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西藏,西藏!

樟木和吉隆

西藏,西藏! 卡布 4106 2021-04-06 04:22

  ◎ 樟木和吉隆

  正在制作的坛城,最上方出现了一个扇形,僧人们在外缘的弧线处用了纯白色的沙,长长的线条像下坠的水,就像瀑布。西藏最密集的瀑布我见过的就两处,一处在墨脱的深处,另一处,在去樟木的公路边。

  相比而言,去樟木怎么也比去墨脱要容易很多,可我怎么也不会想到从前的樟木,被今天的吉隆取代了。樟木,突然间就消失了,尼泊尔大地震,让这座原本就处于地质灾害威胁中的小镇经受了最后一击,没有可能再坚持,这个从前西藏最繁华的口岸,由陆路通向南亚的重镇,一夜之间被迫举镇撤离,樟木,在一瞬间回到了最原始的状态,那里现在变为了一座空城。我在想象,植物们是不是正在快速夺回它们从前的领地。我们最终一定会臣服于大自然的力量。

  去樟木,多是为了去尼泊尔。我在夏天去过几次,冬天路不大好走,因为聂拉木那个垭口经常会被大雪封住。公路在过了聂拉木县城后,先是一小段上坡,紧跟着,穿过垭口,立即开始下坡,在80千米的山路上速降3000米,最终抵达樟木。

  喜马拉雅在印度语中就是雪域的意思,我从来都认为,是雪域高原四个字,禁锢了人们对西藏的想象,人们的想象停在了冰与雪的国度。而殊不知,喜马拉雅并未如它的名字那般,冷傲无情。从南侧翻涌而来的携裹着大量降雨的云,就是它的温情,而它的网开一面,则是绵延山脉之中一道道的“沟”。其实只要我们留意一下就会发觉,喜马拉雅山脉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如城如墙一般的蔓延,山脉同气连枝,却又相互独立,仔细观察,每个区域或者说每一段都由一座或数座极高峰领衔,然后在某一处断裂。在希夏邦马峰的东侧有一个断裂,那是樟木沟,它的西侧是另一个断裂,正是吉隆沟。

  樟木沟,和吉隆沟相比,其特点就是在更短的距离内,更快的高度速降。过聂拉木县城边5000米的通拉山口,仅仅十几千米,就会感受到迎面而来的蒸腾雾气、满目苍翠。这样的独特气候,也让人们在夏季和冬季前往樟木都要留意天气,夏季雨水太多,极易发生泥石流滑坡、塌方,樟木沟中无数水量巨大的瀑布落在了公路之上,它们很美,但在夏季会变为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的帮凶。而冬季,在聂拉木山谷北侧那些看似覆满白雪的平缓山峰,是通拉山。喜马拉雅的断裂在樟木和聂拉木通拉山处呈喇叭状,在高落差之中,云雾水汽在樟木沟南侧的加德满都谷地聚集,印度洋的南风或西南风刮进来,将这些水汽推送到谷顶的聂拉木附近,随着海拔迅速飙升、气温急剧下降,水汽冷凝成冰,加之在两侧希夏邦马峰群的推波助澜之下,最终就变成了肆虐的暴风雪。这样的气候不仅仅是聂拉木,在亚东帕里草原,在德拉姆山,在墨脱,在山南勒布,在日喀则陈塘,在普兰及神山圣湖区,冬季垭口附近的狂风暴雪都属于日常。

  樟木,从前是一个关口,有海关,这里通人通货。我曾经办妥了所有的通关手续,过了边检,从界桥走进了对岸的关口。实际上,我已经踏上了尼泊尔的土地,那边等候拉客的人已经把我拉上了他们开来的印度塔塔车,但我还是下了车,转身走了。我一向喜爱用时间去慢慢游历,如果仅仅是走马观花,没有足够的时间,我宁愿不去,我自认为这样的方式是对自己负责,可这也造成了遗憾。后来,也曾经很多次送朋友们到樟木口岸,他们过境前往尼泊尔,我则掉头返回,直到尼泊尔大地震。我把对那一片土地的向往一直放着,有些时候,把自己喜欢的事,地方,甚至人放在心里去想象,不也很有意义吗?

  在樟木,我被堵在了排着长队等待通关的车流中,正好碰上一对德国夫妇。那是2004年的夏天,吸引我目光的是他们开的那辆房车,是房车吸引了我。看来,他们正在排队等待办理进入中国的手续,他们在漫长的等待过程中,坐在房车后面遮阳篷下的阴凉之中,他们正在慢慢地煮咖啡,我自来熟,蹭了他们新煮的咖啡,问他们出发多久了,他们告诉我,从德国出来,已经十几年了,这十多年来,他们夫妻俩就一直在路上,这种生活方式确实令人羡慕。

  樟木实在太拥挤了,沿山盘旋的公路两侧盖满了房子,因为没有了空间,房子都盖得高而窄,小小的街道上,车、人、货挤在了一起,混着夏季闷热的天气和雨水,这就是边境上的集市。

  去吉隆,我闹过一个笑话。

  第一次去,是从阿里下来,听人们说过吉隆秘境,令我神往,我从萨嘎县渡过了雅鲁藏布江,沿着江南岸的土路行车,过了两个小湖后,公路中间居然出现了一个拱门,仔细看,那是一个用树枝和树叶搭起来的拱门,上面还挂了大大的字:吉隆欢迎你。在草都长不到30厘米高的地方,他们居然用树枝搭了一个看上去充满了原始森林意味的拱门,这创意厉害。

  都欢迎了还不去,不礼貌。

  按拱门提示,立即下路右转,上山,路又烂又陡。

  快到山顶时我碰上了一群雪鸡,再往上我碰到了雪,雪太厚了,所以路很滑。在5月近6月的时候,居然还这样。下山的路,更是烂到超乎想象,我一边开车,一边感慨,吉隆县的县长和人民就这样回去他们的家,真是太艰难了,难怪他们要在路上立个牌子先写上欢迎,是啊,都欢迎了,你就别说我们这里路烂。

  下到山底,山体被造山运动压出来的皱褶之下,有一条小小的河,河边有一块小小的平整过的土地,一个男人,一个孩子,正在用二牛抬杠的方式,春耕。我远远拍了几张,那些牛不像牦牛,有点像是尼泊尔那边的牛。看来,在山的这一侧,也是春天来了。进城,加油的时候一打听,哦,原来这里是吉隆县城,边境上的吉隆沟离县城还有60多千米呢,问他们有什么好玩的,他们就说:“好看得很,那儿树子大得很,还有峡谷、瀑布和佛塔等等,多得很。”

  继续前进,当真是下山,一直下,路是真烂真不好走,走着走着,在一个弯道上我看见了第一棵树,紧接着是第二棵树,嗯,你知道会出来一片,还会再拐一个弯。

  然后就真的是有树,有杜鹃,有吉隆藏布。

  吉隆沟出现的时候,我很惊讶于这条沟的宽度。这是我在喜马拉雅山脉南北两侧所见过除察隅之外最宽的一条沟谷。吉隆镇,在一片很宽的台地之上,吉隆藏布在这个小镇旁边流过的时候,在这块台地边上生生切出来一条峡谷。这个峡谷对面有一个村庄,叫吉普村,这名字听上去就很有意思,所以,我从那座跨过峡谷的索桥上荡了过去,峡谷里远处的树上,居然有猴子。那个村庄的孩子们非常喜欢我,他们包围了我,一直跟着我从进村到离开。村口有一块巨石,是裂开的,孩子们说,这是被前来传法的某位法力无边的菩萨一掌劈为两半的,方便人们过路。我转过头来,举起手掌试了试,角度看上去是这样的。镇里的佛塔,是尼泊尔风格了。

  离开时,我原路返回,我离开了一片树林,倒数第二棵树,最后一棵树,然后过了县城,过了农人的田后就开始一直上山,上坡,一边开一边再次感慨。下山,再见拱门。

  继续前进,不远处,右侧一座大山,顺道开始上山,上山路上居然有便道,可以直上直下,于是挂上低速四驱,开始越野,过足了瘾,行至山顶,漫天灰土之中远见山脚之处有城镇,开始下山,边开边接着感慨,这次怎么这么快就到了一个看上去还不错的小镇,走到跟前,越看越不对,一车人,全傻眼了。

  我居然回到了吉隆县城,这太不可思议了。

  加油站的大哥这次告诉我,吉隆进出,东和西两侧各有一条路,各翻越不同的山,我傻了,出来翻了一座,顺着路想也没想就接着翻越了下一座,所以就回去了。后来我知道从东侧进去的山叫马拉山,我这次绝对牢牢地记住了。

  又是好几年以后,陪朋友来,我们这一次下到了最远处的中尼边境,在热索桥边的中尼界碑处。再后来,樟木口岸撤离,吉隆开始兴建口岸。再后来,尼泊尔地震,吉隆受灾,口岸开放受影响。就这样十多年里,陆陆续续来吉隆的次数越来越多,还去到过山后的一些村庄。我最后一次到吉隆镇,早晨7点35分,居然被持续约10秒的地震晃醒。那是我从2008年以后,一直努力试图遗忘的感觉。

  睡不着,就索性起床去看外景,上到吉隆镇东侧不远的一个小山坡上,有一个小湖,在那里等待日出,可以看见吉隆周围座座雪峰倒映于水,眼见霞光慢慢染红山头,吉隆在时光中显得久远。“由东土大唐至天竺过吉隆,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进入廓尔喀境。”这就是唐玄奘西天取经前往印度的“番尼古道”。

  我心目中的边城一定是雪峰林立,站在开满报春花的山头,远山雪峰之下,山色连绵如黛。西藏的边陲小镇众多,这些有人居住的小镇子大抵都在喜马拉雅山脉南侧的峡谷之中,依次数过来的有:墨脱、察隅、南伊、错那、亚东、樟木、吉隆以及陈塘。这些被高山峡谷以及雪山环抱的好地方,就是边城。

  离开乃村的路上,某些路段因为下雨塌方,道路受阻,不得已要返回,时至傍晚,小镇已归于宁静。可以看到四周有皑皑雪山环绕,客栈老板告诉我,镇子东面是拉朵拉,北面是美朵当杰,西面是曲姆古拉,西北面是著名的火炬峰日吾班巴。看起来真的是一个诸神庇佑的福地。

  写这篇的时候看朋友圈,吉隆县旅游局局长发了一条新的内容,说吉隆口岸正式开放,还有好消息,终于可以从吉隆口岸自驾车进入尼泊尔,我开始琢磨,是不是这才是我等候前去尼泊尔的时机呢?

  假如没有了向往,自然也就没有了远方。 西藏,西藏!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