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陈舜臣十八史略(共五册)

〇七、杀侄除弟不见血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陈舜臣十八史略(共五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〇七

  杀侄除弟不见血

  如果不提契丹族的辽这个大势力,吴越王投降后,剩下的只有以太原为中心的北汉。

  北汉是五代的“后汉”灭亡后、末帝隐帝的叔叔刘崇所恢复的政权。史家为了有所区别,乃称之为“北汉”。刘崇为北汉的世祖。宋太宗时的北汉,为世祖之孙英武帝刘继元的时代。

  以刘为姓的北汉皇室,实际上是突厥沙陀部族出身的家系。沙陀部族军队从唐代起就是朝廷讨伐叛乱的王牌,因此,是一个相当汉化的部族。

  像北汉这等小政权之所以能在五代十国中残存到最后,主要是背后有契丹族的辽这个大势力存在。被宋和辽南北相夹的北汉,正因如此而得以维系其命脉。不过连北汉本身都不认为这样的情形会长久持续。

  迟早会被辽和宋之中的一方所兼并——是这个政权的宿命。

  后周世宗柴荣于讨伐北汉的征途去世;其子柴崇训继承父帝遗志,准备出发讨伐北汉时,赵匡胤“陈桥兵变”树立新政权而就帝位之事,已如前述。

  太平兴国四年(979)二月,太宗决意讨伐北汉,并且决定御驾亲征。这时,宋已和辽签有和约。

  探知宋即将北伐的辽,派遣一名名叫挞马长寿的人至宋,以诘问口气问道:

  ——讨伐北汉,以什么为名目?

  对此,太宗回答的是:

  ——河东(山西,即北汉)有违命之处,应当问罪。若北朝(指辽而言)不予援助,和约如故,否则唯有一战。

  太宗的姿态摆得甚高。

  宋的远征军以潘美为北路都招讨使,踏上北伐之途。

  态度为宋所瞩目的辽,还是决定出兵援汉,但辽的援汉军却为潘美的宋军击退。在辽的援军未能到达的情形下,北汉当然丝毫没有希望。粮道被断的北汉,城内陷于恐慌状态。不欲打孤立无援之战的北汉英武帝,遂出城投降。

  北汉于焉灭亡。

  太宗决定趁讨灭北汉之势,讨伐辽国,并且亲自率领军队,由太原出发。一路上,颇多守城的辽将向宋归降。守燕(现在的北京一带)之地的辽国总督耶律学古,由于抵挡不住宋军,因而向辽请求救援。辽授大军予耶律休哥,使之驰援燕地。

  太宗于高粱河(北京市西直门外)与辽将耶律沙交锋,大破辽军,意气昂扬,而耶律休哥的大军就在这个时候突袭而至。由于在高梁河获得大胜,宋军军心一时不免松懈,让辽军有了可乘之机。宋因而吃了一次大败仗。

  太宗乘坐驴车落荒而逃,幸免于难。

  由于这个冲突,缔结迄今的宋辽和约已形同废纸。

  这一次的亲征也带来另外一桩悲剧。

  在太宗行踪不明之际,众人有了拥立随从亲征军的太祖皇子赵德昭的意图。

  ——外征之阵,不能片刻无主。我们拥立武功郡王(指赵德昭而言)如何?

  赵德昭本来就是继承父亲太祖之位成为皇帝的人选。因此,拥立赵德昭的行动,很快就成了气候。

  然而行踪不明的太宗,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

  “万岁!万岁!”

  人们高声欢呼,祝贺皇帝生还。拥立赵德昭之事,当然随之烟消云散。

  太宗很快就听到自己不在期间所发生的事情。以忠臣之姿做这类报告,这样的小人行事是任何时代都有的。不过,那是在皇帝失踪这等非常事态之下发生的插曲,并非赵德昭为了被拥立而刻意推动的。如果可能成为叔侄不和的导火线,臣属将之隐蔽亦是人情,也是君臣之道。

  ——别人噤若寒蝉,但微臣却不能不做此报告。微臣如此,完全是出自一片赤忠之心……

  听了报告的太宗,难免对这个侄子略感不快。实际上,太宗对自己的事是颇有歉疚感的。

  “先帝的皇子或许会成为祸根……”

  也有对太宗如此耳语的重臣。

  (说的也是……)

  太宗果然被这句话说动了。与辽之间的和约破裂的现在,随时都有可能发生非常事态。这时,会被抬出来的将是先帝皇子——这是想象得到的事。

  太宗于是虎视眈眈地等待机会。

  回到开封后,连太宗自己都不敢以“胜利凯旋”来形容这次的亲征。讨灭北汉之事确实成功,但与辽军交战之役,不但宋军被打败,连皇帝都落荒而逃。由于有过这件事,所以太宗回宋后迟迟未论功行赏。

  由战场归来的将兵,最热切期盼的莫过于论功行赏。而这回他们却迟迟未见动静。

  ——莫非陛下忘记这件事了?请代表我们向陛下进言,可以吗?

  受到从军将领如此委托的赵德昭,遂到叔叔太宗的面前奏道:

  “陛下,这次出征,还没有论功行赏……”

  然而,太宗当场就怒喝道:

  “这要你管吗?”

  看到叔叔怒不可遏的样子时,赵德昭吓得脸色苍白。他不觉退后几步,当场跪伏下来。

  “要论功行赏,你自己去发布吧!”

  怒喝声又飞到赵德昭的头上。

  “不,微臣绝不是这个意思……因为出征将兵正万分期待这件事情……微臣只是受委托,前来禀报而已……”

  赵德昭支支吾吾地回答。

  “受委托……?”太宗以带刺的口气道,“太原军中发生的事情,你也是受到委托,是不是?”

  “微臣不敢!”

  太宗这句话所指为何,赵德昭当然心知肚明。叔叔果然知道后来不了了之的那一次拥立事件。而赵德昭对当时拥立他而有所行动的人说了这句话也是事实:

  ——万不得已时,我只有接受拥立。因为这是为了宋之社稷……

  “你受了什么人的委托,朕自然会调查清楚。必要时,或许也要把你列为调查对象。到时候,你可要老老实实把一切交代出来!”

  太宗赤裸裸地把他的怒意迸发出来。说话时,他的口沫飞溅到赵德昭的耳朵上。

  “遵命!”

  赵德昭此刻也只能如此回答。

  “退下!”

  太宗的怒意好像越升越高。

  “是!”

  赵德昭惶恐地叩伏后,抬起头时,太宗已进入内殿了。

  赵德昭茫然地望了望叔叔进去后空着的王座。这个座位本是该由他坐的,想到这里,他的眼泪不禁滂沱而下。

  他的脑海浮起曾在太原企图拥立他而有所行动的众人脸庞,他们当中的一些人之所以那样做,纯粹是出于爱国之心;至于是否有人为了发迹而参加拥立运动,他就不得而知了。

  赵德昭是无法出卖任何人的。叔叔说可能会把自己列为调查对象,自己该如何是好呢?赵德昭最后决定用自决来解决一切,他认为以死封住自己的口是最好的途径。

  临死前,他想了许多事情。但有一件事是他到最后都没有想到的。熟知侄儿个性的太宗,为了逼迫这个先帝皇子自寻短见,演了一场激怒的戏——年纪尚轻的赵德昭是不可能看出这一点的。即使看出,他大概也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吧?

  听到赵德昭自刎的消息时,太宗亲自赶到其府邸,抱着侄儿的尸体痛哭道:

  “你……你为什么要这样?”

  太宗后来追封赵德昭为魏王。

  太宗继承其兄太祖就帝位时,曾为了将这件事合理化,采取诸多措置,利用昭宪皇太后之遗命也是其中之一。

  昭宪皇太后是太祖、太宗、赵光美三兄弟的母亲,一向以平等之心疼爱这三个孩子的她,祈求的是他们都有机会成为皇帝。

  ——先由匡胤当皇帝,然后依次传给匡义和光美,三个兄弟轮完后,再传给孙辈的德昭……

  这是纯粹以母亲、祖母的立场所持的想法,但任何人都知道以这样的次序继承帝位是绝不可能的。

  ——老太婆竟以如此幻想为乐……

  帝室人士都知道这只是一种幻想,所以根本没人理她,因此,昭宪皇太后的话只被当做老人家对儿孙疼爱的佳话,并广为人知。

  然而太宗的即位,等于是将她所说的话中的一部分付诸实现。虽然她已于太祖在世时去世,太宗身边人员却牵强附会,以“这也是昭宪皇太后遗命”为借口广为宣传。不放弃任何可以用来解释太宗即位之正当性的理由——他们确实做到了。

  实际上,这一套并非完全没有效果。但如以皇太后遗命作为幌子,太宗日后非把帝位传给赵光美不可。于太宗即位的同时,光美改名为廷美,被封为秦王。

  太宗当然想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然而,一度妥善利用皇太后遗命的他,现在反而为它所困扰了。

  孙子辈的赵德昭已自杀。太平兴国六年(981),赵德芳也死了。表面上赵德芳是病死的,但大部分老百姓都心存怀疑。

  现在,对太宗欲将帝位传给自己儿子一事的最大障碍是秦王赵廷美。

  秦王也知道自己岌岌可危。先帝皇子赵德芳死后第二年,秦王赵廷美被调为西京留守。宋代以有东京之称的开封(汴京)为国都,西京则指洛阳而言。被调离中央朝廷,意味着秦王的势力将削减许多。

  “为了国家安泰,非去除私情不可。皇帝是不被允准有私情的。”

  力劝太宗必须对皇族绝情的是宰相赵普。

  封建时代,国家不安定的最大因素,莫过于具有皇位继承权的皇族。

  就个性而言,秦王赵廷美较两位哥哥逊色许多。也就是说他的毛病非常多,想要陷害他是不愁抓不到把柄的。他更是个极为贪婪之辈,也不想在这方面稍作检点。降宋的吴越王钱俶,府邸里收藏着许多南方珍宝,赵廷美每次来访时,就以需索的口气说:

  “有没有什么稀奇的东西?”

  知其意的钱俶,每次都得送他一些东西。

  赵普于是交代心腹开封府知事李符,上了以下的奏书:

  ——秦王不知反省,对皇上颇多怨怼,倘若不调至远处,定有变事发生。

  李符在弹劾书中逐条列出秦王罪状,竟然写成长篇大论。

  秦王于三月被降为西京留守;五月,再度被降为涪陵县公,并被调至房州。房州在襄阳府,离国都更远了。

  被远调至房州的赵廷美,在郁闷中得病,结束了三十八岁的生涯。

  ——又有一个被干掉了!

  在开封巷间,人们缩着脖子说这句话。

  ——说前皇子是因病而死的,谁相信这样的鬼话!

  庶民的推测,往往一语中的。

  《宋史·宗室列传》记载,接到弟弟赵廷美的讣报时,太宗曾经“呜咽流涕”,官方当时也如此发表。然而,百姓是不会相信这种鬼话的。 陈舜臣十八史略(共五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