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西藏,西藏!

普兰台地

西藏,西藏! 卡布 4307 2021-04-06 04:22

  ◎ 普兰台地

  基本完成的坛城,有四个扇面,分别是朝向南方的绿色、北方的金黄、西方的蓝色以及东方的红色。朝向北的那个扇面看起来像普兰台地上的秋天,它最外侧的弧线正好就是那些宁静的积着白雪的山峰,那是南侧的喜马拉雅,图案上那五彩的线条看上去不正是奔流不息的孔雀河嘛,那些大片金黄色的沙,一大片金黄正是那些在河畔田中待收的青稞。完成的图案中还有一座寺庙,看上去,那就是科迦寺。

  普兰台地,时至9月,孔雀河河水清亮,河畔青稞渐黄,待收。秋高气爽之下夜间星河满天,没有进入冬季前天空中的银河都是彩色的,黄道光会清晰可辨,进入冬季后星空的色彩会变淡,看起来会冷调一些。初秋,雨少了,我来到了多油村,我计划就在村口小山头上的小寺庙那里,拍摄玛尼石堆与银河、孔雀河谷青稞与河水,以及台地后面巨大落差下的喜马拉雅山脉。当天下午,新加入的组员为了表示对我们的慰问,前往县城采购了很多食物,晚餐是他们做的,在野外算得上丰盛的一餐,他们做了我爱吃的香肠焖米饭,开饭的时候,我坐在孔雀河边的草地上吃了满满两大碗。

  入夜前,我上到多油村查看延时拍摄机位后返回营地,发现我的肚子开始不舒服。我坚持在营地后侧架设一个延时机位,拍了星空下这么多的景物,还从没有拍摄过自己,所以,我计划拍摄一个在星空下露营的延时场。机器架好了,我返回帐篷准备休息,不到半个小时,我开始闹肚子,然后就一直拉,这一夜,给我拉得是披星戴月啊!后来看当天的延时回放,就看到我的帐篷一会儿亮灯,钻出来一个人,打着手电,拉出一条光带跑到营地后面,过一会儿又重复这一系列动作,一整晚没消停。奇怪的是不远处另一顶帐篷也是,一问,原来和我一起中招的还有张瑞。

  次日上午,我开始发低烧。

  发着烧还得去科迦村,科伽村有一个寺庙叫科迦寺,从那里往下,就是中尼边境。河对面还有一个直升机停机坪,有钱的印度香客们会从那儿坐直升机过来,换乘汽车再前往冈仁波齐朝圣。科迦寺并不大,但负有盛名,尤其是那扇刻满了字的门。我绕寺庙转了三圈后,进了村,普兰这个地方的民俗有意思,他们的婚姻形式有点像走婚。我进了普布仓决的家,她家现在有五口人,分别是爷爷、爸爸、两个姑姑和她。她的姐姐和妈妈则住在外婆家。当地人有一种习俗,男女双方结婚时,会就劳动力多少,选择住在谁家,普布妈妈家劳动力少,所以就一直生活在娘家。这种方式当然是由生存基础决定的,这在一些特定的环境中会决定家庭结构的形态,西藏在这一点上,尤其明显。我转头问年轻的普布:“你喜欢什么样的人?”她告诉我:“我喜欢李易峰,因为他长得很帅;也喜欢杨幂,因为她长得漂亮。我以后要找的人,一定是一个不抽烟的,我们本地的,我喜欢的人。”我告诉普布,“你穿上孔雀飞天服饰的时候,把头饰撩开的那一瞬间,用一个词形容叫:惊艳。你比电视上那些明星要漂亮100倍。”

  她穿的那种服饰,用于一种舞蹈,宣舞,普兰宣。

  “宣”原为梵语,翻译为藏文其实就是舞蹈之意。宣舞是阿里的唯一,从象雄时期到古格王朝再到当下,黄沙早已经掩盖了一切的曾经,传承至今的唯有宣舞。古格壁画中,有一幅是古格王室迎请印度阿底峡大师传法,十余位跳舞的女子身披鲜艳的披风排成一列,在身前牵手交臂,踏地起舞。这就是宣舞,画中人跳的是被称为“古格十三宣”的舞蹈。宣舞的舞蹈形式不同于其他地区藏民族舞蹈,宣舞是沿着逆时针方向移动的,她们跳起来的时候,节奏缓慢,动作幅度很小。古老的宣舞在传承中非常具有仪式感,除了口口相传的歌词唱腔,服饰和道具也是代代相传的。普布仓决身上穿着的,是当下仅有的七套服饰之一。它被称为孔雀飞天服饰,由头饰、背饰斗篷、胸饰、服饰四部分组成。蓝棕色绸缎面料藏袍,身后披锦缎披风,内里为白色羊皮,边缘镶较窄的水獭皮;头戴珠冠,其形状为月牙,垂于脑后,额前垂挂一排银链,将面部遮住,并在右肩上垂挂与头饰珠冠相同的月牙形饰物,上面缀有松石和珍珠;胸前层层叠叠地挂满了用珊瑚、松石、琥珀等做成的各种装饰,有的长至膝部;颈处围一较宽的用红珊瑚排列而成的项圈,尽显富丽、华贵。耳坠也很有特点,长约15厘米,以珊瑚及珍珠连串而成,独特的帽子及耳坠象征孔雀的头冠。背部系“改巴”,正中部镶嵌带有圆形花纹的棕蓝色氆氇,是婀娜多姿的孔雀的翅膀,底部开的三道衩口便是孔雀的尾羽。有的“改巴”皮面夹有色彩绚丽的绸缎,犹如孔雀开屏,美丽多姿。这种服饰是一辈一辈传承至今,并不断添置各种珠宝而成。今天的科迦村仅有七户家庭还保存着完整的服饰。

  我有幸,曾经在波光流溢的孔雀河畔静看七只孔雀在鼓声中翩翩起舞。

  她们把一套重达二十五公斤的服饰穿戴于身,带着远古的浓重气息从科迦寺向我迎面而来,踏足而舞,击节而歌:“太阳普照全世界,科迦寺的四面墙直得像剑一样,家有父母,寺有喇嘛,生活在科迦寺下的人们多么幸福……”舞蹈中的她们就是这漫长的时光,就是来自旷古的惊鸿一瞥,她们引领着我穿越了时空隧道,梦回象雄。舞蹈结束,七位少女脱下身上的服饰,她们就这样把服饰装进了背篓,她们背着这些历史和传说,走回了青稞田边的村庄。在阿里地区,当世流传的宣舞还残存有“札达宣”“底雅宣”“普兰宣”三种。我见过两种,普兰宣没有见过,这种舞蹈,当下正快速淡出人们的视线。

  继续在孔雀河边扎营,我依然在发低烧,同时拉肚子。中午,拔营,按计划前往玛旁雍错湖边,我计划要等待一次玛旁雍错日落,以及带湖面的冈仁波齐日出,日落。我把营地建在了那个野温泉的西北侧,扎营后,小河对岸来了一大群藏野驴,它们在对岸撒欢打滚,追逐嬉闹,风把它们扬起的土吹得到处都是。下半夜变天了,夜里有些凉,我持续发烧,仍然拉肚子。

  日出前,我已经来到玛旁雍错湖边,我喜欢在那里看着湖水中倒映的纳木那尼雪山和冈仁波齐,它们沉睡于日出时分变幻的天际线中。下午继续转场,前往塔钦。我要在月光下开机拍摄冈仁波齐完整的24小时延时,最近几天月光皎洁,我必须抓紧时间,为了提升山的质感,我需要合理利用月光,这需要正确的时机。最近季节正是完美的天气,看来天气、节气都符合我的预期,只有一点不大完美,我依然在发烧,而且从那天下午起,居然发起了高烧,从前一天的夜里到第二天的下午,我几乎吃不下任何东西,偶尔会呕吐。日落前,抵达了计划已久的拍摄位置,就在离神山直线距离不超过3千米的正南方向,在这里,我们安营扎寨。当天下午6点左右,去珠峰东坡拍摄嘎玛沟的小分队顺利赶回大本营,他们五个人回来的时候,大家都特别高兴。他们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因为感冒而鼻塞的我都闻到了他们身上的馊味,不用问,看他们从车上拿出来的帐篷和睡袋完全是湿透的,我就已经明白了一大半,我赶紧让他们摊开,趁阳光还在,还能晒干,要不然,今天断然是无法过夜的。五人中的余宣,没有时间休整,他被临时调派到冈仁波齐北侧的止热寺,他要在那里拍摄一整夜冈仁波齐北侧星空和日出延时。安排妥当,天空出现了激光束一般的晚霞,我在那个时间开始感觉自己像掉进了冰窖,我开始打起了寒战,感觉自己从头到脚如坠寒冰,开始不由自主地哆嗦。我钻进车里,打着火,打开暖风,试图让自己的身体暖和起来,一个小时后,我迷迷糊糊地觉得好像有了一点点温度,赶紧下车钻进了帐篷。我很困难地钻进了睡袋,我的双腿在那个时候开始完全麻木,那是一种冰到没有知觉的麻木。在我有记忆的日子里,只有10岁那一年有过类似的感受,那一次我烧到了41摄氏度。我躺在睡袋里,感觉自己慢慢飘浮起来,在半空中我仿佛看见了我们的宿营地,我一转头,咦,冈仁波齐怎么是横着的,过了一会儿又立过来了,再一会儿又横过来了,我是烧糊涂了,浑身上下每一个关节都疼。他们在这个时候给我拿来温度计,我量了量体温,好家伙,39.8摄氏度,在海拔4800米左右的地方发起了高烧,这可能真的会要命,所有在场的人都坚持要送我去普兰的医院,我很严肃地告诉他们我没事,我相信神山会赐予我力量的。我坐起来喝了一杯水,吃了几粒谁都叫不出名字的药,然后继续缩在睡袋里发抖。半小时后,我吃下去的这种药发挥了药效,居然完全如传说中的蒙药一般,我的幻觉居然渐渐消退。世界突然开始变得异常安静,我能清楚地听到范立站在野地里呼噜噜吃泡面的声音,我听到了陶建成在帐篷里的呼噜声,还听见了其他人在营地走来走去的说话声,我昏睡过去前,2014年我拖着做完手术不久的膝盖完成冈仁波齐内转外转的场景在我脑子里快速回放。我记得最后一个场景,是我在内圈,站在冈仁波齐冰盖下的十三金塔处,在那里的山脊上久久地遥望着圣湖玛旁雍错的日落。

  在那一刻我突然想起了我和老人顿珠桑珠关于死亡的对话,他说:“在活着和死去之间,相对来说活着是更重要的,我们平时祈祷‘死时无痛苦’,因为死本身是很容易的也很痛苦,在生活当中我希望年轻时不要死去,老年人最好能自然死亡。如果你信佛、修行、多做善事,来世你会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肯定很幸福,即使你投胎变成一只鸟,也会是一只毛色漂亮让人喜爱的鸟。”

  如果我就这样死掉了,在那一瞬间我确实没有感觉到特别痛苦,我也不再年轻,虽然看上去正值壮年,但我好像有太多的遗憾,其实也没有什么可遗憾,因为有太多的遗憾要遗憾;我也不能算一个特别好的人,人品四六开吧,四分不好,六分好,我不知道我信不信佛,但我敬畏头顶三尺的神明以及自然,有一点我能肯定,我不想变成一只鸟,我想变成一头金丝野牦牛,那样的话,我可以继续奔跑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

  第二天早晨醒来,我居然想喝粥了,我问他们你们给我吃的啥药,都说不知道,他们只记得是王川在一个小县城的药房随手买的。我带着五个馊掉的人,来到了吉乌寺下面的温泉,我们都洗完澡后,神清气爽地站在了吉乌寺下,我在那里遥望神山,我从内心深处仰望,我要感谢它曾经赐予我的那种力量。

  我摘下帽子,对着神山,认真磕了三个头。

  在那个深秋,我见到了一种紫色的雏菊,它们正安安静静地盛开在神山下。 西藏,西藏!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