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轻松幽默侃唐朝

三十六:马踏半岛(3)

轻松幽默侃唐朝 草军书 4760 2021-04-06 02:57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轻松幽默侃唐朝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这位中华历史上大败日本军的第一人果然不是凡人,在人家叔侄俩关系还好得一塌糊涂的时候就看出了他们将来会吵得一塌糊涂。

  果如所言。两个扶余氏真干起来了。叔叔扶余福信想杀掉侄子自己做国王,便假称自己生病,“欲俟丰问疾而杀之”,他打算等扶余丰来探望慰问自己的时候将其斩杀。

  古代朝鲜人玩装病的技巧太差了,跟咱们老祖宗没法比,咱老祖宗装起病来,那真叫一个绝。不但能逼真到将前来病房探望的没病的朋友伤心出病来,还能把到病房打听病情的对手高兴出病来。

  扶余福信不行,他一开始装,侄子就知道他在钓鱼,于是便将计就计,带着一帮亲信以探病为名将叔叔杀死在病床上。

  这恐怕是史上最倒霉的一个装病者,好好的一个人,偏要装病,装病也别装躺在CIU重症病房里一动不能动的那种呀,装武疯子多好呢,拎把刀直接把国王砍了,还能免于刑事处罚。

  扶余丰除掉叔叔后,立即向高丽和日本请求军事支援。

  日本早就有染指朝鲜半岛的心思,接到扶余丰的鸡毛信后,在前期已经有军队援助百济的情况下,再次派出四百多艘战船急赴百济参战。

  扶余福信被杀后,唐军决定对百济军发起总攻,因为当时李治又命令将军孙仁师率领一队援军和大量给养乘船到达泗沘城。于是,刘仁愿、刘仁轨、孙仁师这“三仁”唐将决定集中兵力,从水、陆两个方向攻打扶余丰所在的周留城。

  三人的具体分工是刘仁愿和孙仁师从陆上进攻,刘仁轨率领唐、新水军战舰沿熊津江逆流而上,和陆军部队在周留城下会合后对城池发起夹击。

  一次对东北亚地区历史影响深远的偶遇出现了!

  当刘仁轨带着一百七十艘战舰和一万多名唐、新联军到达熊津江支流白江口时,与日本水军猝然相遇。

  这是公元663年八月二十七日,一个值得中国人永远记住的日子。

  日本军见到唐军后,立刻不知高低地发起了冲锋,但很快就吃了大亏。因为当时日本的造船技术很落后,驾驶的舰船跟他们的身高一样,十分低矮。而唐军战舰则高大结实,士兵在舰船上居高临下地朝日军刺戳、放箭,轻松得就跟平时上军事训练课时练习刺杀、射击一样,日军死伤惨重。

  这场水战持续了十余天,日军虽然在人数和战舰上占有绝对优势,但由于舰船和武器装备以及战术思想落后,被唐军暴揍得晕头转向、全军覆没。

  据日本史书记载,战斗的最后一天,日舰指挥官竟愚蠢地命令所有舰船毫无章法、不顾一切地向船坚器利的唐军冲锋,结果被刘仁轨指挥战舰将日舰像包饺子似的团团围在中间。

  被唐军包在中间的日舰完全失去了抵抗能力,他们想跑----跑不出去;他们想打----够不着高大的唐舰。而在将日舰困成瓮中之鳖后,刘仁轨下令火攻。无数支带着火苗的利箭不停地射向挤在一起的日舰,烈火熊熊之中,日军士兵烧死的、跳海淹死的、被唐军杀死的,不计其数。那场面,整个一赤壁大战再现。

  《旧唐书、刘仁轨传》形容这次火烧日舰情景是“烟焰涨天,海水皆赤。”日军士兵的鲜血染红了江面,几万远道而来的日军死的死、伤的伤、降的降,顷刻间灰飞烟灭。

  这一仗打完了,百济也就跟着完了。扶余丰见这么多援军被唐军一次性消灭,知道大势已去的他跑到高丽过流亡生活去了。至此,立国六百八十年的老字号国家----百济正式灭亡。

  这场大战日本和中国史籍都有记载,双方口径一致,但日本对这一战的文字记载反而比中国详细,中国许多权威史籍上关于此战的描写都只有寥寥二、三十个字。原因很简单,因为中国古代从来没把这个岛国放在眼里,觉得打败他们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根本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大写特写的。那不屑劲就跟今天咱们的海军在亚丁湾和海盗过招似的,打赢了不叫新闻,打不赢才叫新闻。

  事实的确如此。

  在中日两千年的交往史中,前一千九百年都是中国遥遥领先,只是在清末才开始落后于日本。

  根据《后汉书》记载,中日交往可追溯到东汉光武帝时期的公元57年:“东夷倭奴国王遣使奉献。”这里的“倭奴国”指的就是日本。见日本使者大老远地漂洋过海跑来送礼套近乎,光武帝刘秀便给这个东夷岛国赐了一个 “倭国”之名,还用黄金雕刻了一枚“汉倭奴国王”印赏给倭国国王。这枚金印于1784年在日本出土,现在成了日本的国宝级文物。

  在白江口之战那会,日本国名还是叫“倭国”的,不久之后,日本天皇觉得这个名字很不雅才将国名改换成日本两字。这名字也确实不大好听,我怀疑是刘秀大哥以开玩笑的口吻来取这个名字的:既然你们国家的人个子都那么矮,那就人如其名,叫倭国吧!

  倭国的民众个子虽然矮,但在有段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有点夜郎自大、搞不清自己其实是个小矮人,错误地认为自己很高很大。在和隋朝互通使节时,当时他们写给隋炀帝杨广的国书称呼竟是“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而在那个时期,所有和隋朝有交往的国家在强悍的大隋面前,都谦卑地自称自己为臣属国家,只有倭国例外,可见其狂妄程度。增兵朝鲜半岛行动就是延续了这一盲目狂妄思想,由于没有和唐朝进行过军事、经济和政治交流,他们在心里很主观地认为唐朝没什么了不起,可以战胜。

  白江口之战是唐朝给中古时代日本的一记响亮耳光,这一巴掌把日本人甩得心惊肉跳,也把他们从自大自傲的无知状态打醒,从此,他们看到了自己和大唐之间存在的天文距离似的的差距,于是开始改变态度,对唐朝弯腰低头,以唐朝为师,不断从国内选派大量遣唐使到中国留学,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和政治制度等一切能帮助他们发展的东西。

  自唐代以后的一千多年里,日本一直保持着极度虔诚“崇洋”心理-----对中国元素崇拜不已。他们简直就是中国各朝在大海之东的微缩版,一切都照搬中国模式:政府机构叫省、法定文字是汉字、学生通行课本是《五经正义》、还有端午、七夕、重阳、春节、、、、、一切中国有的,日本都有,连天皇年号都仿照中国。如明治天皇的“明治”就典出于《易经》:“圣人面南而听天下,向明而治。”而那个发动侵华战争的昭和天皇的年号“昭和”两字则来自《尚书》中“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一语;目前仍然在位的天皇“平成”年号同样是从《尚书》中“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洽,万世永赖”中抠出来的吉祥文字。

  还有现在在日本影响力很大的报纸《朝日新闻》大家听说过吧?这份报纸的报头“朝日新闻”四个字就是唐朝大书法家欧阳询的手笔。

  不要不相信,这真的是真的。当时的创刊者因仰慕中国文化,便从欧阳询书写的《大唐宗圣观记》碑文中挑出了“朝”、“日”、“闻”三个字,由于整篇碑文中没有“新”字,他们便将“親”字和“析”字各自去掉偏旁组合而成一个“新”字。

  日本人在近现代曾侵我土地、屠我同胞,而且至今仍在这个大是大非问题上歪曲事实、不真心反省认罪,但在学习继承中国文化方面态度还是相当正面的,他们的主流意识没有否认中国文化是日本文化的母体这个基本事实,对现在自己民族文化中的许多中国因素并没有刻意回避和排斥,仅就文化而言,这种态度是值得赞赏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日本政府还特意按照1:1的比例复制了一艘“遣唐使船”从日本航行到了上海参与世博会庆祝活动。如果大家想看看十几个世纪前的日本人是坐着什么样的船到长安留学访问的,可以在网上搜一下相关新闻图片。看到日本船就等于是看到唐朝船了,因为日本的造船技术也是师从中国的。

  日本著名的汉学家内藤湖南曾经就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重要影响打过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日本民族未与中国文化接触以前是一锅豆浆,中国文化就像碱水一样,日本民族和中国文化一接触就成了豆腐。”

  日本人吃豆腐的时候还能想到豆腐是中国人的发明,不像韩国,明明一生下来身上就到处带着大中华胎记,却宁愿拿刀把身上那些密得跟菠萝眼般的胎记一一剜去,把自己变成满身是孔的“菠萝人”也不承认自己曾经有过胎记。

  白江口之战是中国和日本发生的第一次战争,这次惨败让日本对中国乖巧了将近千年。此役过后,日本势力彻底退出了朝鲜半岛,再未敢涉足半岛地区事务,直到九百多年后的1592年,日本野心家丰臣秀吉才第二次率兵攻占朝鲜,但那一次同样被救援朝鲜的明军打得夹着尾巴逃回。

  看到日军在对阵中国的多次重大战役中都以惨败收场,我们尤其痛惜发生在一百年前的那场中日甲午海战。在同一个黄海海面上,中国海军一千多年里屡次痛击日军的辉煌战绩,却因为清政府几十年的无能而一次性消失殆尽!

  这值得我们警醒,特别是对于今天的人们。

  收拾了百济后,唐廷的目光并没有移开朝鲜半岛,而是继续在寻找机会打掉在半岛地区最不安分的高丽。

  机会很快就来了。 轻松幽默侃唐朝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