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轻松幽默侃唐朝

一、永徽之治(1)

轻松幽默侃唐朝 草军书 4870 2021-04-06 02:57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轻松幽默侃唐朝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一、永徽之治

  在说唐三世李治之前,先开门见山地说下本书取名《后来居上》的用意。

  《轻松幽默侃唐朝》系列作品第四部的主要内容是讲述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从皇后到皇帝的人生历程。在古籍文献中,“后”是指皇后,“上”代指皇上。所以,后来居上这个成语非常精练地概括了武则天从皇后到皇上的传奇经历,简直是特意为武则天量身定做的。而更巧的是,即便是按照这个成语的现代意义,也是可以拿来直接形容女皇武则天的:在唐高宗李治的后妃群中,她确是小字辈的后来者,但却后发先至,登上了权力最高峰。

  永徽之治是一个固定的历史词组,说的就是唐高宗李治登基头几年的事。“永徽”是李治在位期间的第一个年号。李治当政期间频繁更换年号,三十四年共使用了十四个年号,在这点上,李治和武则天的爱好高度一致,两人是对名副其实的“年号夫妻”。对平均两年多才换一个年号的李治,他的爱人同志根本不屑一顾,这个女皇换年号跟网友换马甲似的,冷不丁就注册出一个。她临朝称制二十年,一共拥有十七个年号,差不多一年一换,可以毫不夸张地称之为“年号等身”。

  年号的发明者汉武帝刘彻做了五十四年皇帝也只有十一个年号,倘若他看到这对堪称年号大王的夫妻搭档,估计也只能甘拜下风地说:二位弟妹这么多马甲,我都认不出来了!

  不单是古人认不出来,今天的我们同样被这些多如牛毛的年号弄得头大如斗,三十多个年号给现在同学们的历史考试增加了不少难度,给了历史老师出多项选择题的机会,随便掺和进一个错误答案,让你从中把正确的挑出来,你就眼睛发直、头皮发麻、脑袋发炸或者干脆揪着头发,一旁发呆发愣发蒙去吧。

  要是这么说,李叔叔、武阿姨对加重今天的学生课业负担还负有一定责任呢,谁让他们高兴不高兴时都拿年号说事呀。还是李治他爷和他爸好,一个武德、一个贞观,通俗易记,怎么考都是送分!

  李治的爷爷李渊和爸爸李世民的一生都堪称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李爷爷主要在政坛上战斗,李爸爸偏重在疆场上战斗,两人无论从正面侧面看还是平面立体看,都面面生辉、光彩照人。但他们的革命事业接班人李治的表现却差强人意,从他们的肩膀上无奈地滑落下来。他的一生不光辉,也没战斗,战斗的、光辉的都是他的老婆。

  作为一个历史人物,李治留给后世比较固定的形象是软弱、寡断、被老婆捏在掌心随意摆弄等不太中听的词汇。

  客观地说,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作为一个君临天下的皇帝,整体上看,李治的工作是不称职的,政绩是不突出的,对李家江山稳固是起了负面作用的。但如果一分为二地审视李治三十多年的皇帝之路,我们会发现,这位在人们心目中一直缺乏阳刚男人味的唐三世也曾有过魅力四射的光辉岁月,永徽之治就是李治一生当中最经典的执政时光,尽管这段光辉在大唐的天空中短暂得如同倏忽而逝的流星,但流星好歹也是流行过的星,毕竟亮过炫过璀璨过,比起晚唐那些连烟都没冒过的皇帝们,李治也算出彩得多了。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年轻时的李治光荣绽放的花儿时代。

  这个栀子花开香满朝的时代就是永徽之治时代。

  在说永徽之治之前,不得不先说说神奇的“之治”两字。这俩字真是个很神奇的字眼,它们单独写出来毫不起眼,甚至没有意义,但若加在某个皇帝年号后面,立刻就化腐朽为神奇。只要被冠以“某某之治”,就说明这是一个蓬勃向上、充满活力的朝代,譬如西汉的文景之治、隋朝的开皇之治、明朝的仁宣之治。。。。。。。这些“之治”都是让人津津乐道的繁盛之世。有谁听说过“靖康之治’、“崇祯之治”、“咸丰之治”?

  这就是汉字奇妙的组合力量。同样的例子,比如说“死人”这个词,大家一定觉得好霉好讨厌,但若在这两个字的前面加上“迷、笑、想”等字,你是不是会觉得好美好喜欢呢?还有“魔鬼”这个词,胆小的美眉们也一定不想它跟自己有什么关系,但若在魔鬼的后面添上“身材”两字后缀呢?当今中国还有不喜欢这四字组合的美眉吗?

  所以,死人不可怕,魔鬼有时候也挺可爱的。

  如果一定要给“之治”在今天的现实中找一个对应词的话,个人以为,从影响广泛度来看,“门”字是比较契合的。录音门、哈欠门、兽兽门、工地门。。。。。。。现代社会中,每一个“门级事件”都会引起巨大反响。两者惟一的不同点是,“之治”全是正面影响,而“门”则是以反面影响居多,这一点请眼睛雪亮的群众们一定要区别对待,千万别通过门缝把“之治”看扁了。

  李治刚踏进皇帝之门时是一个有思想、有爱心、有纪律的“三有”好皇帝,颇有老爸李世民的明君风范。

  请随作者一起来看看这个“三有”皇帝的第一有---有思想。

  所谓思想,就是所思加所想。明君和昏君虽都有思想,但两者是有明显区别的。明君是既思且想、前思后想,而昏君则是不思不想或者只想不思。昏君由着自己的性子,想到什么就去做什么,从不理智地思考一下自己的想法到底该不该去做。他们只是因为想,所以想;因为做,所以想。至于费脑子的思,一边呆着休眠去吧。

  从李治在六年的永徽之治期间的表现来看,他的执政思想是比较成熟的,在治国过程中思、想并进,以思决定想,以想服从思,效果明显。这一点可以从李治求谏纳谏的工作作风中看出来。

  俗话说: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形象地说,对帝王而言,勇于纳谏就是喝苦药、听逆言,因为所谓的“谏”基本上就是指反对意见,就是和帝王唱对台戏的。所以,如何对待谏官谏言是判定一个帝王是否英明的试金石。可以肯定地说,一个拒谏饰非和一个从谏如流的帝王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的,他们的思想境界、执政水平、政局走向、最后下场以及后人对他们的评价指数都会大相径庭,关于这一点,众多的历史事实已经给出了答案。

  而李治在这方面的答案是非常合格的,他继承了他父亲唐太宗的以谏为纲的可贵思想,使永徽年间像贞观时代一样谏风频吹,为自己有时候发热的头脑敷冰降温。

  一起来看看有思想的李治即位之初对待纳谏的三个小片段。

  永徽元年,也就是登基后的第二年秋天,李治在一次外出打猎消遣的时候中途遇雨。当时社会已经出现了穿在身上遮雨的雨衣,不过,那时候的雨衣还比较原始,是用丝绢浸涂上油脂做成的,挡一挡“沾衣欲湿杏花雨”尚能凑合一用,若是碰上“大雨落幽燕”那样的瓢泼毫雨,这种油绢雨衣根本不顶事,皇帝龙照样淋成落汤鸡。

  湿身的李治很苦恼这种不挡雨的雨衣,便问同行的谏议大夫谷那律:“油衣若为则不漏?”

  这是个不耻下问的好青年,面对自己不知之的问题,他很想知之地问谷大夫,雨衣用什么材料做才能够不漏水呢?只是他拿这个问题问谏议大夫,那就是找抽了。

  谷大夫不是雨具制作方面的专家,但他的回答能让世界上任何一个雨具专家都

  束手无策:“以瓦为之,必不漏。”他告诉皇帝,如果用瓦做成雨衣,保证会滴水不漏。

  这句话的意思大家看出来了吧,明显的正话反说嘛!瓦的确不漏水,但没有人能有本事把它穿到身上,即使以现在的科技发展水平,纵然能将金银铝钢铜铁锡统统以超薄的形式穿到身上,但若想将硬中带脆、非石非土的瓦穿到身上还是没有可能。这就像要把砖头做成袜子,永远没有可操作性。

  李治听出了谷那律的话中之话,知道他对自己扰民费财的玩猎行为表示不满。他没有生气发火和黑脸,而是直接接受了谷大夫的间接进谏,停止了打猎:“上悦,为之罢猎”。

  从“上悦”的字眼可以看到,这个时期的李治是闻谏则喜,对有道理的谏言照纳不误。经过“瓦雨衣事件”之后,李治在六年的永徽之治期间再没有进行过外出打猎。

  永徽二年九月,长安的国家仓库发生了一起翻墙入库盗窃案,而行窃的案犯卢文操竟然是专门负责京城治安巡查的警卫人员。

  这太过分了,监守自盗,知法犯法,搁哪朝哪代,这都是必须严惩的情节严重的犯罪行为。李治觉得这个卢文操太可恶了,“命诛之。”

  既然皇帝都已经在卢文操的名单上划叉了,一般情况下,这个“卢盗盗”是必死无疑了。但因为一个不一般的萧钧的出现,“卢盗盗”被刀下留人。萧钧和谷那律一样,也是个谏议大夫,他明确对皇帝亮出了反对牌,说“文操情实难原,然法不至死。”

  萧钧说卢文操的确有罪,的确不可原宥,但也的确罪不至死。按照唐律,卢文操最多判有期徒刑或者流刑,还没达到砍头的标准。

  在萧钧的进谏下,李治意识到了之自己的“特批”是破坏国家司法的越权行为,不但免去了卢文操的死刑,还对身边的大臣夸奖萧钧:“此真谏议也!”

  接下来的这件事就更能说明李治是个有思想、善于独立思考问题的好皇帝了。

  永徽六年冬,朝廷雇佣了雍州四万多名民工在长安主城之外再增筑一个外城。按说这项防卫和居住功能兼有的工程是必要的。 轻松幽默侃唐朝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