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轻松幽默侃唐朝

四十五:功得圆满(2)

轻松幽默侃唐朝 草军书 5058 2021-04-06 02:57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轻松幽默侃唐朝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名单公示后,唐太宗鼓励功臣们各抒己见:“朕叙卿等勋赏或未当,宜各自言。”大家如果觉得评判奖励结果不公、不妥,可直接当堂发表意见、举报争辩。

  看到房玄龄、杜如晦这两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竟然功居第一,当然有人不服。

  唐太宗的叔父淮安王李神通就觉得特别委屈。他对皇帝侄儿愤愤不平地说,我是最先在关西响应起兵的老臣,而“房玄龄、杜如晦等专弄刀笔,功居臣上,臣窃不服。”

  李神通的观点其实代表了大部分“纷纭不已”的争功诸将,他们也都在心里打鼓:我们这些拎着刀在血火纷飞的战场上拼命格杀的武将,咋还比不过拿着笔坐在冬暖夏凉的指挥部里写写画画的房、杜两人呢?

  虽然唐太宗叫大家知无不言,但这种往自己脸上贴金的事情,一时谁都不好意思带头站出来。总不能面不改色心不跳地对皇帝说“我曾经一个人孤胆英雄,深入敌后缴获了若干挺‘歪把子’、俺曾经好几次奋不顾身,立马横枪挽救了领导宝贵的生命”吧。李神通这时候敢说,倒不是因为他皮厚,而是因为他正宗的李姓郡王身份和他的不自量力。若说有资格对这个排名不服的人,怎么排也轮不到李神通。老李的本家方面,那个平灭萧铣、击败辅公祏的河间郡王李孝恭都没作声,你李神通急个什么呀!还有非正宗本家的外臣李靖、李世勣这些战功赫赫的牛人也都闭着嘴巴没说话呢。可见这个李神通不但打仗不行,思考问题也同样不行。

  李神通这次讨了个没趣,他被堂侄子好一顿数落。唐太宗说,叔父虽然很早就举旗起兵,但那是为了躲开官府抓捕的避祸行为。言下之意就是,你那革命行为只是被动逃祸,缺乏主观能动性。

  这话说得似乎过于尖酸了,李神通是因为堂哥李渊起兵受到牵连的,要不是神通大叔跑得利索,恐怕早就成“神仙”了。造反之前也不给堂弟拍封电报、发个“伊妹儿”,让亲戚们先出来避避风头,这事应该批评数落的是李世民他爸李渊才对。

  不过,唐太宗批评李神通的战绩却一点也没冤枉他:“窦建德吞噬山东,叔父全军覆没;刘黑闼再合余烬,叔父望风奔北。”

  这句话跟对联似的,读起来还挺琅琅上口。可李神通的战斗业绩确实让人有点不好意思开口,一生没有取得过哪怕是一场稍微像样点的胜绩。窦建德和刘黑闼就不提了,这两人都是很能打的高手,神通并不广大的李神通干不过他们,并不让人感觉到意外,但连宇文化及那个草包级的煞将,李神通都没能把他撂倒,这就不能怪他的侄儿皇帝奚落他了。

  唐太宗回敬争功的叔父这段话的大致意思也可以概括为琅琅上口的十个字:起兵为避祸、打仗尽添乱。

  但叔父毕竟是叔父,他是李家的血亲郡王呢!唐太宗在数说了叔父一番后,又转而安慰他说,叔父乃“国之至亲,朕诚无所爱,但不可以私恩滥与勋臣同赏耳!”

  这皇帝真会说话,比岳父长孙晟还厉害,长孙晟只是一箭双雕,而唐太宗这句话却是一箭三雕。既安慰了叔父、又突出了勋臣,末了还顺带着给自己做了个大公无私的植入式广告。

  此话一出,效果立竿见影,刚才还在朝堂上对自己的排名叽叽喳喳的功臣们,都心悦诚服地说:“陛下至公,虽淮安王尚无所私,吾侪何敢不安其分。”

  没啥说的啦,他大叔都没搞特殊化,我们这帮人还有什么理由在这里龇牙咧嘴呢!

  面对武将对文臣房玄龄名列功劳簿之首很不服气这件事,唐太宗采取的是“榜样示范工作法”------我们老李家的亲戚不服都不行,其他人就别不服了,只是这种方法让作为榜样的李神通郡王成了“药渣”。

  其实这事还有另外一种比较完美的处理方法,一直喜欢读史的唐太宗只要给臣下上一堂历史课就行了,因为“诸将争功”的场面在西汉初年就发生过,当时的情景、情况、情节和唐初发生的功臣排名事件几乎是完全相同。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刘邦是怎么处理这个问题的。

  汉高祖刘邦在登上皇位后大封众臣时,以萧何功居第一。

  这个决定让武将们觉得极不公平,他们认为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功劳根本无法与他们无数次的冲锋陷阵相提并论,并就这个决定对刘邦发出了强力质询:“不战,顾居臣等上,何也?”

  所有人都对这个名字叫做“何”的人发出了“何也”的疑问。他们比小沈阳还纳闷:为什么呢?为什么天天打仗的还没有从未打过仗的人的功劳大呢?

  为了平息大家的争论,也为了证明自己封赏得当,没什么文化的刘邦这次却给臣下打了一个很有文化的比方。他首先问那些脸都气歪了的自以为功劳很大的将臣们:

  “诸君知猎乎?”

  这不废话吗,打猎的升级版本不就是打仗吗?2.0版的那是打老虎野猪兔子麋鹿,3.0版的才是战场打人杀人呢。于是大家都回答说:

  “知之。”

  刘邦又问:“知猎狗乎?”

  这还是废话呀。大伙虽然天天骑马没骑过猎狗,但谁都知道,猎狗再怎么牛也还是狗,不可能牛到变成人人喜欢的“狗不理”。他们不知道皇帝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只得茫然再答:

  “知之。”

  个个都回答“知之”就好办了,要是他们个个说“不知”,刘邦还头昏呢,后面的经典之言就没法得见天日了。

  刘老师紧接着给这群“知之”的将臣们讲了个他们都不知的深刻道理。

  刘邦说,其实你们就是一群狗!

  不要误会,这不是在骂人,而是在夸人。

  刘邦说,打猎的时候,奋勇向前追逐野兽的正是猎狗。你们这些人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个个都是对朝廷有功的功狗!

  也许当时有人听到这话心里暗暗高兴了。但是,此时高兴还早了一点,刘邦的话只说了半截。他话锋一转进入了正题,说虽然狗能追逐猎物,但如果没人指示猎狗,猎物藏在什么地方并在最恰当的时机放开系狗绳,那么猎狗就会找不到捕捉目标或者错过捕捉时机,而萧何就是那个“发纵指示”,给猎狗下达口令并放开系狗绳的功人。

  刘邦年轻的时候虽然经常赊账喝酒,但脑子一点没喝坏,精得很,这个功狗和功人的比喻虽不经听但却经典。仔细一想,还真是那么回事,怪不得后来刘备那么真心实意地对诸葛亮三请四邀,原来他也是缺人不缺“狗”。

  同样是搞定七嘴八舌的臣下,两位帝王的方法不尽相同但却异途同归,没有人再一哭二闹三上吊地表示自己心不服口不服。可见乱世中能当上皇帝的人,都有着不同凡响的过人之处。只是,被多疑狭隘的汉高祖刘邦称为功狗的那些人,很多人的命运真的像一条狗一样,被随意屠宰至死。

  和汉高祖刘邦不同,唐太宗李世民对功臣们的奖励却双管齐下,不但在物质上给予关照,还在精神层面上让功臣们感觉荣耀无比。

  贞观十七年,魏征去世的第二个月,为了表彰当年那些随他出生入死的功臣们,唐太宗布置给宫廷画师阎立本一项作业,命他在太极宫内的凌烟阁上画出二十四名为朝廷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功臣图像,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凌烟阁功臣二十四人图》。

  这二十四个人虽然不会说普通话,但却个个都不是普通人,所以一定要将他们的尊姓大名列举出来: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征、房玄龄、高士廉、尉迟敬德、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谨、程知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世勣、秦叔宝。

  这二十四个人凑在一起,绝不是“萝卜开会”,而是确确实实的群英荟萃,哪一个都是文能定国、武能安邦的厉害角色。这是一支二十四人组成的大唐“梦之队”,这样的“梦之队”联军,在人数对等的情况下,可以将当时世界上任何一支敢与之较量的军队打成梦游状态。可以肯定地说,没有这些二十四个人,就没有大唐江山、没有李世民的帝位。所以,这二十四双手真真切切地左右了中国古代历史巨轮的航向!

  现在我们很熟悉的单位宣传橱窗的前身其实就脱胎于凌烟阁。橱窗内那些佩戴着大红花的劳模和先进人物的照片,跟凌烟阁内的功臣们大差不差,所不同的是,一个是照片,一个是画像。

  不过就历史来看,这个早期的宣传橱窗并非唐太宗首创,而是他借鉴了汉代两个皇帝的做法。

  西汉的汉武帝刘彻和东汉的汉明帝刘庄都曾在皇宫内搞过这样的“宣传橱窗”。汉武帝在未央宫内建有麒麟阁,将历代对汉朝有功的功臣画像存放其内;汉明帝为了表彰和父亲刘秀一起打下东汉江山的二十八位名将,命人画出了这二十八人的画像,存放于宫中的云台阁内,史称“云台二十八将”。

  很明显,唐太宗的图表功臣行为是受到这两个汉代皇帝的启发,但麒麟阁和云台阁均没有凌烟阁的影响广泛和深远。后来,唐朝的凌烟阁成了建功立业的代名词,被历代诗人反复诗作之中,其中以天才短命诗人李贺的“男人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最为脍炙人口。

  凌烟阁功臣画像存在了很多年,后来的唐代宗、德宗、宣宗、昭宗还曾多次在凌烟阁内进行“画像接力”活动,将本朝功臣的画像搬上凌烟阁,像唐代名将郭子仪、李光弼等人都是后补进凌烟阁的。 轻松幽默侃唐朝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