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同门弟子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陈舜臣十八史略(共五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三一
同门弟子
赵国人荀子年逾五十始与齐国稷下学士为伍,后来赴楚,居于兰陵。
提起荀子,一般的人大多只知道他是强调与孟子“性善说”相对之“性恶说”的学者。实际上,他的本领尤见于对策上的思考。
——人性本恶,因此,古代圣人制订礼仪。
他的“礼仪”,不是纯粹指孔子所谓的“礼乐”而言,全义涵盖“法制”。
因此,他拥有著名法治主义思想家韩非和法治主义实践家李斯这两名弟子。这两个人在“思想”及“实践”方面,对中国的统一有极大贡献。因此,荀子是应该深受瞩目的人物。
人类过的是集团生活,这是人和其他动物的不同点——这是他的论调。
此外,他不承认命运,既不敬天地,也不信鬼神,不以先王之道为依归,也轻视仁义。
这个想法非常现代化。社会生活才是人类真正的生活——承继他这派学说的弟子后来都走政治路线,乃是自然之理。
有关荀子本身的传闻甚少。他是很难成为小说主角的人物。但其弟子之经历则颇为多彩多姿。
韩非系韩国王族之一员。
他有出众的头脑和俊美的容貌,可惜天生结巴,几乎无口才可言。
韩乃一小国。辩才无碍的苏秦到韩国来游说合纵策略时,曾经说过“宁为鸡首,勿为牛后”这句话。这句话将秦譬喻为牛,将韩譬喻为鸡。
韩在西、南两面分别与秦、楚两大强国为邻。
韩桓惠王(公元前272—公元前239年在位)时代,秦军屡次侵韩。桓惠王二十六年,上党之地为秦所占,二十九年时,更有十三个城池被夺。
“我国如何才能免于遭到秦国侵略?”公子安向韩非讨教。
韩非是硕儒荀子门下第一高徒,因此,这个问题向他讨教最为适宜——公子安做此想法。
“我没有任何立即见效的方法。”韩非以肯定的口吻回答。
“不立即见效,迟些时候见效也可以。我非守住国土不可。”公子安悲壮地说。
“迟些时候见效的方法倒是有。为了要使强大秦国再无余力侵略我国,最好的方法是让他们从事大事业。”
“这是老套。这样的方法不管用吧?”
古时候,吴越相争时,就有越以美女赠吴,怂恿其大兴土木,建造宫殿,用以削减其国力之事。因此,怂恿从事大事业,会被对方看出是“老套”——公子安顾虑的是这一点。
“如果所怂恿的是宫殿、陵墓、桥梁、城郭之类大工程,当然容易被看出是老套。倘若怂恿的是合乎道理的事业,相信秦王一定会采用。”
“你所说合乎道理的事业是什么?”
“是指用以弥补秦国弱点的事业而言。”
“弱点?秦国不但幅员广阔,兵源更是充足,而且都是精兵。他们有什么弱点可言呢?”
公子安有些不耐烦地问道。
“幅员广阔,不见得都是肥沃之地。同理,兵员太多而军粮不足,是他们的问题。所以,我认为可以向秦王建议解决粮食问题的大事业——也就是灌溉工程。”
“大规模灌溉工程?这个主意很好!只要他们在这方面致力几年,我国就能喘一口气。你到秦国去推动这件事情吧!”
“我没有辩才,这件事情我无法办到。”
公子安和韩非以上这段对话,为了方便阅读乃作如此记述,实际上,口吃情形极为严重的韩非,大半是使用随身携带的竹简和笔墨,以笔谈方式进行对话的。
“你不去,还有谁能完成这件工作呢?我只能依靠你呀!要说服他们时,你可以使用笔谈方式嘛!”
十分信赖韩非的公子安,将一切希望全都寄托在他身上。
“到最后阶段时,我当然会亲自赴秦。”韩非在竹简上写道,“在这之前,先派郑国前往为宜。”
“我知道你的意思——”
郑国是治水工程专家。
“我们假装郑国与宫女有私,因而遭到逮捕。但之后逃狱,并且亡命至秦。”
“这个方法很好。不然,秦国不会相信他说的话吧!”
“郑国只是一名家臣,而我却为王族一员,无法轻言亡命。郑国完成联结泾水和洛水之灌溉水路,起码需时数年。问题就在这后面,到时候我自然会亲自到秦国,为此,必须装出与君王及公子扞格不入的样子。到时候,我会采取因不满被冷落及被猜疑而出奔之形式。因此,有必要现在就放出彼此猜忌的传闻,否则对方不会相信的。另外,吾国宫廷中想必有秦国间谍,我们在言行上必须特别注意。您明天起就对我装出冷漠的态度吧!”
“我知道。虽然我很不乐意,但为了国家,只有这样做了。”公子安悄然地说。
口吃程度非常严重的韩非,若不使用笔谈方式,就无法与人充分沟通。至于做敏捷而深入之自问自答式思维,这一点,恐怕无人比得上他。
如同围棋或象棋高手,在刹那就能看出对方后几十步的棋路,韩非在心思上的洞察力已达高手境界。
——你真的关怀韩的将来吗?
——韩是我的祖国,我当然关怀祖国的将来啊!更何况我是王室成员之一……
——话虽这么说,韩是晋分裂为三而成的国家,晋已不复存在。这是顺应时代潮流。倘若韩之灭亡也是时代趋势使然,那又有什么话说?因此,你必须关心别的事情。难道你没想过这一点吗?
——我当然想过!我知道应该关心天下万民之事。这一点,荀子老师不知说过几万遍了。
——天下已分裂为七国,彼此争斗甚紧。而战争之下的受罪者是老百姓。为免生灵涂炭,最有效的方法是一统天下。
——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一点,荀子老师也说过。这时候须用大刀阔斧的手法,老师已教给我了。
——拯救韩和拯救天下万民,能两全吗?
——为了两全,唯一的方法是由韩一统天下。
——这是可能的事情吗?
——绝对不可能!
——为何不可能?
——因为韩是蕞尔小国。要统一天下,非使自己先成为大国不可,但必得历经无数战争。这将会生灵涂炭,永无宁日……
——结论是,必须尽快实现天下一统。现在最有可能完成这件事的是哪一国呢?
——是秦国。
——那么,助秦及早完成天下统一,不才是拯救万民的正道吗?
——一点没错。韩啦,魏啦,秦啦……现在不该再有这等区分。这已不是协助秦国,而是以拯救天下万民为最终考量!
思及于此,韩非心中无限落寞。为实现天下一统,助秦灭韩——秦国有这样的人才吗?何况这不是为了金钱或地位,为的是拯救在水深火热中的天下万民……
一个同志都没有。这是孤独之举!
不仅如此,韩非每次沉湎于思绪中时,都会感到孤独。因为有口吃的缺陷,所以只能以自问自答方式进行思考。倘若和人辩论,结果不是对方无言以对,就是自己铩羽而归,最后在含混之中结束对谈。但这是自己和自己的对谈,因此可以畅所欲言,辩论到底。不过最后留下的总是一片落寞感慨。自己既是胜者,却也是败者,除了自己之外并无第二个人。这样的结果,岂不令人唏嘘?
在无私态度之下,决定背叛自己身为王族的韩——下这个决心时,韩非的心境情何以堪!
“我要是辩才无碍,情形应该会好一些吧?”他如此思忖着。
推动大规模灌溉工程,使秦国失去远征余力——郑国充分明白自己的任务在此。辩才卓越的他,顺利地说服了秦国。
当时的秦国国君是后来的始皇帝政。这个人的决断力和执行力可谓傲视群伦,无人可比。
“好,你就着手吧!要多少劳力和资源,我都给你。”秦王满口答应。
“叩谢大王提拔。在下由于是自韩出奔而来,所以没有什么财宝可以呈献大王。我就献上几本座右之书,聊表寸意吧!”
“是些什么书?”
“是分别以《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为题的文章,共计十余万字。”
当时尚无纸张,因此,书籍都以竹简、木简串集而成。这几本书应该足足有整车的分量。出奔还带这么多书,可见这些书很有内容。
秦王因而乐意接受献书。
读完这几篇文章后,他情绪昂奋地对身边人员说:“作者实在是个了不起的思想家。若这个人是当代人物,我非和他见面,好好讨教不可。我以未能和此人生在同一时代为憾……”
秦王以为这些文章的作者是古人。
这时,正在君侧的李斯,立即陷入沉思中。
李斯系楚国出身的人,当时的身份是客卿。
他知道此书作者并非古人,而是在荀子学堂的同窗,只是,对方的成绩始终凌驾于自己之上。
倘若知道作者是当代人物,秦王很有可能邀请韩非到秦出仕。韩非要是欣然前来,不就成为我的强劲对手吗?——李斯如此想着。
可是——
李斯立刻进一步想。
原来,这书的作者是当代人物韩非——秦王迟早会知道这一点。如此着迷于此书的他,难道不会垂询献书的郑国吗?届时,郑国将会据实以答乃是当然的事情。
——那不是李斯的同窗吗?李斯为何隐瞒这一点不说?
到时候,秦王若以此诘问,自己还有立场吗?所以,这件事情还是及早照实说出为妥。
“启禀大王,这本书的作者是和我有同门之谊的韩人。”李斯奏道。
“什么?是你的同门?那我们立刻聘请他吧!”秦王兴高采烈地说。
“问题是,这个人乃韩国王族,招聘之事恐怕不易实现……”
“愈是不平凡的人物,我愈想得到。这种人才放在韩是一种浪费,我一定要聘他来当我的顾问!”
愈不容易得手就愈想要得到——后来成为始皇帝的政,就是这个脾气。
秦是超级大国,向来习惯以蛮横态度对待他国。不久,经由间谍的探查得知,韩非由于与韩国新王扞格不入而被下令闭门思过。
韩国在位达三十四年之久的桓惠王已殁,国君之位由其子安继承。
据说,新王在公子时代就非常讨厌韩非。
“这不是更好办吗?”
秦王遂派使者至韩,提出欲延聘韩非之要求。韩对此表示允诺。
新王设宴招待秦国使者时,佯装酒醉,说:“那个家伙不在最好,我眼不见为净!”
韩非因而得以依照计划入秦。 陈舜臣十八史略(共五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