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唐才子传(精)--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唐才子传(精)--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温庭筠

  庭筠,字飞卿,旧名岐,并州人,宰相彦博之孙也。少敏悟,天才雄赡,能走笔成万言。善鼓琴吹笛,云:“有弦即弹,有孔即吹,何必爨桐与柯亭也。”侧词艳曲,与李商隐齐名,时号“温、李”。才情绮丽,尤工律赋,每试押官韵,烛下未尝起草,但笼袖凭几,每一韵一吟而已,场中曰“温八吟”。又谓八叉手成八韵,名“温八叉”,多为邻铺假手。然薄行无检幅,与贵胄裴诚、令狐滈等饮博。后夜尝醉诟狭邪间,为逻卒折齿,诉不得理。举进士,数上又不第。出入令狐相国书馆中,待遇甚优。时宣宗喜歌《菩萨蛮》,绹假其新撰进之,戒令勿泄,而遽言于人。绹又尝问玉条脱事,对以出《南华经》,且曰:“非僻书,相公燮理之暇,亦宜览古。”又有言曰:“中书省内坐将军。”讥绹无学,由是渐疏之。自伤云:“因知此恨人多积,悔读《南华》第二篇。”徐商镇襄阳,辟巡官,不得志,游江东。

  【注释】

  ①并州:州名,治所在今山西太原,乃温庭筠郡望。

  ②宰相彦博:即温彦博,武德八年(625)从张瑾攻突厥,任行军长史,兵败被俘,守口如瓶,囚于阴山苦寒之地。太宗即位后回朝,贞观四年(630)任中书令,将突厥降众迁置河套以内,以卫边疆。

  ③爨(cuàn)桐:东汉蔡邕见有人烧桐为爨,闻火烈之声,知为良木,因请裁为琴,果有美音,其尾犹焦,称焦尾琴。柯亭:传说东汉蔡邕曾取会稽柯亭椽竹为笛,声音独特,名柯亭笛。

  ④侧词艳曲:指文辞轻佻艳丽,不庄重严肃。

  ⑤律赋:文体名,由六朝俳赋演化而来,为唐宋科举考试时所采用,韵数多寡,平仄次序原无定格,自大和以后,始以八韵为常,平仄以四平四仄为准。

  ⑥官韵:指科举时代官定韵书中所定之韵,以此作为考试诗赋押韵的标准。

  ⑦假手:科举考试中代他人作文答卷者。

  ⑧检幅:检修边幅。

  ⑨贵胄:指贵族后代。裴诚:盖宰相裴度之后,“诚”疑作“”。令狐滈(hào):令狐绹子,依仗其父辅政之势,骄纵不法,日事游宴,货贿盈门,懿宗时举进士及第,官至詹事府司直。

  ⑩狭邪:小街曲巷。此指妓院。

  ⑪逻卒:指巡逻之兵士。

  ⑫令狐相国:指令狐绹,字子直,令狐楚子。大和进士,武宗时,任湖州刺史。宣宗时,为吴兴太守,旋升宰相,辅政十年。

  ⑬《菩萨蛮》:本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

  ⑭遽(jù):匆忙。

  ⑮玉条脱:玉镯,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四:“宣宗尝赋诗,上句有‘金步摇’,未能对。遣未第进士对之。庭筠乃以‘玉条脱’续也。”此盖小说家言,不足信。

  ⑯《南华经》:亦称《南华真经》,即《庄子》。然“玉条脱”典故,据王楙《野客丛书》所云,乃出自陶弘景《华阳隐居真诰》,非《庄子》。益可知为小说家言。

  ⑰燮(xiè)理:特指大臣辅助天子治理国事。《尚书·周官》谓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

  ⑱中书省内坐将军:中书省为全国政务中枢,与尚书省、门下省鼎足而立,主掌撰作诏令文书,形成政令由中书起草,门下审核,尚书执行的制度,因此中书省的官员需要文采学识俱佳方可,而将军乃武将,故以之比喻无所学。

  ⑲“因知此恨人多积”两句:出自温庭筠《李羽处士故里》,原句作“终知此恨销难尽,辜负《南华》第一篇”,诗意谓诗人路过李羽故里,对李羽的悼念之情难以消尽,辜负了《庄子》第一篇《逍遥游》的宗旨,没有做到与世情相忘。而此处略改数字,变为自伤,小说家言,不足信。

  ⑳徐商:字义声,大中十三年(859)进士及第,历任秘书省校书郎、礼部员外郎、翰林学士,出为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等,不久擢为御史大夫,咸通四年(863)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六年(865)出为荆南节度使。

  【译文】

  温庭筠,字飞卿,原来名叫岐,并州人,宰相温彦博的子孙。他年少机敏聪悟,富有天才,能够快速动笔写成万字长文。善于弹琴吹笛,说:“有琴弦的琴就可以弹奏,有孔洞的笛子就可以吹奏,何必一定要像蔡邕的焦尾琴和柯亭笛那样不可呢?”他的诗辞采艳丽而流于轻佻,跟李商隐齐名,当时称为“温李”。温庭筠才华情思绮奕秀丽,尤其擅长写律诗,每次考试押考场规定的韵脚,在灯烛下不曾起草构思,只是笼着袖口靠着几案,每一个韵一次就成了,考场中人称他“温八吟”,又说他叉手八次就能写完八个韵脚的赋文,号称“温八叉”,常常代替邻座的考生答卷。然而品行轻薄不检点,跟贵族子弟裴诚、令狐滈等饮酒赌博。后来一次夜里曾在妓院醉后大骂,被巡逻的卫士打折了牙齿,诉讼没有得理。参加进士考试,好几次都没有考中。进出宰相令狐绹的文馆之中,受到的待遇很好,当时唐宣宗喜欢听《菩萨蛮》,令狐绹借着他新作的《菩萨蛮》歌词进献给唐宣宗,告诫他不要泄露这个消息,可他却匆忙地跟别人说了。令狐绹又曾问他“玉条脱”的典故出自哪里,回答说出自《南华经》,并且说:“这不是什么偏僻的书,相公您治理国家之余,也应该多看看古书。”又说过这样的话:“中书省内坐将军。”讥讽令狐绹没有学识,因为这些令狐绹渐渐疏远温庭筠。温庭筠自我感伤说:“因知此恨人多积,悔读《南华》第二篇。”徐商担任襄州刺史,征辟他担任巡官,情志不得,就游历江东。

  大中末,山北沈侍郎主文,特召庭筠试于帘下,恐其潜救。是日不乐,逼暮先请出,仍献启千余言,询之,已占授八人矣。执政鄙其为,留长安中待除。宣宗微行,遇于传舍,庭筠不识,傲然诘之曰:“公非司马、长史流乎?”又曰:“得非六参、簿、尉之类?”帝曰:“非也。”后谪方城尉,中书舍人裴坦当制,忸怩含毫久之,词曰:“孔门以德行居先,文章为末。尔既早随计吏,宿负雄名,徒夸不羁之才,罕有适时之用。放骚人于湘浦,移贾谊于长沙,尚有前席之期,未爽抽毫之思。”庭筠之官,文士诗人争赋诗祖饯,惟纪唐夫擅场,曰:“凤凰诏下虽沾命,鹦鹉才高却累身。”唐夫举进士,有词名。庭筠仕终国子助教,竟流落而死。

  【注释】

  ①沈侍郎:指沈询,字诚之,吏部侍郎沈传师子,大中九年(855)知礼部贡举,迁礼部侍郎,咸通四年(863)出为昭义节度使,为家奴勾结叛将所杀。

  ②启:文体名,介于表、书之间,其形式多为骈体。

  ③占授:口授,指考试中向别人口头提示答案。

  ④待除:等待授职。

  ⑤传舍:古代官府设立的供行旅食宿之所。

  ⑥司马、长史:皆为州郡佐吏。

  ⑦六参:唐制,凡武官五品以上及折冲当审者五天一次朝见皇帝,一月计六次,故称六参。簿、尉:指主簿、县尉。

  ⑧方城:县名,治所在今河南西南部,南阳市东北,因境内方城山得名。

  ⑨裴坦:字知进,宣宗大中十一年(857)四月,由职方郎中、知制诰,擢中书舍人,僖宗乾符元年(874)拜相,擢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⑩忸怩(niǔ ní):羞愧。

  ⑪词:此制词题为《贬温庭筠敕》,无“孔门以德行居先,文章为末”句,乃贬斥温庭筠担任随县尉所作,辛文房裁剪失当。

  ⑫计吏:考察官吏的官员。

  ⑬骚人:指屈原。

  ⑭贾谊:西汉著名的政论家和辞赋家,青年时以文才著名,被汉文帝召为博士,因遭到当政大臣的反对,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作有《吊屈原赋》《鸟赋》等,哀悼屈原之贬,亦以自悼。

  ⑮前席:在坐席上向前移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汉文帝倾听贾谊的议论,不觉前席,后用作才臣受皇帝宠遇的典故。

  ⑯爽:伤败。抽毫:抽笔出套,指写作。据学者考证,此时温庭筠尚未入仕,授官乃其步入仕途,而裴坦将之写成“责辞”,文体不类,故受时人嘲笑。

  ⑰纪唐夫:大中时,应进士举,十年(856),温庭筠贬随县尉,文士争为诗饯行。擅场:压倒全场。

  ⑱“凤凰诏下虽沾命”两句:意谓诏书下达,您虽获得任命,却像鹦鹉那样因为才华高妙而受到连累。凤凰诏,指诏书,天子诏书由中书省拟定,中书省为禁苑中凤凰池所在地,故称。此即裴坦所作制词。沾命,任职。鹦鹉,见祢衡《鹦鹉赋》,祢衡咏鹦鹉因才而被关囚笼,祢衡本人也因才华见杀,故云“累身”。

  【译文】

  大中末年,山北人礼部侍郎沈询主持考试,特别命令温庭筠在他的卷帘下考试,怕他暗中帮人考试。这天温庭筠很不开心,快到傍晚时先请求出考场,仍旧献上启文一千多字,问他,已经口头帮助八个人了。朝廷当权者鄙薄他的行为,把他留在长安等待任命。唐宣宗便服出行,在旅舍遇到温庭筠,温庭筠不认识唐宣宗,傲慢地诘问他说:“您不是司马、长史之类的官员吗?”又问:“莫非是六参、主簿、县尉之类的官员?”唐宣宗说:“不是的啊。”后来被贬谪担任方城县尉,轮到中书舍人裴坦写制词,羞愧地拿着毛笔很久,才下笔写道:“孔门弟子把品德操行放在首位,把舞文弄墨放在末端。你本已早就跟随计吏入京赶考,久负盛名,却徒劳地夸耀你那不受约束的才华,少有适合时代实用的东西。把如同诗人屈原那样流放到湘江岸边,把贾谊贬谪到长沙,你今后尚有受陛下恩宠的机会,不要因此埋没你的文采情思。”温庭筠赴任,文士诗人争前恐后地写诗践行送别,只有纪唐夫压倒全场,他写的是:“凤凰诏下虽沾命,鹦鹉才高却累身。”纪唐夫考中过进士,有辞藻之名。温庭筠最终做到国子助教,最后被贬流落而死。

  今有《汉南真稿》十卷,《握兰集》三卷,《金筌集》十卷诗集五卷,及《学海》三十卷。又《采茶录》一卷。及著《乾子》一卷,《序》云“不爵不觥,非炰非炙,能悦诸心,庶乎乾之义”等,并传于世。

  【注释】

  ①爵、觥:都是喝酒的器具,代指饮酒。

  ②炰(páo)、炙:烧烤。

  【译文】

  如今有《汉南真稿》十卷,《握兰集》三卷,《金筌集》十卷,诗集五卷和《学海》三十卷。又有《采茶录》一卷,和他所撰写的《乾子》一卷,这本书的序中说“不需要喝酒,不需要吃烧烤,就能让心灵获得愉悦,就差不多是乾的含义了”等,这些著作都流传在世。 唐才子传(精)--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