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美国金融史与大国博弈(套装共12册)

第13章 计算机和互联网:从大型计算机到脸书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美国金融史与大国博弈(套装共12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第13章 计算机和互联网:从大型计算机到脸书

  如果汽车发展的速度可以和电脑一样,那今天一辆劳斯莱斯也就值100美元,1加仑汽油可以跑100万英里,还会每年爆炸一次,夺走车内所有人的生命。

  ——罗伯特·科林利(Robert X.Cringely),《信息世界》(InfoWorld)

  引言

  自1960年以来,计算机的性价比呈持续的指数化增长,这种增长速度让历史上的一切技术都相形见绌。计算机和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互联网所创造的奇迹让很多分析家误以为当前整体经济的进步速度达到了人类历史的顶峰,在未来甚至会变得更快。这种技术变革加速论的基本缺陷在于,即便计算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不断增加的,但绝大多数经济活动的创新并没有加快,甚至许多方面正在放慢步伐,计算机占GDP份额太小,无法弥补其他方面的放缓。

  ICT是信息和通信技术的标准缩写。在2014年,包括互联网和电话的连接费用在内,企业与家庭在信息和通信技术硬件及软件方面的总支出加起来只占经济总量的7%。即便信息和通信技术设备的性价比每年增长20%,如果假设其余93%的经济总量增速为零,那么每年的整体经济增长也只有1.4%。

  本章论及的计算机技术在过去半个世纪里的神奇发展甚至比第12章中讨论的娱乐和通信发展更令人印象深刻。这也与第10章讨论的食品、服装、住宅、家用电器以及第11章讨论的地面和空中运输创新步伐正在减缓形成反差。

  本章从大型计算机说起。这种计算机使许多烦琐的日常商业操作早在1960年就计算机化了。20世纪60年代,大型计算机打印出第一张银行对账单、第一张电话账单、第一张保险单;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航空公司订座系统逐渐自动化。为诉讼案件或者书稿一遍遍打字的现象也因为内存打印机的出现而消失。电子让现代复印机成为可能,也让施乐公司成为60年代最火的公司之一。在80年代初个人计算机出现的同时,ATM(自动取款机)和零售条码扫描仪这两种基础性的创新也出现了。

  20世纪80年代初,一些提高个人生产率的软件用于个人计算机,包括自动换行字(词)处理技术、电子表格计算和游戏。学者、作家以及其他涉及写作和手稿准备的人都涌向了个人计算机。远早于互联网的出现,商业企业内部的计算机就已经靠“T-1线”连接并以宽带速度运行。所以早在80年代,在企业内部,在纽约的办公室里就可以向在旧金山或伦敦的办公室发送消息或交易文件。

  互联网的崛起对个人而言彻底改变了个人计算机的角色,让个人计算机可以与外面的世界交流,正如在过去1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商业企业已经实现了内部的联网交流通信。80年代初,专家学者开始发送电子邮件;1994年,电子商务和网络搜索也随着美国网景公司网页浏览器的出现而诞生。伴随互联网为大众提供的信息、通信、娱乐如此快速易得,一个对专业人士和普通市民双方而言的新时代开始了。就像电力和自来水连接起美国家庭(见第4章)一样,互联网则将美国人连接在一起。搜索引擎让人们可以找到最便宜的机票,获知萨凡纳下周六的天气。如同70年代初便宜的电话呼叫淘汰了写信,电子邮件也开始撼动电话呼叫作为一种通信方式原有的核心地位。新闻也很少从扔到门廊下的报纸或者晚间电视新闻节目中得到,而是更多地来自传统新闻媒体的网络版以及称作“博客”的新信息形式。

  互联网和计算机的崛起也为电子商务打开了市场。像沃尔玛这样的大型超市变成了巨大的数据消费者,它们可以根据历史趋势预测销售情况,也可以削减其竞争对手的价格。成立于1994年的亚马逊公司在过去20年间逐渐发展成电子商务巨头,将很多独立书店推向破产,并最终击垮了传统的实体企业巨头博德斯公司(Borders)。消费者在很多方面都受益于电子商务,例如他们可以在网站上找到即便是最小餐厅的菜单,可以订机票、订宾馆、订餐位而不用打电话在线等候。

  本章的结论来自对互联网为人熟知的优点与其代价的比较,其中一些代价还不易察觉。互联网的接入还存在差距,更重要的是,网络文化会加剧少数民族和贫困人群受教育程度的不足。互联网也带来了一系列20年前不存在的担忧,包括黑客行为、身份盗窃、个人隐私、网络欺凌以及(在一些观察者看来)注意力和读写能力的下降,尤其是美国十几岁的男孩。另一系列问题则与现代科技中的投资收益有关。中小学在信息通信技术上大量投资,而学生的测试成绩并没有明显提高。大学花巨资打造需要技术支持人员无微不至照料的智能教室,却对教育成果没有明显的益处。除了教室,家庭也正在越来越多地从人际交流转向电子通信,而小孩子也逐渐使用电子设备。对成年人来说,与智能手机、电子邮件、社交媒体的持续联系意味着多重任务处理和超级链接水平的提高,这两者都可能阻碍生产率,甚至会带来危险,比如开车的时候发短信。

  科技革命与摩尔定律之殇

  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被称为“超级计算机之父”的西摩·克雷将目光转向计算机行业。克雷-1系统是一台超级计算机,它每秒可进行1.6亿次浮点运算,创造了计算机运算速度的世界纪录,它还有一个800万字节的主存储器。这台计算机所需的电线约为4英尺长,只要一个小房间就能装下。在1976年,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以880万美元买下了克雷-1系统,经通胀调整后的现价为3690万美元。

  克雷-1和今天最普通的笔记本电脑形成了鲜明对比,向我们展现了计算机令人难以置信的快速发展。在2014年8月中旬,沃尔玛网站上对一款联想牌笔记本电脑的报价是449美元。这台电脑有60亿字节的内存,即克雷-1内存的750倍,每秒的运算次数1000倍于克雷-1。除了运算速度和内存之外,平常的笔记本电脑与1976年世界上运行最快的计算机相比还有其他许多优点,包括可以观看视频,接入互联网,以及通过一个嵌入笔记本电脑的系统就能与横跨半个世界的人交流,而无须工业级冷却系统。

  不考虑增强的连接性,单是运算能力的增强就展现出联想笔记本电脑对克雷-1的性价比以每年44%的惊人速率上升。尽管运用了计算机享乐价格指数(hedonic price index),但这一增长在美国国民收入核算中还是被大大低估了,因为对计算机价格的研究忽视了直接比较大型计算机和个人计算机价格的必要性,后文的讨论表明有一个例外。克雷计算机所包含的运算能力的价格从1976年的880万美元跌落至2014年的0.6美元,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增长是独一无二的,这体现在1960年以来其产品的性价比上。对计算机行业技术进步独特性的经典描述是摩尔定律给出的,由英特尔(Intel)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在半个世纪以前提出。他的长期预测是芯片的密度每两年就能提高一倍。“每24个月一片芯片中包含的晶体管数量就几乎增加一倍。”这可以转换为每年34.7%的增长率,几乎和我们计算的从克雷超级计算机到联想笔记本电脑的过渡一样快。摩尔定律是一种误称,其实它是一种推测,而半导体生产商随后都将它当作产业标准。

  图13.1总结了摩尔定律的演化,从1971年拥有3500个晶体管的英特尔4004到2014年拥有43.1亿个晶体管的英特尔15-Core Xeon Ivy Bridge。图13.1显示了晶体管数量与摩尔定律趋势线是多么契合。然而,基于运行速度和内存评估计算机性能的发展,从根本上低估了其性能相对于价格的提升,对于1982年以来更先进的内存读取方式(闪存和软盘)、更先进的输入输出连接器(USB端口而不是串行口和并行口)、更短的开机时间、更好的音频/视频功能,以及在可携带性上的巨大进步和在重量上的减轻,这样的评估都不会看到。在1982年,最早的个人计算机显示器只有单调的绿色和黑色,而不是全彩色的;DOS界面则要求键入各类命令,而不是滚动鼠标,或者最近常用的触屏。

  图13.1 1971—2014年摩尔定律和英特尔微处理器的晶体管数量

  资料来源:Intel “Microprocessors Quick Reference Guide”1971-2008(http://www.intel.com/pressroom/kits/quickreffam.htm),“Intel Previews Intel Xeon ‘Nehalem-EX’Processor”2010 (http://www.intel.com/pressroom/archive/releases/2009/20090526comp.htm),“Westmere-EX:Intel's Flagship Benchmarked”2011 (http://www.anandtech.com/show/4285/westmereex-intels-flagship-benchmarked),“Product Brief:Intel Itanium Processor 9500 Series”2012(http://download.intel.com/newsroom/archive/Intel-Itanium-processor-9500_ProductBrief.pdf),“Intels hares details of 15-core Xeon chip,Ivytown”2014(http://www.pcworld.com/article/2096320/intels-15core-xeon-server-chip-has-431-billion-transistors.html)。

  威廉·诺德豪斯研究了过去两百年间计算机计算能力的发展历史,对摩尔定律和计算速度提高及成本上升加以比较,做出了两点重要评论:

  第一,计算速度的快速提高和成本的快速下降明显早于摩尔的预测(于1965年)。从1945年到1980年,计算成本以每年37%的速度下降,1980年以后每年下降64%。第二,计算能力的增长实际上比摩尔定律的预测更快,因为计算机性能不等价于芯片密度。从1982年到2001年,以计算能力衡量的性能增速比摩尔定律预测的每年快30%。 注释标题 参见Nordhaus(2007,第147页)。

  据诺德豪斯估计,在1980年后经计算机性能调整后的价格每年下降64%,这与事实是冲突的,实际情况是1957—1984年大型计算机价格每年下降大概20%,1984年后个人计算机价格每年下降20%~30%。引起这种偏差的部分原因是诺德豪斯量化了在大型计算机向个人计算机过渡中急剧下降的性价比,就像我们所做的克雷大型计算机和联想笔记本电脑的比较。从克雷计算机到联想笔记本电脑每年减价41%,诺德豪斯估计减价64%,无论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毋庸置疑的是,计算机的价格比发明史上任何一种产品的价格下降得都要快。

  然而图13.1也含有令人吃惊的证据,摩尔定律最终经历了一个低于其历史增长率34.7%的大幅下降。如果我们仔细看点和直线之间的关系,就会注意到在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点在直线之上,但从那之后就下降至摩尔定律趋势线之下。我们可以计算出自1970年起摩尔定律趋势线平均每年增长34.7%。在1997—2006年这段时间里,其增速提升至每年60.1%,然后在2006—2014年这段时间里降至11.5%。

  摩尔定律趋势线中的急剧加速然后减速在图13.2中一目了然。在图13.1中,点的增长率可被计算并描绘成一条以五年移动平均为中心的曲线。摩尔定律趋势线水平地处在传统摩尔定律年增长率34.7%上。实际结果在上下侧都有明显差异。在1997—2006年这段活跃时期,翻番的时间间隔减至14个月,而不是两年。但从2006年起,翻番所需时间拉长至三倍,从传统的两年变为六年。

  图13.2 1975—2014年芯片晶体管数量的非常规增长背离了摩尔定律

  资料来源:同图13.1。

  为什么图13.2中的增长率在90年代末期急升却在2006年后骤降呢?在电子邮件通信中,著名经济学家哈尔·范里安(Hal Varian),现任谷歌公司首席经济学家,解释台式计算机和笔记本电脑的技术变革之所以停滞,“是因为人们无须在他们的台式计算机上有一块超高速的芯片”,研究转向尝试改进大型计算机的数据中心以及便携式设备的电池寿命。“最重要的问题是这种减速是需求侧还是供给侧的现象。我认为是需求侧的”。他继而引用了2002年的一篇预测性文章,题目是“摩尔定律的生与死”。

  本章其余部分将研究计算机性能的这种井喷,至少是在2006年之前发生的那一部分,如何转化为人均和时均实际GDP增长,如何提供未包含在实际GDP中的消费者剩余。直到第17章我们才研究过去10年这种令人注目的减速有何含义,它对未来生产率增长有何影响,并研究摩尔定律的作用弱化以及关于收益递减已经开始的其他证据。

  图13.3绘制了三种不同形式的信息和通信技术支出在GDP中的占比。占比最大的是企业的信息和通信技术投资。小一点的类别是两类消费者支出:一是在视觉、听觉、照片、信息加工处理设备方面的支出;二是互联网和电信服务中的消费者服务部分,每月的固定电话费支出和智能手机话费。信息和通信技术的企业投资显示出两段快速增长的时期——从1975—1984年,然后在一个短暂的空隙后,从1991—2000年。紧随这两段快速增长时期的是1985—1995年的缓慢增长以及2000—2005年的负增长。图13.3中顶部的线是企业和消费者支出的汇总,这一汇总后的支出像企业的支出一样,在2000年达到顶峰,然后下降。

  图13.3 1950—2013年商用计算机软硬件以及民用视频、音频、计算机设备和通信服务占名义GDP的比重

  资料来源:美国经济分析局(NIPA表1.1.5、表2.4.5、表5.5.5、表5.5.6)。

  越大越好:大型计算机和早期网络

  1946年2月15日,《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题为“电子计算机闪电般给出答案,可加速工程发展”的文章。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战争部的科学家披露了一个“二战”时的顶级机密,“一台神奇的应用电子速度的机器……解决了迄今为止太困难太麻烦的数学问题”。ENIAC,即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计算数学问题比以往快1000倍。它没有单一的可移动机械零件,却重30短吨、占地1800平方英尺、消耗175千瓦的能量,并有好几英里长的电线。这台庞然大物的体积太令人印象深刻,有人开玩笑说当打开ENIAC时,费城的灯光都会黯淡下去。

  “二战”之后,航空客运以两位数激增,但机票预订完全靠手工。早在1946年,美国航空公司就开始与Teleregister合作开发“Reservisor”,可以用不到20个代理人每天额外处理200名乘客的订票需求。到1956年,一个更大更快的版本可以每天处理2000份订单并将回复时间减至半秒钟,但这种处理并不是完全电子化的,每一份订单都需要打孔卡。美国航空公司在1964年一举超越其他航空公司,开发出一个全电子化系统,并全面运行。这个名为SABRE的系统支持两台IBM7090计算机上的1000多个终端,每天可以处理83000次来电。与Reservisor不同,这个系统继承了它的所有预定功能,却不需要打孔卡。

  寿险业需要处理大量数据,早在20世纪30年代,机电打孔卡制表设备已经是这个行业的主要设施。IBM的一份评估提到,“在20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保险公司是打孔卡机最大最复杂的用户”。在“二战”中,很多保险精算师和其他雇员都为军方工作,参与资料统计、密码破译、投弹瞄准器、运筹学等有关工程。这是在第16章强调的战时科技溢出,战后经济提高生产率的案例之一。1954—1955年,大型寿险公司争相购买首次投入商业使用的计算机UNIVAC-1。进步十分缓慢,因为最初的计算机除了能处理从打孔卡上读取、在打孔卡打印机上打印的数据以外,能做的很少。

  银行业的电子革命经历了三个阶段,包括应用大型计算机,信用卡业务的发展和早期的ATM。早在1934年,IBM就推出了IBM 801银行验证机,可以列出并分离支票,对支票进行签注,并记录总额。这代表了支票清算历史上的里程碑。到了20世纪60年代,典型的银行系统就由可以从打孔卡或者磁性字符阅读器接收数据的IBM 1401型计算机组成。1961年8月,位于西雅图的太平洋国民银行安装了最早一批以IBM 1401型计算机为基础的银行业务系统,将支票账户更新速度从每分钟3张支票提升到每分钟75张。

  信用卡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付款方式。据说1949年,金融家弗兰克·麦克纳马拉正在纽约的梅杰小屋烤肉店(Major's Cabin Grill)招待客户。当账单送达时,这一传统的纽约商业午餐却尴尬地暂停了,因为麦克纳马拉发现自己的钱包在另一件外衣口袋里。他不得不给妻子打电话让她把钱包送来结账。经历了这次稍显尴尬的事情之后,麦克纳马拉开始与律师拉尔夫·施耐德、作为朋友的零售店巨头阿尔弗雷德·布鲁明戴尔合作开发出一种多用途的信用卡。一年后,他们建立了第一家信用卡公司,即就餐者俱乐部,覆盖了27家餐厅。然而,1958年发行的美洲银行卡迅速成为最流行的信用卡,并于1976年改名为维萨(VISA)。截至2012年,维萨网覆盖200个国家和地区、15000家金融机构、200万台ATM、数以百万计的商品销售点,发行20亿张卡,每年有680亿次交易。

  尽管有了IBM处理系统带给银行的好处以及信用卡带来的支付便利,顾客还是只能在特定的银行营业时间存取款。现代网络式自动提款机是由前IBM工程师唐纳德·韦特泽尔构思出来的。要想说服银行接受ATM,韦特泽尔必须克服两个主要阻碍——成本和接受程度。维特泽尔描述道:

  当时人们的心态是想被记住,“我们想面对面地与人交易。人们不会走到一台机器面前并使用它。事实上我们也不希望他们这样做,我们想让他们来到银行,与我们交谈,因为这样我们就能多卖给他们一些东西”。 注释标题 引自Allison(1995)。

  ATM固有的好处是以顾客为本:减少了交易时间,提供了7天24小时都可以使用的便利。终于,ATM从银行宣传的新奇事物发展成为顾客认为理所应当的一种服务。

  大型计算机经常占用装着空调的一整间房间,甚至一整栋独立的建筑,在体积大小上与微型条形码形成鲜明对比。经过了好几十年的反复试验,1974年6月26日,沙龙·巴肯(Sharon Buchan)用激光扫描仪扫描了价值67美分的10支装黄箭口香糖,这是第一次扫描商品并通过通用商品代码出售。尽管这项技术在70年代中期就可供应用了,但条形码的采用相当缓慢。在1977年,美国大约200家商店有扫描设备。接纳条形码的过程涉及新产品普遍经历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常见难题。一是注册通用商品条形码的商品很少,另一个障碍是对一个拥有10条付款通道的零售店来说扫描系统成本高达13.3万美元。在1976年,某一期《商业周刊》的大标题冷酷地描述“失败的超市扫描仪”。然而,到1980年,条形码扫描仪质量有了改进,价格也以指数下降,估计90%的商品都注册了UPC(商品统一代码)。

  计算机革命:从工厂到家庭

  复印的普及与大型计算机变得可行同时发生,施乐914型复印机于1959年公之于众。这个650磅的庞然大物可以每月复印惊人的10万份,只需要一个木匠将它拆箱取出,一个专门的员工进行操作。它自带的20安培电路以及一个警示器能确保不会过热,因为这种机器一个不好的倾向就是太热了会着火。这种复印机使施乐公司一跃成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最红火的公司之一,914型复印机在流水线上生产了17年之久,被《财富》杂志称为“以投资利润率衡量,美国市场上销售过的最成功的产品”。

  在20世纪60年代,要完成乘除法的基本任务,除了运用大型计算机外只有两种方法,要么粗略些用计算尺,要么精确些用马钱特计算器,它会发出几秒“咔嗒咔嗒”的声音,然后显示出精确值。至今我们都感慨,经济研究方面鸿篇巨制的产生也需要机械计算(如约翰·肯德里克1961年关于产出与生产率数据的权威著作,现在仍是了解1929年前经济供给侧状况的主要来源)。1970年,当一个收入微薄的人都可以买得起电子计算器时,世界即刻改变了。不仅是马钱特计算器还有计算尺都被迅速淘汰了。

  打字机这种设备如今或许能在博物馆或者一位怀旧作家的家中找到,但在20世纪70年代,它仍是商业贸易的通用工具。电子打字机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添加内存功能,这显著改变了写作过程,写作者不必再单调乏味地重新输入手稿。虽然“文字处理软件”这一术语通常和现代软件如Microsoft Word相联系,但最初的概念是指一台可以记录、编辑、按撤销键的设备。1964年,第一款文字处理软件——IBM磁带调谐旋钮打字机(IBM MT/ST)被引进。这意味着可以在一卷磁带上打字记录文本,并且个人可以自动复制之前的文档。

  在很短的一段时间里,从大型计算机和内存打印机过渡到个人计算机是由小型文字处理计算机搭桥衔接的。王安计算机公司就是以生产文字处理机而闻名的。1200文字处理机将一台王安牌小型计算机与IBM Selectric打字机相连接,可以实现文本的存储并提供许多可用于编辑文本的特点,包括插入文本、删除文本以及跳过字符和字行。1976年推出的王安办公室信息系统(Office Information System)十分有特色,它有一个显示器并且是台价格负担得起的办公设备,很快就被法律事务所、教育服务及其他行业采用。

  个人计算机革命的催化剂是由微仪系统家用电子公司(Micro Instrumentation and Telemetry Systems,简称MITS)推出的Altair计算机。除了发烧友或收藏家,这个系统对任何人而言都不是那么激动人心,因为它的特点是没有键盘,没有显示器,仅有的输出就是闪光灯。Altair最重要的部分就是MITS雇用了两个学生,为Altair改编BASIC编程语言。一个是保罗·艾伦,他刚从华盛顿州立大学辍学;另一个是比尔·盖茨,他拿到Altair的钱就从哈佛退学了。1975年4月,他们一起创建了微软公司。而在一个月前,电脑界的另一位传奇人物,史蒂夫·沃兹尼亚克加入了家酿计算机俱乐部(Homebrew Computer Club),并立即受到眼前所见的启发。他开始致力于开发自己的个人计算机——苹果计算机或者苹果一代,并请他的朋友史蒂夫·乔布斯帮助销售。这台计算机较Altair有更大的内存和更便宜的微处理器,并可以接通任意一台电视当作显示器。乔布斯和沃兹尼亚克不久就开始忙于开发苹果二代,包括一个键盘、一台彩色显示器以及外设的盒式磁带(很快就被软盘取代)。

  正是IBM在1981年推出的第一台个人计算机彻底改变了市场并很快淘汰了王安小型计算机和内存打字机。在计算机硬件中使用其他公司的产品(英特尔8088芯片)以及结合微软而不是IBM制作的操作系统,打破了IBM两个长期存在的传统。另一个对IBM传统的突破是IBM不再保守设计的秘密,而是将设计任务书公之于众,这样一来独立的软件开发商就可以设计运行程序。IBM最初预期在五年内销售25万台,实际上在不到四年的时间里,销售量就达到了100万台。

  最早的个人计算机释放了软件的狂热发展,每个新的版本都淘汰掉之前的版本。Lotus1-2-3是20世纪80年代最重要的试算表软件,而WordPerfect则是那个时候最重要的文字处理软件。WordPerfect新版本推出的速度太快了,在1992年,进入个人计算机纪元仅仅10年时间,它就达到了版本6.0。个人计算机很快出现在身处商业世界中的几乎每个人的办公桌上,而且家用计算机的数量也在增加,尤其是作家、学者、设计师和众多其他专业人士。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之时,世界上的硬件和软件已由互联网连接起来。通过电子邮件进行即时通信最先出现,仅仅过了几年,第一款广泛使用的网页浏览器就将世界收入每一台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中。

  从互联网革命到社会革命

  互联网的出现与计算机的诞生相似。和ENIAC计算机系统很相似,互联网的起源也与美国军方有关。尽管全球互联网的想法和概念贯穿了整个20世纪50年代,但直到1969年,五角大楼的高等研究项目署(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才成立了由24名工程师和科学家组成的ARPANET研发团队。ARPANET旨在连接远距离的计算机,多人因此可以在一台主机上共享时光。同年晚些时候,ARPANET首次促成了洛杉矶加州大学(UCLA)与斯坦福大学研究机构之间的计算机互联。到1971年已有超过20个链接站点或节点。当在线服务诸如Prodigy、CompuServe、美国在线(American Online)在80年代出现时,用户用电话连入一个分配电子信息的中心系统,由于信息共享少、并发用户数量受限以及无法处理大流量,这些系统只能看成是当今万维网发育不全的先驱。

  早在网页浏览器出现之前,电子邮件不仅被用于办公,也被个人使用,个人用电话拨号线路找到美国在线这样的服务供应商接入互联网。公司雇员可以经常通过雇主名下的电子邮件账户接入互联网,就像我的许多学术界同人和我在80年代末开始做的一样。在初期,电子邮件有着非凡的力量,因为它把即时通信和包括文档及其他信息作为附件的能力结合在一起。

  1991年12月,美国第一台服务器被安装在斯坦福大学的线性加速器系统上,万维网也可以访问了。第一款浏览器也在同一时间发行。1993年9月,国家超级计算应用中心推出Mosaic浏览器,很快在其他网页浏览器中称霸,并立刻被称为互联网的“杀手应用程序”。然而,如果有哪一年能被选定为互联网革命的开端,那就是1995年。Windows 95的引入是一场轰动,1995年8月24日,出售它的商店还没开门,急切的买家就已经排起了长队,等待了几小时。这个版本的Windows代表了互联网历史上的一个转型时刻,起源于Mosaic的微软网页浏览器可以捆绑应用于Windows 95。一位激动的评论员写道:“互联网很慢、肤浅、混乱、怪僻、满怀敌意而且浪费大把时间。但你还是必须要尝试一下。”

  图13.4用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数据显示了美国家庭对个人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接受程度。最初个人计算机的普及率显著慢于互联网,用了13年才达到30%,与推出Mosaic后仅仅用了7年互联网普及率就达到30%形成鲜明对比。按历史标准,个人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都比电视慢了几分,从1950年到1955年,电视只用了5年时间就将家庭拥有率从5%提升至65%。

  图13.4 1984—2013年计算机和互联网的用户比例

  资料来源:US Census Bureau,“Computer and Internet Access in the United States”(2012 and 2013)。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1995年的互联网十分受限制,除了电子邮件外确实几无用处。在早期的网页浏览器里,你可以看到巴黎或伦敦的照片,却不能预订宾馆或者制订旅行计划。你只可以听到歌曲或看到电影片段,而不是完整的一首歌曲(或一部电影)。从办公室接入互联网是通过相对快一些的T-1线路,但从家里或者酒店房间接入互联网只能通过拨号服务,慢得出奇。图13.5显示了家庭拨号连接和宽带连接的百分比,可以看出宽带连接在2005年已经超过拨号连接,如今拨号连接几乎消失了。

  图13.5 2000—2013年宽带连接与拨号连接的用户比例

  资料来源:Pew Research Center,“Home Internet Access”(2013)。

  现在我们很平常地就能在网上预订机票和宾馆,通过浏览猫途鹰(Trip Advisor)以及其他旅游网站上的评论选择餐厅。Trivago提供“立刻比较217个预订网站的宾馆价格”的服务。Pandora和Spotify的服务让我们不仅可以听音乐,还可以找到相似类型和风格的歌曲。网飞提供流媒体电影的建议;亚马逊细查我们的购买记录,除了一开始准备买的书以外,试着让我们再多买10本。维基百科(Wikipedia)是现代大型百科全书,如果打印出版需要2052卷才能装下460万篇英文文章,还需要两倍那么多才能容纳全部270种可用语言的文章。我们不再需要台式计算机或者笔记本电脑才能与世界接触,一部可放进口袋的智能手机也可以做到,而且还有触屏和数不清的应用程序等额外便利。大学生可以通过Facebook(脸书)与高中同学保持联系。Twitter(推特)上的一个主题标签就可以引发一场变革。政府不再能审查公民获得的思想,尽管有些政府还在尝试这么做。

  尽管电子邮件对许多依赖交换文件、网络链接的工作人员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但在交流方面,它已经逐渐被社交媒体和社交网络取代。前者为人们创造了社会互动,人们可以通过虚拟社区和社交网络分享或交换信息和思想。社交网络涉及的面则要窄一些,是为共享兴趣、活动或背景的人建立关系的平台。比如,YouTube主要是一个以观影为初衷的社交媒体网站。LinkedIn(领英)主要是社交网络服务或在线社交,其初衷是帮助相关业务或学术领域的人相互联系。LinkedIn已成为商业名片的全球性网络,也是人们找工作、更换工作的主要方式,尤其是对事业刚起步的年轻人而言。Facebook、Google+和Twitter都结合这两个方面来创造多平台的网站。

  根据定义,几乎任何社交媒体网站的吸引力都取决于其用户的多寡。如果与你交往的人中90%都说英语,只有10%说法语,那么很可能你会为了掌握娴熟的英语,而比法语下更大的功夫。因此一个社交媒体的力量是由平台的人气决定的。2005年,只有8%的成年人说他们用过社交媒体。一款叫作Myspace(聚友网)的服务是当时最主要的社交网络,那时马克·扎克伯格在哈佛大学宿舍里创建的Facebook还只有一岁。8年后的2013年,已有72%的成人使用社交媒体。社交媒体在青少年中的普及率接近90%。许多业务交往依然主要利用电子邮件,但社交网络主导了人际互动。

  电子商务:亚马逊的变革

  零售行业的电子商务变革既为消费者创造了无数好处,也令一些传统类型的零售商十分痛苦乃至破产,对这类零售商来说,购物的本质是可以轻易地从广泛的可能选项中挑选。亚马逊成立于1994年,最初销售书籍。尽管过了5年的时间它才占领了书商的统治地位,但这种概念立即拥有了吸引力。

  在1994年,传统图书零售由两类书商组成:拥有数百家分店的大型全国连锁书店,例如巴诺书店(Barnes and Noble)、博德斯书店(Borders)和沃尔登书店(Waldenbooks);与大型连锁书店互补的是小型专业书店。小型书店让顾客可以在逛书店的时候全身心投入到一些专业书籍,比如烹饪书、悬疑小说,甚至漫画书。因为只有一些大城市才能支撑起这些专业书店,所以顾客经常需要长途跋涉才能找到它们。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它们都不是必须光顾的,因为一家大型连锁店就在不远的地方。亚马逊在1994年涉足这个领域,这种变革的好处很快显现出来。不久,通过作者、书名、学科类别查找书籍也成为可能。很快,软件变得更精致,每一个用户都有一个账户,可以将购买历史提供给亚马逊。如果一个顾客之前对某一特定类型的悬疑小说情有独钟,那么之后亚马逊的搜索流中就会出现8~10本这类悬疑小说的封面,上面还有个标题“您可能还喜欢……”。很快,任何一类图书的可获得性都那么吸引人,以至于直到最后大部分购书的消费者都不再去实体书店了。到了2003年,我家附近的一家名叫远大前程的文化类专业商店,也永远关闭了。2011年,大型全国连锁书店博德斯宣布破产并关闭了其全部连锁店,就像沃尔登书店几年前做的那样。如果只卖图书,亚马逊同样可以永远改变零售业,但是其创始人杰夫·贝佐斯想得更远。他马上意识到自己可以卖任何东西。如今,亚马逊销售2.32亿种产品,仅在美国就拥有2.44亿用户,他们都在过去12个月内在亚马逊购买过东西。

  亚马逊并没有失去顾客忠诚度,它发现了如何通过提供独特的好处建立紧密的客户关系。2005年开设的亚马逊超级会员(Amazon Prime)每年收费99美元,却提供了无法抗拒的诱惑,即消除邮购服务的唯一缺点——运费。成为亚马逊超级会员的顾客有权享受无限制免运费并且保证下单两天内到货。现在亚马逊超级会员有2000万人,他们每年的开销是其他亚马逊顾客的两倍。

  亚马逊的变革给数以百万计顾客带来诸多选择、便利以及免运费服务,但它的崛起除了致使博德斯和专业书店破产以外,还引发了一些问题。在亚马逊历史的大部分时间内,它都没有缴过销售税,这意味着州和地方政府被剥夺了数以十亿计的销售税收。它还减少了对实体零售商店各类商品的需求,从长期影响看,将使零售购物中心供给过剩,从而会削弱经济。在未来,对建造购物中心的建筑工人、收银员、超市送货员、零售商店经理来说,工作职位会更少。我们将在第17章探究本书的主旋律时再回归这个主题,即日益壮大的一系列力量让美国经济增长慢得像爬行。

  结论

  计算机革命的成就从第一台大型商用计算机,即1954年推出的Univac 1,拓展到2014年9月发布的iPhone 6(苹果手机)。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将新想法汇聚在了一起,而且最终彻底改变了人们交流和获取信息的方式。英特尔公司的共同创始人戈登·摩尔给出了科学史上最准确的预测之一,他在1965年推测计算机芯片处理能力每两年就能翻一番。在20世纪90年代末这种步伐加速到每16个月翻一番,但从2006年起就放慢了脚步,4~6年才翻一番。摩尔定律失效是因为没有必要再投入工程费用继续开发芯片:现有的芯片足够强大,可以运行台式计算机和笔记本电脑的所有必需功能。

  计算机革命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大型计算机开始,当时它们太大了以至于经常要占据一整间屋子并且需要一套单独定制的空调设备。早期的计算机可以自动打印电话账单,在电话开始向电子化转变的时候取代了电话接线员;使ATM代替大部分银行职员的工作成为可能;通过消除单调乏味的手动预订和记录预约的任务,让航空公司可以处理交通高峰。

  计算机不一定非要体积大才能带来不同。1970年,手持式电子计算器的发明一夜之间淘汰了机械计算器和计算尺。1981年,大型计算机开始瘦身,从一台可以填满房间的大机器缩小到一个带显示器的小箱子,可以装在办公室或家庭任意一张书桌上。很快,打字机也被淘汰了,因为文档不再需要重新输入就能一遍遍地更改。多亏了电子表单的魔力,任何计算都可以通过单一的公式应用于成百上千的数字从而得出结果。尽管个人计算机最初被认为是主要对计算机爱好者、统计学家、作家、研究人员有用的专业工具,但20世纪90年代初网页浏览器的发明将个人计算机的吸引力扩大到全人类。

  互联网为人们获取信息、与他人交流带来了全新手段,使人们无须去商店就能购物。信息变成免费的,印刷的百科全书被淘汰,在搜索框内敲击几下键盘就能立刻得到任何信息。例如,本章在之前的小节中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统计数值,即亚马逊销售2.32亿种商品。我是怎么知道的呢?我只需在谷歌搜索框内键入“亚马逊销售多少种商品”,然后不到一秒钟答案就出现在我的电脑屏幕上了。通信也被彻底改变了。很久以前,电话呼叫就已淘汰了私人信件,之后电子邮件又淘汰了许多类型的电话呼叫。如今,通信又有了包括Facebook、Twitter、Skype在内的新选择,可以让远在阿富汗的士兵每天与身处内华达的父母视频聊天。

  尽管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好处是绝对积极的,但人们也开始担心这种变革的副作用。第一个问题是不平等的恶化。对家境贫寒的学生来说,在家中无法使用计算机或互联网会极大地阻碍他们在学校取得成功,因为和他们竞争的大部分学生家里有计算机,而且家长会告诉他们如何使用。对互联网的无知,无法掌握这种新的学习和信息获取工具,可能会成为一个终生的障碍。

  另一个不太受人关注的问题就是我们可能创建了太多数据。曾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在很久以前曾提醒过,“只要你拷打数据的时间足够长,它什么都供认不讳”。互联网上的信息丰富多样,除了所有有价值的资源以外,也存在有缺陷的资源。对小学到大学各个年级的学生来说,互联网让网络欺凌成为可能。互联网让无论好的想法还是坏的想法都可以在瞬间周游世界,互联网不仅可以创造出像“阿拉伯之春”这样的革命,也可以创造出幻灭和误导他人的信息。

  这个时刻保持着连接的互联网新世界也带来了其他问题。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在网上可以找到太多让他们分散注意力的东西,以至于他们在学校越来越难以全神贯注。比如任何人都可以在YouTube上观看视频,查看朋友的Facebook页面或者与朋友玩电脑游戏,而不是写作业。心理学家担心,过早地接触互联网会改变人际互动,教育人员也开始担心技术的采用对考试成绩和课堂参与并没有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

  计算机革命给至少80%的人带来了新的便利、连通与合作。今天,一个有智能手机的农民相较于20年前的大学教授,可以更好更快地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与计算机和互联网革命同等重要的是,将计算机和互联网革命带来的好处与1870—1970年的成就加以比较,第17章将介绍这一富有启发性的比较分析。 美国金融史与大国博弈(套装共12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