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轻松幽默侃唐朝

一:脱“轨”的李轨(1)

轻松幽默侃唐朝 草军书 3872 2021-04-06 02:57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轻松幽默侃唐朝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一:脱“轨”的李轨

  薛举、薛仁果都见鬼去了,李轨当然也要变成李“鬼”。李渊是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有可能阻挡他统一全国步伐的割据军阀的。他的目光再一次投向了西方,这一次是比薛氏父子还西的西方之西----李轨。

  李轨的大凉政权当时所处的地点是现在的甘肃河西走廊一带。他造反的原因很奇特,不是被隋政府所逼,不是日子过不下去,而是因为害怕薛举。

  李轨本来是武威郡鹰扬府司马,家庭富有,政府任职,朋友众多,在哪都能“吃得开”,生活那是蛤蟆趴在头上叫---顶呱呱。可是,距离武威(今甘肃武威)不远的金城(今甘肃兰州)薛举造反后,他头上的蛤蟆都吓得闭了嘴,因为薛举和他的儿子薛仁果的残忍暴虐是尽人皆知的。李轨很担心薛举会打到武威来,便和同郡的曹珍、粱硕、安修仁等人商量说,薛举肯定要来武威侵暴,“吾辈岂可束手并妻孥为人所虏邪”,不与大家撇开昏庸的郡官,齐心合力,共拒薛举,“保据河右以待天下之变”。

  众人鼓掌通过这条建议,于是打算推选一个人领头。可这些人造反很积极,当领导却很消极,对“领衔主演”这一角色都“各相让,莫肯当”。最后还是曹珍把李轨给推上了首长“轨”道。他说,:“久闻图谶李氏当王;今轨在谋中,乃天命也。”哎,一句“李氏当王”的政治谶言让太多的人对号入座。李渊说这明摆是在讲老李,而李密则说这肯定指的是小李,这回,曹珍又说,据科学考证,这句话百分百对应的是不老不小的李轨。短短几句话,比一部洋洋洒洒的《红楼梦》的答案还具有放射性。怪不得美女朝一群光棍随便看上一眼,每个光棍都觉得美女是因为看自己才回头的。

  在推无可推的情况下,李轨成了领头的首脑,变成了真正的“轨头轨脑”。他领人占据了郡城,自称“河西大凉王”。这称王称帝也太简单了点,比到菜地割把韭菜、拔根萝卜还容易。即便是动画片中的拔萝卜,猫狗老鼠一起上,还吭哧吭哧拔了个仰八叉呢。有些东西,来得太简单,去得就不会很复杂,李轨这个被“逼上‘凉’山”的大凉王的宝座刚刚捂热就凉了,两年后,还没走上正轨的李轨就被风驰电掣的李氏战车撞翻了。

  李轨是幸运的,他好孬也做了千把天的帝王;李轨又是不幸的,他碰上了李渊这个忽悠王的隔壁邻居。李渊这人有个特点,凡是有忽悠价值的,一律照忽不误。早在他准备收拾薛举的时候,他就本着远交近攻的策略,派人穿过薛举的地盘,千里迢迢赶到武威向李轨示好,说愿意和他世代友好。李渊忽悠李轨的招式跟当年忽悠李密大同小异。第一招是写信“卖老鼠药”。他说要和李轨“共图秦陇”之地。大意就是说咱俩把薛举这家伙大卸八块,两家二五对扒,一人一半,乐呵乐何得啦。第二招是认亲戚。和当年喊李密“大弟”如出一辙,他称呼李轨为“从弟”。“从弟”就是现在所说的“堂弟”,爸爸的爸爸是一人。这么亲的叫法让住得比郊区还偏远的李轨心里跟灌了蜜似的。他马上派遣自己的亲弟弟李懋带着礼品、特产到长安进贡。这李轨乐得屁颠屁颠的,却不知道他嘴里的甜蜜是口蜜腹剑的李渊从李密的嘴里挖出来转送给他的。

  其实一部统一战争史,战斗与反战斗、忽悠和反忽悠同等重要。忽悠好了,战斗就少了,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反比关系。

  李懋到达长安后,李渊“忽技”不减,“忽度”不断加大,册封李懋为大将军,并拜李轨为凉王。看到这,可能有朋友会迷惑不解,李轨已经自称大凉王了,而李渊封给他还是凉王,这不是换汤不换药,一回事情吗?其实这是两回事,同样是王字,一竖三横和三横一竖不一样。李轨的自封行为就象是一个街头摆地摊的小贩,自己随便找块地方往那一坐说,我就是这里的地摊长了。可是,城管同意你当摊长了么?得不到城管的正式批准和承认,你这地摊长很快就会摊倒在地。当然,李渊不是城管,但他是管城的,经过他批准的凉王,在大唐组织部门是有备案的,是合法有效的。不过,计划没有变化快。起初,李轨派弟弟到长安朝贡的时候,他头上的帽子还是“大凉王”。可是,当李渊派去的册封使节到达武威的时候,李轨已经宣布称帝,改元安乐,职务职称由“王”变成了“皇帝”。就唐朝册封的这一封号,到底是接受还是拒绝,大凉国大臣进行了一场思想解放大讨论和观点激碰大辩论。李轨已经在心里真的把李渊当成了“从兄”,他主张接受封号,认为自己和李渊都姓李,“一姓不可自争天下”。可惜的是,他不够果断,没有明说yes or no,而是以征求意见的口吻问大臣:“吾欲去帝号,受其官爵,可乎?”

  以这个问题问臣下,答案当然只有一种:不可以。臣下肯定希望自己就职的政府级别高啊,皇帝是国家级,他们就是省部级,皇帝要是降成了省部级,那他们不就是厅局级了吗?这个浅显的“步步低”,即便是把IP混淆成IQ的人都懂得的。那些刚受封大凉国爵位职务的大臣,他们才拿到手的VIP卡还没来得及充值呢,怎么可能会舍得弃卡投降?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其实从任何方面看,大凉都不应该和大唐抬杆顶牛,因为他们没有资本和根本。资本指的是综合实力,根本讲的是民众基础。李轨所在的河西和薛举所据的陇右地理环境相差不大,都是欠发达的蛮荒之地,人口稀少、生产落后,物力、财力、军力均严重不足,没有作为长久根据地所应该具备的上好硬件。薛氏父子的力量比李轨强大,照样被唐军剿了灭了, 力量单薄的李轨又怎是如狼似虎的大唐李氏父子的对手?所以,如果此刻接受唐朝的册封是很明智的。因为至少李渊此时还没有对李轨下手的计划,他还有比李轨更重要的刘武周需要解决。所以,即便是大凉国不想成为大唐的附庸,想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那也应该审时度势,本着好汉不吃眼前亏的思路,先答应加盟大唐,把自己埋进沙子里,然后再苦练内功,徐图发展。

  然而,李轨没有这样做,他在长史曹珍等人的劝说下,拒绝接受李渊的封号,并派自己的尚书左丞邓晓带着自己的亲笔信到长安入见李渊,信中的落款是“皇从弟大凉皇帝臣轨”。这个落款表明自己愿意称臣,但不愿取消帝号。也就是说,大凉和大唐之间是平行的国与国的关系,不是垂直领导的关系。李渊见信怒不可遏,立即将邓晓刑事拘留,并将兴师讨伐李轨之事提上议事日程。

  怎样教训不听话的李轨呢?李渊不想亲自动手,他“因陋就简”,想出了一个借刀杀人的办法,让位于大凉政权西边的吐谷浑出兵攻打李轨。当时的吐谷浑可汗名叫伏允。伏允当年被隋炀帝杨广杀得大败,有国难归,只得长期流亡党项。赶走了伏允后,杨广扶立吐谷浑在隋朝作人质的伏允的儿子伏顺为吐谷浑可汗,但伏顺并没有回到吐谷浑,而是一直待在长安。后来趁着隋朝丧乱,伏允又带兵光复吐谷浑,重新登上了可汗之位。但他的儿子伏顺却一直滞留在隋朝。李渊即位后,伏顺从江都回到长安,成了李渊手上的一颗外交棋子。于是李渊和伏允达成了一条“以出兵换儿子”的军事协议,他答应伏允,只要他率兵进攻李轨,唐朝就把他的儿子归还给他。思子心切的伏允一口答应,马上发兵攻击李轨。李渊可真够鬼精的,杨广放在身边十几年都没用上的人物,他十几个月就派上了大用场。面对如此善于就地取材的精豆豆,李轨这个大老粗被就地取命是预料中的事情。

  尽管伏允按诺出兵,但吐谷浑的实力也就只能和李轨的大凉你来我往地拉拉锯,把水搞浑而已,指望着吐谷浑把李轨完全放倒,那是不现实的。就在李渊准备对李轨用兵的时候,他得知李轨的户部尚书安修仁是自己的手下安兴贵的弟弟,于是便派安兴贵去说服李轨,希望能促使河西问题和平解决。

  安氏兄弟出身河西望族,家族势力在当地很强,有十几名子弟在李轨身边担任机密近要官员。和《战国策》里那个准备游说赵太后的触龙一样,到达家乡武威后,说客安兴贵首先并没有说自己是来当说客的,而是说来投靠李轨的。李轨对这个大凉粉丝很重视,当即任命他为左右卫大将军。

  在朝为官的安将军有了经常接触李轨的机会。有一次,他趁着和李轨独处的机会,苦口婆心地做起了大凉皇帝的思想工作,说大凉不大,不过千里之地,而且“土薄民贫”,抗风险能力很差,不如效仿汉代窦融以河西五郡归顺光武帝刘秀的做法,对“战必胜,攻必取”的唐朝“举河西归之”。 轻松幽默侃唐朝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