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陈舜臣十八史略(共五册)

五七、宦官尽灭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陈舜臣十八史略(共五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五七

  宦官尽灭

  杨复恭勃然大怒。由他拥立的皇帝竟然要放逐他!

  (这个忘恩负义的家伙!)

  杨复恭心想。

  ——因病未克赴任。

  他遂以豁出去的态度,如此上奏。有本事你就把我放逐看看!——他等于是如此宣言。

  ——那你就辞职吧!

  昭宗也不甘示弱,把杨复恭的六军十二卫观军容使、左神策军中尉这些职务全都免了。

  杨复恭随即召集军队于府邸附近的玉山营,摆出一副准备行使实力的气势。昭宗认为不可半途而废,否则前功尽弃,便命令李顺节、李守节等诸将出动。

  “这是天子亲征!宿卫之士全都出来!快出来!这是你们表功的绝佳机会!”

  长安宿卫士兵全都应声而出,杨复恭因而溃走兴元。这是许久以来从未有过的皇帝对宦官斗争之胜利。此事发生于昭宗大顺二年(891年)十月。

  未能将溃走的杨复恭消灭,是因为唐王朝无此能力;换句话说,唐王朝已贬至形同地方政权了。

  倘若威令遍及全国,败走的杨复恭这时候应该会在某个地方被讨灭才对。未能做到这一点,表示群雄割据的局面这时候已然展开。

  唐最不愿意看到的,是出现一名出类拔萃的功臣。因为如此一来,帝位可能会被篡夺。

  黄巢之乱平定之际,由于担心最大功劳者李克用的力量趋强,因而重用黄巢降将朱温,并且给予全忠之名,这是弱势唐王朝的想法。实际上,西方凤翔的李茂贞这时也窜起;而就在皇帝还都长安后,王建在四川称霸了。

  这时候,实际情形是:李克用、朱全忠、李茂贞、王建等地方军阀的名字已和唐昭宗的名字并列。

  日本战国时代的群雄,都企图上京拥护足利将军或天子以号令天下,唐末群雄的情形完全与此类似。如同京都天子及足利将军之毫无能力,长安唐王朝的皇帝也已几乎无任何力量可言,但它却仍有作为号召天下的招牌这个利用价值,这一点也是两者共同之处。

  控制汴河水路、居交通要冲,且以离长安不远之地为势力范围的朱全忠,在地理位置上最为有利。这很像日本割据尾张之地的织田信长。

  拥有勇猛的沙陀部族铁骑兵团的李克用,由于被配置为河东节度使,因而离长安较远。倘若有意要到长安,途中非经过黄巢旧部朱全忠的地盘不可。李克用的立场,也相当于日本战国末期的武田信玄。

  在长安的昭宗,好不容易驱逐宦官巨魁杨复恭,但宦官势力并没有因此一扫而尽。另外的宦官势力又抬头了。

  就位置而言,实际上凤翔李茂贞比朱全忠更加有利。再以日本为例,情形与京都附近——如丹波等地——有中级诸侯在类似。然而他们虽然得地利之便,实力却不够壮大。

  目睹这等群雄相争的状况,昭宗认为有必要增强朝廷直属的军队。因此,朝廷除了有因黄巢之乱而弱质化的禁军之外,又新编成安圣军、捧宸军、保宁军、宣化军等等。数万军队于此组成;不过唯恐司令官会军阀化,指挥官一律以皇族任命。

  对此感觉威胁最大的是凤翔李茂贞。

  (这不是为了攻打我而募兵吗?)

  这是他的感受。李克用和朱全忠由于实力强大,所以可能视之为无关痛痒之事吧?

  (要是朝廷组织军队和李茂贞打起来,将有一场好戏可看……)

  持此想法的朱全忠阵营之策士李振,更连连送谋略人员至凤翔,大力传播如下谣言:

  ——朝廷有意攻打凤翔。……

  乾宁三年(896)七月,李茂贞率兵迫近长安,昭宗避难至东方的华州。李茂贞放火烧毁长安宫殿和民宅。实际上,这里所谓的宫殿,不过是于黄巢之乱时被焚毁后,草草搭建的临时宫殿罢了。

  日本也曾经发生桶狭间之役、川中岛之役以及姊川之役等群雄之战,唐末这个时期一样在各地发生为了扩张势力范围而掀起的战争,次数之多实在不胜枚举。

  昭宗到光化元年(898)八月才重返长安,外出避难达两年之久。其间,各地群雄频频央请皇帝迁都。朱全忠要皇帝迁到汴州,四川王建则请求皇帝再度西巡蜀地,淮南节度使杨行密也请皇帝到扬州。每一个节度使都企图奉天子以号令天下。这些人一旦建立起自己的威权,不但视皇帝为无用之物,更会以碍手碍脚为由将之杀害。昭宗怎么敢到这些人的所在之地呢?

  昭宗返回长安,是经过妥协的结果:李茂贞表示谢罪,而昭宗也下诏罪己。

  李茂贞妥协的最大原因是:朱全忠正在洛阳建立大军事基地,并且安置重兵。由于感觉到危险因而决定放弃长安。

  各地战乱仍在继续。争斗最厉害的是朱全忠和李克用这两大军阀。

  在朝廷,好不容易才还都长安的昭宗,行止变得令人摇头三叹,每次喝醉酒就要拔刀斩杀身边太监,这已是酒疯现象。他之所以变成如此,大概是对宦官处处压迫他的憎恶感使然吧?然而他所杀的不只是太监,连无辜的宫女都照样胡乱砍杀。

  昭宗的确是个昏君,他和宰相崔胤共谋,企图将为害唐王朝的宦官势力一举扫灭。进行这等大事,自然必须特别慎重,然而他却动不动就挥刀乱杀一些无足轻重的太监。宦官们好像察觉到昭宗的意图了。

  左军中尉刘季述和右军中尉王仲先是这个时期的宦官头目。刘季述于是找上宰相崔胤,以强硬口气道:

  “皇上近来的行径,已完全脱离统治天下者应有的气度。废昏君立明主是自古以来的铁则。为了社稷,希望宰相有所决定。”

  刘季述背后有神策军撑腰,他敢如此明言,当然不是商量,而是明显的威逼。崔胤要是敢说一个“不”字,大概当场就会脑袋落地吧?

  “说的也是。皇上近来酒疯的程度,实在有些说不过去……”

  崔胤不得不表示同意。结果,以崔胤之名拟妥拥立皇太子李裕为帝的决议书,已请群臣进行联署。不联署的人会被杀是一定的事。

  昭宗遂被迫退位,改由李裕即位。

  刘季述接着逐一杀害昭宗身边的人员。第一个开刀的对象是昭宗之弟睦王李倚。此外,他又杀了昭王宠爱的宫女及众方士、僧侣、道士。在夜间下手杀害这些人后,白天再把他们的尸体以车运出,一辆车只载一两具尸体,这样的车队约有十辆左右——刘季述这样做,为的是要加强人们的恐怖感。

  刘季述很想杀掉与昭宗共谋诛杀宦官的宰相崔胤。但崔胤和朱全忠交情甚笃,刘季述唯恐受到报复,所以迟迟不敢下手。

  皇帝于光化三年(900)十一月辛卯日被废。但担任废帝主角的两名宦官刘季述和王仲先,连在自己指挥的军队之内都没有人望。尤其王仲先有嗜虐的倾向,动辄以严罚对待部下,为人以苛酷而闻名。

  崔胤知道宦官一旦建立势力基础,自己的生命将受到威胁。因此,在得悉神策军指挥使孙德昭对宦官的专横痛恨入骨后,他于是密召孙德昭,将衣带撕开,在上面写下讨灭逆臣的宰相命令后,将衣带交给对方。

  翌年光化四年(901,这年四月改元为天复)元旦,以致贺年词为由入宫的王仲先,在安福门被孙德昭逮捕,随即被处斩。孙德昭的同党周承诲则杀了刘季述。昭宗因此在被废不到两个月又再度复位。

  即位的皇太子,由于年幼无知,纯粹为坏人所利用,因此没有被问罪。

  这件事情于此告终。不过,在短期间内解决的这起事件,却有如下的意义:

  第一,左右过唐朝廷的宦官,认为自己有废立皇帝的力量。

  第二,宦官对自己的力量太过于自信。连他们指挥的军队里都出现孙德昭这样的反宦官将校,证明宦官的统率力已渐趋弱。

  第三,军阀力量已凌驾宦官势力。宦官不敢杀宰相崔胤,又在崔的谋略之下失败。他们之所以不敢杀崔,是因为害怕军阀朱全忠。宦官势力低落而军阀力量相对增强。军阀并未因混战而削减其力量,反而因战争经验而日渐茁壮。

  昭宗可以说是个不聪明的皇帝,宰相崔胤也欠缺果敢,不敢断然地讨灭宦官;宦官也由于畏惧朱全忠的力量,而不敢对与他有联系的宦官之敌——贵族出身的崔胤出手。

  在朱全忠开始采取行动之前,宦官已将昭宗移往凤翔。既然凤翔节度使李茂贞与朱全忠处于对立的状态,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他们是在这个想法之下倚靠李茂贞的。

  朱全忠进入长安时,该地只有崔胤等官僚,皇帝和主要宦官却不见踪影。朱全忠于是将官僚移到东方的华州。

  长安成了空城。

  天复二年(902),朱全忠进兵凤翔。李茂贞虽然趾高气扬,然而他毕竟只是二流的军阀,在一流军阀朱全忠的攻打之下,最后只有投降一途。宦官首脑中尉韩全诲以及二十多名宦官的首级全被送到朱全忠处。

  据传,在凤翔被杀的宦官有七十二名之多,朱全忠另外又杀了留在长安的九十名宦官。在唐王朝因手操废立皇帝的权力而不可一世的宦官,至此已被曾经背叛黄巢的朱全忠扫灭,他们一下子就瓦解了。

  由于军阀兵力远较宦官所拥有的兵力强,这也是理所当然的结果。

  被派遣至各地为监军的宦官,也在敕命之下被诛杀。李克用由于和监军张承业交情颇深,所以不忍将之杀害,改以囚人首级送至长安,用以蒙混。纵使知道蒙混之事,昭宗和在其背后的朱全忠,也不敢处罚李克用吧?

  操纵皇帝的宦官,是贵族和军阀的共同敌人。因此,贵族崔胤和军阀朱全忠才联手讨灭宦官。

  宦官势力已完全扫灭。从这个时刻起,贵族和军阀也开始对立了。

  贵族是唐体制下的贵族,因此,他们的梦想是使唐王朝回到像贞观或开元的最盛时期。反观当时的军阀,就体制而言,大都出身民间,甚至颇为低微。朱全忠以前是黄巢的部下,凤翔李茂贞和蜀之王建虽然出身政府军,实际上也是由一介兵卒窜起的。

  李克用虽然是突厥沙陀部族,却是出生于首领家庭的人,因此,论及门第,当以他的条件最为杰出。

  军阀从未受过唐之眷顾。他们只冀望在茁壮强大后,以压倒性武力迫使唐禅让,建立新王朝。朱全忠就是一开始便持着这个计划投入黄巢军团,后来向唐归顺的。

  因此,贵族与军阀的对立,可以说是唐王朝既得利益者与新王朝创建势力之间的斗争。

  崔胤与朱全忠的关系,可谓微妙之极。

  人们认为崔胤和朱全忠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崔胤有“四入”之名。这个字眼的意思是,曾经四度成为国政负责人。成为宰相后,经被罢官却又受命复位——这样的事情他重复过四次。如前所述,连杀人无数的宦官刘季述都不敢杀害他,朝廷决定将他左迁为湖南节度使,后来不得不取消此议,都是因为畏惧他背后的朱全忠武力。

  崔胤的父亲崔慎由过去也是宰相,所以他家堪称名门中的名门。这样的人之所以和流贼出身的朱全忠联手,为的只是打倒宦官势力。实际上,和朱全忠维持亲交的他,心里想的却是:

  这种和野狗没有两样的家伙,总有一天我会把你踢进河里的!

  要把朱全忠踢进河里,当然需要武力。

  (朝廷需要有武力!)

  朝廷有以护卫皇室为任务的禁军,各有左右神策、龙武、羽林军之名,被总称为“六军”。但禁军于黄巢之乱后,已经有名无实。昭宗一度企图组编的新军,也在李茂贞的反对下未见天日。

  ——重建禁军。

  这是迟早非着手不可的课题。崔胤遂着手募集禁军。

  在汴州听到此事的朱全忠,摩拳擦掌地道:

  “这个家伙终于露出真面目了。”

  结为同党的他们,实际存在的是互相利用之心——这一点双方都心知肚明。

  “我们悄悄让自己的人员去应募。这样可以从内部知道他们的新军究竟是怎样的组织。”

  参谋李振做了这个进言。

  “这主意不错……这样,我会很快抓到他的小辫子的。”

  朱全忠露出奸谲的微笑道。

  他想抓的是举兵打倒崔胤的借口。 陈舜臣十八史略(共五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