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米粒职播客:追忆外企十年

15 求职决策中的“平衡计分卡”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米粒职播客:追忆外企十年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15 求职决策中的“平衡计分卡”——▶▶|—— 快进键,切换画面 ——▶▶|——

  <2007年。秋。>

  SV公司的面试过了没几天,猎头顾问就告诉我SV公司的亚太财务总监会在下周来中国开会,想把面试安排在那期间。由于CMA已经考完了,但我只面试过SV公司,我想多获得些面试机会,于是我继续上几大招聘网站搜索职位投简历,从反馈来看,我感觉应征完全没有经验的专业领域、行业或单位类型希望渺茫,如果想得到更多面试机会,还是要投那些职责或要求中有一部分自己熟悉的岗位,同时又有另一些新的职责可以去学习和成长。于是我加了一些关键词来识别,例如“成本”、“制造业”等等。只是搜索结果大多还是我不愿意去的单一工厂的成本经理的角色,而且不少还在远郊县。

  搜索过程中我发现了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HY公司发布了一个成本管理咨询的职位,这倒让我颇感意外,因为四大的主业是审计,特别是安然会计丑闻曝光以后,HY为保持审计师的独立性早已剥离出售了原有的咨询业务,怎么现在又开始招咨询人员呢?看了招聘启事,该职位的职责主要是为客户设计定制化的成本管理方案,要求有丰富的成本会计和分析经验,熟悉不同行业、不同成本会计方法和ERP系统流程,有生产型企业成本领域经验或作业成本法实务经验的优先考虑,有管理咨询经验的更好,级别是经理或高级顾问,根据候选人经验而定。

  其实我在AX时就对管理咨询这个职业感兴趣,觉得这个职业可以接触到企业更宏观的东西,而不是具体事务性的岗位,有两个AX公司的同事后来都去了管理咨询公司,其中包括那个不靠谱的前任存货会计朱莉。但我还是没有申请HY公司的这个职位,我虽然做过成本也了解ERP,但毕竟没有咨询公司的经验,也没有作业成本法的实务经验,尽管CMA备考过程中学习过作业成本法,但毕竟是理论。再者,这是四大啊,以超负荷加班闻名的四大啊,进去还不得累死,于是果断跳过。

  没想到没几天一个猎头公司的顾问给我打电话,提供的就是普华永道的这个成本管理咨询的机会。我告诉猎头顾问已经在网上看到了这个机会,觉得自己没有咨询经验不太合适,就不申请了。猎头顾问说由于咨询顾问市场上有成本会计经验的人非常少,所以HY公司招聘该职位的高级经理表示愿意考虑行业里的候选人。我表示不想去四大这种需要拼体力又常要出差的地方,别人都是毕业先去四大做几年然后跳到企业图稳定轻松,我要是反过来在企业做了这么多年后跳到四大去受累奔波,那不是有毛病嘛。不得不说这个猎头顾问的游说能力还是很强的,“成本管理是HY重建管理咨询部门后近期想大力发展的一个新业务,就是想把成本管理的世界先进实践引进并服务于中国本土企业,所以很希望有优质企业经验的人才加入,所以才用我们猎头顾问帮助扩大寻找范围。反正你现在也没有工作,不妨看一下这机会吧。”她还告诉我四大的管理咨询业务没有审计业务那样的淡旺季,所以加班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夸张。看在她电话里不失专业地游说了这么长时间,我最后答应她先把我的简历发给HY的高级经理,看对方是否感兴趣面试我再说。

  过了两天,第三个猎头公司的顾问打电话给我,又给我提供了一个机会,是一家从事工业品制造的美资跨国公司PL公司,也位于开发区,但不仅有一家工厂,而且附带很多亚太区域管理职能,现在亚太区的财务总监根据业务发展需要新创建了一个亚太运营财务总监的岗位,主要职责是协调亚太地区不同国家的几个工厂和印度日本两个研发中心的财务运营事务,使他们在运营流程和内部管理报告方面更规范、更满足母公司的要求。猎头顾问跟我讲由于亚太财务总监是一位美国人,一两年后就要期满回国,所以他创建这个职位也是为了给自己找继任,也就是说这个职位是很可能在一两年后升为亚太财务总监的,因此虽然本职位不要求太高专业能力,也不带领团队没有管理责任,但也希望候选人比较优秀和有潜力。猎头还透露该公司可提供的薪资范围,算下来比我在AX公司的工资几近翻倍。

  我高兴得立刻打开猎头顾问邮件里的附件看招聘启事和具体岗位职责,又上PL公司的网页看了看,PL公司与AX一样是纽交所上市公司,只是全球收入规模比AX小一半,但我想可以一试,这是一个离我擅长的制造工厂的财务领域不远,又有更多职责范围并且有升职发展空间的机会,基本上也类似区域总部了,最重要的是这是美国上市公司,很多运营管理的思想和方法都和AX相似,在萨班斯法案要求下内部控制与合规性也不需要过于担心。据猎头顾问的介绍,单单中国区的财务团队就多达二十几人,如果能顺利进入并用心证明自己的能力,两年过渡期后担任亚太区财务总监算是一个很大的职业进阶。而且,这在全球化外企中PL公司属于中等规模,远不到世界500强的级别,招聘时应该也不会在硬件要求上太严格,竞争对手也不会像应征大牌外企那么多。于是我根据职位要求仔细修订了简历,发给猎头顾问并请求推荐。

  谁知前天那位口才极好的猎头顾问又打电话来,说HY公司的高级经理看了我的简历很感兴趣和我面谈,让我准备去面试。这倒是有点出乎我的意料,既然已经这样了我也不好推辞,便索性去谈一谈,好歹是大名鼎鼎的四大呀。

  我按约定时间来到HY公司的写字楼,面试官是位三十几岁的男士,模样却好似邻家大男孩一般阳光,着装和气质却都符合我对Professional(专业人士)的定义,让我有点后悔自己穿得不够正式,看来我是在工厂工作太久了。看了眼他给我的名片——陈磊,头衔是高级经理。

  陈磊和HY上海办公室的一位总监用电话共同面试我。除了让我介绍自己过往的经验以外,陈磊着重就制造业成本与存货核算与管理的领域问了我几个问题,我感觉他应该是对制造业相当熟悉,所以一方面介绍了AX公司的做法,一方面又解释了采用这些做法的原因,我这样是为了证明我不是只会照章做事的人,我对自己负责的领域有专业的理解。他们二位听完对我的回答还算满意,又问了我对过去AX的工作如何改进现有工作程序,以及如果我去一家新的公司如何最快速发现成本会计中的问题,我明白这肯定是涉及咨询业务的,因为这个咨询部门在HY公司对客户宣传的服务就命名为“绩效改进”。

  我与这二位面试官的业务交流还是很顺畅的,我已经预感我这次面试通过已不成问题。陈磊送我出来前,告诉我下次面试会是Panel Interview(小组面试,或称群面)的形式,会有合伙人参加,形式是给一个案例假设客户需求让我出具建议方案,面试是所有面试官模拟客户让我做方案的演示汇报,不过会提前两三天发案例,我有足够时间准备。

  第二天HY公司的猎头顾问打电话告诉我下次的小组面试由于合伙人出国所以有可能要把小组面试安排在三周以后了。

  ——‖—— 暂停键,画面定格中 ——‖——

  HY的陈磊是我在之前所有面试中碰到的最让我佩服的,这缘于他在总结我在AX公司的几项职责时的精炼和准确,这无疑证明了他在消化沟通中的信息、捕捉和归纳其要点方面能力极强,他只听我说了一遍,便把我做的那些工作总结得比我这个亲身做的人还清楚。另外,陈磊在整个交流过程中展现出他的见多识广,却没有像很多其他专业能力强的面试官一样恃才自傲或专断地认为自己一定是对的,他与我讨论的态度是平和与尊重的,懂得适可而止,考察候选人的知识掌握程度为主,而非纠缠在细节的分歧里。

  这次面试让我觉得陈磊与我的气场比较契合,也让我更坚定地认为,除了学识,宽容和尊重更是考察一个好老板的标准之一。特别是对于我为什么裸辞去考试和长时间的职业断档,他的态度亦是宽容和尊重,没有像SV公司的那位女经理一样深究“你为什么要为考试辞职”、“你这样有什么什么不好”,这也体现了他对与众不同的职业与生活目标的抉择的理解和宽容,这便是见多识广相对于少见多怪给我带来的不同感受。

  ——▶—— 播放键,画面开始 ——▶——

  HY公司的面试过了没几天,便是PL公司的面试。我来到PL公司位于开发区的工厂,办公楼是独立于厂区的建筑,所以从布局上便可看出这不是一个纯粹的工厂,而包含了区域职能管理机构。

  我被带到二楼会客区等候,旁边的会议室关着门,里面似乎在开电话视频会议,传来的都是英文交谈声,让我感觉到气氛与在AX公司每天接触到的事业部北亚区那些管理职能类似。过了一会儿,我被带到亚太财务总监Andy的办公室。Andy是个大约50岁左右的美国人,浓眉大眼地看上去很有亲和力,也很绅士,没有一点架子,这体现在他没有像常见的面试场面那样,坐在自己座位上而让我坐在他办公桌对面,一副领导找下属谈话的样子,而是请我到他办公室里一张小会客桌旁落座,而他就坐在我的旁边。

  Andy没有像常见的面试官一样直接提问,而是先做自我介绍,并详细介绍了PL公司的经营情况,然后才切入正题:“下面我想听听你介绍你自己。”即使这个问题我已经把英文答案背熟了,但也尽可能控制自己把语速放慢,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能不让他的语速同步加快以至于我可能不能一次听懂。事实是效果还不错,当然美音口语算是好懂的。我庆幸之前准备的很多问题都派上了用场,没有出现英语表述不当或缺少词汇不知如何表达的情况。

  整个交流过程中,我感觉Andy也是见多识广的人,特别让我惊异的是,当我提到在AX公司做得很辛苦的FTP制定的工作时,他都表示他知道那项工作的基本方法及其复杂性。显然如果没有接触过这类实践操作,他是不会理解这种成本加成的转移定价有什么复杂的,而据我所知有AX这种转移价格算法的公司很少。

  Andy侧重问了些关于工厂运营管理的问题,看上去比较满意我的回答,最后告诉我这个职位还要远程虚线汇报给一位在日本的运营总裁,他会协调安排让那位运营总裁对我进行下一次面试。

  PL公司的第一次面试也圆满结束。迄今为止,SV、HY、PL三家的首轮面试和笔试我都顺利通过了。回家后我设计了一张“求职评分表”给这三个公司评分,每次面试一个公司我都会在这张表上打分,以加权平均分作为自己选择的依据。我制定的评分标准和权重分别为:职责吸引力占40%、公司吸引力占25%、薪资吸引力占25%、长期职业发展占10%,其中职责吸引力的考虑因素又包括个人兴趣、头衔职级、责任跨度、自身胜任能力,现阶段我还没有走到议薪阶段,所以无法给三家的薪资吸引力评分,但其他三项已初见端倪。从权重最高的职责吸引力一项来看,PL公司的得分是最高的,尽管它的公司吸引力得分最低,我还是更倾向于它;HY公司的“四大”光环无疑使它公司吸引力的评分最高,而且作为管理咨询顾问可以在短期接触到更多行业、更多企业、更多运营领域,长期职业发展方向似乎也更宽,但是工作方法却是我最陌生的,如果进入是风险最大的;SV公司哪一项得分都不占优,只是职责是我最熟悉的,如果进入风险是最小的。所以目前看来,三家公司各有优劣,我现在除了稍稍倾向于PL公司,还不能做出更多的判断。

  ——‖—— 暂停键,画面定格中 ——‖——

  这个求职评分表我迄今还保留在电脑里,我只记得自己当时只对最后这三家同步面试的公司做了评分,但打开这张评分表我才发现我当年把所有猎头跟我联系过的职位机会全做了记录,并全都做了不同维度的评分,还对拒绝的理由做了备注,数一数足有四十多个公司,我去面试的公司不过几家。我现在看这张评分表很是感叹那年的我怎么会在择业中注入如此理性复杂的分析过程,难道真的是学习备考CMA留下的后遗症——努力证明自己学会并掌握了决策分析和平衡计分卡?

  感叹归感叹,不得不说这种评分的方式可以让我们的求职决策更为理性和客观,特别是在职业断档期它尤其有用,因为它可以让自己抛开在职求职时很多不理性的考虑因素:目前工作太烦太累,外面有个机会别管好坏先逃脱苦海再说,而一旦现在工作的烦、累、人际纷争带给自己的痛消失以后,新公司新工作的烦恼马上浮现出来,又可能后悔自己当初怎么会选择到这个破地方来。在职业断档期,你不需要再考虑现有工作的那些不如意,过往的一切都结束了,如同沉没成本一样与决策无关。你只需要仔细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我到底在意什么?未来工作想得到什么?想得到的那几项有没有侧重?侧重比例是多少?如果这几项之间有冲突如何取舍?把这些心里的声音变成这张量化的求职评分表,那么你最后选择的那个即使不是100%合心意,也起码是在当时的条件下综合了所有决策信息后的最佳选择。 米粒职播客:追忆外企十年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