌,起锅,人手一大碗米饭,浇上这个,我们蹲在青稞田边,就着远山和近前的野花,在日落中美滋滋地吃。饭后,居然还提供了今天从昌都带来的本地西瓜。

  次日离开,出沟之前,去了峡谷里的温泉。峡谷两侧山峰高耸,我那时候才注意到此地有大片的柏树。柏树素为万木之长,这里的柏树不像是热振寺的那种古柏,这里的树相比热振寺的柏树显得瘦小,但透着一股子苍劲。在汉地,柏树有正气、高尚、长寿、不朽的寓意,故在墓地四周会松柏常青。这些树长在传说中的伊日神山下,也是特别好的存在。温泉在峡谷外侧,泉眼四处散落于一条较为狭长的小山谷中,各眼出水量不同。本地人前来这里沐浴、治疗,近几年有些小小的开发,人们在狭窄的河沟一侧,用水泥砌出了温泉池,泉眼流出来的温泉水清亮见底,人们正于温泉中有站有坐,安静沐浴。另一侧,夏季的雨水正努力将红色的泥土带进沟谷,红色的浊流在温泉池边湍急流出,奔向大河,这种对比煞是好看。 西藏,西藏!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