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唐才子传(精)--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唐才子传(精)--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雍陶

  陶,字国钧,成都人。工于词赋。少贫,遭蜀中乱后,播越羁旅,有诗云:“贫当多病日,闲过少年时。”大和八年陈宽榜进士及第,一时名辈,咸伟其作。然恃才傲睨,薄于亲党,其舅云安刘钦之下第,归三峡,却寄陶诗云:“山近衡阳虽少雁,水连巴蜀岂无鱼。”得诗颇愧赧,遂通问不绝。大中六年,授国子《毛诗》博士。与贾岛、殷尧藩、无可、徐凝、章孝标友善,以琴樽诗翰相娱,留长安中。大中末,出刺简州,时名益重,自比谢宣城、柳吴兴,国初诸人,书奴耳。宾至,必佯佯挫辱,投贽者少得通。秀才冯道明,时称机捷,因罢举请谒,绐阍者曰:“与太守有故。”陶倒屣,及见,呵责曰:“与足下素昧平生,何故之有?”冯曰:“诵公诗文,室迩人远,何隔平生?”吟陶诗数联,如“立当青草人先见,行近白莲鱼未知”,又“闭门客到常如病,满院花开未是贫”,又“江声秋入峡,雨色夜侵楼”等句。陶多其慕己,厚赠遣之。自负如此。

  【注释】

  ①蜀中乱:指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南诏入寇成都事。播越:流离失所。

  ②“贫当多病日”两句:引诗题为《自述》(一作《下第》),意谓贫寒又遇上多病的日子,在最美好的少年时代却空闲地度过。当,遇上。

  ③陈宽:大和八年(834)甲寅科状元,大中时任阳翟县令。

  ④傲睨(nì):高傲旁视,目空一切。

  ⑤亲党:这里指亲人。

  ⑥云安:县名,治所在今四川云阳。

  ⑦“山近衡阳虽少雁”两句:诗句意谓我所居住的山野靠近衡阳,虽然缺少飞来的大雁,但我住处附近的江水却连接着巴山蜀地,怎么会没有游鱼?鱼雁皆代指书信,这是在暗指雍陶不给刘钦之寄书信。衡阳,即衡州,治所在今湖南衡阳。又名雁城,城内有著名的回雁峰,传说大雁飞到此处为止,不再朝南,故名。

  ⑧愧赧(nǎn):因惭愧而面红耳赤。

  ⑨通问:互通音信。绝:断绝。

  ⑩国子《毛诗》博士:国子监国子学掌教《毛诗》的博士。

  ⑪贾岛:传见本书卷五。殷尧藩、无可、徐凝、章孝标:传并见本书卷六。

  ⑫简州:州名,治所在今重庆简阳。

  ⑬谢宣城:指谢朓,曾为宣城太守,故称。柳吴兴:指柳恽,曾为吴兴太守,故称。

  ⑭书奴:指墨守成规、学书法不善变化者,这里指学诗没有变化。

  ⑮佯佯:故意做作的样子。

  ⑯投贽:进呈诗文或礼物求见。

  ⑰绐(dài):欺骗。阍(hūn)者:守门人。

  ⑱倒屣:为了接待穿倒了鞋子,形容十分热情地接待。

  ⑲素昧平生:从来不了解,指素不相识。

  ⑳室迩人远:其室很近,其人很远,比喻思念不得相见。《诗经·郑风·东门之》:“其室则迩,其人则远。”

  (21)“立当青草人先见”两句:引诗题为《咏双白鹭》,意谓对着青草站立的白鹭,人很快就能看见,而当白鹭靠近白莲行走,鱼儿就很难发现。

  (22)“闭门客到常如病”两句:意谓关着门如果来了宾客,我就垂头丧气,常像生病了一样,等到满院的鲜花开放,我就感觉自己富有全世界了,哪里算贫穷呢。

  (23)“江声秋入峡”两句:意谓在江涛之声的映衬下,仿佛连秋意也钻入三峡,而在雨中景色的铺垫下,好像夜色渐渐入侵楼阁。

  【译文】

  雍陶,字国钧,成都人。工于创作诗赋。年少贫寒,遭遇四川寇乱后,流离失所,长久地旅居在外,有诗句说:“贫当多病日,闲过少年时。”大和八年(834)陈宽那一榜考中进士,一时间的著名诗人,都认为他的作品很雄伟。然而雍陶倚靠才华傲视睥睨,对于亲人很薄情,他的舅舅云安县人刘钦之落榜回到三峡,却寄给雍陶诗说:“山近衡阳虽少雁,水连巴蜀岂无鱼。”雍陶得到这首诗很惭愧,于是跟舅舅互通音信不止。大中六年(852),授任国子监《毛诗》博士。跟贾岛、殷尧藩、无可、徐凝、章孝标关系很好,用弹琴喝酒、写诗论文的方式互相欢娱,留在长安城中。大中末年,出任简州刺史,当时名声更大了,自己把自己比作宣城太守谢朓、吴兴太守柳恽,而把唐初的诸位诗人比作写诗不会变化的奴仆罢了。宾客到来,一定做作地加以侮辱,投递诗文或礼物的人很少得到通报。秀才冯道明,当时称为机灵敏捷,因为停止贡举所以请求拜见,骗守门的人说:“我跟雍陶太守有旧交情。”雍陶颠倒着鞋子热情地过来欢迎,等到见面,呵斥责备他说:“我跟你素不相识,哪里有什么旧交情?”冯道明说:“我朗诵您的诗文,您的住处很近您却很远,怎么能说是平生相隔而不认识?”吟诵雍陶的诗歌好几联,比如“立当青草人先见,行近白莲鱼未知”,又比如“闭门客到常如病,满院花开未是贫”,又如“江声秋入峡,雨色夜侵楼”等句,雍陶称赞他如此仰慕自己,馈赠给他丰厚的东西后打发他离开。雍陶自以为了不起到这样。

  后为雅州刺史,郭外有情尽桥,乃分衿祖别之所。因送客,陶怪之,遂于上立候馆,改名折柳桥,取古乐府《折杨柳》之义,题诗曰:“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呼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它离恨一条条。”甚脍炙当时。竟辞荣,闲居庐岳,养疴傲世,与尘事日冥矣。有《唐志集》五卷,今传。

  【注释】

  ①雅州:当为简州。

  ②郭外:村郭之外。

  ③分衿:别离。祖别:祖饯送别。

  ④候馆:接待行旅、宾客食宿的馆舍。

  ⑤《折杨柳》:汉乐府《横吹曲辞》名,多为伤离叹别之辞,而尤多怀念征人之作。

  ⑥“从来只有情难尽”以下几句:诗意谓从来只有离别之情难以穷尽,为什么这里却把这座桥叫作情尽之桥?从此以后改名叫折柳桥,任由离别之恨如柳条一般多。情尽桥的原意,大概是故意设置,以方便送别之人到此止步,而雍陶从离别之情的角度来看,认为离别之情永无止境,如杨柳一样生命力顽强,故改其名。

  ⑦庐岳:即庐山。

  ⑧疴(kē):病。

  ⑨冥:昏冥,指相隔。

  ⑩《唐志集》:此处辛氏理解有误,《唐志》指《新唐书·艺文志》的简称,意谓《新唐书·艺文志》记载雍陶的集子。

  【译文】

  后来担任雅州刺史,村郭外面有一座“情尽桥”,是大家祖饯离别的地方。因为送别宾客,雍陶责怪桥名不好,就在桥上建立馆舍,改名叫作“折柳桥”,取自古乐府《折杨柳》的含义,题写诗歌说:“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呼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它离恨一条条。”当时特别脍炙人口。雍陶最终辞去官职,悠闲地隐居在庐山养病,傲视尘世,跟尘世间的琐事日渐冥隔了。有集子五卷,流传至今。 唐才子传(精)--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