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六、鸡鸣狗盗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陈舜臣十八史略(共五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二六
鸡鸣狗盗
诸侯为了富国强兵而竞相致力于网罗人才,居于其下的领主同样致力于招募有能之士。其中最为有名的是有“战国四公子”之称的下列人士:
齐国田文,即孟尝君
赵国赵胜,即平原君
魏公子无忌,即信陵君
楚国黄歇,即春申君
这些人都是小诸侯,因此,所招募到的人才也以格局较小者居多。以孟尝君为例,其人虽为齐国王族,但由于齐国有稷下学士,因此,成为其门客的,尽是些二流人才。
提起孟尝君之名,人们首先联想到的是“鸡鸣狗盗”这句话。
孟尝君招募人才并不以第一流为绝对条件,亦不视其人品如何,只要有“一技之长”即可。因此,窃盗高手或者擅长模仿事物的人,都在他罗致的范围之内。
战国时代,诸侯们在奖励产业、修造道路以及交通运输方面都不遗余力。因此,旅行较以前更为容易,行走各地的商人或艺人,络绎不绝。
实际上,这类人也担任了传达资讯之角色。
在各地传布的风闻,因此常被带回国内,甚至传入诸侯耳中。另一方面,大小诸侯无不大量驱使间谍至各地,用以汇集情报,并且以此与民间传闻对照,以测定其可靠性。
——孟尝君是非常了不起的人,当今之世,无人能与之比肩。
秦昭王听到这个风闻后,命令家臣道:“设法聘请孟尝君到我国来吧!”
虽然人才交流在当时已经相当盛行,但孟尝君是齐国王族之一,聘请这样的人到秦国来谈何容易。孟尝君本身也不可能轻易应聘。一旦来到秦国之后倘若遭到不测,不是要贻笑大方吗?
这样的时候,先送人质是当时的习惯。而且人质的分量是否足够也是值得商讨的一个指标。在立意之初就准备牺牲人质,这样的事情也不是从未发生过。
秦国拟以泾阳君为人质,以此条件央请孟尝君前来。泾阳君是秦昭王的舅舅。
但这次事件并未谈妥。
齐湣王二十五年时,此议复起,结果,孟尝君真的到了秦国。那是公元前299年之事。
秦国却为如何安置孟尝君的问题而议论纷纷。
——孟尝君是真正的有能之士,应该重用为宰相,以期对我秦国有所建树。
——不,孟尝君毕竟与齐王有叔侄关系,成为我国宰相后,倘若暗中与齐勾结,该怎么办?
赞成与反对意见一时分为两派,相持不下。
其中更有人以孟尝君之生辰不吉为理由而反对起用。
孟尝君的生辰是五月五日。
古代中国人普遍认为这一天是一年之中最不吉利的日子。阴历五月为夏季之巅峰期,火气格外强盛,而五日更是午日,运势强而不吉。据传,这一天出生的小孩,长大之后都会克其父母。
孟尝君出生时,他的父亲曾经命令家人将他丢弃。
而他的母亲却偷偷养育他。
来到秦都后的孟尝君,并不是无所事事地等待着秦王的旨令。他带来的家臣团之中有一忍术高手。他命令此人暗中探查秦的廷议动向。
“情势好像不利于大人……”这名忍术高手做此报告。
倘若秦国决定不用孟尝君,事情并不能够就此了结。自己不用的人才,绝对不让他人使用,所以要杀掉——这是战国时代的惯例。
孟尝君等于处在生死关头!
间谍最后探出最坏的情报,原来昭王的决定是——监禁孟尝君一段时期,然后予以杀害!
孟尝君这批人住的处所,已在秦兵监视当中。
现在如何是好呢?
在独裁君主制度之下,任何事情都以王者一言而定,因此,上上之策是向君王哀求饶命。但这件事情要通过谁来做呢?
君王最会听从的是什么人的话?
调查的结果,得知昭王当时最宠爱一个叫幸姬的侧妃,对她所说的话,他几乎无所不听。
这当然也是家臣团中情报专家的功劳。
“好,就由孔路去找幸姬吧!”孟尝君命令道。
孔路是说服能力很强的人。他擅长的不是理论,而是以情说服别人。
“如果你送我白狐裘,我就向大王请求释放孟尝君。”幸姬对孔路说。
“好,我来想办法吧!”
孔路回来报告时,脸上露出忧郁神情。
白狐裘是天下再也找不到第二件的皮衣。这件皮衣集狐腋下部分之纯白色毛制成。一只狐身上的白毛只有一小撮,因此,制成一件这样的皮衣,需要上万只狐。
孟尝君来秦时,曾经带来一件白狐裘,但已献给昭王正室。
幸姬在竞争心的驱使之下做此要求,也是女人心态使然吧?
但这不是强人所难吗?
“这个东西天下找不到第二件,我们有什么办法呢?”孟尝君脸色凝重地摇头。
“报告大人。我们日前献给昭王的白狐裘还摆在宫廷仓库里。我去把它偷出来,怎么样?”这时,有“狗盗”之名的偷窃高手开口道。孟尝君家臣团员可谓人才济济。
“太好啦,你就试试看吧!”
“我以能为大人效劳为荣哩!”
这个人毕竟不是浪得虚名,果然成功地潜入戒备森严的秦宫仓库,偷出日前呈献的那件白狐裘。
孔路将这件珍宝献给幸姬,经由后者在闺中向昭王说情,孟尝住处之警备因而解除。
因枕边细语而发出的指令,随时都有变卦的可能。因此,行动非迅速不可。孟尝君和家臣团连夜赶路逃至函谷关。过了这个地方后,就安全无虞。
函谷关位于现在的西安与洛阳的中间,当时是秦国的东关。过了此关,东方就是魏国的势力范围。
孟尝君人马俱疲的一行人来到函谷关,见到关卡时,门已关上。
关卡的规定是“闻鸡鸣开门”,而此时天还没亮。
秦昭王果然后悔释放孟尝君之事,于是立刻派出快马部队前往追回。
“追兵快到了!”
一行人中有一听觉特别敏锐者。这个人把耳朵贴在地面后,向孟尝君报告追兵将于半小时内到达。
“该如何是好呢?”
孟尝君环抱双臂,叹息道。
这时,一名擅长模仿动物叫声的人问道:“让守兵听到鸡鸣声就可以,是不是这样呢?”
“是啊,因为规定如此。”
“好,这件事情我来处理。”
这人模仿动物叫声可谓惟妙惟肖。他把手指放在唇边发出来的声音,果然和鸡鸣一模一样。
附近一带真正的鸡,这时也纷纷发出司晨之鸣。
“公鸡叫了,快开门吧!”
函谷关守兵揉揉惺忪睡眼,推开了大门。
虽然建立法律万能、严罚主义体制的宰相商鞅已死四十年,但他所定的规则依然沿袭迄今。
听到鸡鸣之声而不即刻打开关卡之门,守兵将会受到严厉处罚。
孟尝君家臣团中不但有神偷及模仿动物叫声的名手,更有伪造文书的天才。
关卡门打开后,要有封传(通行证)才能过关。一行人所用的封传,这个人早已准备妥当。
这是法律第一主义的一大漏洞。看到持有封传时,守关官员没有理由不让这批人通过。
孟尝君主从一行人遂顺利通过关卡,走出秦国之境。
秦国追兵赶到函谷关,是孟尝君一行人过关后不久的事情。
孟尝君在回齐国的途中,到赵国拜访了“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
这和现在各地流氓大亨偶尔彼此造访,大约类似。战国四公子都不是什么高尚人物,实质上等于地方流氓大亨。
赵国百姓听到大名鼎鼎的孟尝君前来,纷纷涌到路旁围观。庶民好奇是任何时代都相同的事情,在当时,接触到新鲜事物的机会更是稀少。人们遂成群结队一睹这位来自国外的名人风采。
凑热闹中的一名老百姓不经意地说:“人们都说孟尝君是非常了不起的人物,我原以为此人必然相貌堂堂,现在一瞧才知道,个头连我都不如嘛!”
这句话却被孟尝君听到了。
“可恶的乡巴佬,竟敢侮辱我。把这个村子的人全都杀掉!”他大声吼叫起来。
家臣立即一一从车上跃下,拔刀砍向村民。结果,村民不分老幼妇孺,全都成了他们的刀下亡魂。
斫击(以刀砍杀)杀数百人,遂灭一县以去。
《史记》中有此记载。
这是人神共愤的野蛮行为,战国大夫不把百姓视为人的丑恶心态,于此完全暴露。
“士为知己者死”只不过是好听的话罢了,现实与此相去甚远。
同到齐国后,孟尝君被擢升为宰相,一时甚为春风得意。
“食客三千”似乎不是夸张之词。只是,这批食客在待遇上有等级之分。鸡鸣狗盗之类人物住的地方叫做“传舍”,三餐绝少有鱼类菜肴。中级食客住的是“幸舍”,菜色之中一定有肉。高级食客住的是“代舍”,出入有车辆或轿子可以代步。最高级食客则被准许住独立房屋。
但孟尝君在齐国的地位并非是屹立不坠的,秦和楚都知道,只要他不居宰相之位,齐国国力就会衰弱,因而屡次进行中伤谋略。
齐湣王不但称不上是明君,更是善妒者。
——齐国是因为有了孟尝君,所以才稳定。
他连听到这样的风评都会生气。
实际上,这风评是国际性谋略手段,用意在于刺激齐王。
由于与齐王不和,孟尝君被迫下台。
垮台后,三千食客个个离他而去。最后,只剩下一个名叫冯谖的人。
冯谖是个舌辩之徒,为使孟尝君复位,确实用心施展智谋。
孟尝君因而得以再度成为齐国宰相。
“既然复位为宰相,大人应该和从前一样,广为网罗食客才行。”冯谖说。
“要我把以前的食客召回?”
“是的。”
“看到我垮台就绝情地离我而去。现在听到我复位,他们还好意思回来找我吗?要是有人厚着脸皮回来,我还要当面吐他口水哩!”孟尝君悻悻然地说。
听到这句话时,冯谖立刻从马上下来,深深作揖,说:“有生命者必死,这是一定的道理。同样的,富贵之际人来,贫穷之时人去,不也是一定的道理吗?就以市场为例,早晨时分的市场人多得你推我挤,入夜后却人迹稀少。这并不是因为人们喜欢早晨而厌恶黄昏,而是市场只有早上才有东西卖。大人失去地位后,食客离您而去,道理与此相同。您因此而怨恨有能之士,这样怎么能网罗人才呢?没有人才,大人还能完成伟业吗?”
“我知道了。”孟尝君终于颔首。
事实上,齐王并不是再也不嫉妒孟尝君。
不久,孟尝君又与齐王不和。齐王遂企图杀掉他。
孟尝君听到消息灵通的食客的报告后,立刻亡命至魏,并在该国被聘为相。
齐湣王死后,继位的襄王与孟尝君和解。
孟尝君遂成为小领主,与诸侯为伍。他的领地是一个叫“薛”的地方。
薛在现今山东省滕县东南。
《史记》作者司马迁于孟尝君活跃时代约二百年后,走访薛地,并且有“该地风纪极恶,村里子弟凶暴者居多”之记述。
这是孟尝君召集的尽是天下侠客及鸡鸣狗盗之辈,而这批人的子孙后来在该地定居的结果——据说,当地人以这样的话语告诉司马迁。 陈舜臣十八史略(共五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