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西藏,西藏!

牧人节

西藏,西藏! 卡布 6040 2021-04-06 04:22

  ◎ 牧人节

  多年的西藏生活,使我发现了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无论在农区还是牧区,人们跳起舞来,最后都会成为一个手拉手的圆,这一点,那曲草地上的人们如此,林芝市工布江达县人也是如此,无一例外。坛城是由多个具象规整的图案组成,这中间就有很规整的圆,这两者之间有无联系,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这当然是包罗万象的事。

  牦牛,被称为高原之舟,西藏的历史,就是和牦牛息息相关。有研究证明,牦牛早于人类生活在青藏高原上,藏民族驯化的这一物种,在人类史上,有重大的贡献。在西藏的绘画、唐卡等艺术作品中,牦牛也是表现主题之一。

  老百姓的日常,从每天饮用的酥油茶到衣服、佛珠等生活用品,再到牧民居住的帐篷,都和牦牛相关。

  我喜欢听故事,LD喜欢讲故事,他最喜欢讲有关牦牛的故事。

  有一次,他眉飞色舞地告诉我:“卡布,我找到了一个小村子,那个村子太好了,他们在某一天会全部穿着都是用牦牛皮和牦牛毛制成的服装,包括帽子和鞋,在那一天,他们要举行牦牛赛跑。”他讲故事特别有画面感,作为一个作家,他有超强的观察力,何况这是与牦牛有关的村庄,而他正好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西藏牦牛博物馆馆长。我听完他的描述,更是好奇,我从没在那曲或者阿里的牧区里见到过人们庆祝以牦牛文化为主题的节日,半农半牧的林芝地区居然会有这种节日,我决定去这个村子看看。

  西藏绝不是仅有“大昭寺”这样古老的建筑,更有着具有古老仪式感的民间活动。每年藏历9月,林芝市朗县金东乡的几个村会举办“牧人节”,金东乡的牧人节是一场完全以“牦牛”为主题的活动。我试着去追寻这一节日的起源,在时间和原因上,还未闻有确切的说法,想来也是,西藏的节日原本就有原始文化因素,也有原始崇拜的介入,加之后来的藏传佛教因素,更甚的是还有着天、地、人三者关系的加入,与其说这是一个节日,不如说这是一种仪式,个中的每个细节都包含着传统文化的密码,在以宗教为主起到团结族人的作用之前,集体的仪式和活动,是促进人们增加身份认同和团结感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不过,当下,全西藏唯有金东乡的几个自然村还保留着这个形式古朴的节日。

  我打听清楚了,节日会在每年藏历9月22日那天开始,持续两到三天。藏历的9月下旬已经是公历的11月接近12月了,那个时节,在雅鲁藏布江中游的峡谷里,早晚已经很冷了,我去的时候除了天冷以外,比较要命的是我的身体出现问题,我先是在一个乡里拉肚子拉到昏天黑地,紧接着,左侧踝关节莫名其妙就肿了起来,后来我才知道,是痛风。去参加牦牛节的村子在半山上,路不好走,抵达村庄后,我们被分拆安排到了好几户人家里临时借宿,主人们这一次没有办法热情待客了,他们全都在忙着第二天开始的牧人节。我从那天夜里开始,痛到几乎不能走路,痛风是真痛,痛到睡不着,想着第二天要开始的节日,我很发愁。一夜没睡,迷迷糊糊就天亮了。

  牧人节开始的第一天,人们要敬神、赛牦牛、跳锅庄。

  天刚亮,邦玛村参与活动的牧民们已经在村口煨桑归来,他们身着独具特色的节日盛装——只见男人们头戴着亭亭如盖的用牦牛尾巴制成的牛皮帽子,上身穿着不去毛的犊牛皮缝制的套头长坎肩,下身穿氆氇裁剪的黑色裤子,脚穿牛皮扁头长筒靴,左手戴“觉旦”手镯,由宽皮带上缀有许多小贝壳制成,肩挎满是贝壳的“切库”袋(牦牛毛编织的装盐袋),袋子上挂有好看的“吴日多”(投石袋)。

  这样的服饰太惊艳了,虽然穿这种服饰的全是男人,用惊艳这个词不大合适,但是,就是惊艳。人们牵着同样装扮得漂漂亮亮的牦牛,开始在村委会门口汇集,每个人都在为牦牛整装,他们在做上山敬神前的准备。我仔细去看每一头牦牛,它们居然可以被打扮成这样:人们在牛角上横向捆绑了一条哈达,在哈达上,把女孩子用在长辫子上的绸花一朵朵地穿在了上面,把用来扎头发的彩色绸环也一个个地穿在了牛角上面,牛的耳朵上挂上了长长的红色的绒坠子,牛被套了鼻环,上面穿着骑手驾驭用的牦牛毛编织的绳子,牛的脖子上,套上了用牛皮做的一条宽带,上面全是铃铛,这是用来系驮鞍的,牛背上,有着用牦牛毛编织的细毯,一般是双层的,牧民们心疼他们的牛,不忍让它们在背负的时候被磨伤。鞍是木制彩绘的,两侧挂着用牦牛绳系着的铁制脚蹬。鞍除了系在牦牛的肚子上,背后还有一条宽宽的彩色毯子,上面挂满了红色、绿色、黄色的毛制绒球链,在尾部用牦牛皮打了个结系在了牛尾,这些绒球链会和牛尾一起,扎成一条彩色的大尾巴。时间到了,盛装的骑士们,翻身上牛,他们手上握着木制的鞭,我看见鞭头上系着用牛毛制成的一条细绳,绳上还穿上了一长串毛制的红色绒球。

  他们扬鞭,骑牦牛上山。

  我早已经发现,无论在寺院,还是在闲暇之余的田间地头,用心观察后都会发现,身在西藏的人们有一种以浓烈的色彩来表达信仰和崇敬的偏好。我想这和这里枯草季较长的原因有关,大地只提供一片黄色,人们需要更多的色彩,需要艳丽的色彩去点缀单调贫乏的生活。

  走在牦牛队伍后面的是用心打扮,各家各户的女主人。她们身着华丽的工布服装,披着皮制坎肩,戴着那种工布人特有的帽子,她们中的一些人将要加入仪式中跳舞,一些人则背着青稞酒、风干牛肉、饼以及零食。人们在半山上休息的时候,要分享各家各户的美食。

  男人们骑着各家肥壮的牦牛,威威武武、浩浩荡荡地前往村子背后的白塔处,这是仪式的第一个环节,煨桑后,他们骑着牦牛绕白塔转三圈,牧民们高呼“求财神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人畜兴旺,牧业丰收”等求神、祈祷之词,之后是竖经幡,将经幡柱挂上崭新的经幡后,全村人合力立塔钦。此处仪式结束后,牧民们骑着牦牛穿过村子里的田野,来到第二个仪式举行的地方:山脚下一处煨桑的白塔处。这个白塔在紧靠荒山的良田边。在这里,继续进行煨桑、竖经幡、祈福仪式。结束之后,已经上午10点多了,大家席地而坐,互敬青稞酒,吃些零食,人和牦牛都做短暂休息,为下一个,也就是山顶仪式做准备。

  等大家把香醇的青稞酒喝好了,就开始往山顶进发。

  这一段路程颇为艰辛,牦牛喘着粗气毫不停歇,山顶的敬神仪式时间最长,桑烟不断。山顶之前有处寺庙,现在只余几处断壁残垣,最高处有一个大殿的遗址,那中间有一片空地,牧民们在这片空地上开始跳果谐,然后在遗址上休息、吃午饭,午饭结束后,再在遗址下的草地平台上跳一轮果谐,他们会不停地变换舞蹈队形,再次向神灵表达敬意。持续近两个小时后,山顶的仪式全部结束。

  下山后,在第一个敬神点,村里人请来了喇嘛,在喇嘛的诵经声中,大家开始一轮又一轮的敬神仪式和歌舞。除了锅庄,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是给敬神的人们献哈达,这种哈达非常特别,我第一次看见用白色奶渣做成的哈达,村民把它们作为一种仪式感非常强的礼物献给了参与仪式的人们。到下午3点左右,在村子下侧的一块空地上终于迎来了一天中最吸引人的环节:赛牦牛。

  骑上牦牛的村民们,以3头或5头牦牛聚集到起跑线四周,发号起跑。村民们会想尽一切办法让牦牛尽量在不足100米的赛道上往前冲,有的牦牛会偏离赛道,这些牦牛常年在山上自由惯了,它们根本就搞不明白这是要干吗,牛脾气上来后,就开始往反方向走,等到终于搞明白要干啥了,其他牦牛已经到了终点,观众与骑手们一起哄然大笑。牦牛是比马更有脾气的动物,不那么容易操控,其实村民之间的比赛并不那么像比赛,观众们也不会真的去深究到底是谁骑的牦牛快出去半个身体的距离,比赛结果原本并不重要,效果达到,够牧民们一年话题的谈资,就够了。

  人们在跳舞的时候,会围成一个圈,最里层还有一个圈,舞蹈一直转啊转,我在跳舞的人群中发现了一张明星脸,他叫益西,长得好像王宝强。我问他:“财富是什么?”他说:“如果我兜里只有20块钱就是贫穷了,一个贫穷的人就需要四处去工地上打工,还要在家里养牛,努力赚钱,尽快脱贫。兜里有二三十万算是很有钱了,如果我是个有钱人,我会尽自己努力让牲畜源源不断地增加,用多余的钱买一些机械做工,让自己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好。我在村里不算贫穷也不算最富有的,生活条件还是挺好的。”听上去,他是一个知足的人,这种知足来自朴实的生活,而朴实的生活总是千篇一律。老人索朗多吉告诉我他从8岁到66岁的日子:“我从8岁到今年66岁,每天的日子就是重复,我早上3点或4点就要起床,要给牦牛挤奶,10点到11点之间,要做酥油,中午12点到1点之间,天气好的话晒奶渣,到了下午5点到6点,所有的牲畜都该赶回来了,之后还要挤一次牛奶,就这样重复。”索朗多吉很相信,一个人在活着时要多做好事,做坏事就会有恶果。也是他告诉我,从金东到斗玉,有一条村民才知道的小路,后来我居然真的沿着这条小路去了扎日神山,说来奇怪也不奇怪,这就是人们朝圣扎日神山的一条小径之一。在这条路上,我路过了很多个村庄,其中,有一个村庄叫卡布村,在这个村庄有一个我听过的故事,这个故事是关于一个行脚的僧人。

  僧人,是康巴人,来自四川甘孜,他年轻时从遥远的甘孜寺庙发愿前行,立志有生之年要用自己的双脚去向藏地所有的圣迹。他从甘孜,走到了察木多(今昌都),从察木多到了那曲、安多、阿里、拉萨,最后,他转到了山南这一侧,他要去那座著名的神山——扎日神山。那是猴年,正是人们朝圣扎日,安抚猴神的好日子,他的双脚早已经走出了厚厚的老茧,那是条靠着双脚、靠着背囊里的青稞面,日日朝圣的路,他与行囊中经书做伴的日子,已经过去了整整10年!在每一个前进的清晨,在牧民的帐篷边,在农区人家的牛圈旁,在大树下,在大河边,都是他最喜爱的时刻,掬一捧清凉的河水洗脸后,盘腿坐下,开始诵经,然后生火煮茶,吃糌粑,每一天,他都在朝着自己的应许之地前行,从不停息。这一画面总是让我记起那个在赛卡古托寺九层佛塔下出家修行的僧人扎西罗布,他形容过自己的时间:“人睡着的时候,感觉就像是死了一样,每一天早晨醒来时的感觉就像是重生了一样,有这样的认知,我绝不敢让自己浪费时间,我从没有比现在更期待着明天,因为明天也许永远不会到来。”

  他云游四方,路过各地的村庄,村民们总是对他的到来慷慨布施。

  这一年,他结束了扎日神山的朝拜,从斗玉这条小路走了过来,路过了我经过的村庄,他需要在这里歇脚,人们钦佩于不远万里步行四方朝圣人的坚持,折服于他的虔诚,村民们盛情挽留,他决定顺从村民们的好意,在这里短暂停留来休整。

  村庄的高处有一座废弃的寺庙,年代久远,因为他的到来,村民们能在清晨起床时见到山顶上寺院的桑烟再度升起,也渐渐听闻了法鼓与诵经声,这让村民们感觉吉祥安康。一段时日后,他决意离开,要继续他的朝圣之路,村民们很想留住他,苦于不能强求,村民们和他都感到了为难。

  是夜,村民们开会。

  当天夜里,一个本村的姑娘推门走进了他的房间。

  第二天,村里多了一个村民,一个会诵经、会做法事的村民。

  讲这个故事的人,是老爹吴雨初,他亲眼见过这个人,他曾经问他:“那一夜发生了什么?”他给我讲这个故事的时候,学着行脚僧人的语气回答,只一句话,是四川话:“我,没得办法嘛!”

  斗玉乡和玉麦乡很近,那里就是总书记写信给保边疆的姐妹的家。斗玉乡居然也有一个叫卡布的村庄,属于珞巴人的村庄,看来,我应该是珞巴人才对。斗玉乡是一个珞巴乡,男人们有着和其他地区完全不同的服饰,最奇怪的是帽子,他们戴出来的帽子让我大吃一惊,那上面居然缀着一种动物的标本,那是一种鸟,叫犀鸟。他们的帽子,是世代相传的。

  犀鸟,是一种奇特而珍贵的大型鸟类。我在墨脱听人们描述过这种鸟,说曾经有过,后来没了,斗玉乡往南走不远,沿着雄曲河下行,很快就会到达印度的实际控制区,在雪山的另一侧,有温暖湿热的雨林,他们头上的犀鸟原来就住在那里。这种鸟的嘴占了身长的一半,它们住在树上,准确地说是住在树干上,它们会住在那些被啄木鸟啄出来的空洞里。我在斗玉乡听过一位老人唱歌,她叫白玛,她唱过的那首歌,听上去曲调很忧伤,我问阿妈为什么难过,她却先给我讲了一个关于犀鸟的传说。

  从前有一个叫边巴的猎人,他有一个美貌的妻子,他出门打猎的时候,总是担心妻子在家会遭到熊或者其他动物的伤害。于是,他把房子建在了一棵大树之上,每次出去打猎,就把上下用的木楼梯拆了,把树屋的大门钉上。有一次外出狩猎时,他的妻子拉姆已经怀孕了。边巴为她准备了几天的食物后,又钉死了大门,拆掉了楼梯。这次打猎,边巴射中了一只看起来非常漂亮的马鹿,这只马鹿没有倒下,它中箭后跑进了森林,边巴追着马鹿进了密林,马鹿突然消失了,边巴迷路了,他在林子里转了20多天以后,终于走出了森林。边巴搭上木梯,砍开大门,只见屋子里的火塘早就熄了,他的妻子已经饿死了。边巴悲痛不已,用一条毯子把自己和妻子捆在了一起,点燃了树屋。

  边巴和妻子死了以后,就变成了一对犀鸟,从此比翼双飞,形影不离。

  事实上,雄性犀鸟在雌犀鸟孕育儿女之时,真的会用树枝和木棍把树洞封死,是真的用这种方式防止雌鸟受到伤害。

  白玛16岁的时候,就嫁给了她喜欢的人,那个人当然戴着一顶有犀鸟的帽子,又高又帅,他们一起养育了两个孩子,现在都已经成家立业。10多年前,那个她爱着的戴着犀鸟帽子的男人因病去世了,他去世以后,每天太阳升起、太阳落下山的时候,她都会想起他,看到犀鸟帽子的时候,她会更想念他。

  后来,我又去扎日转山,转山结束的时候我过了一次生日,在一个高山牧场的牛棚里,顶着湿柴烧出来的青烟,我给自己煮了一碗方便面,就着牛棚外的大雨,我用浑身的稀泥,换来了一处内心的清凉。 西藏,西藏!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