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柳宗元儒教观的时代意义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柳宗元儒佛道三教观新论--中国诗学研究专刊 (精)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第五节/
柳宗元儒教观的时代意义
“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割据的局面开始形成,至德宗时期已成尾大不掉之势。各藩镇依恃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服朝命,甲兵自擅,刑赏由己,户籍不报于中央,赋税不入于朝廷,并力图建立起世袭制度。德宗讨伐河北、山东一带的藩镇,结果引起“泾原兵变”,被迫出奔奉天,转走梁州,险些丧命。宦官窦文场、霍仙鸣因护驾有功被封为“神策中尉”,此后宦官主管禁军遂成制度,宦官集团逐渐控制了中央政权。连年兵乱也造成国库耗竭,政府加强对人民的盘剥,苛捐杂税日益严重,使得民不聊生,起义不断。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抑制藩镇、宦官势力,重建中央集权,成为唐王朝君臣必须正视的问题。“新《春秋》学”与“永贞革新”,分别从思想与制度层面探讨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新《春秋》学”大力倡导“尊王”,意欲结束强藩跋扈、宦官弄权的混乱局面,重建“大一统”的皇权专制政治。“永贞革新”所提出的夺取宦官兵权、集中财政大权、禁止随意增加赋税等主张,则是“新《春秋》学”的政治思想在制度层面的具体体现。柳宗元既是“新《春秋》学”的服膺者,又是“永贞革新”的主要参与者,其儒“道”观正是这一时代思潮的集中体现,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政治上,提倡以“王道”来重建“大一统”的社会政治秩序。柳宗元标举“孔子之道”为中唐时代精神的方向,并明确揭示其“大公之道”与“生人之意”内涵,一方面提倡“王道”政治,主张实施“选贤与能”及“民本”政策,另一方面提倡重建“大一统”的社会政治秩序,重振唐王朝的中央权威。柳宗元把尧舜时期禅让制度的确立看作“大公之道”形成的标志,并把“大公之道”作为儒“道”的基本精神,他并不是真的主张在中唐实行禅让制度,而是提倡这种制度所蕴含的“大公”之精神,并认为郡县制是“大公”精神在当时的最好体现。他在《封建论》中说:
夫殷、周之不革者,是不得已也。……夫不得已,非公之大者也,私其力于己也,私其卫于子孙也。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注释标题 《柳宗元集》第一册,第74页。
他认为,周朝因“私”而不革除封建制,秦朝则因“公”而实行郡县制,甚至认为秦朝是“公天下”的开始。他把秦朝郡县制的确立看作“公天下”的开始,最主要的原因是这种制度打破了封建制的世袭制度,给更广大的庶族阶层提供了进仕的机会。安史之乱以后,朝廷内部各官僚阶层结党营私,并与藩镇、宦官势力相勾结,政治局面极为复杂,庶族阶层极少有参政的机会。“永贞革新”集团中的成员大都是庶族出身,“任贤能”是他们的集体心声,也是中唐社会的现实之需。
实践上,为当时士人指明了在复杂而严酷的政治环境中践履“圣人之道”的思想与行为准则。“圆外方中”,是柳宗元对儒家人格理想的概括,也是他所积极倡导的处世之道。他说:“尝以君子之道,处焉则外愚而内益智,外讷而内益辩,外柔而内益刚;出焉则外内若一,而时动以取其宜当,而生人之性得以安,圣人之道得以光。” 处则“外愚内智”,出则“外内若一”,这就是“圆外方中”的君子人格,其目的在于使“生人之性得以安,圣人之道得以光”,即实现“圣人之道”。 柳宗元儒佛道三教观新论--中国诗学研究专刊 (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