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轻松幽默侃唐朝

十五:李世民的心病(1)

轻松幽默侃唐朝 草军书 4103 2021-04-06 02:57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轻松幽默侃唐朝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可是小船儿能推开波浪,但却推不开尉迟敬德。李渊见到铁塔似的尉迟敬德,惊颤颤地问道:

  “今日乱者谁邪?卿来此何为?”

  尉迟敬德回答:“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陛下不安,遣臣宿卫。”这个回答是《新唐书、尉迟敬德传》原文,紧接其后的还有类似现在“编者按”意味的三个字:“帝意悦。”

  尉迟敬德回答得很切题。李渊给了他两个问号,他也简单明了地将李渊的两个问号一一拽直:一是告诉李渊,你的大儿子和三儿子因为谋反作乱,已被秦王诛杀了;二是安慰李渊,秦王担心有人伤害你,特地派我来担任警卫保护你。从李渊的角度看,这两条消息无一不是噩耗惊雷。和原配窦美眉生的三个儿子一下死了俩,而杀人凶手还是和死者同父同母的亲弟兄。况且,这时候尉迟敬德所说的保护其实就是软禁了,以“外面危险,你别乱跑”为由,将李渊限制在宫内,以便于自己摆布。这跟绑票者为获得赎金而限制“票友”的人身自由没啥区别。其实,李渊跑出去才安全呢,因为只要离开政变中心他就可以以皇帝的命令调集军队前来平叛,而李世民的这种“定点清除”似的小股突击队势力在强大的勤王军队面前,眨眼间就会被消灭。李世民当然知道这一点,所以,他才派有万夫不挡之勇的尉迟敬德前去“保护”自己的皇帝老爸。

  在这种情况下,史籍上的“帝意悦”观点实在让人觉得颇费思量。只要脑子正常,这事发生在谁身上,谁也不大会“意悦”吧?更何况是“悦”历很多的帝王。这三字不大靠谱。

  在寒光闪闪的长矛面前,李渊有点不知所措。他向跟在自己身边的宠臣询问该怎样处置这个重大的突发问题。萧瑀、陈叔达等人这时候都数落李建成的坏、夸起李世民的好来。反正老虎已经死了,可以放心大胆地上去踹几脚,再顺便唱一通“谁不说俺秦王好,依呀嘚儿喂。。。。。”,这个时候,拍下打虎英雄武松的马屁,是件只好不坏的事。

  他们说太子和齐王不但没什么功劳,还因为嫉妒秦王功高望重,屡次策划阴谋、陷害秦王,危害国家。大致意思就是,李建成和李元吉是两个黑心肠的红眼病患者。这帮被李渊喊来的陪审团成员现在自动变成了李世民的说客团成员,他们一致劝说李渊,说既然两大奸恶已经被正义的秦王诛杀,而秦王又功盖宇宙,率土归心,“陛下若处以元良,委之国事,无复事矣!”“元良”即太子之意。李世民想说但还没来得及说的话被这些中老年“团员”们抢先说出来了:如果陛下立秦王为太子,将国家政务交托给他,就天下太平了!

  这么做天下是太平了,但李渊心里就太不平了,他皇帝瘾还没过足呢(这种瘾没人能戒能过足)。但李渊是个明白人,他在李世民缺席旁听的情况下,仍然做了一个很高姿态的表态:“善!此吾之夙心也。”

  然而让权不是当务之急,对李世民来说,尽快让太子和齐王的警卫部队放下武器才是最迫切的,因为玄武门外,双方还在杀成一团。尉迟敬德直接向最高领导李渊提出要求,请皇帝“降手敕,令诸军并受秦王处分。”他要李渊下诏,命令全国各军一律接受秦王的指挥领导。李世民这部下真不是一般般的牛,要官的胃口真大,竟然为自己的上司要求全国三军总司令的职务。此时的李渊一切照准,马上派人出去宣读最新的人事任免决定。这下两宫的警卫们是彻底停手了,自己拼命要杀的人都成自己的总司令了,再打下去性质就变了,赶快向后转,一起闪吧!

  这场发生在玄武门的流血冲突在李渊的诏令下自然平息。事变过程中,李渊是很识时务的,他在自己的最高权力被剥夺的情况下,没有拒绝秦王集团的过分要求,使自己的生命安全得到了充分保障。根据历史经验和当时的情况,尉迟敬德已经杀红了眼,李渊如果拒绝配合,很可能会出现最坏的结果。因为秦王集团的所有参与者都明白,杀了太子是死,扯了龙袍也是死。而李渊如果真的遭遇了不测,唐朝的政局将极有可能发生难以预测的重大变故,因为假如背上弑父杀君的双重罪名,李世民将会因丧失道义立场和大众支持而变得十分被动。同时,由于当时全国统一不足十年,各路被征服的军阀和不少民众还没有对新朝廷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不排除有些人会以“为皇上报仇”为借口,起兵反对朝廷并宣布独立,而一旦有了吃螃蟹者,必定会有其他跟风效仿的野心家和冒险家,如此,刚刚形成的全国大一统局面将面临分崩离析的危险。

  但是,李渊在突然而至的失意面前,没有做无谓的反抗,而是平静地接受现实,交出最高权杖,避免了权力非正常交接给政局带来的恶化和动荡。为其后的贞观盛世的出现打下了重要的基础和伏笔。所以说,唐高祖李渊是一个明君----明智的君王。

  本节的标题是“玄武门政变”,而不是我们一贯很熟悉的“玄武门之变”或“玄武门事变”。本人的观点是,这是一场真真切切的政变。虽然颠覆现政府这个政变的最本质特征没有出现,但自此以后,以前具有绝对权力的唐高祖李渊彻底成了一个摆设,国内一切重大事务的决定权全部转移到李世民手上,李世民成了唐朝廷的实际控制人,父子之间名义上仍是君臣关系,但真实的情形却是“大头儿子、小头爸爸”,李世民已经完全垄断了唐朝中央政权。因此,这就是一场使李渊政治生命戛然而止的政变。

  我爱长安玄武门。于李世民而言,这是一场完美的政治风暴。李世民通过周密的策划、周到的考虑,使这场政变成功软着陆,没有产生对自己的力量造成一丝损害的反坐力。

  但是,风暴尚未结束,余波还在蔓延。。。。。。。

  八、李世民的心病

  李世民取得玄武门政变的全面胜利后,就开始了对李建成和李元吉一门进行斩草除根似的绝杀----将哥哥弟弟一家杀绝。这是一次冷酷到底的屠杀,李建成的五个儿子和李元吉的五个儿子“皆坐诛,仍绝属籍”-----不但被全部处死,而且还在宗室的花名册上除去了他们的名字。就是从今往后,这些人和老李皇家没啥关系了,这和现在单位公开在媒体宣告和某某某解除劳动合同关系意思差不多。在宗族观念盛行的时代,除籍甚至是比死刑更严厉的一种处罚,一个人被除籍的人就相当于没户口的黑户,连个身份证都办不到,还怎么活啊。

  不过,李建成和李元吉家的人都已经被李世民永久“格式化”了,也无所谓什么证不证的了。但李世民这次给自己的十个亲侄子大肆派发死亡证的行为,使他在历史上的正面想象大打折扣。

  明惠帝朱允炆和明成祖朱棣为了皇位打打杀杀了好几年,最后的获胜者朱棣也没有对朱允炆的儿子大开杀戒;而同样作为兄弟,以“斧声烛影”疑似谋害了哥哥赵匡胤的宋太宗赵光义,在主宰天下后反而对自己的弟弟和侄子进行提拔加封。可见,同样是有作为的明主,唐太宗在人伦和人道上都做得十分欠缺。在骨肉相残这码事上,英明的唐二世可以说和秦始皇的那个混蛋儿子秦二世有得一比,作为始皇帝的第十八个儿子,嬴胡亥弄死了太子哥哥嬴扶苏后,又相继残杀了自己的众多兄弟姐妹以及他们的后代。

  虽然嬴胡亥和李世民都是大一统王朝的二世皇帝,但将这两个“权二代”放到一起相提并论,相信很多人还是有些反感和抵触的。因为唐太宗身上文治武功的四射光芒耀眼到能让每一个国人晕眩。但本着不为尊者讳耻,不为贤者讳过的态度实事求是地看,作为一代明君的李世民这次灭绝人伦的屠杀和作为一代昏君的秦二世的杀亲行为如出一辙,本质上没有区别,都是担心失去权力,都是不惜以亲人的血浮载起自己欲望的舟。而这种扭曲的权力价值观是违反人类普遍价值标准的,是一切有良知者最应该谴责和摒弃的。如果权力的更迭总是要骨肉相煎、埋葬亲情,那世界上本应最值得珍惜的人伦之爱将夫复何存、情何以堪?

  尽管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创造出了中国封建历史上顶峰辉煌,但玄武门政变成了他身上永远也抹不掉的污点。自唐以后,历代史学家都对其这一恃权杀戮行为进行了强烈批评。明末大思想家王夫之在他的作品《读通鉴论》中说:“太宗亲执弓以射杀其兄,疾呼以加刃其弟,斯时也,穷凶极惨,而人之心无毫发之存者也。”王夫之认为玄武门政变现场的李世民,已经泯灭了作为人的基本善良之心,这个批评是很尖锐的。清代史学家赵翼在评论这一事件时指出,虽然自秦、汉以来,谋反者族诛之法一直相循,但玄武门政变时,李世民的身份还是秦王,尚未登基为帝,于理于法都不应该对侄子们采取极端手段。所以,尽管后来这个唐朝大帝用尽各种方法想为自己开脱洗刷滥杀的罪名,但在事实面前,后世来者无一相信他的牵强解释。 轻松幽默侃唐朝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