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八、疯人海陵王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陈舜臣十八史略(共五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二八
疯人海陵王
以统一南北为职志的海陵王,命人将作为目标的南宋首都杭州的山水、城市、宫殿等景色画在屏风上,上面更题以如下的自作之诗:
万里车书合混同,
江南岂别有提封。
移兵百万西湖上,
立马吴山第一峰。
这首诗表面上是要仿效当年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将各国互异的车轨和文字统一的往事。提封是授予官爵,这是皇帝才能做的事。全诗是表明不容南宋另外的政权继续存在于江南的决心。
就在海陵王兴伐宋大军的公元1161年,可怜的北宋末代皇帝钦宗,在北方五国城与世长辞。
海陵王对伐宋大军的期待甚高,国内的壮丁在这个目的之下被大量动员,部族中的契丹族尤其因此产生极大的动摇。战备作业当然使人民陷于疲惫;然而对此提出谏言的人,都被海陵王立即诛杀。
海陵王亲自率领大军南下。他在将燕京(今北京)作为实质上的国都后,大兴土木,着手修复以前的南宋国都开封(金称为南京)。为了南征,国都自然越靠近南方越方便。海陵王企图以开封为国都,使金王朝成为继北宋之后的中华帝国。因此,他绝对不容许南宋的存在。
“契丹族的动向似乎值得担忧……”
正面谏言会有被杀的危险,因此,海陵王近臣只有以独语似的话提醒君主注意。
“担忧……?这有什么好担忧的?本朝创建以来,有过像我这样优遇契丹族的皇帝吗?你们说说看!”
海陵王以充满自信的口吻道。
“是的。从来没有过比陛下更积极于起用契丹族的皇帝。”
近臣只有如此回答一途。事实确实如此。在海陵王之下,曾经有过阁僚之半数为契丹族的时期。
但这样的优遇并不是出自仁慈之心。女真族皇族对海陵王的地位是一大威胁,女真族重臣和将军都有拥立另外的皇族起而谋反的可能。就这一点而言,与金王朝不同系统的契丹族,绝不会让人有这个担忧。海陵王正是在这个心态之下重用契丹族的。契丹族人当然知道这一点,因此并没有特别感恩。这只是海陵王自己单方面认为对契丹族有所施恩。
请缓办征召壮丁入伍之事……
契丹族提出这个请愿时,海陵王大感讶异。不要说请求缓办征兵,深受海陵王优遇的契丹族,感激之余,该会踊跃主动志愿出征才对——持着这个想法的他,当然感到错愕。
“不行!”海陵王怒喝道,“你们岂可因得到恩宠而放肆起来!”
请愿被拒绝,契丹就起而叛乱。听到报告时,海陵王却不以为意道:
“那只是他们之中的一部分人自我膨胀而已。”
对契丹族而言,所有的壮丁被征召为兵,是攸关全族生计的问题。居住在北方的契丹族,实际上为金王朝担任着防止漠北游牧民族南下的任务。游牧民族以弱肉强食为铁则,他们的信念是强者为善,弱者为恶。如果契丹族壮丁全被征召入伍,只剩下老弱妇孺之事被他们知道,北方游牧民族一定会毫不容情地袭击契丹族的。
这也形同对金国边境带来威胁。契丹族向来认为自己被女真族利用。被利用于防备来自北方的攻击的壮丁们,现在却被征召以攻打南方,而且政府一点没有对留下的老弱妇孺善加照顾的意思。
自信满满的海陵王,以弹压契丹族逃避征兵抗争为目的,派契丹族将军萧怀忠平乱。然而萧怀忠无力平定同族的叛乱,海陵王便毫不容情地杀掉他。契丹族随即拥立往昔的本族王朝辽之皇族耶律氏的一名后裔。这已不是寻常的叛乱,而是独立战争。
“什么……!?往昔皇朝的后裔……!?就是因为让这种东西活着,所以才会成为祸根。把在国内的辽国耶律氏和宋国赵氏子孙全都杀掉!”
海陵王发疯似的说了这些话。下了这个命令后,他又道:
“只要把男的杀掉,女的则一律放进后宫。让她们不能和外界接触就可以了。”
他好像认为不杀死女性,代表的是自己宅心仁厚。
因这个命令而被杀死的耶律氏、赵氏男子有一百三十多人。
“皇上是否存心使金王朝灭亡?皇上所为,一定会带来这个结果的。”
皇太后徒单氏以严厉的口吻如此谏言。
海陵王生母大氏并不是他父亲的正室。他父亲的正室是徒单氏。徒单氏对海陵王来说是“嫡母”,由于这层关系,所以她才敢以严厉的口吻提出谏言。
“什么……!?我存心使金国灭亡……!?把说这种话的女人杀掉!”
海陵王在杀死自己的嫡母后,将之烧成骨灰投入水里。一不做二不休,他更杀死了七十多个皇太后的侍女。
“现在还有什么人敢谴责朕……!?”
海陵王不管二七二十一,率领三十二总管军队南下。
发动叛乱的不是只有契丹族。一方面被征调从事战备、一方面又在连连增税之下难以喘息的人民,疲困已到极点。在这个状况之下,只要有领导者,他们就附和而起叛乱,这是当然的事。众多叛军在各地横行。大名府王九可以说是其中的代表,这个人纠合数万兵马,甚至做出占领城市割据之事。
再也没有人愿意将契丹族以外各地频传造反之事向海陵王报告。
“你在胡说什么!莫非你企图使军心动摇,所以如此造谣!?立刻把这个家伙处斩!”
如果报告而落此下场,岂不是划不来。因此,每个人都三缄其口,不作报告。
这个有些失常的皇帝,现在说要亲征。
“在这个皇帝底下,随时都有被杀的可能。”
“据说,有人因相貌让他看不顺眼就被杀掉。”
“我听到的是,有人皱一下眉头就被他说:‘你有什么不满?既然心存不满,那就干脆死掉吧!’结果真的被投进水里。”
“在这种皇帝之下,老命必定不保。”
“谁愿意冤死在他手下呢?咱们不如逃吧!”
伐宋军南下时,一路上有许多人逃亡。小队长带领小队,大队长带领大队,大家成群结队地逃亡。这与其说是逃亡,不如说是离反,也是分道扬镳。
他们以堂皇的姿态离去。
也没有人将这样的事情向海陵王报告。
“我们要回东京(辽阳)拥立新天子……”
与远征军背道而驰、北归的“逃亡者”,沿路如此公开宣称。
东京留守是海陵王的堂弟完颜雍。被任命为据地留守的他,为了要平定各地契丹族的叛乱而忙得不可开交。
在一次讨伐叛乱回京途中,他听到海陵王弑杀嫡母皇太后这个消息。
“完了!金国的气数已尽!”
完颜雍仰天叹息道。
“金国的国运不能说已经到了尽头。有一个方法可以阻止这样的事态发生。”
一名幕僚以严肃的表情道。
“你说有什么方法呢?”
“废掉皇帝。”
“废掉皇帝,必须另立新帝。有这样的人选吗?”
“新帝除了大人以外,不做第二人想。大人不成为皇帝,性命会有危险的。”
“我的性命……”
“是的。副留守高存福是受皇帝密敕负责监视大人的人。相信他已经把有关大人的事加油添醋地向皇帝报告了吧?诛杀完颜雍——持着这个诏敕的使者,说不定已经渡过黄河奔来了。”
“你这是在威胁我吗?”
“不是威胁。皇族迟早会悉数被杀的。”
不久传来皇帝的魔手正在逐一伸及皇族诸王的情报,证明这位幕僚说的话并没有错。
“我是被迫如此……”
完颜雍说完这句话,就在东京宣政殿举行即位仪式。说“被迫如此”而即位的皇帝,从来没有过。
这是正隆六年(1161)十月的事,完颜雍乃金世宗。他把年号改元为大定,并且揭示数十条海陵王的恶行,以这样的人没有资格当皇帝为理由,宣言自己是在百姓的推戴之下就帝位的。
海陵王认为自己并没有退位。因此,金国此时有两个皇帝。其中的一个皇帝已经抵达长江之线。他早已得到堂弟在东京辽阳即位的消息,这么重大的事情,近臣当然不能不让他知道。
“什么……!?雍那个家伙……!?好!讨伐宋后,朕一定要率领军队赶回去,将他彻底铲除!”
海陵王瞪着眼前的长江,大声吼道。
森林狩猎民族金,最不擅长的是水战。兵分三路的伐宋军中,走海路的浙东道部队就被南宋击败,主帅在此役中阵亡。
长江水战的情形亦复如此。虽然总管阿邻达成强行渡江的目的,却被守在对岸采石矶的南宋名将虞允文所击退。
海陵王变得十分焦躁。他必须尽早完成伐宋的行动,然后转向东京攻讨完颜雍。何况在湖北的南宋水师已开始移动,一旦这支水师沿着长江直下,南宋军会更为强化。
“在荆、鄂(湖北)宋朝援军抵达之前,非渡过长江不可。”
海陵王将本阵由和州移至扬州。扬州南部的瓜州,现在为渡轮码头,是最适合渡江的地点。海陵王召集诸将至扬州本阵道:
“朕要你们在三日内渡过长江,你们必须做到这一点。逾期尚未渡江的,一律处死!”
在座诸将鸦雀无声,连咳嗽声都听不到。如果有耳聪的人在,一定听得到诸将悄悄屏息的气息才对。
“你们有没有听清楚?朕是说话算话的人,说要杀就一定会杀,你们可不要以为朕是随便说说的!”
这尖锐的声音充分显示他已有发疯迹象。
诸将垂头丧气地返回瓜州,军队在那里待命。
“就这样回去吗?”
一个跪伏在路旁的人对将军们问道。
“你是什么人?”
一名将军问道。
跪伏着的人缓缓抬起头来。
“啊!……”
将军们同发时出惊讶声。
这是他们都认识的东京留守——现在更在东京即位的完颜雍——身边的第一红人。
“在下以陛下密使身份前来。”
这个人说道。
诸将保持缄默。
“各位,这样下去,大家一定都会被杀掉的。贤明的人都企盼早日离开暴君,投靠陛下为国尽忠。跟随那个暴君到现在,是各位大错特错之举。可是,现在要立功还不迟……”这个人说到这里后更压低声音道,“把这个暴君诛杀掉。这将是对金王朝最大的功绩……而且唯有如此,各位才不会有丧命之虞,因为再也没有人企图杀害各位了……”
这个人说了这些话就倏地退到树林后。诸将面面相觑了片刻。
“由我来干!”
以含混声音说这句话的,是居浙西道兵马都统制要职的完颜元宜。这个人因姓完颜而常被误以为是女真族宗族,实际上他是契丹族人。他是因功勋而受赐完颜之国姓的。
海陵王以扬州龟山寺为本阵。
这一天夜晚,龟山寺已在不知不觉中被完颜元宜的部下所包围。元宜手执白刃,亲自走入龟山寺。
片刻后,海陵王完颜亮已在寺内浑身是血地毙命,享年四十。
海陵王可以说死得非常不值得,伺候在狂乱暴君身边的人,没有一个对他心悦诚服。这天夜晚,龟山寺内外当然有卫兵。但完颜元宜叫出海陵王亲卫队长,说一句“今晚由我的部下担任警卫”,对方就表示遵命。
亲卫队交替时会有怎样的后果,这一点队长应该很清楚,然而他却没有拒绝。这就足以证明连亲卫队长都对海陵王的暴虐大为反感。
弑杀皇帝的金军,向对岸南宋军提出和议就立刻向北撤退。南宋军紧跟在后渡江,收复了被海陵王夺去的江北旧地。
南宋军的一部分更越过作为国境的淮河之线北上。媾和派的秦桧这时候已死,当时的南宋朝廷以主张走强硬路线的收复失地的人居多。
金世宗订定的是以契丹对策优先于南宋之方针。对南宋作战是外征,而契丹之叛乱是内政问题。
前面以海陵王称呼的这个人,实际上当然是皇帝,只是他于死后被降格为海陵郡王,因而以方便为目的使用此名。后来,由于海陵王生前过于暴虐,因而连王号也被剥夺。《金史》以“废帝海陵庶人”称呼他。 陈舜臣十八史略(共五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