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从电报到有声电影:信息、通信和娱乐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美国金融史与大国博弈(套装共12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第6章 从电报到有声电影:信息、通信和娱乐
查理·卓别林8岁的时候,一晚上能在三个大音乐厅里演出。10年之后的1915年,每天晚上世界各地成千上万个大厅里都能看见他的表演。正是因为有了电影,观看方式才发生了向非竞争性方式的显著转变,才能同时在许多地方观看到卓别林的表演。电影通过自动化、标准化以及可交易化实现了娱乐的工业化。
——巴克(Bakker,2012,第1036页)
引言
1870年被称为“大众传播时代”的开端。涉及信息、通信和娱乐的所有方面都在1870—1940年发生了彻底改变。在1870年还处于信息匮乏的国家,随着科技使纸张和印刷的价格大幅下降(几乎像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使通信成本大幅下降那般),很快就从报纸的发展中获益。不久,从最底层的工薪阶层家庭到最富有的大亨,所有人都开始看报纸。畅销杂志的发行量爆炸式增长,同样的增长还有图书的销售量和公共图书馆的数量。虽然电报是在1870年之前发明的,但它对通信速度划时代提升的主要影响发生在1870年之后,当时,从国际新闻到金融市场再到粮食价格,各种信息都能够即时传输。从1876年开始,由于能提供即时双向通信,电话取代了电报的地位。
在1870年,除了一些流浪乐手、马戏团演员或者在家玩的棋类和纸牌游戏外,普通家庭并没有什么娱乐活动。留声机使专业演奏的听众群体大规模增加,1900年之后,数百万人可以听到卡鲁索的咏叹调或者格什温的歌曲。但在历史上,没有什么能比收音机引起的轰动更快地席卷全国。最贫苦的家庭不再需要买唱片来听音乐;在收音机里音乐都是免费的,而在1930年,买一台收音机都花不了20美元。
虽然收音机引起了轰动,但刺激大众文化的是视觉图像和电影巨星,尤其是在20世纪30年代的那段经济低迷期,银幕上美好的愿景转移了所有人对经济崩溃这一残酷现实的注意力。尽管留声机和收音机复制声音的音质一直在稳步提升,但都比不上电影的发展,在本章涵盖的1870—1940年这段时期的最后15年内,尤其如此。1924年的电影没有声音,只有字幕和影院里的钢琴或者风琴伴奏。但仅仅15年后,两部史上最伟大的电影《绿野仙踪》和《乱世佳人》在1939年差不多同时上映,而且都是彩色的,有音乐、有声音。这两部电影在1939年上映,紧挨着本书第一篇和第二篇的分界线1940年,也为1870—1940年的发展创立了一个颇具象征性的标签。在人类历史中,再也没有哪个时代在信息、通信和娱乐等多个方面如此迅速地改变了普通人的生活。
前面章节的主题用几个词便可以概括,比如用“多样性”来概括食品和服装,用“网络化”来概括家庭现代便利设施的到来,用“革命性的变革后紧接着的持续改进”来概括交通运输的连续革命。在本章中,第一个主题仍将是网络化,因为到1940年,电话以及之后的收音机将家庭和外面的世界连接起来。事实上,1876年,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在他第一次成功完成电话实验的那个晚上,就颇具远见地预测,他的发明将与“自来水和燃气”一样,成为公用事业网络的一部分,连接每一个家庭。
这一章的第二个主题是“乘法”,因为娱乐的接连创新让一场演出的观众越来越多。“鲍莫尔病”(Baumol's disease)的诅咒——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生产率无法提升,因为弦乐四重奏乐团中的四位演奏家既没有办法弹奏得更快,也没有办法弹奏给更多的人听——早在19世纪90年代随着留声机的发明就不复存在了。之前演员的努力受到剧场观众规模的限制,到1910年之后就可以通过默片展现在数百万人面前。到20世纪30年代,杰克·本尼(Jack Benny)、罗彻斯特(Rochester)、唐·威尔森(Don Wilson)以及他们的美国同行,在每周一次的广播节目中,仅仅靠着一些笑话和音效,不用相机、不用布景、不用道具,就能娱乐数百万人。
第三个主题是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提高了企业和工人的生产率,与此同时,新型娱乐媒体的出现提升了闲暇时间的价值,正如第1章中介绍的贝克尔模型一样。从19世纪90年代的钢琴和纸牌游戏,到1910年之后的电影,再到1920年之后的收音机,这一系列转变表明了家庭认为用什么样的方式度过闲暇时间最有价值。
报纸和杂志:大众阅读
到1870年,文化水平得到了提高。表6.1中的统计数据显示,80%的总人口和88.5%的白人表示自己受过教育。奴隶制的遗留影响阻碍了全美识字率的提升,在1870年只有20.1%的黑人识字。相比之下,白人的高识字率反映了小学教育的基本普及。1870年,在全体人口中,5~13岁人群的小学入学率为81%,这意味着对白人而言这一比例接近90%。1880年后,黑人的识字率稳步提升,到1940年达到了88.5%。在1870年,美国白人的识字率大大超过了同年英国人76.9%的识字率。
在19世纪最后30年里,美国人都读些什么呢?从1870年一直到1995年前后网页浏览器商业化的整个漫长岁月里,阅读选择都局限在图书、报纸和期刊上。没有数据显示一共售出了多少册书,正如约翰·特伯所言,“事实就是,保存下来的数据并不尽如人意……在图书出版业的记录中充斥着矛盾与混乱”。但无论如何,我们可以追踪图书出版数量的变化趋势。1880年大约出版2000种书,到1940年就增加到了11300种。
表6.1 1870—1940年不同人种和出生地的识字率 (单位:%)
资料来源:HSUS序列Bc793-797。
这一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口的高速增长。图6.1比较了图书、报纸和期刊每10年的平均传播情况;每一个标出的点所代表的是接下来的10年,1880年图书的点提供的是1880—1889年的平均数据,也就是在那10年里,每千户家庭平均出版0.36本书。每千户家庭的图书出版量在20世纪头10年达到了顶峰,即0.50本;到20世纪40年代则下跌到了0.24本,到20世纪70年代之后又再次增长达到新高。1950年后图书出版的激增与战后初期广为流传的预言相矛盾,这一预言认为电视的出现意味着阅读作为一种闲暇活动将寿终正寝。
图6.1 1850—2009年每10年图书出版、报纸和期刊发行家庭平均数量
资料来源:HSUS序列Dg225、Dg254、Dg256、Dg266和Ae2;SAUS表1129、表1134、表1135。每一年代表之后10年的均值(例如,2000年代表2000—2009年的均值)。
在世纪之交,小说是图书的主流形式,1901年出版了2200多种新小说,而其中爱情小说又是那时最受欢迎的类型。传记和历史类分别占据了第二和第三的位置。在1901年,有15种小说的销量达到了10万册甚至更多,一本书的售价通常为1.00美元到1.50美元,在公共图书馆这些小说也被广泛传阅,在1900年时公共图书馆超过了1700个。随着14~17岁人群的高中入学率由1890年的6%增长到1928年的41%,人们对阅读的偏好也持续增强。
到19世纪时,报纸的地位已经确立。在英国,报纸诞生于17世纪初,美国的第一份报纸于1695年在波士顿出版。不同于英国的出版社受教会和政府颁布的内容规则的限制,美国的出版社从一开始就不受限制。同时也因为不受那些制约英国出版社降价的税收法规的制约,在19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美国的廉价报刊迅速发展。1829年,宾夕法尼亚州的人均报纸发行量比英国高9倍,而报纸价格是英国的1/5,刊登广告的价格是英国的1/30。美国的报纸和广告能够保持低价,是1813年发明的蒸汽印刷机促成的,到19世纪30年代,印刷机已发展到可每小时印刷4000份报纸。
日报、星期日报和周报的发行量从1870年的700万份增加到1900年的3900万份,再增加到1940年的9600万份。即使仅考虑图6.1中所描述的以家庭为单位的数据,这一增长仍引人瞩目,从19世纪70年代的0.90份增长了两倍到1910—1930年的3.0份以上。包括最底层的家庭在内,每个家庭平均购买3.1份不同的报纸,这可能也是本章中最惊人的事实之一。报纸最快的发展出现在1870年到1900年,在那一时期,作为不断增长的人口的主要信息来源和娱乐方式,报纸的地位已牢牢确立。彩色印刷机在19世纪90年代出现,最开始用于印刷彩色漫画和增刊。到20世纪初期,报纸的内容远远超出了新闻本身,增加了“随笔专栏、旅游和休闲建议、彩色漫画以及体育赛事结果”。
1880—1905年被称为“黄色新闻”时代,很可能是由“黄孩子”(Yellow Kid)这一当时流行的漫画角色而得名。都市报纸都陷于发行量的战争,在这一战争中取胜的关键在于刊登更煽情的故事,有时甚至是以“暴力、色情、灾难以及犯罪”为特点的低俗故事。最著名的发行量之争发生在19世纪90年代后期约瑟夫·普利策(Joseph Pulitzer)的《纽约世界报》(New York World)与威廉·伦道夫·赫斯特(William Randolph Hearst)的《纽约新闻报》(New York Journal)之间。赫斯特急不可耐地想给西班牙和美国的古巴之争煽风点火,他派出了摄影师弗雷德里克·雷明顿(Frederick Remington),雷明顿却找不到一丝战争的迹象。在那份著名的往来电报中,赫斯特给雷明顿的答复是:“你提供照片,我来提供战争。”
大量发行的全国性杂志是19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产物。不同于报纸发行区域受到向特定都市区域提供时效性新闻这一需要的局限,杂志所具有的特性使其能够以更从容的步伐走向读者。因此,从19世纪中期开始时杂志就是全国性的,在19世纪末发行量最大的杂志包括《麦克卢尔杂志》(McClure's)、《科利尔杂志》(Collier)、《星期六晚邮报》(Saturday Evening Post)和《妇女家庭杂志》(Ladies’Home Journal)。
到20世纪20年代,严肃的大众期刊中混入了低俗的色情杂志和忏悔杂志(confession magazine)。“性冒险杂志的出版商们……学会了一种精妙的技巧,既能煽动读者,又不招致审查。”创办于1919年的《真实故事》(True Story)的发行量到1926年几乎达到了200万份,这是“一个在杂志发行史上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纪录”。亨利·鲁斯(Henry Luce)在他1923年新创办的《时代周刊》(Time)杂志中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新闻和专题报道风格,之后得益于不断进步的摄影设备和远距离传输,在1937年又推出了以令人惊叹的动作照片为特点的《生活》(Life)杂志。到20世纪30年代,报纸和杂志已发展成为现代形式,几乎没有进一步的改变,直到20世纪80年代有线新闻网络的到来以及90年代那些可能使新闻传播碎片化的网络浏览器的到来。
电报加速商业、交通运输和新闻业的发展
开发电报系统的许多尝试,可以追溯到18世纪,第一个有关电磁电报的专利于1837年在英格兰授予了威廉·库克(William Cooke)和查尔斯·惠斯通(Charles Wheatstone)。那时,萨缪尔·摩尔斯(Samuel F.B.Morse)听说了欧洲的实验,到1838年时运用他的摩尔斯电码开发出了自己的版本。为了寻找超远距离间信号传递的方法,又用了6年时间。1844年5月24日,摩尔斯在位于华盛顿的美国国会大厦向巴尔的摩的一个火车站发出了“神做了何等大事?”这一著名消息,开启了商业上可行的电报时代。在那之前,消息传递的速度一直受制于步行、骑马、航运以及更近一些的火车的速度。
摩尔斯系统是一个重要突破。仅仅两年内,就有9家电报公司铺设了2000英里的电报线路,从缅因州的波特兰一路延伸至芝加哥和新奥尔良。到1855年,电报网络已经遍及东部;到1861年末,建成了横贯大陆的电报网络;在19世纪50年代末尝试失败后,在1866年成功铺设了一条连接英国和美国的海底电缆。当时的观察家们几乎立刻就意识到了电报的重要性。早在1847年,电报就被看作“能促进人际交往,开创人类及各国间的和谐局面”。在19世纪60年代末,一位作家预言:“当这个大链条中全部缺失环节都被补全后,所有的文明国家都能进行即时通信……这将打破邪恶的偏见和风俗的壁垒……”同一时期,另外一个人也乐观地表示,“每当科学取得一次胜利,压迫的枷锁上就有一颗铆钉脱落”。
虽然刚开始时由于发送电报的价钱太高,私人家庭无法运用,但它立刻受到金融、铁路以及报业这三个行业的重视。电报能够传送商品和金融资产价格数据,因此可以减少或者消除那些信息渠道特别好或者特别差的交易者的套利行为。通过挤压利润空间,电报提供的信息开始淘汰那些曾经依靠不同信息渠道获利的批发商和中间商。到1890年,一笔国内的金融交易,从发出指令到确认只需要不到2分钟。在海底电缆建成之前,纽约和伦敦之间需要花6个星期,这种延迟会造成对大宗商品及其他商品买进或卖出的低效决策,这意味着电报和电缆所带来的好处不仅体现在金融市场上,同时也体现在实体经济部门。
对铁路运输业而言,电报成为控制客流量和货运量的关键工具。在19世纪末,电报带来的最重要的社会效益或许就是让大铁路公司能够运营单轨线路而不是在英国常见的那种双轨线路。电报可以提前传递火车到达的消息,通知相向运行的火车向旁边转轨。亚历克斯·菲尔德估计,在1890年因为电报使铁路无须建造双轨线路带来的社会效益大约有10亿美元,这大致相当于当年名义GDP的7%。
到19世纪70年代,电报与铁路业密切结合,在密西西比河以东地区创造了一个全国性的综合市场。在这个全国性市场内,铁路将商品从生产商运送到批发商和零售商那里;而电报则有助于加速经济转型:从一个由在地方和区域性市场上经营且往往功能单一的小企业组成的经济转向由全国性大型多功能企业组成的经济。电报和铁路使快速发展的大型城市百货商店有可能储存大量的货品并进行存货管理。
在横贯大陆的电报线路建成后的多年内,邮递在消息传递上依然很重要。电报服务十分昂贵,所以仅用于传递非常重要的简短消息。对于不太具有时效性的比较长的消息,包括社论观点在内,邮递仍然是最重要的通信方式。在第一条电报线路建成后,纽约的一些报社就因希望分担美墨战争的报道开销几乎立即于1846年成立了美联社。很快它便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性的、从其成员报社和雇员那里分享信息的协会。美联社和西联电报公司一起发展,并形成了垄断:一个占据消息,一个掌握通信。1875年,即使在最小的城镇和村庄也有西联公司的电报线路和营业部的身影,西联公司也被称为“唯一一家真正全国性的美国公司”。
邮政服务抵达每一个农民的邮箱
美国邮政服务初期的发展早在1870年本书所要研究的起始时间之前很久就开始了,事实上,1775年7月大陆议会任命本杰明·富兰克林为邮政大臣,美国的邮政服务就开始发展了。到1870年,由于铁路已经出现,邮费急剧下降。1792—1845年,将一封重半盎司的信件邮递到500英里之外的地方需要25美分的邮费,之后降低到10美分,1851年后寄信到3000英里远的地方只需要3美分。
相较于19世纪末的大多数变革,邮政并没有那么为人所知。到1890年时,美国总人口大约有7600万,但只有1900万人能在自己的门口收到由美国邮政署投递的邮件。对生活在小城镇和农场的其余5700万人而言是没有邮政投递的。农民不得不驾着自己的马车,沿着有车辙的泥泞道路前往最近的有邮局的大村庄,还得排队等着从当地邮局职员的手中取走自己的信件。之后,乡村地区免费邮递制度如同奇迹般地一夜之间就出现了。乡村地区免费邮递使数以百万计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正如下文所描述的:
他们有生以来第一次能够在除周日外的每一天都看到有关这个世界的新闻……他们能够知道什么时候卖出自己的农作物最有利……那些对他们而言意味着金钱的重要信件……不再因为他们不知道信件已经到达而在邮局耽搁两三天。还有那些他们可以省下的时间!利用那些之前前往邮局花费的时间,一个人能够额外种植一英亩玉米或者运输一车干草。 注释标题 参见Fuller(1964,第23页)。书中的引文来源于政府文件,American State Papers: Post Office。
从1901年开始,实施乡村地区免费邮递制度大约花了10年时间。在实施这一制度的过程中遇到了数不清的困难,包括招募成千上万的人骑马送信,更不用说将农村的信箱设计成联邦政府所批准的合格尺寸和形状这种大量单调的工作。但从一开始,乡村地区免费邮递就是高度成功的。流动的农村邮递员成为服务对象的杂工和跑差。很快,汽车革命让福特T型车取代了马匹作为运送工具。邮递员在其投递的线路上充当了邮局副局长,他卖邮票、明信片和信封,也接收挂号信和邮政汇票。在1913年,当邮政包裹加入乡村地区免费邮递网络后,邮递员的职责又有所增加。在1890—1915年这段时间,乡村地区免费邮递已非常普遍,要求建设更好道路的政治压力随之而来,他们认为,只有更好的道路才能够使用汽车,反过来说,正是因为有了汽车,才需要有更好的乡村道路。
电话来了:“请说号码”
就像第4章所讨论的1879年电灯的发明,或者像第5章所概述的差不多同一时间出现的内燃机的发明一样,电话的发明也是之前几十年探索和实验的结果。但电话的酝酿期要短一些。1854年菲利普·里斯(Philip Reis)提出了一个想法:由人的声音引起的空气压力变化可使柔性板振动进而打开或关闭一个电路。1876年,仅仅在这个想法提出22年后,这一发明就出现了。进一步的发展之所以受到限制,是因为无力提供可变螺距(variable pitch)和传递人的声音,而不是因为电报交换机(telegraphic switch)上简单的转换开关。转折点等待着一位对听说过程都有深入理解的发明家的出现。
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并不是专业的发明家。他的专长是人类语言,而不是电力或者机械。他的祖父是莎士比亚戏剧的演员,最终在伦敦开办了一所知名的演说学校,专攻治疗口吃;而他的父亲是一名演说学教授,发明了一种教聋哑人说话的新方法。1873年,贝尔追随祖父和父亲的脚步开始了自己的事业,在波士顿大学担任语言生理学教授,但很快他的兴趣,也就是发明能用一根电报线同时传送数条信息的“谐波电报”让他分心了。
在1876年初,贝尔为电话申请了被称为史上最具价值的专利,仅仅比竞争对手——发明家伊莱沙·格雷的专利申请早了几个小时。在那时,他们的发明都没有达到实用电话的程度,所以这些专利是对未来成功的猜测。这个发生在两小时内的戏剧性事件被称为“专利史上几乎同时独立申请专利的最著名案例”。在该专利申请后的短短一个月内,贝尔迎来了突破性的进展:声音不是通过稳定的间歇性信号传递的,而是通过“逐渐增强或减弱电路的电阻”来传递的。1876年3月10日,电话实验在波士顿取得了成功,贝尔对着原始的传送机说出了那条著名的信息:“沃森先生,请到这里来——我想见你”,而他的助手这时就等在隔壁的房间里。贝尔非常确定这是一项伟大的发明,当晚他给父亲写信道:“我觉得我终于找到了这个重大问题的解决方案——电话线像自来水和燃气一样装在房子里的那一天将会到来——朋友们不出家门就可以互相交谈。”
正如早期的汽车没有那么好用一样,最早出现的电话设备使用时非常笨拙,而且在静电干扰下发出的模糊声音也很难听清。送话器和收话器是同一个组成部件。人们首先得对着它大声说话,说完之后将这个设备从嘴巴移到耳朵来听答。虽然如此,贝尔的设备总体运转良好,能够在1876年6月的费城百年纪念博览会上介绍给全世界。贝尔实现了人们长久以来力图实现的梦想,找到了一种能够通过电线传递声音的设备。在回顾发明史时,人们看到电报和电话在爱迪生的电灯和发电站之前就被发明出来,会觉得有些奇怪,事实上,正是19世纪30年代出现的电池才使这种情况成为可能。
在一年之内,电话业务出现在美国最大的那些城市之中,出现在一个被电报主导的环境中,在电线杆林立和电线交织的环境里,一小队穿着制服的小伙子们“快步穿梭于街道传递着消息”。一份份宣传单旨在向电报用户说明电话的优点:(1)“不需要熟练的操作员,能通过语音直接交谈”;(2)“通信将更加迅速”;(3)“运行、维护和修理都不需要费用”,所需要的仅仅是租赁费——家用电话每年20美元,商用电话每年40美元。
到1893年,在使用的电话有25万部,到1907年超过600万部。但电话同电力一道扩大了美国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生活水平差距。在大城市地区和个人农场住宅之间是中型城镇,比如印第安纳州的曼西市,林德夫妇的《米德尔敦》一书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描述。虽然在19世纪80年代初期第一部电话就出现在米德尔敦,但之后用了数十年才深入到当地大多数家庭,1924年在米德尔敦约有一半家庭安装了电话。这种发明的扩散用了将近50年,而1920年后的收音机,或者1946年后的电视,1990年后的互联网,扩散都只用了20年,相比而言,电话的扩散速度极其缓慢。
图6.2说明了电话如何从发明伊始就对电报业形成打击。每户家庭每年的电报在1867—1878年从1份升到了4份,但从未超过8份。在1880年,每户家庭每年已经要通10次电话,1899年总量达到125次,1929年则达到了800次。近年来,每户家庭打电话达到2440次,事实上,家庭电话拥有率从1929年的40%已经上升到1985年的160%(见图6.4)。
图6.2 1867—2007年户均电话通话次数和电报份数(两年移动平均值)
资料来源:1982年之前的数据来自HSUS序列Dg8、Dg9、Dg51和Ae2,1986年之后的数据来自FCC《电话服务的趋势》(Trends in Telephone Service,2010)。1982—1986年的数据为内插值。
电话交换机几乎在同一时间被发明出来,当操作员把电线的金属尖端插入插孔来创建连接时,可以连通50~100条线路。旋转拨号电话和自动开关早在1892年就被发明出来并授予专利,但由于“贝尔系统领导层的抵制”,直到1919年才被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引入服务。在全美各地,扩大电话覆盖范围的进程也十分缓慢。直到1892年,才出现了纽约和芝加哥之间的第一通长途电话;纽约和旧金山之间的第一通长途电话到1915年才出现。从电话发明到电话服务覆盖美国大陆间隔了39年,这是1844年电报发明到1861年电报网络横贯美国大陆之间17年间隔的两倍多。
在本章后面的图6.4中能明显看出不同用户数的增长率。在贝尔的原始专利到期后,随着独立公司的出现,在1893—1908年电话服务出现了加速增长。1894年后的15年间,价格竞争使贝尔系统的电话入户服务的年收费下降了2/3。到1907年,独立公司几乎占到了美国电话数的一半,但是5年后,贝尔系统的电话公司以直接或者从属许可协议(Sublicense agreement)的形式控制了美国85%的电话。这时,“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有效抑制了这个国家其他地方的竞争”。随着贝尔公司尽可能地收购竞争对手,价格停止了下滑;同时,1920—1929年用户的增长明显放缓,随后到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10年间增长则完全停止。
在成为美国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之前,电话在商业中已经非常重要。电话的第一批用户中有警察部门。到19世纪80年代,电话机连接到消防站已是非常普遍的事。电话最初的商业用途和之后私人使用之间的界限因客户要求用当地商人的电话打私人电话而变得模糊。芝加哥的一位药店老板在1888年时说道:“一位年轻女士给她的未婚夫打电话说不想嫁给他了。”
针对家庭的电话服务大发展带来了多方面好处,这些好处并没有在GDP统计数据中反映出来。电话让那些遭受病痛或者受伤的人能寻求帮助,拯救生命。电话和电梯的发明一道使得高层写字楼和公寓成为可能。电话的作用,可谓好坏参半,它使人们独自生活成为可能,也促成了几世同堂大家庭的解体,电话即便没让古老的书写艺术消失,也使这门艺术逐渐衰减。
在早期的几十年间,话务员的核心地位导致电话出现了之前未曾料到的作用:
话务员经常收到这样的请求,“明早6点请电话叫醒我”;在芝加哥,话务员每天要接到5000次询问时间的电话;选举和职业拳击赛的结果、足球和棒球的比分也被不断重复询问。 注释标题 来自Glauber(1978,第82页)所引用的一篇1903年的报道。
同样,农村的话务员也成了当地社区的信息发布中心,帮忙寻找走失的儿童以及发布洪水和火灾预警。在农村地区,绝大部分电话都是“合用线”,也就是两家、四家甚至更多家庭共同使用一条电话线。就像今天在一个使用多部分机电话的家庭中会出现的一样,当拿起合用线的电话时,常常会听见一个通话正在进行。在广播肥皂剧出现之前的日子里,通过合用线听邻居通电话是农村娱乐的一种形式。
1940年电话网络的一个主要限制是长途电话的价格。图6.3显示了纽约、伦敦和旧金山之间三分钟通话的费用。虽然到1940年费用已经明显降低,但从纽约打到旧金山的三分钟电话费相当于2005年的46美元,而这样一通电话打到伦敦则需要242美元。进入20世纪下半叶,费用依然较高。直到1966年,打到旧金山的三分钟电话费才降到10美元以下,而打到伦敦的话费直到1981年才降到10美元以下。这样的价格使电话网的应用在初期主要限于当地。
图6.3 1915—1981年纽约、伦敦和旧金山之间三分钟日间电话费用
资料来源:HSUS序列Dg59、Dg60和Gordon(2012a)附录表A-1。
电话是美国的一项独特创新。这不仅因为它是在美国发明的,虽然发明者是一个苏格兰移民,而且因为它在美国的传播和运用远远超过其他国家。1900年美国的人均电话数量是英国的4倍,德国的6倍多,法国的20倍多。纽约州的电话就和整个欧洲一样多。贝尔系统的垄断为美国政府反垄断机构所容忍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美国的电话使用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外国的电话公司同样也是垄断,但是为政府所有,而且费用通常定得非常低,以至于建设电话网络的资金不足,电话服务通常有长长的等待名单。政府强制贝尔系统解体还要再等半个世纪,直到1983年。
留声机:治疗鲍莫尔成本病的第一步
鲍莫尔成本病最初提出时是以莫扎特的弦乐四重奏作为例子的。任何一场四重奏的表演都要求四名演奏家,这妨碍了生产率的提高。但在一个生产率整体水平提高的经济体内,工资也以大约相同的速度上涨。因此为了阻止室内音乐演奏家跳槽到工资更高的其他行业,他们的工资也必须增加,这就要求古典音乐会的门票价格上涨。这种“成本病”不止困扰着古典音乐,也困扰着教育、医疗卫生,以及所有生产率提高受限制的行业,甚至包括附近不起眼的小理发店。
虽然鲍莫尔是在1967年才著文提出“鲍莫尔病”,但早在1877年7月托马斯·爱迪生发明留声机之后,鲍莫尔成本病所带来的限制就已经减弱了。但在尝试将音乐和语音转化为可复制形式的过程中,从最开始的低质量产品,到最终品质一流的产品,从爱迪生最初发明的锡箔到今天在数字音频播放器上制作音乐,其间发明不多,间隔时间较长。
虽然电话在刚被发明出来的一年内就投入市场,但爱迪生1877年的发明并没有准备好,尽管他还用这个发明朗诵和复制《玛丽有只小羊羔》。这种锡箔记录介质非常容易损坏。虽然爱迪生宣称拥有这项发明,还在1878年向时任总统拉瑟福德·海斯做了展示,但他并没有把它作为大众消费产品进行设计和生产。爱迪生最初发明留声机并不是为了娱乐,而是将它视作一种商业设备,是录音机的早期原型;他称之为“会说话的机器”。《纽约时报》一篇早期的社论认为,这种记录机的主要用处是作为永久储存当时政治家演讲的设备。
相较于改进和完善机械,爱迪生本人更擅长的是预言。在1878年的一篇文章中,他预言留声机可以给盲人读书,能教孩子们正确地说话,能制造会唱歌的娃娃,能将音乐表演从一个时刻转移到另一个时刻,还能够保留前几代家庭成员的声音。爱迪生的想象力天马行空,他预测“留声机时钟会告诉你时间,能够叫你吃午饭,能够在10点送你的爱人回家”。
虽然很快爱迪生就开始在蜡盘上进行录音,但它们被证实太软、太脆弱,很难大规模制造和运输。到1884年,批评者写道,“留声机的失败对爱迪生先生的受欢迎程度产生了很大影响”。当“格拉福风留声机”(Graphophone)这种竞争技术出现时,爱迪生大为恼火,称之为“试图窃取我的发明成果的强盗”制造的,格拉福风留声机获得了爱迪生的竞争对手贝尔的支持。直到1888年,爱迪生才推出了他的“完美留声机”,但其实它远不够完美,因为机械零件很容易发生故障而且内部电池也不可靠。
留声机最初的动力并不是电力,而是曲柄或者脚踏板。爱迪生的留声机和竞争对手格拉福风留声机的技术很快因爱米尔·贝利纳(Emile Berliner)在1888年的改进而黯然失色。这种更好的方法以一种最初每分钟约70转的平面圆盘为基础。贝利纳发明的这种记录盘的主要技术特征就是圆盘的槽既能横向录音又能推动指针。到19世纪90年代中期,“录音”这个词已经非常普遍。贝利纳的发明最终被出售,成立了维克多留声机公司,该公司在1929年又和美国无线电公司(RCA)合并成世界上最大的唱片公司——美国胜利唱片公司(RCA Victor)。那个著名的商标,即听留声机的小狗尼佩尔(Nipper)是由贝利纳从一幅法国绘画中借用并很快在1900年注册成商标“它的主人的声音”(His Master's Voice),之后缩写为“HMV”。在广告中,维克多留声机公司的产品叫作“Victrolas”,这个名字逐渐被广泛用于指代任何类型的留声机,尤其是那种用硬木雕刻从而与其他家具配套的落地式留声机。
最早出现在19世纪90年代的留声机并不是家用的,而是作为一种投币机器放在冷饮柜台或者酒吧里。顾客花5美分就能听到约翰·菲力浦·苏萨(John Philip Sousa)的军队进行曲或者史蒂芬·福斯特(Steven Foster)创作的民谣。1900年之后家庭拥有留声机的增加有助于推广新的音乐类型,包括1910—1915年的“舞蹈热潮”,那时的唱片公司在《星期六晚邮报》之类的流行报刊上宣传其“正宗的舞蹈节奏”的唱片。
虽然留声机有史以来第一次把专业音乐表演带进了普通家庭,但几乎同时发明的自动钢琴也做到了这一点,后者在世纪之交时非常畅销。以今天的视角来看,我们或许会预测新生的自动钢琴产业会因留声机而黯然失色,因为留声机能复制歌手以及多种乐器的声音,而不单单是钢琴。但在1900—1905年,自动钢琴并不是与今天那样精准的声音复制相竞争,而是同那个时代草创的留声机,它那发条曲柄、低劣的声音复制以及易碎的黑胶唱片相竞争。数十年来钢琴都是“文化资本”的核心成分,年轻的女士都被要求上钢琴课并达到精通。
留声机有史以来第一次让普通人能够听到由专业人士精心演奏的音乐。随后,能够被录制的音乐远远超过了钢琴演奏,包括乐队和管弦乐队,既有流行音乐也有古典音乐。恩里科·卡鲁索在1902—1920年制作了490张商业发行唱片,成为那个年代最知名的人物之一。不论早期的留声机有什么缺陷,普通人与录音设备最初相遇所带来的动人体验完全改变了音乐和声音的可获得性。
留声机最初进入美国家庭的速度因为钢琴的竞争而受到了限制,购买唱片的费用在有限的家庭预算中也可以用于支付乐谱和钢琴课的费用。留声机的出现并没有立刻造成钢琴过时,事实上,制造业普查表明,在1899年、1904年和1909年,钢琴的产量多于留声机。在1910年每个家庭平均名义个人可支配收入为1240美元的情况下,考虑到这些商品的价格,钢琴是一笔重大的支出。在1902年西尔斯公司的邮购商品目录中列出的家用电风琴只要27美元,而一台带红木雕刻和胡桃木橱柜的竖式钢琴需要98美元,还要加上运费,它那800磅的重量会产生大量的额外运费。
同一本1902年西尔斯邮购商品目录用4页展示了从20美元到120美元不等的多种留声机。两种型号的唱片售价分别为20美元和40美元。从这个目录中摘选的宣传词,不仅告诉我们很多有关唱片播放器的信息,还体现了1902年的目录写作技巧,直到最后才说明留声机不是靠电力,而是靠上紧发条的马达驱动:
它是最美丽的乐器,比例巨大,造型美观。机械装置被放在设计精美的高抛光橡木柜中……它的机械装置堪称完美……能保证发条功能可靠,每个绕组能运行3张大的10英寸音乐会唱片。 注释标题 参见西尔斯—罗巴克邮购商品目录(1902,第164页)。
早期的留声机不仅靠发条提供动力,而且唱片录制本身使用原声,声音由留声机的喇叭而不是电扩音器收集。歌手必须站得很近,还要把他/她的脸放到喇叭里,而且在管弦乐队中也只能听到部分乐器。直到1925年,扩音器和真空管技术才进步到足以在唱片上完成精准的音乐录制。到1948年,所有唱片从头到尾都是现场录制,没有剪辑。任何瑕疵要么保留在唱片中,要么需要重新表演以消除瑕疵。
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一系列创新将之前的留声机淘汰了。发条驱动被电动马达替代;唱片的录音通过扩音器和真空管而不再通过喇叭进行,同时引入了自动换片器,能够听完一整部交响乐而不需要每三分钟就手动换一次唱片。到20世纪20年代末期,柜式落地留声机也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收音机/留声机的组合装置,能够用收音机的扩音器播放留声机的声音。至此,不仅在录音上,在收听上喇叭也被取代了。
同电话和收音机相比,家庭使用留声机的增长有多快呢?图6.4对比了平均每户家庭的留声机数量和住宅电话数量。在这场比赛中,留声机和电话非常接近。我们看到,从电话和留声机差不多同时发明出来到进入一半的美国家庭,其间经历了整整50年。
图6.4也比较了20世纪30年代电话和收音机非常不同的使用模式。当时家庭电话拥有率从1929年的45%下滑到1933年的33%。由于电话是租用而不是完全购买的,当经济大萧条使收入低到无力支付电话费时,电话就简单地从家庭中消失了。相反,收音机是买来的,在整个20世纪30年代,收音机拥有率从1929年的35%飙升到1940年的82%。当富兰克林·罗斯福在珍珠港遇袭次日发表“国耻日”演讲时,几乎全体美国国民都有条件在自己家中听到演讲。形成明显对比的是,直到1953年家庭电话的使用率才超过50%。
图6.4 1880—1990年电话、收音机和留声机的家庭普及情况
资料来源:HSUS序列Ae2,Dg46(1920年的数据与Dg48做了同口径调整),Dg128(HSUS,1958,第231页)。
在1890年到1929年,几乎是一夜之间,电力、汽车、公共交通系统以及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就改变了美国人民特别是美国城市人口的生活。电话和留声机是这一系列划时代变化中的一部分。电话线连接了至少一半的家庭,其中绝大多数位于城市地区,这为那些已经通过电力、燃气、自来水和下水道同外界相连的“网络化住宅”又增加了新的连接。电话使人们足不出户就能互相交谈,留声机让专业的音乐演奏取代了业余的音乐,让表演能够跨越数月甚至数年时间,同时也代表着医治“鲍莫尔成本病”的众多发明中的第一个发明。
收音机将世界带进几乎每一个家庭
收音机像野火一般蔓延到全国,在1920年第一家商业无线电台问世后短短20年内,就有超过80%的美国家庭至少拥有一台收音机。收音机到来的速度超过了电力、汽车、电话以及留声机,其中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与留声机不同,收音机是作为完完全全的电器出现的,并和它的真空管一起构成了在战后多年间占据主导地位的电子革命的第一阶段。购买了收音机之后,它提供的所有娱乐都是免费的,不需要再买唱片或者自动钢琴打孔纸卷。而它能提供即时新闻报道的功能使它成为日报的竞争对手。
信息通过空气而非电线传递,远远早于商业电台的问世。19世纪末期大多数伟大的发明总与特定的名字比如爱迪生、贝尔相联系,但那些鲜为人知的先辈们的发现还要向前推几十年。虽然古列尔莫·马可尼在1896年获得了无线电报的第一项专利,但早在30多年前的1864年,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就第一次提出了电磁波理论。1879年12月,戴维·爱德华·休斯在伦敦首次进行了传递和接收波的实验,这和卡尔·本茨发明第一台可用的内燃机是同一个月,比爱迪生发明第一盏电灯晚两个月。1899年的一篇报纸文章总结了被忽视的休斯的作用:“1879年的实验事实上是在赫兹之前发现了赫兹波(电磁波),在布朗利之前发现了粉末检波器,在马可尼等人之前发现了无线电报。”
马可尼是实现远距离传送无线电信号的第一人。虽然曾有许多其他发明家非常接近他,将其他人创造的部件组成一个特定的组合,但马可尼才是将所有原件组合在一起的首创者,并于1896年22岁时在英国和美国同时申请了他的第一项专利。1896年他在英国第一次公开演示,在将近两英里的距离间发送了清晰的信号;1901年他发出的信号跨过了大西洋。英国海军几乎立刻就使用了无线电报;1912年泰坦尼克号灾难中,无线电的作用几乎立刻成为公众认知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因为当时几艘邻近的船都没有打开它们的接收器。
商业电台的实现还需要1900—1920年一系列其他发明来传递声音和音乐,而不仅仅靠摩尔斯电报电码。这其中有1907年发明的真空管,它在1947年后晶体管出现之前对电子工业非常重要。虽然早在1913年发电机、天线、扩音器、接收器就已经为创造商业电台做好了准备,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影响并推迟了这一进程。
到1920年的选举之夜,行星已对齐,科技也已就位,世界上第一个商业电台——不是在伦敦,也不是在纽约,而是在匹兹堡开始广播。那时已经用交流电击败爱迪生的直流电的电气巨头乔治·威斯汀豪斯发现了他的公司在销售收音机方面的巨大潜力,当时除了零星不定的演讲以及无线电业余爱好者使用未知频率发送的音乐外,没有什么可听的。威斯汀豪斯与一个叫弗兰克·康拉德(Frank Conrad)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合作,在西屋电气的屋顶上建造了一个小木屋。1920年11月2日选举之夜的下午6点整,KDKA电台的播音员莱奥·罗森贝格(Leo Rosenberg)说出了人们在商业电台中听到的第一句话,实际上,他最后还谦逊地问道:“有人在听吗?”
这里是位于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东部的西屋电气制造公司的KDKA电台。现在我们将广播选举结果。我们通过同《匹兹堡邮报》《太阳报》的合作以及特殊安排而得到选举结果。任何一个听到这一广播的人请和我们联系,我们将非常感激,因为我们迫切地想要知道这个广播能传多远,又是如何被接收的。 注释标题 http://pabook.libraries.psu.edu/palitmap/KDKA.html.
就在KDKA电台广播的第一个晚上之后,全国各地都燃起了对收音机的兴趣。在夜间整个东部各州都能听到KDKA。1921年,一个又一个的第一次出现在这个电台:第一次广播总统就职演说,第一次广播体育赛事,第一次实况广播棒球比赛,第一次广播橄榄球比赛。因为建设收音机制造工厂以及分销网络需要花费时间,所以刚开始广播时听众非常少。
1921—1922年的冬天,“水闸”打开了,收音机的商业潜力随之释放。“收音机”一词迅速取代了“无线电话”。一家旧金山的报纸这样描述这一同时被数百万美国人所发现的现象:“每个夜晚,各个地方,都能听到电台播放的音乐。任何人都能通过一个接收器在家收听,而随便哪个男孩都能在1小时内将接收器安装好。”到1923年末,无线电台有556个,收音机的销售额从1922年的6000万美元飙升至1929年的8.43亿美元。
在图6.4中我们已仔细观察了电话和留声机的传播。同一个图中可看到1930年46%的美国家庭有收音机,而到1940年足足80%的美国家庭有收音机。1940年以前的发明史上没有任何其他产品能带来显著的平等化效果,新闻和娱乐能被最富有的大亨和最贫穷的街道清洁工同等享有。在1922年末大部分家庭还没有收音机时,通过对比收听收音机与身处剧院,人们这样总结了收音机令人惊奇的影响:
现在,我们再次被聚集到KDKA这个不受限制的剧院中,在这里,座位距离舞台有上百英里之远,观众都抱着自己的小匣子,他们可以迟到也可以早退,不会让讲演者尴尬,不会打扰其他观众。 注释标题 http://pabook.libraries.psu.edu/palitmap/KDKA.html.
可以这样认为,收音机对20世纪上半叶的意义不亚于汽车。虽然留声机将专业的音乐表演带到了家中,但现在新闻、音乐、消息和广告都能不分昼夜地获得。“作为第一个现代大众传播媒介,收音机将美国变成了一个听众的国度,有教育、有娱乐,有愤怒、有欢乐,并将所有年龄、所有阶层的人都连接到一个共同的文化之中。”
一旦购买了收音机,收音机随后提供的所有内容都是免费的。1927年,西尔斯的台式收音机仅售24.95美元,并提供一个首付4美元月供4美元的分期付款方式(25美元还不到20世纪20年代一个典型工薪阶层家庭收入的2%)。正如落地式留声机在20年前就已经装在精心雕刻的木质橱柜中待售一样,柜式收音机也列在1927年西尔斯邮购商品目录上,售价50~100美元不等。
收音机更广泛的影响在于对及时性和亲密性的改变。听众在事件发生时就能够收听到,包括1927年巴黎的人们对美国人林德伯格飞抵巴黎而聚会欢呼,无须等待第二天报纸上干巴巴的报道。与及时性相伴而生的是亲密性。二者在1933年3月12日罗斯福总统那引人注目的第一次炉边谈话中都得到了体现。当他对每一个听众说话时,仿佛就在他们的身旁,他在开头解释说银行系统依赖的是大家的信心,并向全体国民保证当银行在下周重新营业时将钱存入银行是安全的。
甚至在1920年第一个商业电台广播之前,通用电气就成立了美国无线电公司(RCA)。美国无线电公司成为新的收音机时代的标志,它的股票就被简单地称为“收音机”。这一股票价格剧烈的涨跌也成为20世纪20年代股票市场繁荣与衰退的象征。它的股票价格在1924年和1929年的峰值之间上涨了100倍,之后到1931年时跌得几乎一文不值。
早在1922年,人们就注意到有必要将无线电台相连以使它们能共享相同的节目。如我们所知,无线电广播网在1926年随着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的成立而到来,这是一家由美国无线电公司、通用电气和西屋电气联合成立的企业。在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成立之前,曾出现过两组无线电台,一组以纽约的WEAF为中心(现在称为WNBC),另一组以WJZ为中心(现在称为WABC)。它们成为两个独立的广播网,分别被称为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红网(NBC Red)和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蓝网(NBC Blue),后者在1943年成了美国广播公司(ABC)。到1927年6月林德伯格飞行时,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红网的网络与24个州的50个电话线站相连接。
无线电网络扩散的影响与大型清晰频道电台的发展相交织,这种电台都是其所在频率的唯一电台,而且每一个电台都能够在夜晚从远距离收听到。到20世纪30年代早期,几乎全部夜间节目都来自无线电网络,所以农村的听众调台不论是调到明尼阿波利斯市的WCCO还是圣路易斯的KMOX,都会听到相同的节目。对1925年生活在农场和小村镇的47%的美国人而言,有收音机真是一件幸事:
当他们说“收音机”时并不是指一个橱柜、一种电学现象或者一个在播音室里的人;他们指的是一个进入他们的生活和家庭,某种程度上如神一般无处不在的物件。 注释标题 参见E.B.White(1933),援引自Lewis(1992,第26页)。
直到1929年,美国城市和农村的差异体现为农村在汽车和电话上的消费比电和收音机的消费更大。但在20世纪30年代,随着收音机价格的下降,这一情况有所改变。由于配电网建造的高成本,电力还没能到达美国乡村地区。然而在20世纪30年代,乡村地区使用收音机已非常普遍,这部分要归功于高效的电池供电式收音机的发展。
20世纪30年代收音机的中心地位受到了一个调查结果的支持,“美国人情愿卖掉他们的冰箱、浴缸、电话以及床来支付租金,也不愿意舍弃同世界相连接的收音机。”随着收音机向以商业广告为基础的金融系统转变,节目也从教育性质的节目和古典音乐变为流行音乐和喜剧/综艺节目,后者通常由曾从事歌舞杂耍表演的人主演。在1933年达到顶峰时,每天的《阿莫斯和安迪》(Amos’n’Andy)广播剧能为两位黑人喜剧明星带来10万美元的年收入,比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和美国无线电公司的董事长或者美国总统的收入还要高。支撑这一高收入的商业广告来自分销全国的包装商品,包括香烟、牙膏、咖啡以及泻药。
喜剧演员乔治·伯恩斯(George Burns)在他的自传中讲述收音机对其先前歌舞杂耍演员工作的影响时,回忆了《阿莫斯和安迪》广播剧:
收音机出现了。有史以来第一次人们不再需要离开自己的家也能享受娱乐。表演者来到了他们的家中。当剧院开始通知他们的表演会暂停15分钟,让观众收听《阿莫斯和安迪》剧时,我就知道歌舞杂耍表演将要终结……几乎不可能向没有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解释收音机对当时整个世界的影响。 注释标题 参见Burns(1988,第86-87页)。
某种程度上,收音机的日益流行反映了收音机价格的持续下跌和质量的持续提高,这也是战后电子时代人们熟悉的一个主旋律。电台节目质量的提升和种类增加是对收音机销售同样重要的另一个刺激因素。柜式收音机成为美国家庭中非常重要的家具,让父母和孩子们一块儿收听喜剧和综艺节目、新闻、戏剧,甚至还有最新出现的“肥皂剧”。“收音机为那些工作死气沉沉或者缺少爱情而寂寞的人,为那些情感被剥夺或者情感匮乏的人提供了幻想的补偿。”
20世纪30年代收音机的商业化与无处不在的广告密不可分。与杂志的广告页可以被直接翻过不同,广播广告是没有办法避开的,尤其是因为大多数人都是围坐在落地式收音机旁边,要调低音量的话还不得不从椅子上站起来。广告是收音机比留声机或是电话更快地走进美国家庭的间接原因,因为广告的存在使内容能够免费。20世纪30年代收音机中的内容让听众暂时忘却大萧条正在发生:
舞曲乐队演奏着欢快的音乐,但即使杰克·本尼(Jack Benny,美国喜剧演员、广播家。——译者注)在最好的时候也会担心钱的问题。在这个明显的矛盾中或许显示了收音机根本的吸引力所在。20世纪30年代的现实生活令人难以承受。当人们打开自己的收音机时,他们寻找的不是现实,而是逃避。带着赞助商的信息,收音机带来了一丝安慰。 注释标题 参见Fox(1984,第151页)。
规制的新时代随着1934年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的成立而到来,对广播公司造成了威胁,它们被要求播放更多的文化和公共服务节目,而不是那么多的由商业广告赞助的轻喜剧和音乐。一些公司在重大规制措施实施之前就采取了相应行动:沙诺夫公司(Sarnoff)聘用阿图罗·托斯卡尼尼(Arturo Toscanini)建立并指挥整个交响乐团;美国全国广播公司交响乐团当年在美国无线电公司大楼里拥有独立演播室,即现在为人所知的“30Rock”。从1937年的圣诞夜开始,美国全国广播公司交响乐团的演出一直延续到了1954年。
在20世纪30年代末期,战争的威胁使广播加入了公共服务功能。新闻广播历史性的一刻出现在德奥合并之夜——德国在1938年3月13日接管了奥地利。那一夜诞生了“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世界晚间新闻”,直到今天每晚还在播报,它也第一次实现了位于纽约的罗伯特·特劳特(Robert Trout)和远在伦敦、巴黎、柏林、维也纳和华盛顿的通讯记者之间跨大西洋的短波无线电连线。值得注意的是,那晚爱德华·默罗(Edward R.Murrow)在联网广播的首次登场中用一种通俗的、非正式的风格从维也纳发出报道,这与其他的报道者明显不同。
在大萧条那段惨淡的日子里,那些生活无望的民众向霍雷肖·阿尔杰(Horatio Algers)这种因努力和幸运从贫困走向成功的人物寻求鼓舞人心的源泉。到1937年,“所有这些新的社会和科技力量都在融合……新的明星呼之欲出,所需要的只是主题本身。”结果这个主题是一匹名叫“海饼干”(Seabiscuit)的赛马。这匹腿有点问题的小马从默默无闻中崛起,让整个国家为之着迷。“海饼干”被称为1938年最大的一起新闻事件,至少就大众兴趣这一标准而言是这样。1938年“海饼干”和赛马“战将”(War Admiral)之间的比赛不仅被视为最伟大的赛马比赛,也是截止到那时广播听众最多的一场比赛,在1.29亿人口中有4000万人收听了这场比赛。“罗斯福深深地为这个广播所吸引,以至于让一屋子的顾问等待着,直到比赛结束他才现身。”
从最早的无线电实验到1938年成熟的收音机产业之间,只有不到60年的时间。1879年,大卫·爱德华·休斯在伦敦成功地将无线电信号发送了数百米远,到1938年,无线电网已经能够连接位于不同大洲的通讯记者进行实时通讯,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世界晚间新闻的第一次播音以及吸引了无数听众的“海饼干”的比赛都证明,收音机有能力将全国的注意力集中到一起事件上。仅仅三年后,将会有更多的听众收听罗斯福的“国耻日”演说,谴责日本并对日宣战。
电影:从5美分镍币影院到《乱世佳人》
电影的历史始于静态摄影,这要追溯到大约公元前330年亚里士多德关于光学定律的第一次观察,以及大约在公元1000年一个阿拉伯人发明的针孔成像。然而直到19世纪20年代,也没有找到保存针孔成像的方法。1839年路易·达盖尔(Louis Daguerre)发明的银版照相法是第一种能够创造永久图像的处理方法。之后,很快在1841年,英国人亨利·福克斯·塔尔伯特(Henry Fox Talbot)发明了一种制作一个负像并通过它做出许多正像的方法。然而,早期的处理过程都非常不方便,需要使用拍照后立刻制作出来的湿板负像,在实践中也就要求摄影师随身携带一个暗房。直到1879年干板底片才发明出来,使手持相机成为可能;最终在1889年,乔治·伊斯曼(George Eastman)发明了胶卷,摄影的现代时代随之到来。
电影最初的发展集中在制作动画以及能够在墙上投影图像。在留声机的发展上,爱迪生就曾因坚持使用圆筒而不使用平的记录圆盘而落后。同样,在19世纪90年代初,他在创造远非新奇玩意儿的电影上也失败了。1894年他发明了“活动电影视镜”,这是一个小匣子,观看者向里面看能看到一个小的动态图像,但它有着先天的局限:图像非常小而且影片时长只有20秒,虽然很快被延长到了90秒。爱迪生没能看到电影作为教育工具以外的商业价值。最终,托马斯·艾尔曼特(Thomas Armant)解决了让足够的光通过胶片以照亮大屏幕的问题。他设计了一种放映机,让每一幅画面在经过投影灯时稍做停留就能展示明亮的图像和平稳的动作。
由于艾尔曼特没有足够的资金或者声望将他的项目商业化,因此他与爱迪生就新命名的维太放映机(Vitascope)达成了共享收益的协议。1896年它的初次亮相包括了“山姆大叔将身材矮小的混蛋英国人约翰·布尔打倒,来自纽约的街景,还有第一个中距离的特写亲吻……观众们都高声叫好”。但由于艾尔曼特财富与名望不足,电影还是被归功于爱迪生,虽然爱迪生事实上几乎没有参与这项发明。
尽管如此,人们一开始都是通过被称为“立体镜”的家用仪器或者是在公共游乐场看照片的,游乐场还提供留声机、占卜机,有时候还有老虎机。就如歌舞杂耍表演一样,游乐场不设在农村地区,一般在人口密集的城市街区发展,在那里家庭成员用几便士就可以到游乐场玩耍而不需要在公共交通上花费本来就不多的金钱。1905年前后,游乐场开始在后面单独划出一块区域,在墙上或银幕上放电影;因为电影的入场费是5美分而不是1便士,所以很快这一业务就被称为“5美分镍币影院”。
很快,5美分影院就从游乐场后面的屋子发展成了独立的建筑。到1908年,仅在曼哈顿就有200多个5美分影院,在全美则至少有8000个,每天能吸引400万名观众。5美分影院标准的设计是20英尺宽、80英尺长,由木制的椅子或长凳作为座位。一个主要的技术局限是,投影机在每一幅画面上都会暂停一下。这些停顿和开始使屏幕产生了让人眼睛疲劳的“闪烁”效果,所以“看电影”有了一种的新说法:去看那些闪烁(going to the f licks)。在电影院前部的栏杆后面有一块地,是留给钢琴演奏者为无声电影伴奏用的。虽然影院内部可能很简单,外部却渐具特色:巨大的拱门,大量的主题装饰图案,其风格从摩尔式到哥特式再到学院派(Beaxu Arts),不一而足,通常还会装点上龙、人脸或雕塑。每一个电影院都用灯泡做点缀,所以人们用“不夜城”来形容每个城市的电影院所在地区。
从我们现在的角度很难想象这些早期电影所带来的兴奋,但那时许多观影者从来没有旅行过,没有机会看看离家几英里以外的地方。有史以来第一次,人们有机会看到一头活动的大象是什么样子的,第一次看到大西洋或者太平洋的沙滩。在早期5美分影院的一场电影中,当一列火车向着镜头方向缓缓驶入车站时,一些前排的观众甚至惊慌失措地跑了出去。
从5美分影院向豪华影城的转变早在1911年底特律哥伦比亚影院开业时就开始了,这个影院不仅有1000个座位,还有第一台电影管风琴。1917年美国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几年是影院建筑最疯狂的年代,这时那些又小又简陋的5美分影院在每个城市的中心地区都被巨大的影城所代替,在住宅区则被类似的小一些的影城所代替。这些影城内华丽的装饰包括了“雕刻的壁龛、环绕的拱廊、望不到头的镜子,以及巨大的盘旋楼梯……当孩子们走进这些宏伟影院的大门踏上通往仙境的道路时,他们的眼睛表露了一切”。这些颇具异域风情的建筑包括了从巴比伦、格拉纳达和里维埃拉获得灵感的主题。
新的影城提供了一种社会平衡,因为来自工薪阶层的顾客只需要7美分就能进入那些能够激发上层贵族灵感的艺术宫殿。“它们使那些生活在闷热公寓中的人们每周能进入一次富丽堂皇的豪宅,暂时忘却那令人窒息的窘迫生活。”1921年10月,《芝加哥论坛报》报道了一家影院的开幕,并称赞道:“就凭这些纯粹的光彩、高昂的价格以及这些演出,芝加哥影院就创造了一项世界纪录。”
1910—1920年的10年见证了从5美分影院里非常短的影片到大剧院中未删节影片的完全过渡。抛开那粗鲁的种族歧视和对3K党的赞颂,格里芬(D.W.Griffin)的《一个国家的诞生》(The Birth of a Nation)是许多电影技术的开拓者,包括特写镜头、快速编辑还有渐隐。每周观影人次的迅速上升带来了明星效应,到1915年时,查理·卓别林和玛丽·璧克馥都是为人熟知的名字,他们从电影表演中得来的名气又被报纸杂志进一步放大。
到1922年,全国范围内每周观影人次达到了4000万,大约占总人口的36%。这意味着,在全部人口中,从婴儿到老太太,每三周就会看不止一次电影。当考虑到在1920年这个国家还有一半是农村地区时,这一数据就尤为引人注目;由此可见,在美国城市地区看电影的频率肯定接近一周一次。1919年一份关于俄亥俄州托莱多市的研究记录表明,在该市24.3万的人口中每周观影人次达31.6万,人均观影率达到了130%!
托莱多市的研究为1919年的电影行业提供了有价值的分析。电影院门票从7美分到55美分不等,均价为15美分。另一个来源显示1913年电影票的均价仅为7美分。一场电影大约持续2.3小时,包括了“新闻评论、杂志的专题集锦、教育短片、小丑喜剧,最后才是电影”。在默片时代,新闻短片是非常普遍的,第一个全新闻剧院于1909年在纽约开业。曾经通过干巴巴的报纸报道来了解新闻的读者,现在被真实事件生动的新景象俘获。
在托莱多及全国各地,最大型的那些影院为故事片提供了现场风琴伴奏。电影制片厂会分发建议使用的音乐“脚本”,但风琴或钢琴演奏者完全可以即兴创作,所以《一个国家的诞生》在托莱多就会和其他地方比如在西雅图听起来完全不同。在一篇1922年的散文中,一位风琴演奏者以可适用于任何场景的古典音乐为例:比如说,一个有急促水流的电影场景可以用圣-桑的《洪水前奏》(Prelude to the Deluge)来伴奏。风琴或钢琴演奏家为每天多场的电影放映一遍又一遍地演奏伴奏曲目,所以他们的表演听起来是即兴的,事实上却是大量额外工作的结果。
电影史上一个让人觉得神奇的方面是在有声电影发明之前这个产业就变得如此巨大。另一个意外的方面则是声音与动画的结合居然花费了那么长时间,因为早在1890年爱迪生就将有声电影作为目标了。在整个20世纪20年代,发明家们都被这一问题困扰,包括让声音和图像同步的核心问题以及一个尴尬的现实,即在1925年时扩音器与现代电影院的空间大小难以匹配。美国人李·德福雷斯特(Lee de Forest)发明了胶片录音技术,将音轨通过光学录音的方式刻录在电影胶片的边缘。因为在电影胶片上声音和图像在物理上相邻,那么完美的同步也就是必然的了。
虽然有关林德伯格飞行的有声新闻短片早在1927年5月就在电影院上映了,但第一部引起轰动的由艾尔·乔尔森(Al Jolson)出演的有声电影《爵士歌手》(Jazz Singer)还要在几个月后才能出现。华纳兄弟从第一部有声电影以及紧接着1928年的三部电影中获得巨额利润,这让其他电影制片商确信它们必须立刻转向有声电影。这一转变几乎一夜之间就完成了,到1930年,电影广告都带着“100%有声”的标语。从默片到有声电影的转变发生得非常快,不仅造成机器设备的过时,钢琴和风琴演奏者的工作减少,还让之前的明星不再受欢迎。颇为讽刺的是,在1952年的电影《雨中曲》(Singing in the Rain)中,一些默片明星因其声音尖锐、不具有吸引力而被新一代电影明星取代。
如图6.5所示,在1929年到1933年,也就是经济崩溃时最糟糕的那几年,周观影人次占总人口比例从73%下降到48%。但在1936年到1937年又迅速回升到68%,从1935年到1948年该比例一直保持在60%以上,随后的20世纪60年代急剧下降到10%,之后电视成了娱乐的主要方式。20世纪40年代后期,电影的持续流行反映了一个不同于收音机的商业模式,在购买了收音机之后,收音机提供的所有内容都是免费的。购买电影(票)却不需要任何初始投资,此外,在市中心电影院放映的首轮电影的票价在1929年到1933年之间从50美分降到25美分,而在社区剧场放映的第二轮电影的票价则从25美分降到了10美分。以25美分的票价推算,一个人一年看50部电影需要12.5美元,这相当于1936年人均名义可支配收入525美元的2.4%。20世纪30年代的观众希望他们的入场费能看两部电影,选择的组合是无穷无尽的,从警匪片、西部片、怪诞喜剧到由巴斯比·伯克利(Busby Berkeley)编舞或者弗雷德·阿斯泰尔(Fred Astaire)和金吉·罗杰斯(Ginger Rogers)翩翩起舞的音乐史诗,应有尽有。奇幻片、恐怖片和科幻片脱颖而出,《吸血僵尸惊情四百年》(Dracula)、《科学怪人》(Frankenstein)和《金刚》(King Kong)让数百万电影观众为之尖叫。
图6.5 1922—2004年美国周观影人次占总人口比例
资料来源:1950年之前的数据来自HSUS序列Aa7、Dh388,1950年之后的数据来自《国际电影年鉴2006》(International Motion Picture Almanac,2006)并做了同口径调整。
美国电影学院于1998年评出的20世纪十大电影中有四部是在1939年到1942年之间完成的。其中的两部《公民凯恩》(Citizen Kane)(1941)和《卡萨布兰卡》(1942)就在本书的第一篇和第二篇分界线1940年后不久完成。但另外两部则清楚地表明了有声电影在《爵士歌手》之后10年中的发展历程。《绿野仙踪》前所未有地将前面部分单一的棕褐色与后面鲜艳的色彩相组合,不仅让1939年的电影观众为之着迷,而且由于从1956年开始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每年重播,战后的观众对它更加熟悉。这部影片让朱迪·嘉兰(Judy Garland)成了大明星,并因哈罗德·阿兰(Harold Arlen)和叶·哈伯格(Yip Harberg)的经典好评两次获得学院奖(Academy Awards)。多萝西在那个将她的房子甩到东方坏女巫头上的龙卷风后完好无损地出现,一路走到了奥兹的彩色天堂,并对她的小狗朋友说:“托托,我感觉我们已经不在堪萨斯了。”当多萝西说出这句将在这个世纪剩下的时间里一直回响的台词时,人们是多么地惊讶和喜悦。
多亏了战后的电视重播,我们对《绿野仙踪》和《乱世佳人》都很熟悉,不过后者于1939年在美国人中激起了更大的轰动。玛格丽特·米切尔(Margaret Mitchell)的那部史诗小说是1936年的畅销书,在整整两年的时间里,整个国家都在关注着寻找扮演郝思嘉的女演员:
影迷杂志喋喋不休地报道任何与这个项目相关的内容,哪怕只有一点点的关系;米高梅公司甚至在盛大的首映式上搭建了郝思嘉心爱的家塔拉庄园的门廊……所有这些大张旗鼓的宣传活动都是物有所值的:《乱世佳人》迅即并持久地引起人们的关注……它将20世纪30年代塑造成一种宏大的风格……因为纯粹的娱乐(人们看电影的真实原因),它是那10年的冠军。 注释标题 参见Young and Young(2002,第206页)。
总结:在70年的时间里从史前走到了现代
如果我们将本书看作对1940年之前和之后生活水平的提高进行比较的话,与第一篇其他各章相比,本章就1940之前的发展所提供的证据可能最为薄弱。第3章展示了食品的生产、多样化和配送以及服装从自制到购买的转变;第4章描绘了在1870年到1940年间出现了与电力、燃气、自来水和下水道相连接的网络化住宅,以及一同发展的封闭式壁炉、炉灶和其他家用电器;第5章则见证了从原始的公共马车到高架列车和地铁等快速交通的变革,以及从城市地区马匹造成的污染向更快、更高效、更清洁的汽车的划时代转变。那么,本章有什么能够和这些变革相媲美呢?
与这些根本性的进展相比,本章有关信息、通信和娱乐的主题同战后发展相比或许显得小巫见大巫了。但要知道,许多当下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东西在1940年时是没有的,那时即使早期最简单的9英寸黑白电视机都还没有出现,更别提之后的彩色电视机以及有数百个电视台的有线电视了,也别说在密纹唱片、磁带、光盘以及数字音乐播放器上播放音乐,又或者通过互联网搜集并通过比以往更小更方便的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以及平板电脑来浏览信息了。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说,相比于1940年之后,1940年以前的发展对美国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更大的影响。
在1870年到1940年之间,隔离被连接所取代。1870年时人类生活尚未存在的许多方面到1940年已成为现实:从给邻居打电话借一杯糖,到一个农场主紧急寻找世界古典和流行音乐唱片,再到让新闻和娱乐成为生动、及时而且免费的收音机革命,最后到电影非凡崛起成为娱乐的主要形式。
在我们为当前平面媒体落伍于互联网竞争而悲叹时,很容易忽略平面媒体是在1870年之后而不是之前占据主导地位的。1870年后书籍、杂志和报纸的读者人数出现暴涨。这支持了本书的主题,经济增长虽然在1870年之前就已经准备就绪,但是在1870年之后的一个世纪里才闪亮登场,并成为人类生活的驱动因素。这不仅是因为科技使纸张和印刷技术价格急剧下降,而且得益于几乎普及的识字率(除了之前南方的奴隶)。人们阅读量的巨大突破不仅由于私人部门的发展,也得益于政府提供的公共图书馆。
在1844年之前,通信速度受到火车、马匹和帆船的限制。在技术跨越的上千年历史中,从来没有像1844年电报的发明那样让通信速度出现如此大的提升。到1870年,有许多发明家等待着迈出将点线组成的电报码转化为通过电话传送人声的下一步。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以非常微小的优势,获得了第一项专利,由于这一原因,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电话网络在20世纪被称为“贝尔系统”。从1876年到1926年,电话用了50年的时间进入美国家庭,虽然相对缓慢,但终于成为主要的通信形式。
创造现代娱乐的发明始于留声机。在留声机到来之前,没有生活在大城市的大多数家庭都无法听到专业的古典或流行音乐。留声机的缓慢发展与收音机的迅速普及形成了鲜明对比。与留声机需要花钱购买唱片不同,收音机提供多种形式的内容,从新闻到喜剧再到音乐,而且都是免费的。虽然应该“没有免费的午餐”,但收音机几乎实现了这个不可能,尤其是在20世纪30年代收音机价格跌到20美元以下时。最贫困的家庭听音乐不再需要买唱片了,因为在收音机里这些都是免费的。
一个当代读者或许会同我一样为电影的早期大事记以及电影迅速转变为一个重要产业而感到惊讶。在1906年到1907年时突然就出现了5美分影院,到1911年建造华丽的电影院,用赤褐色的装饰和未删节的默片来吸引观众。在20世纪的前30年里,娱乐各方面的质量都得到了提升,1928年时有声电影的年代就到来了。
我们已经走了多远?从1870年的隔绝状态开始算起,70年内整个国家连接在一起。1938年不少于4000万人,即整整1/3的人口收听了“海饼干”和“战将”之间的赛马比赛。当多萝西从黑白变为彩色并说出了那句象征性的话“托托,我感觉我们已经不在堪萨斯了”时,数百万人见证了那魔幻的一刻。
没有比《乱世佳人》的制片人大卫·塞尔兹尼克(David O.Selznick)在1939年电影上映两个月前的一段鲜为人知的旅程更能象征大众娱乐的到来。通过联系影院老板并征得同意,制片人出现在圣巴巴拉市,为观众们带来了一个大惊喜。(当时的)公共广播系统里传来了这样一则通知:他们不会看到那晚计划放映的两部电影中的一部。
影院经理告诉观众将会看到“非常特殊”的画面,开始后任何人都不得离场。整个放映期间守卫都守在大厅里。当片头字幕出现在银幕上时,出现了兴奋的惊叫声和欢呼声。在没有幕间休息的3小时45分钟后,人们起立鼓掌。塞尔兹尼克被这热情感动得热泪盈眶。 注释标题 参见Lambert(1973,第144页)。
那晚的观众离开时带着一种优越感,能够看到如此特别的事立马让他们在朋友圈中出了名,而且这件事让他们多年后还能向自己的子孙们吹嘘炫耀。
所有这些在1870年都不会发生,但在1939年,一切似乎都成了可能。收音机和电影抵达了其成就的高峰,但电视还没有到来,后者在1939—1940年的纽约世界博览会上得到了生动的展示。1940年的现代世界与1870年之间的差距是否比2015年的娱乐与1940年之间的差距更大呢?我们将在第12章重新讨论这个问题。 美国金融史与大国博弈(套装共12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