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轻松幽默侃唐朝

五十六:储位风波(1)

轻松幽默侃唐朝 草军书 5244 2021-04-06 02:57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轻松幽默侃唐朝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二十、储位风波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这句话已经被人说得比烂白菜还烂了,我不想再因我的重复而增加大家的耳茧厚度。

  那就换一种说法吧:历史的相似总是惊人!

  李唐第三代的储位之争又要开始了。当年,唐太宗和他的兄弟为争夺太子之位不惜兵戈相向,而今,他的儿子们也以他为榜样,为了将来能君临天下,享受老大的幸福,一奶同胞的兄弟之间同样展开了一场看不见硝烟的厮杀。

  这场跨越两代的厮杀何其相似:都是发生在三个嫡子之间、都是以首任太子失败而告终。

  唐太宗共有十四个儿子,其中和长孙皇后所生的嫡子有三个:李承乾、李泰、李治。

  嫡长子李承乾是皇位的天然第一继承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李承乾都是唐朝最幸福的人,他的前程铺满锦绣。他不需要像他的爷爷那样,靠在暴君手下玩潜伏和向各路军阀卖忽悠使自己做大做强;也不需要像爸爸那样,提着剑在战场上浴血拼杀后又举着刀在家里面大摆豆米、豆萁之争的血色乌龙阵。他出生的时候,李唐甜蜜事业的大幕已经顺利拉开了。

  李承乾很幸运,他八岁那年就被唐太宗立为太子。唐太宗八月登基,十月份就诏告天下,在第一时间确定了自己的接班人。

  唐代老李家的皇帝整体上是比较清醒明白的,三个世纪的李唐政权中,太子之位基本上没有出现因长时间悬而未决而引起政局感冒发烧打喷嚏的不良状况。

  可以说,唐代是一个不空缺太子之位但却常空缺皇后之位的朝代。这个朝代的两大王牌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和唐玄宗李隆基丧偶后,都没有再另立皇后。不过这俩李家的牛皇帝之所以到死也没有再立六宫之主,是有苦衷的。非不为也,实不能也。不是他们不想立皇后,而是他们不能立或不敢立。

  长孙皇后死后,唐太宗一度想立自己特别宠爱的杨妃为皇后。可这个杨妃曾经是唐太宗弟弟李元吉的妃子,玄武门政变时,李世民杀死了弟弟,却留下了弟弟的老婆。这种纳娶弟媳的行为显然是有违儒家提倡的伦理纲常。在魏征的极力反对下,唐太宗最终没敢将自己的内心想法变成现实。

  他的重孙子李隆基在强娶了儿媳杨玉环为妻后,同样迫于曾经的名分问题,也不敢公然册立“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杨美眉为皇后,虽然杨玉环被封到了最高的贵妃级别,虽然享受的是皇后待遇,但她始终只是杨贵妃,而没有成为杨皇后。

  唐朝的宫闱生活就是这么乱糟糟的一团麻,漂亮的美女就像麻绳拧成的花,拥有最高权力的帝王可以随手随心无限制地采摘那些亮丽的“麻花”,哪怕她是自己的庶母、哪怕她是自己的弟媳和儿媳,这种不问身份,只顾欲望的无原则乱伦正是这个伟大朝代被后人称为“脏唐”的“杯具”根源所在。

  如果让张爱玲写唐朝,她一定会说,唐朝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

  面对盛世雄唐,我们不能不承认这件袍服的确华美,但我们同样也得承认,袍子上的虱子似乎都练过,个挺大的。

  太子李承乾最终的命运连虱子都不如,他连趴在袍服上的机会都没有,在不声不响中沉默地死去。

  让我们潜入历史,在探寻中了解李承乾那上天入地的短暂一生。

  李承乾出生于武德二年:“生承乾殿,即以命之”。他的爷爷李渊因为其在承乾殿出生,便将他取名为李承乾。

  这种以出生时间、地点即兴命名法由于方便快捷、不教就会,从古至今,在中国都一直很有市场。李湘、姚晨、王沪生、蔡国庆。。。。。叫这类名字的估计都是类似手法。

  十岁之前的李承乾形象是十分正面的。两唐书上记载的评语是清一色的“小红花”:“特敏惠,帝爱之”、“ 性聪敏,太宗甚爱之。”

  一个聪明伶俐且很讨唐太宗喜欢的好娃娃。

  贞观九年,当爷爷李渊驾崩时,李承乾的年纪已经跟现在的高二学生一般大小了。这期间,唐太宗由于服丧守孝,便将一般政务交给太子裁决,以培养锻炼他处理国事的能力。

  这一次当实习皇帝,李承乾得了朵“大红花”,《旧唐书》夸他“庶政皆令听断,颇识大体”。

  见将来的衣钵传人如此能力非凡,唐太宗高兴地对儿子表现出了你办事,我放心的态度:“后每行幸,则令监国。”从此以后,他出差打猎泡温泉不用牵挂京城了,一切事情都可以交给太子打理。

  如果一直就这样下去,也就没有什么储位风波了。等到唐太宗有朝一日去世后,李承乾子继父业,在龙椅上翘着二郎腿接见臣下也没人管得着他。

  然而,在这个日夜不停运动的地球上,没有什么事情是永远禁止不变的。

  很多人都说,越长大,越孤单。但这句话不适应于大唐第三任太子李承乾同学,这位太子爷是:越长大,越堕落。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唐朝聪明的少年以蹦极的速度笔直坠向堕落的泥潭。

  他的堕落从他的双面伪装开始。

  李承乾的双面伪装功夫虽然比不上“伪装王”前辈隋炀帝杨广,但他的藏恶不露、心口不一的手法同样纯熟老到,一度蒙骗了很多人的眼光。

  聪明的李承乾把聪明用错了地方。青春年少的太子在父皇和大臣面前大玩变脸术,一张脸在外人看见和看不见的时候完全不同。

  贪恋声色、奢靡无度的太子在公开场合把自己最真实的本性藏得严严实实,原因很简单:“惧太宗知之,不敢见其迹”。所以,在有太子出现的公开场合,李承乾中规中矩,彬彬有礼。每次上朝时,他都在朝堂上“常论忠孝,或至于涕泣”。

  这孩子好像是水做的,经常说着说着就泪流满面。如果他不是沙眼的话,那么老李家就又出了一个表演天才。他的哭和亲情爱情以及国仇家恨统统无关,他的想哭就哭是纯粹表演给别人看的。

  说实话,这种能遥控泪腺的本事本人是相当佩服的,换成我,不偷走我家两亩地的土豆、花生,打死我也无法无缘无故让我流下眼泪。

  在众多朝廷大臣面前进行完虚假表演以后,李承乾“退归宫中,则与群小相亵狎。”

  这位经常搞内外有别一套的皇太子还有一套阻止别人对自己进行批评、进谏的绝招。

  东宫官员中,有专门监督提醒太子言行的谏官,他们只要发现太子有不符合身份的不良行为,便会立即进谏提醒。这个本来是谏官唱主角的事情,却被李承乾完全利用,成了他又一个表演大课堂。

  要说这半大小子真挺聪明的,连坏都坏得机灵,坏得相当有技术含量。要是他把这股聪明劲用到正道上,老李家再出个明君不是难事,但遗憾的是他跑偏了。

  每次他干了不应该干的坏事后,总有出来进谏者。但这些人没有一个能进谏成功的,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机会在太子面前把自己想要说的话说出来。

  并不是他们不想说或不敢说,而是他们心里想说的话,太子提前替他们说了。

  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坏坏的小子是怎么应付那些想给他提合理化建议的谏官们的:“宫臣或欲进谏者,承乾必先揣其情,便危坐敛容,引咎自责。”

  这句话简单说就是六个字:化被动为主动。

  谏官刚一进门,李承乾就知道他们将要批评自己的内容,所以一见到这些人时,还没等他们张嘴,正襟危坐、满脸懊恼之色的李承乾就态度诚恳地当着谏官面进行自我批评:对不起,我昨天不该死盯着美女、前天不该醉酒闹事,上个星期偷拆部下信件行为侵犯了别人的隐私。。。。。。。说完了敏感话题后再为自己“饰非辩给”一番:看美女是想提高审美能力、喝醉酒是因为酒是假酒,至于拆信,那纯粹是误会一场,把别人的情书错看成自家的水电催费通知单了。。。。。。。

  在太子忙不迭的解释和承认错误面前,原本想厉言进谏的官员傻掉了,他们在太子貌似诚意十足的自我检讨和不停施礼中,不但不好意思再说什么,反而对太子“拜答不暇”。

  这就跟一个债主捏着一把欠条气冲冲地去欠钱不还的老赖家讨债,结果看到老赖刻意布置出来的连老鼠都饿得倒毙在搬家路上的破败贫穷景象后,心一软又借给了老赖一沓钞票的情形类似,吃亏在了对方太有心机太有准备太会表演上了。

  李承乾费尽心机的隐藏和表演在初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人人以为贤而莫之察。”这样的太子,大家都竖大拇指。

  然而,这一切都只是暂时的,他迟早会被人由竖大拇指改为竖中指。因为,伪装盖不住事实。盖子,总会有揭开的一天。

  为了让别人对大儿子永远竖大拇指,唐太宗刻意从多方面培养李承乾,他将朝廷中的饱学之士和品德高尚的威望名臣都请去当太子的老师,以便于太子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学到更多知识和学习如何做人。担任李承乾老师的都是名动当时的鸿儒:魏征、房玄龄、于志宁、李百药、孔颖达、、、、、、这些人都是当时有名的“知道分子”,是唐朝“天王”阵容的豪华班底,中国的《二十五史》,有好几部都出自李承乾的老师之手。

  但光有好老师不一定就能教出好学生。李承乾的教育失败案例告诉我们,内因比外因重要得太多了,所以现在社会上那些花巨款想方设法给子女上名校、找名师的家长们应该懂得,与其大把砸钱给别人,不如大力提高子女的自身素质。 轻松幽默侃唐朝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