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轻松幽默侃唐朝

三十:决战虎牢关(8)

轻松幽默侃唐朝 草军书 3807 2021-04-06 02:57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轻松幽默侃唐朝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当日,部分唐军先头部队开进洛阳城维持治安,“分守市肆,禁止侵掠”,城内秩序井然。第二天,李世民率领大军进入这座他攻打了很久很久的城市。入城后,他做了三件事:收、赏、斩。“收”是吩咐记室房玄龄收缴封存隋朝图籍敕诏。但很遗憾,他所想要的这一切“已为世充所毁,无所获”。“赏”是命萧瑀、窦轨等人封存洛阳府库,收缴王世充所聚敛的金帛财宝。然后论功行赏,全部奖励给参战将士。“斩”就是清算。这是战胜方对战败者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序,历朝历代都是如此。当然,这里的清算并非指屠城,而是胜利方认为必须处决的首恶分子。李世民这次“收世充之党罪尤大者”十余人斩首示众。这些人都是他认为罪大恶极或者立场坚定的反唐者。《资治通鉴》上列出了长达十五人的“死亡清单”,其中包括段达、杨汪、单雄信、杨公卿、郭士衡、朱粲等部分知名度较高的历史人物。

  斩首名单中的杨汪就是当年那个带人到山村追捕躲在那里教书的隋朝通缉犯李密的梁郡通守,他没抓着李密,却把李密的老岳父王秀才一家给杀了。杨汪之所以有点知名度,并非是因他自身出名,而是由于他这个月亮吸收了太多太阳的光芒。而这个“太阳”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她就是传说中的四大美人之一杨贵妃杨玉环。杨贵妃是杨汪的五世玄孙女,一百年后,就是他的这个倾国倾城的后代搅乱了大唐的政局,引发了安史之乱,将繁盛的雄唐推进了积贫积弱的转折轨道。和李世民杀死杨汪相对应,杨贵妃无意中为她爷爷的爷爷报了李家一刀之仇。被斩首的人群中,还有个人姓朱名粲,这人是个嗜食人肉的变态魔王,接下来将专门介绍。这里重点说一下名气很大的单雄信被处决的“内幕”。

  李世勣与单雄信是“誓同生死”的拜把弟兄。两人刚出道时的第一份革命工作就是在瓦岗寨原一哥翟让手下“打工”,当然,这个打工是“打劫工作”的简写,与传统相声里简称“自杀”和 “上吊”的“自贡杀虫剂厂”、“上海吊车厂”是一个“笑果”。李世勣对自己的这个老战友那是真正的情深意长。单雄信被俘后,李世勣跑到主帅李世民那里百般求情,说单雄信“骁健绝伦”,希望李世民手下留情,饶他一命,并“请尽输己之官爵以赎之”,表示愿意舍弃自己的官爵为单雄信赎罪。李世勣真够哥们,为救朋友,宁愿把自己的乌纱帽都当了,但李世民还是坚决不松口,执意要杀单雄信。最后,“世勣固请不能得,涕泣而退。”在这场刀下留人的大营救行动中,李世勣确是真心实意尽了最大的努力,然而最终换来的却是单雄信气呼呼的责怪。得知秦王不愿宽免自己性命时,单雄信愠怒地责备他说:“我固知汝不办事!”单雄信觉得李世勣在李世民面前肯定是蜻蜓点水地说了几句,没有卖力替自己求情。

  好心却得不到好报,李世勣很委屈,他理智地对单雄信说,我可以不惜余生,和兄长你一起赴死。但此前我已发誓要以身许国,忠义难两全。他还进一步安慰提醒单雄信说:“且吾死之后,谁复视兄之妻子乎?” 李世勣说得很明白,你就放心地方去吧,往后,你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 ,你的老婆还是你的老婆。说完这些,李世勣来了招更生猛的行动。他操起利刀,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来递给单雄信说:“使此肉随兄为土,庶几犹不负昔誓也!” 李世勣说要以肉代身,不负当年二人结拜时所发的“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他割下一块肉并不是要单雄信放进口袋里装着,而是要他放进肚子里装着。说得明白一点 ,就是要单雄信把肉吃下去。这个细节,历史书上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乃割股肉以啖雄信”。中学课本《荔枝蜜》里“日啖荔枝三百颗”中的“啖”和这里的“啖”是一个意思。李世勣太不可思议了,从身体上割块肉如同从钱包里抽出张毛票似的。我就闹不大明白,从来不炒股的中国古代壮士能不动就从身上“割肉”的行为到底是为什么?他们不担心伤口感染发炎吗?这种疯狂的自残是一种典型的糟粕劣俗。

  活在那个流行糟粕劣俗的年代,李世勣虽然不能免俗,但他确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德才兼备、德艺双馨的名将。对朋友,义字当先;对国家,忠诚至上。对单雄信,对李密,对李唐王朝,李世勣的答卷都是一百分。

  关于李世民吃了秤砣铁了心地要斩首单雄信的原因,后世有着众多不同的说法。因为单雄信是标准的一员猛将,在李密手下时就有“飞将”之美誉。而李世民向来爱才,面对如此少有的万人敌,李世民却弃之不用,确实不得不让人浮想联翩。很多人都说这是秦王李世民公报私仇,对差点让他成为战场烈士的单雄信怀恨在心,必欲除之而后快。但是,对于单雄信在洛阳会战中差点槊刺李世民的情节,两唐书和《资治通鉴》的记载大相径庭。唐书上说“太宗围逼东都,雄信出军拒战,援枪而至,几及太宗。”就在单雄信差不多枪挑李世民的时候,李世勣出现了,他喝止了单雄信,并对他说:“此秦王也。”于是,“雄信惶惧,遂退,太宗由是获免。”从这段记载可看出,单雄信在得知对方就是大名鼎鼎的秦王李世民后,立即主动停止攻击,退避三舍,放了李世民一马。若真如此,李世民应该感谢他枪下留情才是,怎么可能非要杀他不可呢 ?而且,李世民前半生戎马生涯,和他当面锣、对面鼓交过手的将军不计其数,后来多半都投降了唐朝,如果把每一个和他兵戎相见过的将军都杀了,能杀得过来吗?更何况李世民一向是以心胸宽广名闻天下的 ,他不可能干这种授人以柄的荒唐事。宋金刚之战中,寻相和尉迟敬德也都曾和李世民PK过,不照样被留在唐营重用吗?玄武门之变后,面对曾屡次劝说太子李建成先下手杀死李世民的魏征,李世民不但不杀,反而招为亲信。所以,“公报私仇”一说很难令人相信。

  而对于两唐书中单雄信在战场上退避李世民的情节,司马光在写《资治通鉴》时没并有采用,也就是说,修史专家司马氏并不认同这种说法。前文已经有过描写,司马光写的是单雄信和李世民大战,危急时刻被尉迟敬德搭救。笔者认为《资治通鉴》中的记载相对可信。其原因有二:一是作为敌对方,单雄信在知晓李世民的显赫身份后马上转身而去于理不合。作为大将,能抓住对手的皇子,那是多大的功劳呀!这种千载难逢的立功机会,他怎么可能一声不吭地舍弃而走?很明显的例子是,李世民在虎牢前线侦察时,说了一句“我秦王也”,就呼啦啦引出了 窦建德五、六千立功心切的追兵。至于唐书上说其“惶惧”而退,我看也值得推敲。在李世民面前,单雄信有什么必要“惶惧”呢 ?他是李唐的皇子,又不是王郑的皇子。他职位再高,权力再大,也不能给单雄信提拔一下职务,多发一些年薪。他左右不了在王世充手下效力的单雄信的生活,所以,单雄信在心理上不可能忌惮李世民。这就好比我们中国的老百姓,可能“惶惧”自己的顶头上司厂长和经理,而不会“惶惧”任何一个超级大国的市长或者总理一样。二是根据洛阳战役的整体部署,李世勣并不是跟随在主帅李世民身边的,他应该是派到东线作战的东路军指挥,因为一直在洛口一带作战的大将王君廓就属于李世勣部。所以,当李世民在魏宣武陵被王世充的大部队包围并和单雄信相互厮杀时,李世勣不可能身在现场喝止单雄信。

  无论李世勣在不在,单雄信被俘后是很快就不在了。面对勇将,李世民这次没有惺惺相惜而执意要动刀子的确切原因,没有人知道。和此事有瓜葛的三方当事人李世民、李世勣和单雄信的传记中,均无对此事的任何文字记载。

  随着王世充和窦建德的相继被擒,真切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的洛阳会战宣告结束。本书之所以将人们习惯称呼的“洛阳之战”改为“洛阳会战”,是因为我觉得用“会战”更为确切。这场数十万人参加的惊天动地的三方大战只有用“会战”一词才能更显出它浩大的声势和磅礴的气势。

  洛阳会战是李世民一生最经典的代表战例,可以作为教案写入战史教科书。这场战役胜利的取得,除了唐军的勇猛顽强,李世民个人的指挥能力、军事水平以及坚韧不拔的意志发挥了很大作用。当然,李渊的后勤保障工作也做得十分到位。在长达十个月的会战时间里,唐军大量人马从未有过粮草之忧,各种战争所需的物资在李渊的亲自安排督办下,通过黄河和渭河水运直达洛阳战场。即使在北方突厥和梁师都侵扰边境期间,东方战场的后勤供给依然保障有力,丝毫没有影响军粮供应。可见 ,一个伟大王朝的建立,必须要有一帮伟大的人物在关键时刻严丝合缝地密切配合,一根独木是撑不起皇宫大厦的。而王世充和窦建德就是独木不成林的牺牲品。这两人要是真心联手,对李唐来说,就是一坚硬的“双截棍”,随便怎么“哼哈”,唐军也奈何不了他们。 轻松幽默侃唐朝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