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良渚古城遗址申遗过程简介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良渚遗址的价值探研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良渚古城遗址是良渚遗址的核心,是良渚古国的都城,分为瑶山遗址区、城址区、谷口高坝区和山前长堤-平原低坝区。良渚古城遗址的遗存最能体现良渚遗址和良渚文化的重大价值。良渚古城遗址申遗自2012年正式启动,历时7年,于2019年7月申遗成功。这一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启动期、推进期、冲刺期。每个阶段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随着良渚遗址考古研究工作和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良渚遗址所揭示的重大价值受到学术界的高度肯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把它保护好”。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利用良渚遗址,传承良渚文化、展示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才是最终目标。经过20多年的努力,良渚古城遗址在2019年申遗成功,成为我国第55项世界遗产、第37项世界文化遗产。
一、良渚古城遗址申遗的意义
我国自1985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公约》以来,截至2019年7月,共有55项世界遗产,其中文化遗产37项、自然遗产14项、自然与文化混合遗产4项,世界遗产总数位居世界第一,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遗产大国。
良渚遗址于1961年被列为浙江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浙江省人民委员会关于公布第一批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文化字164号),1961年4月15日,原件现收藏于浙江省档案馆。],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鲤鱼山-老虎岭水坝遗址”被国务院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良渚遗址于1994年、1996年和2012年三次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鉴于良渚遗址的重大学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国家文物局在将良渚遗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时做出这样的评价:“良渚遗址重大价值的不断揭示,已经改变了以往人们对中国文明起源的时间、方式、途径等重大问题的认识;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
良渚古城遗址于2019年7月在阿塞拜疆举行的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良渚遗址的突出普遍价值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有别于其他申遗项目的“五大意义”在于:
一是印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学术上的支撑。我们经常说,中国有5000年文明史。但是,国际上一直以来都认为,中国的文明史从商代开始,仅有3000多年。国家领导人出访和接待外宾时,当提起我国是5000年的文明古国时,外宾总会提出质疑,而且我们也一直未找到充分的证据证明“中华5000年文明史”。为国守史、为国证史的责任历史性地落到了良渚遗址身上。良渚遗址的重大价值已为国内外学术界所公认,它的城市规划格局、营城技术、玉礼制系统、大型水利工程、生业方式等对中华5000年文明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很多文明因素早已融入5000年的中华文明,为历朝历代所吸收、创新、衍变。可以说,良渚古城遗址申遗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它是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圣地,我国是名副其实的四大文明古国,而且是文明唯一没有断层、流传至今的古代文明。
二是实践习近平总书记“三个有利于”的第一个战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要统筹安排,申报项目要有利于突出中华文明历史文化价值,有利于体现中华民族精神追求,有利于向世人展示全面真实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圣地,良渚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原创、首创、独创和外拓”的精神追求,良渚古城所体现的早期城市规划格局、复杂的玉礼制系统、高度发达的稻作农业、高超的手工业制作技艺、初萌的等级观念、强有力的国家组织管理力量、原始文字萌芽的刻画符号等文明因素,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滥觞,这些文明因素深刻影响了后世5000年的中华文明史。
三是扩大中华文明影响力的重要阵地。当前,文化遗产热在我国风生水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承事业发展迎来了生机勃勃的春天。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文化需要,保护和传承好文化遗产,讲好中国故事,扩大中华文明影响力,正是我们的职责所在、使命所在。实现良渚古城遗址申遗目标,不仅保护了良渚遗址本体及其周边环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建立健全了良渚遗址保护管理体制机制,完善了良渚遗址保护展示体系,推动了良渚遗址文创产业的创新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良渚遗址保护管理舆论氛围,而且促进了良渚遗址的可持续保护利用传承事业发展,让良渚文化走向世界。
四是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探索。在良渚古城遗址申遗过程中,为保护良渚遗址本体及其周边环境,扎实推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改善了遗址所在地农户的生产生活环境,农户迁入了配套完善的新居,村庄的环境更加整洁美丽,在良渚遗址周边保留了一片原生态的自然环境,被世人称为杭州城北的“后花园”。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后,随着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成开放,大批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政府统一规划建设了良渚文化艺术走廊、良渚遗址旅游交通专线、旅游餐饮民宿区等旅游基础设施,为良渚遗址周边的农户提供了发展旅游餐饮、旅游民宿的机遇和条件,帮助良渚遗址周边农户增加就业和收入,走出一条大遗址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五是献给建国70周年的大礼。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举国欢庆。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使中华5000年文明史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有利于牢固树立中华文化自信,有利于激发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有利于凝聚全体中华儿女的精神力量,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文化力量。
二、良渚古城遗址申遗过程简介
(一)2012-2014年:申遗启动期
2012年9月,时任杭州市委常委、余杭区委书记徐立毅和时任余杭区区长朱华调研良渚遗址,作出良渚遗址申遗的重要决策。良渚遗址管委会立即传达这一决策精神,各部门迅速行动,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良渚遗址申遗这一中心工作上来。
1.制定工作计划
良渚遗址管委会聚焦良渚遗址申遗这一中心工作,会同专业机构、区级有关部门,制定了《良渚遗址申报世界遗产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12-2015年)》。该计划以“2016年申遗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为目标,围绕考古发掘、学术研究、阐释展示、环境整治、遗址监测等五项工作重点,明确了提请省政府向国家文物局致申遗要求函、完成《杭州市良渚遗址保护管理条例》修订、《良渚遗址保护总体规划(2008-2025年)》批准公布、开展遗址环境整治和保护展示规划方案设计、加强“四有”档案和申遗档案建设等27类工作内容,咬定时间节点,明确责任单位,制定了路线图和时间表,挂图作战,逐一销号,从整体上谋划良渚遗址申遗工作。
2.启动征迁安置
良渚遗址保护范围约42平方公里,其中分布着615户农户和46家企业。有的农户和企业占压遗址本体,破坏了良渚遗址本体及其周边环境景观。为保护良渚遗址,创造申遗的有利条件,2013年4月10日,良渚遗址申遗项目征迁动员大会在余杭区瓶窑镇举行。这标志着良渚遗址申遗征迁工作即将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整个申遗项目中的各项前期工作都将全面铺开。此次申遗征迁项目主要位于良渚古城遗址核心区块,在瓶窑镇境内主要涉及大观山村、长命村等2个行政村,明确2013年9月完成所有农户搬迁,2013年底前完成企业拆迁。申遗工程启动后,政府将统一规划安置区块,统一建设市政配套设施,这一措施将极大地提高农村土地资源的整体利用率,改善遗址区群众出行和生产生活条件,将为遗址区农户营造起一个安居乐业的居住环境。
3.批准公布《良渚遗址保护总体规划(2008-2025)》
为了依法保护良渚遗址,确保遗址本体的有效保护和遗址所在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余杭区政府委托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编制《良渚遗址保护总体规划(2008-2025)》。该规划历时10余年,经过反复酝酿磨合,终于取得各方认可。《良渚遗址保护总体规划(2008-2025)》分为四册,分别为规划文本、规划图纸、调查与评估报告、基础资料。内容涵盖总则、遗产概况、遗产保存现状与评估、遗产考古研究现状与评估、遗产保护管理现状与评估、遗产地社会发展现状与评估、保护区划与管理规定、遗产利用规划等19个章节,系统规划了良渚遗址保护利用传承等各方面工作。《良渚遗址保护总体规划(2008-2025)》于2013年11月由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4.颁布《杭州市良渚遗址保护管理条例》(修订)
2002年4月,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批准施行《杭州市良渚遗址保护管理条例》。随着良渚遗址保护利用传承事业的发展,特别是良渚古城遗址申遗工作的启动,过去的《杭州市良渚遗址保护管理条例》中有一些不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的部分亟待修订。为此,2013年杭州市人大常委会积极开展立法调研,就《杭州市良渚遗址保护管理条例》修订事宜多次赴良渚遗址调研座谈,听取法学专家、良渚遗址管委会干部职工、遗址所在地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几易其稿,反复修改,于2013年11月由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于2013年12月由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公布,于2014年1月1日起施行。《杭州市良渚遗址保护管理条例》修订后的最大特色是采用了总体规划保护原则,将《良渚遗址保护总体规划(2008-2025年)》的具体要求上升到了法律条文,使得规划的执行更显刚性。
5.编制《良渚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名文件》
《良渚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名文件》(以下简称《申遗文本》)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考虑是否将某项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首要基础。内容包括执行摘要、遗产的辨认、描述、列入理由、遗产保护情况和影响因素、遗产的保护与管理、监测、文件、负责机构的联系方式和缔约国代表签名等部分。《申遗文本》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编制,该团队曾主持编制“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等世界文化遗产的《申遗文本》,在业界具有较高声望。2014年3月,良渚遗址《申遗文本》首次递交国家文物局,参与竞争申报2016年世界文化遗产。
6.编制《良渚古城遗址遗产展示规划》
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良渚古城遗址遗产展示规划》编制工作从2013年8月启动,以《良渚遗址保护总体规划(2008-2025年)》为指导,以保护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展示遗产价值,协调遗产保护与申报区原住民关系为原则,重在反映新石器时代东亚地区具有国家形态的古城遗址,揭示新石器时代营城规划思想和建造技术水平,展现玉文化的最高成就和内在含义等,力争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和诠释的典范,成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遗址保护与良性运营双赢的典范。为此,从以下五方面考虑良渚古城遗址遗产展示规划:一是深化解决节点布局,通过反山、莫角山、城墙等一些重要节点,把良渚古城风貌更好地展现出来;二是突出围绕主题联想,深入挖掘遗产内涵及其背后的故事,尽可能地把遗产价值阐述清楚;三是合理运用表达方式,把重要节点通过更好的表达方式展现出来,把专业的知识转化成为一种通俗的、直观的、触动心灵的文化共鸣;四是科学组织旅游线路,解决好短线与长线,水上和陆路的关系,在游线组织过程中充分考虑游客的体验过程;五是从良渚古城遗址展示入手,走好大遗址公园建设的第一步,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拓展第二步,把良渚遗址保护区周边各个重要节点一一串联。
7.完善申遗机构设置
为加快推进良渚古城遗址申遗工作,良渚遗址管委会增设申遗处,主要负责良渚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组织、宣传、协调等各项工作,承担良渚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内设宣传科、联络科。良渚遗址管委会文物管理局不再挂浙江省良渚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领导小组办公室牌子,内设的遗址保护(申遗)科更名为遗址保护科。这一举措增强了申遗工作的力量,确保申遗工作更加有序规范进行。
8.启动良渚遗址申遗档案中心建设
良渚遗址申遗档案包括良渚遗址申报《世界遗产名录》的申报材料和申报工作中产生的具有保存价值的记录。由于良渚遗址申遗档案没有实现集中统一管理,大部分档案由良渚遗址管委会保管,其他单位或部门都保存有本单位或本部门形成的档案或历史资料。要实现档案集中统一管理,必须做好申遗档案收集工作。为此,我们认真调研档案保管情况,深入有关单位或部门,做好档案保管情况调研工作,做到心中有数。扎实推进档案收集工作,制定《良渚遗址申遗档案内容建设方案》、建立健全档案收集工作机制、与档案中介机构合作开展档案收集,申遗档案收集工作有序推进。
9.举办“玉魂国魄——玉器、玉文化、夏代中国文明展”
2013年12月25日,第四届中华玉文化年会期间,“玉魂国魄——玉器、玉文化、夏代中国文明展”在良渚博物院隆重开幕。夏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年代大致在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夏王朝的发详地、崛起史等问题在文献记录中颇为扑朔迷离,因此,田野考古成为重建夏史的重要途径。此次展览是从玉器玉文化的视角探索、展示夏代中国文明的一次重要学术活动,是迄今为止国内外关于夏时期玉器展示中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一次,是考古学家60多年来全面探索夏文化、夏王朝的一次成果展,并与良渚文化玉器同台展出,对于全面了解夏时期玉文化,推进良渚玉文化与夏时期玉文化比较研究,丰富良渚文化对比价值阐述意义重大。
(二)2015-2016年:申遗推进期
2015-2016年,良渚古城遗址申遗工作持续推进。在经历了2016年和2017年申遗的激烈竞争后,良渚遗址管委会重整旗鼓,不断推进《申遗文本》修订、考古研究、规划编制、环境整治、纪念良渚遗址考古发现80周年、良渚文化进中学历史教科书、总结推广大遗址保护的“良渚实践”等工作,进一步夯实良渚古城遗址申遗工作基础。
1.《申遗文本》修订持续推进
这一时期,《申遗文本》修订的重点是申遗范围的确定和突出普遍价值的提炼。对于申遗范围,过去是良渚古城城址区和瑶山祭坛与贵族墓地复合遗址。2015年,良渚古城外围水利工程遗址的发现,该大型水利系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遗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堤坝系统之一,使良渚遗址的重大价值又一次彰显。业界一致认为,良渚古城外围水利工程遗址是良渚古城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价值十分重要,应当纳入申遗范围。为此,良渚遗址管委会多次赴北京,向国家文物局汇报工作,协调余杭区政府将其纳入申遗范围。在国家文物局、当地政府和有关权威专家的大力支持下,良渚古城外围水利工程遗址纳入申遗范围,整个申遗范围包括瑶山祭坛与贵族墓地复合遗址、城址区、谷口高坝区、山前长堤-平原低坝区,遗产申报区面积约为14.33平方公里,缓冲区面积约为99.80平方公里。对于突出普遍价值的提炼,过去引用的是突出普遍价值的第二、四、六条标准[ 根据《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世界文化遗产突出普遍价值的评估标准共有6条,如果遗产符合一项或多项标准,世界遗产委员会将会认为该遗产具有突出普遍价值。这些评估标准是:1.人类创造精神的杰作(创造价值);2.在一段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人类价值观的重要交流,对建筑、技术、古迹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传播价值);3.能为延续至今或业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见证价值);4.是一种建筑、建筑或技术整体、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现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典范价值);5.是传统人类居住地、土地使用或海洋开发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或者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当它面临不可逆变化的影响而变得易于损坏(环境价值);6.与具有突出的普遍意义的事件、活传统、观点、信仰、艺术或文学作品有直接或有形的联系(关联价值,本标准最好与其他标准一起使用)。],即传播价值、典范价值和关联价值。申遗文本编制团队吸收最新的考古研究成果,与有关权威专家反复讨论,最终确定了第三、四条的申报评估标准,即见证价值和典范价值,并获得国家文物局的认可。
2.重大考古研究成果层出不穷
这一时期,重大考古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良渚古城外围水利工程遗址的发现和姜家山遗址的发现。2007年良渚古城发现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通过近十年的勘探与发掘,对良渚古城的布局结构、营建方式等有了系统的认识。在勘探调查的基础上,2015年最终确认分布于良渚古城西北部规模宏大的水利系统。这一重大考古发现证实,良渚古城具有完整的都城结构,由内而外依次为宫殿区、内城、外城和外围水利系统。宫殿区面积达30万平方米,内城面积约为2.9平方公里,外城面积约为3.51平方公里,外围水利系统涉及范围超过100平方公里,这是全世界迄今已知的距今5000年前后的功能系统保存最完整的都城之一。
姜家山遗址依托自然山体堆筑而成,人工堆筑一般厚约2-5米。通过2013年和2015年两次发掘,确认姜家山台地可能存在东西两大功能不同的部分,东部是遗址内地势较高的区域,发掘出房基、灰沟、灰坑及大量红烧土堆积等遗迹,至少从良渚文化晚期前段到晚期后段分布着大面积的居住区;西部呈缓坡状,揭露良渚文化早期贵族墓地一处,为墓葬区。
3.规划编制工作有序开展
根据良渚古城遗址申遗的特殊要求,在原有控规的基础上进行深化,开展对良渚古城遗址遗产区村落农居形象提升专项规划、用地专项规划、道路交通专项规划及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为《良渚古城遗址管理规划》的修改完善夯实基础。开展浙江省考古遗产展示园及博物馆小镇项目选址研究,提交了5套比选方案。对良渚古城外围水利工程遗址周边农户情况进行调查摸底,为良渚古城外围水利工程遗址保护规划的编制奠定基础。
根据《良渚古城遗址遗产价值整治、保护、展示方案》中对良渚古城遗址内各展示点的总体控制要求,完成了瑶山遗址、良渚古城城垣、何村服务点、雉山服务点等展示点及重要节点的方案设计修改工作。进一步完善申遗区内现有道路、桥梁的改道及整治项目方案设计。基本完成了良渚古城遗址环境整治区块市政基础设施(给排水、电气、弱电)规划设计。相继开展《良渚文化国家公园管理办法》的编制工作、良渚文化艺术走廊调查摸底工作,协助完成了《良渚文化国家公园概念性规划》,做好《良渚文化艺术走廊城市设计》前期实地调研工作。配合原余杭区文广新局,完成了水坝遗址申报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基础工作。
4.环境整治工作有力推进
良渚遗址地处杭州城北城乡结合部,遗址本体及其周边环境景观风貌相对较差。这一时期,小产权房拆迁、企业及农户搬迁、坟墓和苗木迁移、道路电线“上改下”和两侧景观提升工程等工作相继开展,着力推进良渚古城遗址北城墙展示项目、反山展示项目、道路桥梁项目的征、供地工作。启动良渚古城遗址倾斜航空摄影及实景真三维建模项目。配合完成了良渚遗址保护区5个闸站的主体建设。完成莫角山遗址环境整治,包括恢复莫角山东坡、西坡古河道和大莫角山围沟,恢复至良渚文化时期历史地貌;完成良渚古城环境整治试验片区工程建设;完成“两美浙江”祥彭线绿化整治、立面改造、弱电“上改下”等整治工程;完成良渚遗址综合保护工程一期——莫角山区域林相整理工作;完成农居安置点建设工作;完成反山遗址、西城墙遗址及北城墙遗址景观维修改造工程;完成杭生路及申遗区内现有道路、桥梁的改道及整治项目的北侧道路部分。同时做好零星建筑垃圾清理、工棚拆除等工作。经过近两年的环境整治工作,良渚遗址保护区内的环境风貌得到极大提升。
5.纪念良渚遗址考古发现80周年
2016年是良渚遗址发现80周年。11月25日-26日,良渚遗址考古发现8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杭州召开。来自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和日本等地的150余名考古学专家齐聚西子湖畔,回顾良渚遗址考古研究80年风雨历程,共商传承良渚文明、保护良渚遗址大计。
80年来,良渚遗址的考古发掘和学术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得到了国际国内学术界的普遍认可,更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充分肯定。六次“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三项田野考古一等奖、一次“世界十大考古新发现”花落良渚,围绕良渚文明的学术研究硕果累累。良渚遗址考古研究和保护工作的实践证明,文物遗存的保护是考古学研究的前提,考古学研究是文化遗址合理利用的学术基础。作为良渚文明的薪火传人,必须依法加强良渚遗址的有效保护,支持考古研究机构有重点地进行系统考古发掘,开展跨国界、跨学科的学术研究,不断加深对中华文明悠久历史和宝贵价值的认识,充分提炼良渚遗址在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独特价值,向世人展示全面真实立体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
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先生专程从北京赶来杭州参加会议,并欣然为大会题词:“华夏文明五千年,伟哉良渚”。严文明先生在总结发言中对良渚遗址考古研究80年历程进行了回顾,对考古研究和保护工作取得的进展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良渚遗址的考古研究工作为全国同类大遗址的考古研究树立了典范,为中华文明是由多个地方不同文化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发展的结果提供了充分实证,在中华五千年文明中具有十分突出的重要地位,充分表明了新石器时代也能形成文明,良渚遗址就是那个时期的一个“都城”。
6.良渚文化进入中学历史教科书
从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良渚文化”以知识拓展的形式,列入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教科书。
良渚文化在中国文明史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将良渚文化写入中学历史教科书是对其最好的宣传。2007年,良渚遗址管委会与人民教育出版社等有关方面联系,在2008年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有关章节中,加入了“在长江下游的浙江良渚遗址中,出土了许多象征权力的玉器”的文字表述,并刊用了“玉琮”图片,实现了良渚文化进入教科书的“零突破”。2009年,在《历史与社会》再版印刷时,“良渚”两字与牛河梁、半坡、大汶口、河姆渡一起写在“中国境内氏族聚落重要遗址分布”的地图上,良渚文化在教科书上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确认。2011年,在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中,增加了“浙江余杭的良渚遗址群,距今四五千年,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村落、古城、祭坛等遗址,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器。”等文字,并配发了良渚遗址出土的玉琮、玉璧两枚特种邮票图片,良渚文化进入教科书又取得新进展。2014年,良渚遗址管委会与杭州市余杭区教育局合作编写了《良渚文化》(四年级、七年级)地方课程教材,在余杭区中小学校开展《良渚文化》拓展性课程教学。
“良渚文化”以一个整版的形式,列入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2016版)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的知识拓展栏目,丰富了内容表述,并配发了玉琮、玉钺、玉璧、良渚刻符罐等典型器物的图片。良渚文化大篇幅进入全国中学历史教科书,对于夯实良渚文化宣传的公众基础,进一步提高社会认可度具有重要意义。
7.总结推广大遗址保护的“良渚实践”
2016年7月,应国家文物局的要求,良渚遗址管委会在全国大遗址保护管理工作培训会议上介绍了大遗址保护的“良渚实践”。
多年来,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三级党委政府和良渚遗址管委会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良渚遗址保护和申遗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文物保护也是政绩”的理念,严格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阶段目标,以建设“专家叫好、百姓叫座、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平台载体,扎实推进良渚遗址的积极保护、整体保护、科学保护,探索出了一条管理与治理结合、人文与自然融合、历史与现代包容的大遗址保护新路子。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列入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大遗址保护的“良渚实践”得到了国家文物局和国务院参事室“城市化与遗产保护”课题组领导的高度评价。
大遗址保护的“良渚实践”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注重统分结合,创新体制机制。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资源要素整合,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框架和“条”抓“块”保、五级联动的保护机制,改变了遗产保护由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单打独斗的被动局面,最大限度地发挥遗产所在地政府在遗产保护上的主体作用。
二是注重研用一体,夯实保护基础。坚持以考古为先导,深耕良渚遗址的文明内涵,切实提高社会各界对遗产保护的认识高度、配合深度、支持力度。邀请国内外专家参与课题研究和保护实践咨询,目前已出版专著11部,有多篇论文在全国学术会议上获奖。《文明探源工程研究》国家课题取得了重大进展,《良渚文化刻画符号》研究课题有了可喜收获,为良渚遗址保护和遗产价值提炼提供了翔实资料。
三是注重上下衔接,完善法规配套。结合良渚遗址保护的现实需要,修订《杭州市良渚遗址保护管理条例》,将国家文物局的工作要求和《良渚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的有关内容写进地方性法规,增强了保护管理工作的刚性。在《良渚遗址保护总体规划》获国家文物局、浙江省政府批准公布后,编制了良渚古城遗址管理规划、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控制性详细规划、良渚古城遗址保护展示规划等13个系列规划,初步形成了总规到详规、整体到专项的上下一体、有序衔接的规划管理体系,并做到了遗址保护规划与城市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无缝对接,增强了保护规划的可操作性。
四是注重钱人统筹,克服要素短板。通过机制创新、政策创新,努力突破要素制约,补短板强长板,较好地克服了要素短板制约,累计筹集资金30亿元,用于石矿关停、国道改道、搬迁安置、环境整治等大遗址保护项目。余杭区政府开创性建立的土地出让金反哺文物保护的新机制,在远离良渚遗址保护区、最靠近杭州主城区(杭州绕城高速公路以内)、最具价值的26平方公里土地,每年将土地出让毛收入的10%用于反哺良渚遗址的保护和申遗工作。近年来,这一机制为良渚遗址保护筹集了20多亿元资金。针对“人往哪里去”的难题,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充分尊重遗址所在地原住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基础上,确立了“区别对待、迁留适宜”的安置政策。
五是注重堵疏并举,推动错位发展。把“文物本体保护好,周边环境整治好,经济社会发展好,人民生活改善好”作为良渚大遗址保护工作的目标追求,使大遗址保护工程成为民心工程、民生工程,注意区分遗址区内、遗址区外两个地理单元系统,坚持堵疏并举,注重产业引导,着力打造层次分明、功能互补的产业生态圈,推动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互动,形成错位发展、抱团发展的良好局面。
六是注重内外联动,凝聚社会共识。对于利益相关者,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大遗址保护补偿机制,杭州市和余杭区两级财政每年预算安排1000余万元,对因文物保护受到损失的农民、村集体和有关企事业单位进行经济补偿。同时,通过对遗址区内相关村(社区)的文物保护工作实绩量化考核,采取“以奖代补”、转移支付的方式拨付1500万元,支持他们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事业改善。大遗址保护补偿资金的红利增强了原住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激发了他们保护遗址、支持申遗的自觉性、自主性、自发性。
(三)2017-2019年:申遗冲刺期
申遗冲刺期,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正式启动。经历了5个阶段,称之为“五子登科”[ 申遗“五子登科”的说法源自杭州市委原副秘书长、西湖风景名胜区党工委原书记、原申遗办主任王水法于2013年7月18日在“杭州市政协视察良渚遗址保护与申遗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即“排上号子”、“送出本子”、“迎接探子”、“搞定班子”、“捧回牌子”。此外,推进良渚古城遗址申遗10大工程项目建设[ 良渚古城遗址申遗10大工程项目:《申遗文本》编制、征地拆迁、遗产区环境风貌修复、遗址现场保护展示、景观大道建设、安溪集镇改造、遗址公园南入口改造提升、良渚博物院陈列改造、良渚遗址遗产监测管理中心建设、良渚遗址考古与保护中心建设。],也为冲刺申遗目标奠定了软硬件基础。
1.“排上号子”:良渚古城遗址列为2019年申遗项目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首先要排上国家申报日程。2016年、2017年和2018年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分别为广西左江花山岩画、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和泉州:古刺桐遗迹。只有2019年的申遗项目名额空缺。经过多年的工作,良渚古城遗址申遗的条件日渐成熟。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良渚古城遗址申遗,2016年7月,在宿白、谢辰生、黄景略、张忠培等四位考古专家《关于良渚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标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建议》的联名信件上作出长达200多字的批示,高度肯定了良渚遗址的重大价值,并请国家有关部门对良渚古城遗址申遗予以支持。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有关中央领导先后莅临良渚遗址视察。中央领导和国家文物局一直以来高度重视良渚遗址保护和申遗工作。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价值非同一般。中央领导强调,要树立申遗为了保护的理念,申遗是手段,保护是目的;要加强对突出普遍价值的深入分析,加强与国际上同类遗址的对比;要继续加强良渚遗址保护、宣传工作,凝聚人气,积蓄力量;要加强良渚遗址的考古研究,清晰阐释良渚遗址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的地位与作用,在世界文明史中的地位与作用;要做好良渚遗址的保护利用工作,切实加大保护力度,优化展示布局,高水平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通过不懈努力,经国家文物局报请国务院批准,2018年1月26日,良渚古城遗址正式确定为我国201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申报项目。
2.“送出本子”: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文本》上报世界遗产中心
《申遗文本》是世界遗产评审的主要依据,其重点研究的是良渚遗址的突出普遍价值。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文本》包括正本和附件两部分。《申遗文本》的递交经过了预审文本和正式文本两个阶段。
(1)预审文本阶段:《申遗文本》中文稿已于2017年3月底提交国家文物局。根据《操作指南》的要求,2019年申遗项目需在2017年9月30日前将《申遗文本》送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预审。在国家和省市区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良渚遗址管委会持续推进申遗预审文本修编工作。先后组织《申遗文本》编制团队、良渚遗址管委会、省市区三级专家评审校阅,三审三读、逐字校对,确保《申遗文本》精准精确,完整无缺。经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署名推荐后,9月22日,国家文物局将两套英文版良渚古城遗址申遗预审文本寄往位于法国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预审。这标志着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正式迈出了关键性一步,取得了阶段性重大成果。良渚古城遗址申遗预审文本共有17件资料、200余万字、近5000页,主要包括申遗文本正本、附件材料、大比例尺地图和刻录了所有申遗预审材料的光盘。
(2)正式文本阶段:根据《操作指南》的要求,2019年申遗项目需在2018年2月1日前将正式文本送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2017年11月1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就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递交的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文本》出具预审意见。反馈的预审意见主要就《申遗文本》的格式规范等技术细节提出了意见和建议,要求补充“精确到秒的地理坐标”、“显示申报遗产和缓冲区范围的地图清单”,要求调整遗产系列提名的组成部分,要求修改遗产描述、列入理由(比较分析和突出的普遍价值说明)、保护管理状况的文字表述等,没有提出建议的部分被认定为符合正式提交要求。《申遗文本》预审意见的顺利反馈,标志着良渚古城遗址申遗再一次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良渚遗址管委会根据世界遗产中心的预审意见,组织专家进一步完善《申遗文本》,重点深化遗产价值的比较分析、文献整理、价值研究等,于2018年1月29日正式上报《申遗文本》。同时,继续加快推进申遗涉及的学术研究、环境整治、遗产展示、文化宣传等工作,为迎接国际专家现场考察评估打好坚实基础。
3.“迎接探子”:迎接国际专家现场考察评估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咨询团体对申报材料的评估程序》,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英文简称ICOMOS,是一个非政府组织,总部设在法国巴黎,创建于1956年。它和《世界遗产公约》相关的特殊职责包括评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项目,监督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状况,审查由缔约国提交的国际援助申请,以及为能力建设活动出力献策并提供支持。](以下简称ICOMOS)将派出专家,对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进行秘密的专家考察和现场评估,经过广泛的咨询之后,编纂详细的推荐意见,并提交给世界遗产委员会年度大会。2018年9月19日-25日,印度考古与遗产专家莉玛?胡贾(Rima Hooja)女士代表ICOMOS对良渚古城遗址进行了现场考察评估。
(1)国际迎检的前期准备情况
国际迎检是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流程中的重要一环。按照既定时间节点,杭州市和余杭区积极履行属地责任,扎实推进工作准备,为迎接国际专家的实地考察打好工作基础。
一是领导持续关心重视。自良渚古城遗址申遗以来,国家和省市区各级领导持续关心重视良渚古城遗址申遗工作,多次来良渚指导调研,为做好良渚古城遗址的保护申遗和国际迎检指明了方向。
二是圆满完成工程收官。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申遗文本》的编制和上报、良渚古城遗址本体及其周边环境整治、良渚古城遗址保护展示、良渚古城遗址考古和价值研究等多个领域。自申遗范围确定以来,相继完成了《申遗文本》编制工程、征地拆迁工程、遗产区环境风貌修复工程、遗址现场保护展示工程、景观大道建设工程、安溪集镇改造工程、遗址公园南入口改造提升工程、良渚博物院陈列改造工程、良渚遗址遗产监测管理中心和良渚遗址考古与保护中心场馆建设工程等十大重点工程,为国际迎检夯实了软硬件基础。
三是动态完善迎检方案。多次邀请国家部委等相关专家组现场指导,借鉴花山岩画、西湖、鼓浪屿等国内其他世界文化遗产地的迎检经验,按照ICOMOS的要求和国家部委的指导意见,精细制定国际迎检总体方案和37个系列子方案,科学安排考察线路、考察重点和备选考察点。
四是反复全真模拟演练。按照“临战即实战”的要求,先后组织开展了三次模拟演练,分别是:2018年8月6日-9日的国家文物局第一轮预检,8月26日-31日的区级层面实景预检,9月5日-7日的国家文物局第二次预检。根据三次预检发现的问题,先后下发了三轮国际迎检预检整改任务清单,对存在的问题实行销号处理、逐一整改、查漏补缺。
五是及时补齐迎检材料。2018年8月中旬,ICOMOS来函,要求提供遗产区和缓冲区划定依据、遗产地旅游战略和管理措施、对遗产产生影响的发展压力和环境因素说明,提出增加缓冲区考察点,举行考古工作座谈会、物质文化座谈会、中国早期水利系统座谈会等要求。在最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良渚遗址管委会组织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河海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专业力量和专家团队,按时完成相关课题研究,及时做好专题会议筹备,提前备好应答全套材料。
六是持续扩大对外宣传。组建遗产地良渚文化宣传员队伍,建立遗产保护青少年教育基地,定期编发《良渚遗址讯报》,组织开展良渚文化主题宣传系列活动,努力夯实遗产保护的民意基础。借助中央权威媒体广泛宣传良渚遗址重大价值和保护管理成效,着力增强良渚遗址的国内认知度和影响力。组织海外100多家华文媒体高峰论坛良渚古城遗址采风活动,承办“第三届世界考古论坛—良渚古城水管理系统国际学术研讨会”、“第四届文化遗产世界大会—良渚古城国际研讨会”,努力推动良渚遗址的国际传播。
(2)国际专家现场考察评估的有关内容
根据ICOMOS的既定安排和莉玛?胡贾女士本人的意见,她先后实地考察了良渚博物院、良渚古城遗址城址区、良渚古城遗址外围水利系统、瑶山遗址、良渚遗址考古与保护中心、杭州良渚遗址遗产监测管理中心、瓶窑第一中学、良渚文化村社区、南山农居安置点、遗产区和缓冲区保留村落,参加了良渚古城遗址申遗工作汇报会、良渚遗址物质文化座谈会、良渚遗址考古工作座谈会、中国早期水利系统座谈会和利益相关者座谈会。另外,根据莉玛?胡贾女士本人意愿,还为她安排了一场学术报告会,由她向良渚遗址管委会干部职工介绍哈拉帕文明的考古研究情况。
通过精心安排考察行程、全力打造讲解团队、悉心营造考察环境,莉玛?胡贾女士对于现场考察及迎检接待工作给予了较高的正面评价。她说,“我能想到的,你们都做了”,“每个遗址展示的方式都不同,我觉得很好”,“你们在文本中写到的,你们都做到了”。
(3)国际专家对良渚古城遗址的主要评价
现场考察中,莉玛?胡贾女士对良渚古城遗址给予了较为积极的评价,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肯定了良渚古城遗址的重要价值。良渚古城遗址在考古学上具有重要意义,是全人类的独特遗产。特别是良渚古城遗址外围水利系统,有着先进的工程、先进的规划、先进的技术,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二是肯定了良渚古城遗址的保护管理。良渚古城遗址实施的保护政策和保护措施已经十分完整,她对104国道外移、鼓励农户有序外迁、采用疏导方式减少遗址保护压力等做法表示赞赏。
三是肯定了良渚古城遗址的展示方式。良渚博物院是一个非凡的博物馆,较好地发挥了良渚文化展示、研究、保护和社区服务的功能。良渚古城遗址的现场展示遵循了最小干预和可逆性原则,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展示方式。同时,她建议对一些重要遗迹笼罩透明的纤维玻璃,既不损害遗迹,又可以满足观测研究。
四是肯定了良渚古城遗址保护的政府和民众参与。杭州市和余杭区的当地政府在编制《申遗文本》、制定管理规划和保护良渚遗址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周边的社区、学校、企业和居民代表对良渚古城遗址有深厚的感情,为遗产传承作出了独特的、出色的贡献。此外,她也建议可以更多地举办实物展览、学术论坛,让更多的社会公众知晓良渚文化。
4.“搞定班子”:参加ICOMOS巴黎现场答疑及其后续工作
近年来,很多《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要求增强世界文化遗产申报评估阶段的公开性,并希望与ICOMOS等国际组织加强沟通。为回应有关方面的要求,ICOMOS创立现场答疑模式,主要目的在于现场提出问题和要求,以当面沟通的形式,让缔约国对会后需要提供的补充材料有所了解。ICOMOS于2018年10月底给国家文物局来函,邀请中国代表团于11月下旬到法国巴黎ICOMOS总部就2019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良渚古城遗址”有关问题进行现场答疑和沟通。为积极推动良渚古城遗址申遗工作,及时准确地掌握良渚古城遗址申遗的相关信息动态,国家文物局决定组建良渚申遗答疑代表团,赴法国参加ICOMOS的现场答疑,并开展相应的会谈沟通。
(1)现场答疑经过。良渚申遗答疑代表团准时参加了在ICOMOS巴黎总部举行的良渚古城遗址申遗现场答疑活动,答疑时间只有40分钟。良渚古城遗址现场答疑由ICOMOS司库主持,ICOMOS 主席河野俊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主任Rossler女士以及资深专家顾问、特邀专家和特邀执委等20多人参加,现场答疑由良渚古城遗址申遗项目主评专家代表ICOMOS提问。
主评专家一共提出了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关于遗产的完整性。ICOMOS评估认为,遗产受到发展压力的影响,如基础设施方面,希望了解104国道、201省道和宣杭铁路(西线)对遗产的影响和后续管理措施,以及遗产展示和旅游规划方面的信息。二是关于缓冲区边界。ICOMOS评估认为,遗产区内高坝和低坝区域的缓冲区和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不一致,希望加以调整,使两者一致。三是关于法律保护。ICOMOS希望了解良渚古城外围水利工程遗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具体日期。ICOMOS认为,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才能拥有最充分的保护管理保障,良渚古城外围水利工程遗址目前仅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不够的。四是关于遗产区内文物保护工程记录和档案管理的问题。五是关于保护管理方面的问题。ICOMOS希望了解是否会编制专门的防灾减灾规划和旅游规划,是否会对遗产的社会经济项目以及遗产区内的拆迁等项目开展环境影响评估。
良渚申遗答疑代表团根据事先分工和充分的准备,对ICOMOS评估专家提出的五个方面问题逐一进行了简要的回答,现场反响良好,顺利完成了任务。
但是,因日程安排非常紧凑,世界遗产申报项目基本无法就ICOMOS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和要求进行面面俱到的、深入的回答,可能无法完全打消评估专家心中的疑问,因此,接下来针对相关问题的材料补充将是至关重要的。
(2)补充材料编制和提交。根据《操作指南》的要求,缔约国应于申报项目审议当年的2月28日前递交补充材料,逾期补充材料将不被纳入考虑之列。2018年12月25日,良渚遗址管委会收到由国家文物局转来的ICOMOS要求提供良渚古城遗址申遗补充材料的函后,高度重视,迅即组织专班、分析来函,召集有关专家集中讨论,分工协作编写申遗补充材料。12月31日,形成良渚古城遗址申遗补充材料初稿,并制定了后续修改完善工作计划。2019年1月,良渚遗址管委会组织专班三次赴国家文物局,参加国家文物局良渚古城遗址申遗补充材料专家论证会。根据国家文物局领导和国内顶级遗产专家提出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反复讨论,数十次修改文稿,于2019年1月28日完成中文定稿。随即,专班驻北京开展后续的英文翻译等工作,于1月31日完成英文定稿、排版、校对、印刷等工作,并顺利提交国家文物局,使申遗补充材料在春节前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
(3)ICOMOS评估报告解读。2019年5月14日,良渚遗址管委会收到ICOMOS对良渚古城遗址申遗的评估报告。在评估报告中,ICOMOS高度肯定良渚古城遗址的突出普遍价值标准、真实性、完整性以及保护管理的有效性。推荐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良渚遗址管委会将根据ICOMOS评估报告的专业建议和《操作指南》的相关要求,严格执行各种保护和管理规定,有效控制遗产环境容量和遗产开发建设活动区域,控制各种因开发项目的压力而对遗产所在地产生的负面影响,协调和全面考虑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并合理有效地平衡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城市建设的关系。同时,良渚遗址管委会将加强潮湿环境下土遗址保护展示研究、讲解和传播文物保护知识,适当发挥文化旅游、生态保护等整合功能,促进良渚古城遗址保护与杭州市、余杭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4)世界遗产委员会委员国大使到访良渚。2019年5月16日-18日,应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的邀请,世界遗产委员会委员国大使一行5人到访杭州,考察了杭州西湖文化景观、阿里巴巴、中国丝绸博物馆和良渚博物院。大使们对良渚先民的高超智慧表示惊叹,对良渚文明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表示肯定。
5.“捧回牌子”: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根据《操作指南》的规定,由21个委员国组成世界遗产委员会,只要其中超过2/3的委员国(即14个委员国)赞成,申报项目即可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时间2019年7月6日下午2:42,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的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良渚古城遗址全票通过,被获准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良渚先民在5000年前建成并使用了1000多年的“中华第一城”,正式登上世界的大舞台,成为展现中华文明历史文化价值、体现中华民族精神追求、向世人展示全面真实立体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的国家名片。
在良渚主会场,大家举旗欢腾,高声歌唱《歌唱祖国》,庆祝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在西湖、大运河、钱塘江三处分会场,人们载歌载舞、欢呼雀跃,为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喝彩。
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标志着国际主流学术界普遍认可“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圣地。”后申遗时代,良渚遗址仍然面临保护、研究、利用、传承的艰巨任务,要以申遗成功为新的起点,继续当好良渚遗址的“保管员”、“研究员”和“推广员”,更好地保护、利用、传承良渚遗址,打造中华文明朝圣地和中国文化展示地。 良渚遗址的价值探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