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唐才子传(精)--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唐才子传(精)--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薛能

  能,字太拙,汾州人。会昌六年狄慎思榜登第。大中末,书判入等中选,补盩厔尉,辟太原、陕虢、河阳从事。李福镇滑台,表置观察判官,历御史、都官、刑部员外郎,福徙帅西蜀,奏以自副。咸通中,摄嘉州刺史。造朝,迁主客、度支、刑部郎中,俄为同州刺史、京兆大尹,出帅感化,入授工部尚书。复节度徐州,徙镇忠武。广明元年,徐军戍溵水,经许,能以军多怀旧惠,馆待于城中。许军惧见袭,大将周岌乘众疑怒,因为乱,逐能据城,自称留后,数日,杀能并屠其家。能治政严察,绝请谒。耽癖于诗,日赋一章为课。性喜凌人,格律卑卑,且亦无甚高论,尝以第一流自居,罕所拔拂。时刘得仁擅雅称,持诗卷造能,能以句谢云:“千首如一首,卷初如卷终。”盖讥其无变体也。量人如此,非厚德君子。晚节尚浮屠,奉法唯谨。资性傲忽,又多佻轻忤世。及为藩镇,每易武吏。尝命其子属櫜鞬,雅拜新进士,或问其故,曰:“渠消弭灾咎耳。”今有集十卷,及《繁城集》一卷传焉。

  【注释】

  ①汾州:州名,治所在今山西汾阳。

  ②狄慎思:会昌六年(846)丙寅科状元,官至补阙或拾遗。

  ③书判入等:唐代考取官吏,考试书、判合格者,叫入等。

  ④盩厔(zhōu zhì):县名,治所在今陕西周至。

  ⑤陕虢:方镇名,治所在今河南三门峡。河阳:方镇名,治所在今河南孟州。从事:此指节度使佐吏。

  ⑥李福:字能之,宰相李石弟,累迁尚书郎,出为商、郑、汝、颍四州刺史,滑州刺史、义成军节度,累迁户部尚书,授剑南西川节度使,与南诏战败绩,被贬。滑台:城名,在今河南滑县。

  ⑦观察判官:全称为观察使判官,与本府诸幕职官分治案事、佐理府政。

  ⑧都官:官名,即都官员外郎,尚书省刑部都官司副长官,佐都官郎中掌囚徒衣食药疗、理冤申诉之事。刑部员外郎:官名,尚书省刑部刑部司员外郎省称,为刑部郎中的副职,掌刑法及按覆刑狱等事。

  ⑨咸通:唐懿宗年号(860—874)。

  ⑩嘉州:州名,治所在今四川乐山。

  ⑪主客:此指主客郎中,为尚书省礼部主客司长官,掌二王后代子孙和诸藩朝见等事。度支:此指度支郎中,尚书省户部度支司长官,掌判天下租赋、财利收入支出等。刑部郎中:尚书省刑部刑部司长官,负责依法复核有关案件,纠正轻重不当的处理。

  ⑫同州:州名,治所在今陕西大荔。京兆大尹:为京兆长官,掌治京畿。

  ⑬感化:方镇名,治所在江苏徐州。

  ⑭工部尚书:官名,尚书省工部长官,掌国家各项工程及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事务。

  ⑮忠武:方镇名,即忠武军,治所在今河南许昌。

  ⑯广明:唐僖宗年号(880—881)。

  ⑰溵(yīn)水:县名,治所在今河南商水。

  ⑱周岌(jí):初为许州牙将,后投靠黄巢,广明元年(880)驱逐忠武军节度使薛能,中和四年(884)鹿晏弘陷许州,被杀。

  ⑲留后:官名,代行节度使职务者为留后。

  ⑳杀能并屠其家:据学者考证,此说不确,薛能并未被杀。

  (21)拔拂:提拔照拂。

  (22)櫜鞬(gāo jiān):箭囊和弓袋。

  (23)渠:他。消弭:消除。

  【译文】

  薛能,字太拙,汾州人。会昌六年(846)狄慎思那一榜考中进士。大中末年,考试书法、判文合格被选中任官,补任盩厔县尉,征辟担任太原、陕虢和河阳节度使从事。李福镇守滑州,上表让他担任观察使判官,历任御史、都官员外郎、刑部员外郎,李福迁任剑南西川节度使,上奏让他担任自己的节度副使。咸通年间,薛能代理嘉州刺史。入朝,迁任主客郎中、度支郎中和刑部郎中,不久担任同州刺史、京兆大尹,出任感化军节度使,入朝授任工部尚书。又去担任徐州节度使,迁任忠武军节度使。广明元年(880)徐军出征戍守溵水,经过许州,薛能因为徐军中多是自己的旧部下,就施惠让他们住在许州城馆中。许军害怕被徐军偷袭,大将周岌乘着众人怀疑愤怒,趁机叛乱,驱逐薛能,自己占据许州城,自称为代理节度使,几天后,叛军屠杀薛能和他的家人。薛能治军理政严格洞察,杜绝请谒之风。耽爱写诗成癖,每天写一首当作功课。他老想压倒别人,写的格律诗平凡无奇,也没有什么高论,曾自己认为自己处在第一流,很少提拔照顾别人。当时刘得仁擅有雅名,拿着诗卷造访薛能,薛能用诗句辞谢说:“千首如一首,卷初如卷终。”大概是讥讽刘得仁的诗歌没有变化吧。这样衡量别人,不是德行忠厚的君子。晚年崇尚佛教,奉守佛法特别严谨。薛能天资落于傲慢诞忽,又常轻佻地忤逆世俗。等到镇守藩镇,每每轻视武官。曾经命令他的儿子佩带弓箭袋,郑重地拜见新考中的进士,有人问他原因,薛能说:“他在消除灾祸罪咎啊。”如今有集子十卷和《繁城集》一卷流传在世。 唐才子传(精)--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