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陈舜臣十八史略(共五册)

二五、走钢索的人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陈舜臣十八史略(共五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二五

  走钢索的人

  姓公孙名鞅的这个人,由于后来成为商之领主,因而另名商君或商鞅。由于后者较为一般人熟悉,所以这个故事一开始就沿用“商鞅”之名。

  商鞅系卫国人,据传为卫公侧室之子。年轻时代学过政治学的他,随后成为魏国宰相公叔痤之执事。

  “这么有用的人实在很难找到第二个!”公叔痤深深为商鞅才华之高而折服。

  有些人喜欢把自己置于危地,以享受冒险乐趣。但其前提是不能使自己因而丧命。因为老命都丢了的话,其他还有什么好谈的呢?因此,越是冒险心强的人,行事越是慎重。喜欢飙车却又不做仔细的行前检查,不能称作真正喜欢冒险的人。

  商鞅就是由衷喜欢冒险的人。

  他处理事情的手腕实在令人佩服,对事物的见解更是既透彻又正确。公叔痤以宰相身份向魏惠王进言之事,实际上都是商鞅出的点子。魏国国政遂在宰相之私人秘书商鞅手中运转——这是事情的真相。

  ——我算什么?

  商鞅有时会有如此感觉。自己想出来的事情全都成为宰相功劳,在这个情形之下,他能不自怨自艾吗?

  宰相由于私下雇用商鞅,所以能够顺利完成职务。正因如此,他绝对不会愿意将商鞅推荐给国君。为此而不平的商鞅,因而屡次兴起离去的念头。

  结果,他并没有如此做。

  因为他由宰相主治医师之处偷偷听到,重病在身的宰相余日不多了。

  宰相之所以没有推举商鞅就任要职,理由在于他认为后者的才华由他代替发挥,对国家的贡献,实质上相同。他并不是想以此居功的坏心眼的人。

  “我迟早会把你推荐给国君的,你再忍耐一段时期吧!”宰相多次以几近恳求的口吻对商鞅说。

  商鞅知道宰相终有一天会实践这个诺言。但这件事情只有等到宰相引退之时才能实现。实际上,引退时,宰相也只有推荐商鞅一途而已,因为宰相一向之政治路线,完全出自商鞅指点。

  宰相引退,不一定只有“急流勇退”的理由。由于健康的考虑,也是极有可能的。宰相患了不治之症,这正意味着自己即将被推荐——商鞅想到此点而暂时不做出奔打算。通晓政治心理学的他,并没有忘记事前该做的部署。

  喜欢冒险的商鞅,同时也是深谋远虑的人。

  宰相果然病倒,魏惠王到他的府邸探望。国君到重臣府邸探病,往往只在病情严重之时。

  “万一贤卿有个三长两短,国政该怎么办?”惠王垂问道。

  “我的秘书商鞅,虽然年纪尚轻,才华却堪称一流。我死后,务请大王起用此人,将一切国政交给他来处理。”宰相回答说。

  因重病而面色憔悴、声细如蚊的高龄宰相说这些话时,惠王只以同情的脸色望着他。

  看到惠王默不作声,宰相于是又说:“老臣尚有一事密奏,恭请大王叫随从人员暂时回避。”

  剩下两个人之后,宰相以低沉之声说:“倘若大王不欲起用商鞅,就一定要杀掉他。一旦此人出仕他国,对我国的影响将不堪设想。千万不能让他走出国境,希望大王切记这一点。”

  “我明白了。”惠王回答。

  在由宰相府邸回宫的途中,惠王感慨地对近臣说:“老家伙也够可怜,他好像由于耄耋和病重,所以脑筋有点不正常了。叫我起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这不是开玩笑吗?”

  惠王似乎无意起用商鞅。另一方面,他倒尊重宰相意见,认为这个年轻人应该杀掉。

  诸侯行径,原就十分冷酷。

  “禀报大王……”一名御林军将校跪在惠王面前说,“宰相神经有所错乱之事,在下也听朋友说过。据他说,老宰相似乎把伺候身边的商鞅错认为是很早以前在府邸做事的一名青年。这名青年确实是个奇才,只可惜英年夭折。老宰相由于老迈的关系,所以错以为商鞅就是当时的这名青年……我的朋友还为老宰相的神志不清而叹息不已哩!”

  “哦……这是有可能的!”

  听到这名御林军将校的话后,惠王决定不杀商鞅。既然是老宰相在神志不清状态之下所说的话,就没有必要滥杀无辜——他想。

  这名御林军将校名叫范差。

  他向惠王说的这段话,实际上是出自商鞅的指示。

  由于跟随已久的关系,所以商鞅非常了解宰相的为人。商鞅相信宰相知道自己距离死期不远时,一定会推荐他给国君,然而,什么事情都要操心的宰相,定然会有附带条件才对。

  ——如果决定不起用,就把他杀掉!

  商鞅于是交代范差:“倘若看出大王没有意思起用我,你就向大王启奏老宰相神志不清,所以把我误以为是某人。”

  由于自己的机智而逃过危机——商鞅最喜欢享受这种冒险滋味。

  商鞅是个很容易看破事情的人。他知道自己在魏国已不可能再有发展,因而到了秦国。实际上,容易看破事情就是深谋远虑的结果。

  孝公治世之下的秦国,正在致力于招聘优秀人才。带着范差出奔的商鞅,由于和孝公宠臣景监攀上关系,因而得以就任要职。不过,他没让范差浮上台面。

  意图在台面上大大活跃的他,必须要有应对任何事宜的万全态势。范差就是做这项幕后工作的要员。

  难怪老宰相公叔痤为之咋舌,商鞅的确是难得一见的政治家。

  出仕于秦的商鞅,与出仕于楚国的同乡前辈吴起有颇多相似之处。他们都是拿在中原先进地域磨炼的政治技术,在较落后地域大肆发挥并且成功的人。由于是外地人的关系,因而可以毫不顾虑当地习俗,也不用看名门豪族脸色,在这一点上,他们的情形十分相似。甚至在悲剧性生涯结局这一点上也很类似,只是,商鞅在格局上较吴起更大。

  商鞅可谓或多或少决定了中国之方向的人。因为秦国基业在他的手中完成,而秦始皇之所以能够统一天下,完全奠基于此一遗产之上。

  当时,各地小国已被淘汰,只剩战国七雄争霸。由超级大国晋分裂而成的魏、赵、韩三国,呈现着制衡的对立之势。

  烂熟就是衰退。随着先进国家的衰亡,属于落后地区的秦和楚等,都往前跨一大步,准备争取霸权了。

  形势之所以变成如此,原因之一在于楚国背后拥有广大南方,秦则有四川、西北两地,而这些都是开发潜力极大的地区。

  虽然两者状况颇为近似,而楚却失败,秦则成功地一统天下,理由何在?

  这一点正是由于吴起和商鞅的角色不同所致。吴起由于是兵法家的关系,所以一切以军事观点为重,而法家出身的商鞅则以法律为重。

  法律乃是使国家营运机能转化为目的的手段。法律一旦确立,纵使立法者不在,法律还是能够有效运转。

  吴起死后,楚国的改革回归为零,商鞅亡后的秦国,由于他一手创订的法律依然活着,所以在改革上并没有任何停歇现象。

  商鞅着手的事业极其繁多,其中以立法最为重要。

  法家以订立法律制度为最高理想,但纵然有严罚主义、连坐制度、奖励密告制度以及信赏必罚等措施,倘若法律不为人们遵守,终究也将无济于事。

  起先,人们根本不守商鞅制定的法律,连太子都持以藐视态度。

  “老百姓不守法,是因为看到上面的人都不守法,因此仿效的结果。现在我只有拿太子来开刀了。”

  听到商鞅说这句话时,孝公吓了一跳。

  “这……这,你可要缓一些时候再说。”

  “缓一些时候可以。实际上,由于太子是储君,所以不便治罪。但太子之不是,罪在辅佐人员,这些人非受处罚不可。”

  商鞅遂将太子傅公子虔处以割鼻之刑,同时将为师之公孙贾处以脸面刺青之刑。

  执法何其森严!

  从此以后,再也无人胆敢触犯法律了。

  拿太子身边人物开刀的措施,对确立法律权威确实产生宏效,建立此一基础的商鞅,其诸多改革遂能顺利进行。

  但商鞅好像忘记吴起因撤销楚国王族的闲差而死于非命的教训,他已成了太子身边侍从人员怨嗟的对象。

  老谋深算的商鞅,对任何事情的设想当然都很周到。他把始终不便浮上台面的心腹部下范差,送到公子虔之处。

  被割掉鼻子的公子虔,由于羞愤,后来一直闭门不出,绝不与外人接触。其家仆佣人也全都离他而去,而范差却在此时投效公子虔。

  “每一个人都离我而去,你却愿意为我效劳,我实在感激你。”公子虔说。

  范差伺候公子虔的态度可谓忠实之极。公子虔对范差给他的贴心伺候,确实心存感激。

  “这个人够可怜……”范差深深同情他。公子虔是王族之一,倘若未受此刑,是国内响当当的人物。而且他是个难得一见的美男子。但在他那张标致脸庞之上的秀挺鼻子已被削平,丑陋的伤痕令人不忍目睹。

  范差是个容易动情的人,他看到真正有才华的男人就会倾心。过去,他是喜欢才华出众的商鞅,因而愿意为商鞅效犬马之劳。商鞅喜欢冒险,他就在幕后担任冒险工作的一部分。

  “干得好!范差!”

  险些被魏惠王杀掉而幸免于死时,商鞅曾经欣喜雀跃地叫起来。范差当然为他庆幸。

  由魏到秦,他再度为深谋远虑的商鞅推动地下工作,到公子虔宅邸任管家。这个宅邸正在愁云暗雾之中,相较于商鞅之意气风发,公子虔过的是悲伤日子。对公子虔兴起恻隐之心的范差,很快就转变为喜欢上他了。

  商鞅这段期间的活动相当耀眼。魏国将军庞涓于马陵败于孙膑手下后,商鞅立即出兵魏国,除获大胜外,更俘获了魏国公子印。

  “我当时应该听宰相公叔痤的话,把商鞅杀掉的!”据传,魏惠王当时切齿扼腕地说了这句话。

  商鞅遂受封于商之地,并被列为秦国最高功臣。

  ——孝公殁后,商鞅的下场一定够瞧的!楚悼王死后的吴起就是最好的例子!商鞅还能逃过公子虔一派的制裁吗?

  对商鞅不存好感的人们,都在背后说这样的话。

  年迈的孝公,近来健康情形颇为不佳。

  危哉,商鞅!

  而商鞅却以置自己于这等危地为无上之乐。他享受的是,靠自己的聪明和机智,成功地脱离险境时的胜利感!

  他把范差叫来问道:“国君已是命在旦夕的人。你对公子虔的驯化工作进行得怎么样?”

  “进行得很顺利。日前,我把那件事情的原委说出来时,他还感激涕零哩!”范差回答。这句话一点不假,他是据实报告的。

  被处割鼻之刑后的公子虔,已等于是不存在于这个世上的人,全然不受国人理睬。而在这段时期里,却有匿名人士按季寄来数额庞大的钱款到他手里。公子虔的生活可以说是完全依靠这笔钱的。

  “这可能是我过去给予恩惠之人的回报吧?既然对方不欲人知,我就不必刻意去调查。这个人的名字总有一天会知道吧?”公子虔说过这样的话。

  “我终于查出来了!原来这笔钱是商鞅寄的。他送这笔钱不是已有数年之久了吗?”

  范差在商鞅的指令之下,到最近才把这件事情说了出来。听到真相时,公子虔流下了眼泪。但这并不是商鞅所期待的真正感激、以此忘怀前仇的眼泪。

  ——可恶到极点的商鞅,居然用这个方法羞辱我到底!

  事实上,公子虔更加憎恨商鞅。

  他并准备于孝公殁后,将商鞅碎尸万段,并且诛灭其族,为此,他暗中纠合同道中人。范差明知此事,但并未向商鞅报告。

  过度的法律至上主义,使商鞅没有察觉出在范差心中产生的微妙变化。

  只要使公子虔感激涕零,由于此外无其他仇人,所以自己将能安如泰山——商鞅这个判断,实际上与事实有所出入。

  孝公殁后,公子虔派人士立即提出“商鞅有谋反嫌疑”之控诉,捕吏因而前往逮捕商鞅。

  商鞅仓猝逃出国都来到函谷关,但没有一家客栈愿意让他投宿。“无验(通行证)之人不得投宿客栈,这是商鞅大人订的法律。违反这个规定的人会受严厉处罚,所以我们不能让你投宿啊!”

  商鞅等于是作茧自缚了。

  他一度逃入魏国,但由于魏国畏惧招惹秦,因此而被逐出。转向自己的领地逃亡的他,企图组织住民加以抵抗,结果终在秦军围攻之下,于黾池被杀。

  这一次的游走钢索没有成功,商鞅终于从钢索上掉了下来,

  秦国新王惠王将商鞅的尸体处以车裂之刑,以儆效尤。虽然他的身体分裂成数块,但他订的法律却活在秦国,成为中国统一之基石。

  商鞅死于公元前338年。 陈舜臣十八史略(共五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