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经济增长新动力(套装共12册)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经济增长新动力(套装共12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哦,死亡

  “这是多么辉煌的时刻啊,但我有一种可怕的不祥之感,总有一天,我自己的国家也会遭受同样的劫难。”你很难找到比这更忧国忧民的感慨了。在刚刚取得了最伟大的胜利,敌国哀鸿遍野的时刻,他居然开始反思自己的处境,并担心起可能的形势逆转;即使在一帆风顺的时候,他也能意识到风云变幻。这样的人,可以说是一个伟大而完美的人,一个不会被历史遗忘的人。

  ——波利比乌斯(Polybius),《历史》

  2012年1月

  前面提到过,刚刚被我们弄花的新园区曾经是历史上有名的科技巨擘——太阳微系统公司的驻地。虽然已经是很久远的历史了,但该公司曾经生产了支撑整个互联网运转的大部分的服务器。不管是运行在世界各地的高速(高价)网页服务器集群,还是工程师和科学家桌面上的高性能计算机,都是由太阳微系统公司制造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正是用这些电脑提供的全面的软件开发套件创造了更多的互联网科技产品。在21世纪最开始的几年,太阳几乎是科技繁荣的同义词。然而,它开始不思上进,当运行在普通硬件上的Linux操作系统成为大部分明智的科技公司(包括Google)的选择时,太阳没有顺应局势,最终消失在历史的浪潮中。

  我们刚搬到门洛帕克的园区时,太阳微系统公司的标志在很多会议室的门上和公共空间里都能找到。不仅没人去把它们清理掉,扎克伯格还命令保留下一部分。它们的存在就像是一句“公司皆有一死”,无时无刻不在提醒公司员工,Facebook有一天也有可能走向灭亡,最终只剩下商标和纪念品留在世上。

  这些“化石”里面最大的一块正好藏在Facebook标志以及旁边巨大的蓝色点赞拇指雕塑后面。这块地方周围全天聚集着前来拍照的游客。在这个Facebook唯一面向公众的标志背后,有一个和台球桌一样大的公司标志,它曾经代表着光鲜新奇的数字未来,如今却破败得有如某些历史文物。Facebook搬来时,原来的标志没有被替换掉,管理层决定只是把它翻过来,甚至也不上漆或者把背面蒙上。它的上面写着“太阳微系统公司”,外加一个用四个S字母拼成的四边形标志。这个标志曾经出现在你所加载的所有网页的上方。

  一切都是不可避免的。拖垮太阳的也有可能会搞垮我们。所以,迅速行动,打破成规!扎克伯格的言下之意大家都懂。也许就算是那无处不在的点赞按钮,有一天也会变成像雪莱笔下奥兹曼迪亚斯(Ozymandias)雕像底座的铭文一样的存在,被未来的诗人当作奋斗路上傲慢的慨叹,被遗忘、被抛弃。

  每天早上我都从我停在红木城的帆船骑行6英里到新园区上班。具体来说,新园区坐落在旧金山湾区南部湿软的潮汐沼泽的一块人造陆地上。我这一路的景色并不像听起来那样优美:先是在港口城市红木城的采石场灰尘里骑2英里,然后再在卡车的轰鸣声中穿过一个没落的海滨社区,最后才(终于)能在沼泽地保护区里骑上2英里(如果水藻正在旺盛地繁育,这里会有露营地厕所的味道)。

  刷卡进入园区大门,把自行车挂上总是很拥挤的车架,就该是冲澡时间了。洗澡间对Facebook的人口规模来说有点太小了,而且里面也没有配备真正的更衣柜。因此,专业骑手会把他们滑稽的弹力紧身裤挂在毛巾架上,并且故意翻面晾着,让汗津津的裆部透透气……

  像我一样住在船上的人并不多见。这家公司的员工一半是来自郊区的传统人士(年纪偏大,已婚,已育),多住在旧金山半岛上的近郊住宅区,比如门洛帕克或山景城,具体住在哪则和他们加入Facebook的年限和积累的财富多少有关。另一半(年轻的、刚出校门的)员工则住在旧金山市里那些时髦而昂贵的街区。他们坐公司提供的班车上下班。是的,Facebook有一队大巴车,每天穿行30英里,把员工从旧金山拉到门洛帕克,或者从帕洛阿尔托市中心拉回旧金山。

  这些大巴车是湾区日常生活(以及——恕我斗胆——其整个经济体系)的象征。它们是那些反抗湾区科技公司的抗议者经常锁定的一个目标。他们甚至还有偶尔来砸这些大巴车车窗的癖好。在这个社会中,一类人可以享用某一类物品和服务,而另一类挂着科技公司工牌的人则可以享受另一类完全不同的东西。

  设想你自己是硅谷里的一位上班族:你在教会区(现在是嬉皮士社区,曾经是墨西哥穷人的社区)24街和瓦伦西亚大街的路口。洁白的大型客车(刻意没有画公司标志)正和摇摇晃晃的旧金山市属公交抢着巴士站台。一队巴士专为处于人上人阶层的旧金山居民提供服务,车上有着舒适的座椅和免费Wi-Fi。另一队是给无产阶级的,车上至少有一位大小便失禁的流浪汉正对着他旁边的整辆车上唯一的空座说着胡话。但是!可别掉以轻心。因为至少有三家公司在这里运营着自家车队,你得小心别上错车了(做起来可没说起来容易,因为毕竟从外表上看这些公司的大巴车并没有什么区别)。一旦上错,你可能就会被载往Google或者Genentech(基因泰克公司)。当然了,这种事确实发生过,而且经常发生。如果Facebook的班车被外人渗透,就会有人在Facebook通勤小组上发帖报告在车上发现了Google的间谍,让大家小声说话,并把手机屏幕遮好。至于这些间谍最后怎么样了,我不太清楚。但如果谁告诉我,随时都有负责招聘的人力资源顾问像国际航班上的便衣空警一样藏在车上等着挖人,我一点也不会感到惊讶。

  有时候我会在旧金山住一段时间(这取决于和女朋友有没有闹别扭),就需要在这里等车。等车的时候我个人的一项娱乐活动就是猜面前这一群群等车的人分别来自哪家公司。时间长了,脑子里就会形成一个定式:Google的人年纪更大,看起来也更像书呆子(你还可以通过留意他们工牌上幼稚的五颜六色的球形图案来作弊),而Facebook的人则更年轻时尚一些。一坐上车,你就会在车辆的颠簸中开始处理这一整天必须处理掉的邮件(如果你是工程师,就开始写当天你需要写的代码),同时期望不要遇上早上9点龟速向南前进的拥堵车流。

  一进入Facebook乐园,这个接下来12小时你都不会离开的地方,你就前往食堂排队领取今天你可以在园区享用的免费三餐的第一餐。如果你是PM,你很有可能会边看邮件边狼吞虎咽,为15分钟后的第一场会议做准备。你每天的第一场会议可能被安排在6点至12点之间的任意时刻,此外一般还有两到三场临时会议。掌握了你和同事日常生活节奏的微软日历会通过公司配发的iPhone不时向你发出语音提醒。日历里的空隙被拼命抢夺,它们像“一战”期间巴掌大小的无人区一样宝贵。如果有会议改期或取消,只要你的日历一腾出空白时间,就会有人向你发出会议邀请,把它重新填上(我们有内部工具可以辅助填补日历里的这些空白)。

  有人开玩笑说,在Facebook工作的一大好处是,你不用解释为什么你一天到晚都泡在Facebook上。除了调试迭代产品,Facebook内部很多协调性事务也要通过Facebook网站本身来完成。每一个产品团队都有自己的Facebook群组,有时候还不止一个,每一个“利益相关方”又会组成次一级的群组(例如,销售、营销以及开发)。

  噗!

  这是定义Facebook文化的内部笑话之一。如果你蠢到不锁屏就离开你的电脑,那你的同事就获得了打开你的浏览器(总是有至少两三个标签页是Facebook页面)并使用你的Facebook账号任意发布状态的权利。

  从你的桌面(一张和扎克伯格的桌面一模一样的普通白色桌面)望出去,你会看到什么?产品团队一般以PM和工程经理为中心聚集在一起;广告部所在的楼层似乎总是在向别的楼层和通道扩散,就像一床由碎布拼成的被子。你像是大厦里的一只工蚁一样,清楚地知道从你的工位前往三至四个你经常合作的伙伴那里的路线。高级经理坐在单独的一组座位里,紧挨着广告部的头儿(这里经常换人)。这就是你作为一名PM的根据地了。

  有人说,童年终结于我们意识到自己也会死的那一刻。创业公司也存在一个类似的成熟时刻,这常常发生在公司实现了大规模的扩张之后,创始人突然意识到他们的宝贝已经脱离了作为一个组织机构的婴幼儿时期。

  为什么Facebook和Twitter要收购小到可怜的创业公司,比如AdGrok?我们已经讨论过为什么企业的并购交易基本上是硅谷过热的人才市场里的另一种招聘模式。但这里还有另一项动机:通过向公司的基因中注入这些创业者的勇气与活力,企业内部文化就能被重新激活,为其增加一些在平时招聘的人才(即,聪明而顺从的工程类专业毕业生)里找不到的特质。这就像澳大利亚人故意让品种优良的欧洲犬与当地野狗杂交,以获得聪明的体形修长的澳大利亚牧羊犬。

  除了极少数例外,这些创业公司的产品都会被收购它们的公司吃得一干二净。但这些创业公司的创始人和早期员工,拥有在资源十分贫乏的条件下凭空创造有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可以把他们对技术的热情和对产品的大胆无畏注入后来这家几乎已经忘记初心的举步维艰的企业。

  至少理论上是这样的。

  虽然很多这样被收购来的创业者在Facebook也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但他们要么从扎克伯格那里得到了极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例如Instagram团队),要么不情愿地学会了适应新环境,收敛住了一些创业时期的野性。那两者皆未达成的人呢……我们稍后再聊他们。

  一开始,这一切对我来说并不明朗;相反,因为身上“成功”创业者的光环,我拥有极丰富的初始社交资本。所有人都把我当作一位正在庆祝胜利的冠军来对待。但是在心里,我感觉自己就像是一个海难幸存者:身上又冷又湿,双手发抖,肩上围着一条红十字会的毛毯,心里的困惑翻江倒海。我他妈到底经历了什么?我是怎样从狂野而不受控制的正在沉没的AdGrok破船来到这充斥着免费汉堡和任务宣言的大公司的,这是一个难解之谜。但是创业公司的首要法则对于像Facebook这种节奏快、竞争激烈的工作环境同样适用:假装你属于这里,即使事实并不如此。

  一天早上,所有员工一上班就发现他们的桌上各放了一本以4×6比例装订好的红皮书。书名为《Facebook创始之初并不是为了成为一家公司》。这一振聋发聩的宣言最终也被扎克伯格放进Facebook的IPO文件里。设计精良的书里是关于公司价值观的沉思,包含大量经典的Facebook办公室舞台定妆照(比如工程师在沙发上醉得不省人事),从Facebook历史里挖出的鼓舞人心的小物件(一张早期Facebook员工围坐在朴素的餐桌前的照片),以及一些略显烂俗的“鸡汤”日历图库照片(比如一张超大广角的星空图)。至于内容,要么是描写更加详细的Facebook传说(有一次,工程师让记者相信了Facebook会开发一个“传真”按钮,让你把照片传真给别人),要么是字体上精心设计过的Facebook版本的福音语录(“行动迅速者方可继承这片土地”;“我们不是为了赚钱而构建服务,而是为了构建服务才想赚钱”)。

  倒数第二页集中体现了这本“红宝书”的精神。该页以无衬线字体在对比鲜明的黑色背景上写道:

  如果我们不去做可以杀死Facebook的东西,其他人就会去做。

  “拥抱变化”是远远不够的。这种精神必须深深植入我们的内心,谈论它都是多余的。互联网不是一个友善的地方。无法与时俱进的事物都不配拥有遗迹,它们的下场是尸骨无存。

  记住这一点,Facebook的将士们。

  这家公司在用1 000种不同的方式提醒着员工失败的代价是什么。Facebook对死亡的警觉可以媲美那些追求长生不老的人。但是,死亡并不激发恐惧,只不过是在提醒人们要自律才能避免陷入走投无路的窘境。我从来没有,以后也一直没有见过哪家公司是如此疯狂地向员工灌输自己的原始价值观的。这里就像是独立日这天的美国,每一天都是。

  我们的工作从来没有结束,

  越快越好,

  你无所畏惧的时候会怎么做?

  这趟旅程我们只完成了1%。

  就像是天真的新员工一样,我将这些价值观铭记于心。也像其他新员工一样,我到后来才意识到,Facebook的现实情况远比这些口号复杂得多。 经济增长新动力(套装共12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