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发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唐才子传(精)--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卷七
【题解】
卷七所传诗人已入晚唐,有杨发、李远、李敬方、许浑、雍陶、贾驰、伍乔、陈上美、李商隐、喻凫(附薛莹)、薛逢、赵嘏、薛能、李宣古(附李宣远)、姚鹄、项斯、马戴、孟迟、任蕃、顾非熊、曹邺、郑嵎、刘驾、方干、李频和李群玉等二十八人。晚唐出现很多专业诗人,比如“专尚声调”的任蕃,每天写一章当作功课的薛能,终身隐居的兔唇诗人方干等。因为专业诗人渐多,他们的功业不显著,辛氏在记载的时候就更多地介绍他们的诗歌作品,对生平事迹的记载相对前几卷来说则少很多,辛氏给出的理由是“以一咏争长岁月者亦多,岂曰小道而忽之”,与他为诗人们立传的写作宗旨契合,所以他在给这些诗人立传的时候,往往注重他们的诗学传统和影响,比如指出李群玉的诗歌与屈原的关联、李商隐的诗歌对后世“西昆体”的影响等。由于宋人以来对晚唐诗风批评得厉害,辛氏也不能不受影响,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他以时代审美趋向来为某些诗人开脱,比如薛逢诗有时浅俗,辛氏就以“亦当时所尚”来为他辩护;另一方面则着重表扬那些能够跳出当时审美风尚的独特诗人,比如诗歌壮丽而居于晚唐诸公之上的马戴、虽出晚唐而诗歌体制能跟刘长卿抗衡的李频等。辛氏的这些做法,无疑在如何处理时代风尚与个人选择等问题上,给我们以启发。
杨发
发,大和四年礼部侍郎郑澣下第二人及第。工诗,亦当时声韵之伟者。略举一篇,《宿黄花馆》云:“孤馆萧条槐叶稀,暮蝉声隔水声微。年年为客路长在,日日送人身未归。何处离鸿迷浦月,谁家愁妇捣寒衣。夜深不卧帘犹卷,数点残萤入户飞。”俱浏亮清新,颇惊凡听。恨其出处事迹不得而知也。有诗传世尚多。
【注释】
①郑澣(huàn):本名涵,避文宗讳改,荥阳(今属河南)人,郑馀庆子。贞元十年(794)登进士第,大和初自中书舍人擢充翰林侍讲学士,迁礼部侍郎, 典贡举二年,时号得人。博通经史,亦能诗。
②黄花馆:驿馆,在今安徽东至县西北东流镇。
③“孤馆萧条槐叶稀”以下几句:此诗正文与《全唐诗》所录略有区别,盖辛文房别有所据。诗意谓孤零零的驿馆一片萧条,槐树叶越落越少,傍晚隔着水声传来的蝉鸣日渐微弱。我年年在路上漂泊,客居他乡,唯有这漫漫长路久在我身边,天天送人回家自己却不能回去。落单的孤鸿迷路在水浦的月光中,它的哀鸣传自何处?忧愁的妇人制作御寒的衣服,那捣衣声又传自谁家?我听着这孤馆传来的众多声响,感觉自己就像那落单的鸿雁,而那捣衣的妇人,又何其像盼我归来的妻子……想着这一切,深夜我还没上床休息,卷着窗帘望月思念,只有几点残余的萤火虫由窗户飞进来,伴我不眠。
④出处事迹:杨发的事迹收在两《唐书》其弟杨收传下,辛文房盖不知其弟杨收,且以诗意判断,恐其仕途不顺,故未能翻检,实则杨发后来官至苏州刺史、福建观察使、岭南东道节度观察处置等使。
【译文】
杨发,大和四年(830)礼部侍郎郑澣主持考试时以第二名的成绩考中进士。他工于诗歌创作,也是当时声调韵律杰出的诗人。略微举出一篇,如《宿黄花馆》诗说:“孤馆萧条槐叶稀,暮蝉声隔水声微。年年为客路长在,日日送人身未归。何处离鸿迷浦月,谁家愁妇捣寒衣。夜深不卧帘犹卷,数点残萤入户飞。”全诗通体声韵浏亮,诗意清新,颇能使常人惊异。遗憾的是他的出处事迹无法查获、知晓啊。杨发传世的诗歌作品还有很多。 唐才子传(精)--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