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米粒职播客:追忆外企十年

16 职场缘来如此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米粒职播客:追忆外企十年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16 职场缘来如此——▶—— 播放键,画面开始 ——▶——

  PL公司的面试结束了没两天,SV公司的猎头顾问就打来电话,告知SV公司的亚太财务总监本周来中国开会,让我做好第二轮面试准备。我想虽然对方也是个老外,但刚经历过PL公司的英语面试,所以我也没有再过多准备。

  第二次来到SV公司,HR经理将亚太财务总监Howard引荐给我,一位三十几岁西服革履的澳大利亚男士,我不禁感叹:虽然已是九月下旬没那么热了,但在工厂猛地见到这种装束还是挺让我诧异的,心想老外确实不一样。

  来到会议室开始面试,HR经理象第一次一样坐陪,只不过问题都是Howard来问。SV公司两次面试都是两位面试官和我分坐一张大会议桌两旁,这种严肃正式的场面让我觉得还是PL公司的Andy的态度更让人舒适自然。Howard对我在AX的工作职责问得很细,甚至包括AX工厂的规模和生产特点,我猜他是在评估我过往的经验是否能胜任招聘的岗位的工作。接着,他针对我没有经验的预算领域问我一些问题,我用在CMA学习过程中积累的见解回答,看得出他基本上满意。

  提到预算,Howard告诉我,每年全球几十个工厂的财务控制经理都要汇集在一起两次召开全球预算会议,我作为中国工厂的财务控制经理也要参加。这个全球预算会议也会为各国工厂的财务控制经理安排一些培训课程,并加强各工厂间财务控制经理间的业务交流。我听完顿时觉得SV公司到底还是世界500强规模的企业,在全球化人才交流和培养方面比AX公司更大更强,这一年固定两次的出国会议和培训不仅是很好的学习机会,也是一个让自己的视野和人脉更为国际化的平台。

  送我出来后,HR经理告诉我Howard还要面试另一位候选人,会在我们两个之间选一个,然后进入最终的面试,终面将由法国总部的HR总监和主管工厂运营的全球财务总监以视频的形式进行,并让我不用担心,如果我被Howard选中进入下一轮,那么在只有一个候选人的情况下,终面只是走个形式。我心想,SV公司的招聘程序还真是严苛,一次笔试三次面试,面试官的责任级别从本土到区域到全球,终面居然要惊动总部那么高级别的人,这公司全球几十家工厂,如果任何一家换财务控制经理都要走这么一次面试流程的话,那可真够麻烦的。不过也许从另一面也证明这个职位的重要性,毕竟是每个分支运营实体本土管理层的一员,法国总部为每个运营单位把好人才关也可以理解。

  国庆假期后第一个工作日,我收到HY公司HR部门给我发来的下轮小组面试的通知邮件,并给了我一个四五页的案例,案例要求我针对客户CFO提的关于成本管理改进的需求做ppt演讲汇报,然后要在三天后的小组面试会上对扮演客户CFO的面试官们陈述并答疑。我看到这邮件的第一时间感觉这次面试就好像大学里毕业论文答辩一样。

  其实我对这个案例的内容是感兴趣的,这意味着如果进入HY公司,如果未来的项目背景和此案例趋同(他们没必要拿个与实际项目不相关的案例考我吧),那么虽然还是做成本领域的工作,但与在AX公司的工作完全不同,这种咨询项目的工作成果是为客户做成本管理体系的高层次设计,而在AX公司或任何一家企业里担任成本经理甚至是财务经理,其职责只是执行既定的成本核算与分析报告的流程,特别是在外企,都是依据集团已制定好的会计核算政策做,不用考虑集团是怎么制定出这些会计政策、体系和流程、信息系统的。于是我开始认真准备这十几页的ppt,写完发现这个案例太适合我了,既用到了我刚学完的CMA知识,又用到了我以前在AX公司的生产运营知识。

  到了小组面试的那天,我穿戴整齐出发去HY公司,看着自己的装束不禁感叹时间逝者如斯夫:八月下旬刚考完CMA第四科时还是未出三伏的八月末,现在已进入秋凉透薄衣的十月中旬,一个半月过去了,三家公司的面试流程都没有结束。

  这次的小组面试,共有三位面试官,除了陈磊还有两位,一个是咨询部门的女总监,另一位是叫Jason的美国人,他是这个绩效改进咨询服务部门的合伙人。整个面试过程感觉Jason是主考官,陈磊和那位总监更像是陪坐的。

  Jason虽然已年过五十,但有一双透着纯真之气的眼睛,充满活力、热情和求知欲。在我演讲的过程中,他快速拿起桌上打印出的ppt翻看起来,然后不时用提问打断我,感觉整体风格确实比较像美国人:直接、不拖泥带水。从他的问题我可以看出他在制造业成本领域的见识与陈磊相比只会有过之而无不及,问题中涉及了很多运营领域,已超出了财务的范畴,这是我没料到的,但我又暗自庆幸:有的问题虽然我没准备,而且也不是CMA考试要求的,但还好我在学习过程中在IMA的推荐书目外,粗读了一本关于生产管理和一本ERP系统设计的补充读物,能让我从容应对他的问题。

  之后Jason也问了些和成本计算和财务控制相关的问题,大部分我都可以根据在AX的工作经验来回答,这些问题都是Jason模拟案例中客户的CFO问的,可谓五花八门,给我的感觉就像是HY的客户在实际管理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来向顾问请教。虽然我的回答Jason很满意地频频点头,但我其实真的非常佩服这个老头,他真是财务与运营通吃的跨学科人才啊,是否这就是咨询顾问这种职业的特点呢?

  看得出来Jason对我的方案陈述以及成本领域的专业知识都比较满意,于是开始抛开案例,问我些常规的面试问题,例如我除了成本以外做过的其他领域。提起AX公司,他立刻说:“啊,我知道,我们的审计客户嘛,我以前在美国工作时也打过交道,而且我和DB公司(AX在行业内的最大竞争对手,同为美资跨国集团公司)的集团CFO很熟,AX公司的市场份额可比不过DB啊。”我立刻纠正他:“那只是在北美市场。”老头笑了,“当然我知道在全球市场上AX是第一。”

  气氛越来越轻松,最后Jason让我提问。我自然最关心咨询部门的业务和内部分组,毕竟事务所和企业的组织结构有很大不同。老头非常认真地在墙上的白板上画了个矩阵表,告诉我横向是专业线,纵向是行业线,专业线有哪几个领域,行业又有哪几大分类,然后又跟我滔滔不绝地介绍了这个矩阵里每个格子的意义,大概是由于面试全程是用英语交流的原因,我对这些听得不很明白,只觉得做咨询好复杂啊,到最后也没明白我做的事情属于哪个格子。不过无所谓,反正面试嘛,我提什么问题不那么重要。

  面试结束后,陈磊送我出来,并告诉我他们会很快决定,还问我什么时候可以入职。我还没回到家便接到了HY公司的猎头顾问的电话,说HY公司的HR经理已经告诉她我的面试反馈比较好。于是我感到自己很有希望得到HY公司的offer,毕竟这种反馈速度太快了,面试结束刚半个多小时。

  ——‖—— 暂停键,画面定格中 ——‖——

  我在SV公司和HY公司的两次面试都碰到了我缺乏工作经验的领域的问题,但都成功应对过去了,我后来想起这两次面试,假设我在AX公司辞职前的那一年半不是致力于学习扩展自己的知识结构,而是继续在外部寻找跳槽机会,假设那个期间遇到这两个公司的机会,我是否会成功?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因为我在AX公司工作时应聘的公司,哪怕是最接近成功的BL公司和TN公司,不仅规模和名气不如SV和HY,面试中问题的难度以及面试官的见识和专业程度与SV和HY公司也有差距。这只能说明这两年发生的所有事起了作用,不仅包括我在职业断档期读的那些书,也包括我在AX公司用心钻研的生产系统里的那些运营部门操作的功能,甚至还包括那个我花了很长时间研究但我认为在市场求职完全没用的计算FTP的工作。

  或许,这便是量变决定质变,当你必须重复做一件很烦很无感的事情时,你不会知道你做这件事的效果在未来什么时候、对什么事情会产生影响,这便是这大千世界的“道”,道即规律,有因必有果的规律。

  ——▶—— 播放键,画面开始 ——▶——

  回到家,想到PL公司的下一轮面试还没有进行,于是打电话问了下猎头顾问,答案却很让我郁闷:Andy和要面试我的那位亚太运营总裁对这个岗位的技能要求产生了分歧,Andy更看重候选人的潜力和专业能力,毕竟他要找个培养两年能接他的班的人,但那位亚太的运营总裁则希望这个职位的人能有很强的协调沟通能力,并且最好个性强硬,因为运营总裁觉得亚太区有的工厂特别是印度的研发中心比较各自为政,希望新招的这个人能平衡和处理这些冲突。所以这个职位就在两位老大的争执中被暂时搁置起来。

  我挂了电话自行郁闷,本来三个机会中我最倾向PL公司这个职位,结果却是这样,另一方面也有担忧:如果运营总裁是这样的期望,那这个职位肯定不好做,以我的性格和特长,更擅长对付“事儿”不是对付人,特别是这么多国家这么多单位间扯皮吵架的事,还要用英语沟通把这些事搞定,对我挑战也蛮大的。

  我又打开那张求职评分表,调整这三个公司各项的分数,因为HY公司的案例面试,以及PL公司运营总裁对新职位的技能要求,使我对职责吸引力一项的评分有了些变化,PL公司这项的评分有所降低,而HY公司的评分却提高了。

  过了两天,接到猎头通知SV公司的Howard选择了我进入终面,也就是说SV公司也基本会给我出offer了。终面是电话面试,这是我英语表现最不好的一次面试,有对方法国口音的原因,也有两边电话都开着免提声音断断续续的原因,总之好几次问题我没听懂,HR经理依然坐陪,小声跟我说没关系,没听懂就问让他们再说一遍,但还是效果不好,好在问题都不是什么专业相关的,我还是糊弄过去了。

  面试结束出来后,HR经理告诉我他们会尽快进入offer的申请程序。我挺奇怪为什么这几次面试从没和我谈过薪水事宜,只是猎头顾问给SV公司的推荐报告里注明了我在AX公司离职时的薪资,我之前也没有明确表明我期望的准确数字,怎么就进入offer程序了呢?但想到这职位属于向工厂总经理直接汇报的本土管理层一员,就算不如PL公司那职位,应该薪水也不会低吧。

  除了PL公司对招聘职位发生了变故以外,目前SV公司和HY公司都已明朗,我基本已可以得到这两个公司的offer,于是跟家人和好友及前同事分享了一下成绩,结果几乎所有人都说选SV公司,不要选会累死人的四大。但我认为在四大咨询部门工作几年会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很大价值,尤其对于财会这专业的人来说,四大毕竟是一个很多人都想进去镀金的光环。

  于是我开始上网研究跟四大相关的所有话题,扒出不少新闻关于四大的晋升、薪资、加班程度、年假,虽然基本上是关于审计部门的,但还是一边看一边郁闷:负面新闻和评价还真不少,员工有累病的、抑郁的、联合罢工求加薪的,甚至还有跳楼自杀的……不过最让我奇怪的是每个级别的工资都能找到,外企的工资不是保密的吗?而且每升一个级别的工资是固定的金额而不是增长比例,在外企,涨薪都是根据个人绩效分数制定涨薪幅度,那么每个人由于原来薪资基数不同,涨过后的新工资自然也不同,常出现同级别业绩分数相同的人却工资差距很大的现象,可到了四大却是同一个级别拿同样的薪水,这一方面让我纳闷,一方面又让我高兴:这倒也算公平透明,我不用操心入职谈薪水的问题了。想起在AX公司刚转成本科和提升主管那一年多,我每次跟丽莎谈加薪她都对我有各种说辞:

  “我的预算有限,公司平均只给了8%,我给你涨了15%了,这意味着其他表现平平的员工要低于8%,人家也辛苦做了一年,就算没那么出色,但也完成目标了,我总不能给他们一点都不涨吧……”

  “我知道你原来起薪低,但我也不能一次就给你涨到位,我总要拿出各种理由去上面一层层地批,而且一次申请太大的幅度更不容易被批准……”

  到后来丽莎烦得甚至对我说:

  “Michelle,这不能怪我啊,这只能怪你当初和HR把工资谈低了,我真奇怪你怎么会跟HR把工资谈得这么低呢?”

  我又有了那种哑巴吃黄连的感觉:这还成我的错了?!

  ——‖—— 暂停键,画面定格中 ——‖——

  现在想来,企业的入职议薪环节真是很让人头疼,因为众所周知求职的惯例是:无论是猎头,HR,还是面试官,都只会记录你的原工资和你的期望工资,而且还不满意候选人回答的“可根据市场水平给”的回答,连有着公平合理的薪酬激励体系的外企也都如此。可是事实是,这些外企HR明明每年都在找专业机构获得市场薪酬调研报告,还把这问题留给候选人自己去找信息研究,摆明了就是暗自希望候选人不了解市场行情而“要低”,真是狡猾。其实在中国,即使是同样的专业领域、同样的职责范围,人才的工资也会因行业、规模、公司性质、甚至阶段性人才策略的不同而有巨大的落差,“市场水平”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就如同“爱情是什么”一样让人说不清。

  所以,我后来求职都学乖了,不到万不得已我不给对方固定的金额,也不给相对我原工资的涨幅,我只会说:“一般跳槽者都期望比原工资涨XX%~XX%,否则没必要跳槽,我也和他们一样,但我同时会考虑对该职位的兴趣和自己的胜任程度,而且我希望您能pay market(按市场水平支付)的同时考虑pay internal equity(按内部公平性支付),在这两个方面,我都不希望被under paid or overpaid(即不多要也不少要的意思)。”既然你狡猾,那么我也打太极好了。

  ——▶—— 播放键,画面开始 ——▶——

  所以自那几轮与丽莎讨论加薪后,我就发誓下次求职一定要事前做好功课研究市场行情,千万不能在入职时再把工资谈低了。不过现在照四大这工资体系,貌似我不用担心这事儿了,不仅入职,甚至连以后每年的加薪都不用担心了。而且,查了下四大经理级别的工资比多数外企的财务经理级别的都要高不少,甚至到了高级顾问第三年的工资都已经超过一些中小外企的经理级的工资了。照这样的话,那如果HY公司录用我为经理职位,那么工资可真是比PL公司的职位还高不少啊!

  我激动之余又害怕起来:四大给这么高薪,也许真的如大家说的会累死吧?不行不行,健康要紧,还是等等SV公司吧,虽然去SV还是没能脱离单一工厂的职责范围,但好歹是向厂长报告的啊,而且预算和FP&A都要做,这种职责做两年再出去应征个财务总监就有胜算多了……

  没想到HY公司的效率很高,猎头顾问很快给我电话告诉我被录用了,但HY内部讨论了一下觉得我还不够经理的资格,决定只给我高级顾问的级别,但具体薪资还没定,初步报了个数字给我,看是否满足我的期望。我一下愣了,高级顾问?照网上公布的四大的职级,如果是毕业就进四大,高级顾问该是3—5年经验的级别,6—8年经验的是经理级别,可我已经工作十年了,猎头顾问解释,Jason、陈磊和另两位总监都觉得我的专业技术是很好的,但是没有咨询的经验,没做过一个咨询项目,而作为HY公司内部的职级责任要求,一名经理是要求能够独立带队做项目的,所以认为我离经理级别还差一点。

  我很忿忿不平,带队做项目?我在AX公司带团队也有三四年了吧,按四大的职级体系我都应该升高级经理了,怎么反而降级了呢,起码打了一半折,这降得也太狠了吧?但猎头顾问说:“你说的这些其实我都已经和HR经理说过了,但对方很坚持,说这个职位出来时招聘启事里是注明高级顾问或经理,没有确定一定是经理,而且按合伙人的考虑,成本管理这个业务是新的业务线,所以开始最好是招能做项目的人。而且HR经理考虑给高级顾问级别工资也比你以前高不少了,再说高级顾问级别在四大是有加班费的,你以前在AX公司是没有加班费的吧?”

  工资,又是工资。三四年前是因为工资高被拒,现在又因为工资低而被卡级别。还好我这两天刚查了下四大的工资,于是向猎头表示HY公司报的这个数字比四大S3(高级顾问第三年)的工资低,如果不能给经理级别,至少得给我S3的工资,猎头顾问表示会为我去争取。

  几天后HY公司的猎头顾问告诉我,HY公司最后决定先给我定高级顾问级别,但会在我的offer中加一个特别条款,就是给我一个half year review(半年度绩效考评),根据HY公司的流程这个考评会在四个月后,如果那时绩效考评合格我就会升经理级别。至于工资也给我加到了S3级别工资的中上水平。我也不能再说什么,确实,四个月的时间是可以忍受的,试用期不也就才三个月吗?还有工资也比我原来AX公司的工资高很多。我只能表示同意,心里在想再等等SV公司的offer,如果和HY给的工资差不多就去SV公司,毕竟四大还是太累。反正HY公司内部批准offer也得有段日子呢。

  与此同时,SV公司的offer总算姗姗来迟。猎头顾问给我打电话谈到工资时,我真是很吃惊,SV给我的工资虽然比我AX的工资高一点,但居然比HY公司低了近30%。根据我对SV公司这个职位的角色的理解,一个向工厂厂长汇报的财务控制经理,应该相当于部门经理的级别,职责上看甚至相当于AX丽莎的角色,再说这是世界500强的企业啊,而且是制药这种高利润的行业啊,给这么低工资,吃错药了吗?再说,如果我去了HY公司后四个月半年考核合格升经理,可比SV这个经理级别的工资高一倍都不止。

  我此时的心理已经完全偏向HY公司了,有了AX公司入职时傻乎乎地不了解“市场水平”把工资谈低了的教训,我实在是不想再错一次,原来的工资越低,跳槽时就越容易被压低,我严重怀疑SV公司是比照着我原来工资的水准,涨个百分之二十左右就认为我该满意了,再说他们也知道我现在没工作,所以这也是一个弱势。所以四大这点还是很好的,透明,而且每年薪酬涨幅都比很多外企高。我忽然很厌倦外企(或者说包括所有企业)的那套薪酬体系,入职时谈判的门道那么多,进去后每年涨薪又论百分比而忽视原基数低的问题,然后每年就涨个5%—10%,如果不升职,涨几年也涨不过同级别入职时会谈判的人。我若去了SV公司,即使做两年再跳槽时难道又要带着低工资去谈,然后继续被新公司往低压?所以我最终还是拒绝了SV公司。

  放下电话我松了一口气,这是从AX公司辞职以来松的最长的一口气,好似尘埃落定的感觉。

  ——■—— 停止键,画面逐渐淡去 ——■——

  最后我还是去了四大,这是我考完试后刚求职之时未曾料到的。回忆那次求职,虽然当时觉得以那张评分表的结果来看最后选HY公司是我理性的选择,但现在看来更象是老天的安排,因为即使PL公司出了那个变故,似乎最后促使我决定选HY的是SV公司那个太不靠谱的薪酬,如果HY给我的是经理级别我肯定会选HY,但最终只给了高级顾问这个级别,当年这个级别的工资水平只相当于外企财务经理的平均水平,所以作为世界500强企业的SV公司,没有按市场水准offer似乎太不合理了。

  现在的我想起那几年的职场心路真是颇感命运弄人,如果说从秘书转行做会计还算是我自己主动的结果,而去四大做咨询可谓是第二次转行了(从甲方到乙方),却是很具戏剧性:平生无入四大之志而入四大,平生无做咨询之愿而做咨询。我在AX公司做了五年成本,数次突破转型FP&A未果,绝没想过在这个专业领域积累这么多年是为了以后做成本管理咨询顾问;我学习和考CMA是为了扩展自己的知识结构以便能做企业财务经理和财务总监的,不是为了去咨询公司做顾问;我去HY公司应聘也不是我主动投的简历,甚至在猎头初次联系我时还拒绝了它。有些时候命运很玄妙,如果老天不捉弄我、“惩罚”我在AX公司成本领域做那么多年,如果老天不给我安排那么多倒霉事让我被迫裸辞,我不会有那大半年的时间去专心研读那些书,又怎能从容应对和通过HY公司的案例研究的小组面试?

  于是,我恍若看见老天的微笑:你以前那些或愤懑或辛劳的经历都是为了今天,这个你那时断没有想过的结果。职场,缘来如此。 米粒职播客:追忆外企十年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