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轻松幽默侃唐朝

二十四:生命不息,杀亲不止(1)

轻松幽默侃唐朝 草军书 4970 2021-04-06 02:57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轻松幽默侃唐朝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这也太荒唐了点,就像现在有个人到法院对法官说你入室盗窃,偷走了他家两吨黄金。然后法官也不调查那个人家里是否真有那么多黄金,也不把你找来问下,你是喊来许多蚂蚁一块一块搬走那么多金条的呢,还是直接开来辆拖拉机一次性拖走的呢?反正法官什么调查取证工作也没做,直接判你退赃、坐牢。

  李治流放长孙无忌就是这么干的。不过这仅是打个比方而已哦,请法官大人千万千万不要对号入座,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官怎么可能干得出渺小的封建社会帝王那样的荒唐事呢,是吧?

  后世史家对李治这种偏听偏信的做法都表示了惊讶和不满。针对许敬宗的这种奉命陷害,《资治通鉴》中的文字表述是“上以为然,竟不引问无忌”;

  《旧唐书》上说的更直接:“帝竟不亲问无忌谋反所由,惟听敬宗诬构之说。”

  两个“竟”字就足能表达出史家的观点倾向了。

  长孙无忌在黔州呆了三个月后,厄运再一次到来,在武则天的授意下,朝廷对长孙无忌谋反案进行重审。

  不必对这件压根就没审过的案子又弄出个“重审”感到惊奇,“重审”的目的只有一个:上次没把他审死,这次一定要把他审进棺材。

  没什么好审的,许敬宗派团队成员袁公瑜赶赴黔州去结果长孙无忌。袁公瑜“至则逼无忌令自缢”。

  像谢佑逼李明一样,袁公瑜强逼长孙无忌自杀。根据《新唐书、长孙无忌传》中出现的“暴讯”字眼,长孙无忌死前应当受到过袁公瑜残酷的折磨拷打,在生不如死以及自感活命无望的情境之下上吊而死。

  长孙无忌谋反一案,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栽赃陷害,他不可能有谋反之心,也没有什么过分的炫权霸道、败坏朝纲的恶行,他的历史形象是很正面的。李治这孩子,完全是娶了媳妇忘了舅。如果没有舅舅的支持,就不可能有李治的一切。单就这件事而言,李治是一个白眼狼,面对一路陪伴、呵护自己的舅舅,他不但没有没有反哺,而且还反咬一口,何其狠哉,何其悲哉!

  大家还记得本书第三部中那个被长孙无忌以谋反罪处死的吴王李恪吧?长孙无忌的死因和李恪一模一样。这真的是世事轮回,玄秘莫测。当然,这只是偶然巧合而已,如果把这两件事理解为因果相报,那就是无稽之谈了。不过,长孙无忌之死可以提醒我们:害人之心不可有。

  希望这句话能成为每个人的处世座右铭。

  遥想长孙无忌死前,一定是悲怆满怀。自己一生追随英明的唐太宗纵横天下,也能称得上是英雄一世,想不到竟让一帮蝇营狗苟的小人百般侮辱;他一定还会心痛不已,为什么自己一手带大、一生力挺的外甥会如此绝情地要将他这个忠心耿耿的亲舅舅置于死地?

  说实话,和古今往来很多史学家一样,我也不大明白。

  也许最简单、简明的解释就是那句俗语:伴君如伴虎。

  皇帝就是老虎,你永远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发怒,永远不知道他为什么原因发怒。可是拿老虎来形容李治似乎又太过抬举了他。他根本不是老虎,充其量只能算只猫。他的老婆武则天才是真正的老虎,如果一定要说李治也是老虎,那他也是一只怕老婆的老虎,因为他的老婆姓武,一个老虎最害怕的姓氏。

  在长孙无忌谋反一案中,武则天又大搞株连,将褚遂良、韩瑗等反武派大臣悉数牵扯进来,诬告他们是一个谋反共同体。于是李治又下了一道恶狠狠的诏书,追夺已经死去的褚遂良生前的一切职务封号,同时下令将贬谪到外地的韩瑗就地斩首。

  韩瑗很幸运,在斩首诏书到达时,他已经因病死亡了。相比血腥的砍头,得病而死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这绝非作者不轻不重地胡乱调侃,而是确有实例为证的。萧淑妃的儿子许王李素节在被押解到洛阳斩首的路上遇到一支送葬队伍时,这位四十三岁的亲王就曾对那些哭丧的人群感叹道:“病死何可得,而须哭哉?”

  一个身体健康、正值壮年的当朝天子的儿子竟然羡慕别人因病而死,他的那个皇帝爸爸不是猫又是什么呢?

  不过这只猫在老婆面前很温顺,对臣下还是有点野猫的凶狠的。

  褚遂良因谏阻武则天立后被贬出长安一年多后,韩瑗曾向李治上疏,为褚遂良求情,希望皇上看在褚遂良是忠心为国的元老之臣份上,赦免褚遂良之罪,将他召回京城。

  韩瑗和李治之间的这段关于褚遂良的对话发生在永徽之后的显庆年间,细析两人之间的对话,我们会发现,此时唐高宗李治的思想已经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语气中透露出对谏言谏臣的不耐烦之情,和登基初期闻谏则喜的思想渐行渐远。

  当时韩瑗对李治说,褚遂良因冒犯陛下被降职法办已历经寒暑,他并没犯什么大罪,这么长时间的惩罚也差不多了,应该尽快把他召回朝廷。

  但李治并不赞同韩瑗的观点,他很不快活地反驳韩瑗说,褚遂良“悖戾好犯上,故以此责之,卿何言之深也!”

  想想永徽之初,情况完全变了。那时候,臣下在他打猎的时候臭他可以把瓦当雨衣穿,他也不生气,而现在,都过去那么长时间了,他还在为一个正直老臣的秉直进谏而耿耿于怀,而且还把标准的进谏行为理解为犯上作乱,和领导对着干。

  从这个时候起,贞观以来形成的大臣谏谏不休、皇帝从谏如流的黄金时代已经宣告结束,而此时,离李世民大帝去世才刚刚过去了短短的六年。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世民在天上,李治在人间。繁盛的贞观时代恰似点点落花,用它的灿烂艳红装饰着的李治的流水,只是这汪流水并没有让落花过多停留,而是带着这抹日渐碾转沦落的残红漂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长孙无忌、褚遂良以及韩瑗三人的死亡,对唐初的朝政产生了极坏影响,

  三位元老重臣的殒命成为高宗朝政治风气的标志性分水岭事件。

  所有人都看出来了,可以和天斗,可以和地斗,可以回家和自己的老婆斗,但千万不要跟皇帝的老婆武则天斗,与地天斗也许会其乐无穷,但若与则天斗,那就是跟斧子斗,结果会其惨无比。

  武则天的姓就是好,在外面搞阶级斗争时,她叫武斗;在家里对付老公时,她叫武松,大臣、老公,她都能轻松搞定。

  谁不怕自己的骨头成为武则天的磨刀石啊,在寒光闪闪的斧子面前,万马齐喑的局面出现了,所有的大臣都自愿当起了装聋作哑的政治残疾人,不再对朝廷事务提出进谏。一切都是皇帝英明皇后神武、热烈拥护一致通过,反对的声音、不同的意见至此灭绝。这种领导怎么办怎么好、怎么说怎么对的可悲状况一直持续了很久,史籍对此情况的描述是:“自褚遂良、韩瑗之死,中外以言为讳,无敢逆意直谏,几二十年。”

  直到公元682年,监察御史李善感对李治不顾国内经济恶化、军事紧张和长安、洛阳“两京间死者相枕于路,人相食“的惨状,大搞四处封禅、营造宫殿等劳民伤财行为提出批评时,这种可悲的“言塞湖”情况才发生改变。所以对李善感的这次久违的进谏,历史上评价很高,谓之“凤鸣朝阳”。

  这时候离长孙无忌、褚遂良之死已经二十多年过去了。

  而那时候,大臣之所以敢再进谏,并非因为李治思想进步了,而是因为有个思想开明的武则天。当时,朝政已经完全被武则天掌控,大臣进谏,名义是给皇帝李治进谏,其实多半是说给武则天听的,因为其时大唐朝真正当家作主的已不是皇帝李治,而是不是皇帝的皇后武则天。

  这同样很耐人寻味,武则天在初期总是怂恿李治杀死那些进谏的大臣,而当她自己建立大周政权成为皇帝时,却提倡大家积极进谏。这种前后不一的行为明显显示出武女士的精明和聪明,所以,李治一生都被她捏在掌心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六、生命不息,杀亲不止

  如果给武则天取个“杀人狂”的外号,一点也不过分,她一生杀人如麻,难以计数。在《新唐书、则天皇后本纪》中,“杀某某”、“杀某某某”的记录满目皆是。

  据林语堂先生统计,武则天执政前后,一共杀死了九十多名皇室成员以及王公大臣。这个死亡数字只是直接死于她手的数字,如果算上灭族以及其它各种间接死于其手的人员,你就是把国家统计局里那些最善于统计住房价格平稳、通胀指数下降的精算师们派去统计,也无法有精确的答案,也许用一个成语来形容最合适:不计其数。

  历史上,为了权位,杀死不计其数反对者或竞争对手的帝王其实也是不计其数的。相当于极致诱惑的皇位而言,鲜血汇流成河和尸体堆积如山并不算是多么新鲜的事情。但像唐代女皇武则天那样,杀起自己的亲人来眼不眨、心不跳的帝王却算得上是鲜见的。为了权力,武则天从不讲究血缘亲情,儿子、女儿、孙子、外甥女。。。。。。无论是谁,只要她觉得这个人对自己的权力有丁点威胁,她绝不手软,统统想方设法处死。

  我们都听说过“虎毒不食子”这句话,即使是以捕杀为惟一生存手段的兽类,它们也有自己的亲情世界,就是宁肯饿死也不会对自己的亲骨肉下口。可是,武则天却残忍地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好几个子女。 轻松幽默侃唐朝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