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贵为宰相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陈舜臣十八史略(共五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二三
贵为宰相
在中国,“孙吴”已成为“兵法”的代名词。孙指的是孙武和孙膑,吴则指吴起而言。
吴起是比孙膑稍早的兵法家。
吴起在孙膑扬名的马陵之役四十年前去世。这两人可说是以交棒姿态出现。
吴起是执著心极强的人。
用好听一点的字眼来形容,应该是“锲而不舍”的精神吧。颇有壮志的他,人缘却非常差。
他是卫国人,与孙膑的出生地很近。他家是拥有无数财产的地方豪族。年轻时候,由于一心想要扬名立万,所以花费不少钱财向诸侯攀搭交情,企图谋得一官半职,但始终未能如愿。
家产很快就被耗尽。
“本身没什么本事,却想用钱买官,这不行的!这已是讲究才华的时代啊!”
“千万不可学吴起。”这是用来训诫子弟的最好事例。
“倾家荡产的结果,没有得到一官半职,这个人不是很差劲吗?”
乡里人莫不以此嘲笑吴起。
吴起因此而被激怒。
据说,因嘲笑他而被他杀害的人,达三十余名之多,他的行径岂不是形同疯子吗?
犯了杀戮之罪的人,当然不可能再待在乡里。他准备向东方逃亡时,送他到城门的母亲哭着说:“你不是没有才华,而是才华还没有被磨炼出来。今后多潜心用功吧!”
任何时代的母亲,对自己的孩子都是非常关怀的。
“娘!”眼睛充满血丝的吴起,颤抖着嘴唇说,“除非爬到宰相、大臣地位,否则我是绝不会回来的!”
语毕,他猛然咬了自己手臂上的肉。这不是随随便便地咬一下。他将浑身力量集中在牙齿上,将肉一咬到底,鲜血涔涔流出。饶是这样,他还不罢休,更将头部猛摇几下——结果,这块臂肉被他咬下。这等毒誓,实在无比激烈。
吴起听从母亲的话,准备好好潜修学问,因而进了曾子之门。
曾子为孔子晚年之弟子,名叫参,年龄比孔子小四十六岁,据传为《孝经》作者。
吴起入门下时,孔子当然早已去世。
有坚忍不拔精神的吴起,读书态度可谓非常认真。事实上,他并不喜欢读书,而是想靠学问出人头地。
读书态度这般认真的他,后来却被曾子开除。
被逐出师门的理由是:母亲殁故时,他没有回家乡。
不出人头地绝不踏入故乡土地一步!——对母亲发过此誓的他,怎能回去呢?
但为师的曾子却勃然大怒。
——母亲殁故而不归家服丧,如此不孝之子不可教!
《孝经》作者当然特别重视孝道,曾子立刻将吴起开除了。
吴起于是到了鲁国。他正式学习兵法,好像是这时候才开始的。比起儒学,自己较适合于研读兵法——他似乎如此认为。他在兵法私塾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毕业后如愿以偿,寻到了仕途,在鲁国得到一个职位。
他在鲁国军队中不断地晋升。以他的坚毅精神苦干,连连晋升是当然之事。
后来,齐举兵攻鲁。
虽然鲁比齐小,但国土被侵略时,下总动员令,非全力防守不可。
——以何人为将军,最为适宜?
鲁国为这个问题,开了一次会议。
——起用吴起如何?
有人做此提议,却有另外的人表示反对说:
不行,吴起有问题,因为他的老婆是齐国人。
吴起听说这件事情,立刻将自己的妻子杀掉。
为了自己的信用问题,不惜将妻子杀掉——天底下居然有这样的人!
实际上,这不是纯粹为了获得信任,而是借以冀求爬升的手段!
他因杀妻而被任命为鲁国将军,并且大破齐军而立功。
这样的行为当然遭人唾弃。不久之后,他果然被免职。
在讲究实力的时代,有实力的人是不愁没有出路的。
诸侯莫不以增强国力为目标,致力于物色有能之士。有才华的人走到哪里都会有人聘用。
吴起离开鲁国前往魏。当时的魏国国君是文侯。吴起立刻展开谋职工作。
文侯问宰相李克道:“听说有个叫吴起的人,正在积极谋职。他是怎样一个人呢?”
“他是个既贪心又好色的人。不过,这个人的用兵才华倒是一等一的。”
“既然如此,我们起用他为将军,如何?”
不管其人心术不正或为好色之徒,只要能够有所贡献,就竞相争聘,是当时的风尚。
被聘为魏国将军的吴起,与秦交战的结果,攻陷秦国五城而立下大功。
每次出战,他都穿着和士卒同样的军服,和士卒吃同样的食物。实际上,他并不是纯粹以人道主义作为出发点。
——抓住士兵的心,使他们愿意舍命奋战。
这一切都以功利为基础。
只要一打胜仗,他的地位就会爬升。
由于当时军队卫生条件欠佳,所以常有兵卒身上长疽(一种恶性肿疮)的情形。治疽最有效的方法是,用嘴将脓吸出。吴起亲自为身上长疽的兵卒吸脓。
一次,一名年轻士兵的母亲听到吴起为自己的儿子吸取疽脓之事而号啕大哭起来。
“吴起将军亲自为你的儿子吸龌龊的脓水,你应该感谢都来不及,干吗这样痛哭呢?”
这位母亲于是拭着眼泪回答:“我为什么不痛哭呢?这个孩子的爹,过去也同样被吴将军吸过疽脓。结果,他由于感恩,在一次战役中抵死奋战而壮烈成仁了。想到这个孩子日后一定也会为吴将军效命,我怎么不伤心痛哭呢?”
受士兵拥戴、善于打仗的吴起,由于功勋卓越,被任命为西河太守。西河是接近秦国边界,管辖这个重要地域的总督,地位很高。但吴起企图得到的是宰相之职。
文侯去世,武侯继位后,被任命为宰相的是田文。
田文是齐国王族,过去担任过齐国宰相,由于被齐湣王疏远,而亡命到魏国来。这个人又名孟尝君,因门下有三千食客而闻名。
田文死后,宰相之位置还是没轮到吴起,而是由魏王之驸马公叔担任。
田文就任宰相时,吴起就已内心不满;轮到公叔上台,他更加不愉快,因为他和公叔向来不睦。
“吴起这个家伙实在看不顺眼……”
公叔对吴起同样持有敌视态度,所以早就计划将他放逐。
连兵法名家孙膑年轻时都上了庞涓的当,因而被处膑刑。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经验老到的吴起,竟然中了公叔仆人想出的圈套,最后被迫由魏国出奔。
公叔在仆人献策之下进行的策略是,先向魏王称赞吴起实在能干,然后就“魏国能否长久留下这般杰出人物”这个问题露出忧戚之色。魏王听后担心地问:“用什么方法才能留住他呢?”
“这要先试探他有没有这个意思再说。”
“用什么方法试探呢?”
“我们以准备将公主下嫁于他这件事来试探吧!倘若吴起有意永久成为魏人,他会称谢受命才对。如果并无此意,他会拒绝,不是吗?”
“那就用这个方法试探吧!”
决定采取这个方法后,一天,公叔邀吴起到他的宅邸相叙。
吴起在公馆看到由公叔夫妻串通演出的一出戏。这是个牝鸡司晨的家庭,公叔在高傲的夫人面前被压得抬不起头来。
——娶公主为妻是一件要命的事!
有此印象的吴起,数日后听到魏王问以“愿不愿意娶公主”时,当场回绝。
“吴起好像没有久留魏国的意思。既然如此,他是不该就任要职的。”
魏王做此决定后,逐渐收回他的实权。
做官的人要握有实权,立场才会安稳。一旦权力被剥夺,如同风前灯烛,连生命保障都没有。吴起不愧是兵法家,很快就察觉此地不宜久留,所以离开魏国。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一心想往上攀爬的吴起,来到楚国后,立刻发现到这一点。
这是讲究实力的时代,稍具才华的人就会被竞相争聘。而吴起已是鲁、魏两地名声响亮的人物,他的才华是有口皆碑的。
楚国立刻重用他,而且给予他梦寐以求的宰相之位!
——我真是一帆风顺……
吴起着实喜形于色。何况在这之前,他曾经在魏受到挫折。对这次的殊遇,他是格外欣喜雀跃的。
“我终于爬到宰相之位了!我终于爬到宰相之位了……”
吴起连连说着,他觉得用话说出来,才能确实感觉这是真的。
——越是乐不可支时,越需要谨慎。千万不可得意忘形。
其实,他应该说出这类话,用以警惕自己才对。没能做到这一点,表示他的兵学造诣尚未到家。
比起中原,楚是后开发地域。文明于中原的黄河中游流域开花,而后次第向南延伸。位于长江流域的楚国,在进入战国时代后,气氛上依然停留于春秋阶段。
虽然这已是讲究实力的时代,在楚国却仍以家系或血统为优先考量。要职几乎全为王族所占。政府为了养活王族,更设立许多闲职名目,浪费公帑无数。
宰相吴起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以大刀阔斧手段裁减此等闲职。除了直系以外的王族,他都毫不客气地予以解除,并且以节省之经费培养兵员。
这个效果着实宏大,楚国国力因而日益强盛,除了平定南方诸多野蛮民族,并吞北方邻接小国陈、蔡外,更能攻打三晋诸侯以及超级强国秦。
楚悼王鉴于这些实绩,对吴起的信任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事无大小都让吴起决定。
吴起越来越得意忘形。
“我已是贵为宰相的人!我已是贵为宰相的人……”
洋洋得意的他,更加毫不容情地裁减许多支领干薪的王族和望族。
将先进技术援引到落后地区——其情形犹如对从来没有服用过药的人打盘尼西林。
由于效果显著,他的自信心越来越强。
被夺去职位以及俸禄被扣除的王族和贵族,当然对他怀恨在心。
离开魏国时的吴起,曾经明白自己的处境危险。
那是因为实权被夺、处于逆境的关系。而他这次却丝毫未曾察觉自己的处境何等危险。由于诸事顺遂,他确实太过得意忘形,以致忘记提高警觉了。
事实上,支持吴起的只有楚悼王一个人。悼王一旦不在,他将会被推落千仞之谷。身为兵法家而看不出这一点——他可以说是受了“得意忘形”之害吧!
悼王生病了。
听到君王病笃这个消息时,过去被吴起拉下来的王族和望族,莫不虎视眈眈等待机会来到。
君王病势一时好转之事,反而有利于反吴起派系。如此一来,他们有较充裕的时间进行整合,和更进一层之谋议。
悼王崩殂——
王族、望族联手猛然崛起,着手围剿吴起。
兵法家吴起想出了最后的手段。在四面楚歌之下,他知道自己无路可逃,但非对杀害自己的人有所惩戒不可!
他跑到放置悼王遗体的房间,伏在遗体上。
反吴起一派将兵追上来后,立刻予以乱箭射杀。被雨点般飞箭射中的吴起,一下子变得如同刺猬。
而这些箭不只射中吴起,其中一些亦射在悼王遗体上。
吴起死后,攻杀吴起的将兵悉数被诛杀。
向君王遗体射箭,当然是罪该万死的大不敬罪。这项严厉刑罚是吴起生前制定的。
而夷宗(七族灭门)死者七十余家。
《史记》中有此记载。
有人以此称赞这位兵法家达成复仇愿望的苦心。《史记》作者司马迁则以批判态度说:
以刻暴(刻薄残暴)少恩(缺少人性)亡其躯,悲夫! 陈舜臣十八史略(共五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