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米粒职播客:追忆外企十年

4 世界先进企业的工作经验的价值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米粒职播客:追忆外企十年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4 世界先进企业的工作经验的价值——▶—— 播放键,画面开始 ——▶——

  新工作上了轨道以后,我的LCCI会计二级培训和考试也结束了,我依然得到了“Pass with distinction”的分数。我觉得可以尝试考CPA这个在中国最含金量最高的会计证书了。今年我只报了会计和财务管理两门,不过两个月学下来还是觉得难度很大,尤其是会计,我大学那点会计课的基础根本就不够,很多特殊事项的会计处理从未学过。据以前DT公司财务部的同事说,CPA考试以通过率低闻名,单科通过率都不到10%,不过既然报名了,总要试一下。果然,我两科都没有通过。我再次感叹大学科班毕业打下的基础真的很重要啊,这个差距我啥时候才能赶上啊。

  刚入冬时从上海总公司那边传达下来两项新任务,一是全公司各部门都要做业务流程标准化的文档,也就是SOP,二是FMC要准备上线一套叫做BPCS的ERP系统,SOP其实也是为ERP系统的上线做准备的。SOP和ERP这两项对我来说都是从未听说过的玩意,Able简单给我和Helen讲了讲,我听得懵懵懂懂,但明白这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企业管理工具,特别是ERP(企业资源计划),它是在起源于60年代美国制造业企业的MRP(物料需求计划)与70年代的MRPII管理模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ERP是 90年代企业管理的一大变革。我心里又在惭愧:我这管理专业出身的人在大学四年无论是看教材和图书馆资料还是听老师讲课,居然从不知道MRP为何物,更别说ERP了,我国理工科大学里的那些经济管理相关的专业真是水啊,落后国际起码三十年!不过由此更坚定我要去管理水平先进的外企,只有这样我才能学到更多先进的管理实践。我庆幸自己能在FMC遇到这样的机会,能够学习并参与这两项常规会计核算以外的任务,这些是我在以往所有的会计课本和证书的学习中不曾接触的,也是DT和ZL这个档次的公司不会有的,尤其是ERP,因为听了Able的介绍,我相信如果未来求职外企,ERP的上线和操作经验应该很受欢迎。

  因为我负责的业务很简单,所以我撰写的相关流程的SOP很容易就过关了,不过ERP实施方对FMC的用户培训是在上海总公司,北京这边是Able定期去上海参加培训,到上线前测试时再回来培训我和海伦。

  很快到了年底,我第一次完整地执行了北京分公司的年度结账工作,我作为会计新人已经完整地历练了一个会计业务循环。但刚过了年度结账海伦就去休产假了,我的工作压力马上大了起来,在她休产假期间,除了收入与成本的核算和报表由Able来做,她剩余的工作比如开具增值税发票和报税都由我做,我这几个月几乎每到结账期都要一直加班忙到报税完毕。其实加班我无所谓,但我发现自己真的很烦跟报税有关的工作,因为去税务局总要做好准备面对刁难,逢年过节还得给税务局送礼。以前就听海伦说过一件事,因为她开发票时一个小失误,被税务局纠缠了好久,最后还被罚了好几十万块滞纳金,海伦为这件事失眠了好几天。海伦休假前曾跟我无奈地说过,“无论你多认真多准时地按税局的明文规定办事,他都能冷不丁地挑出你什么错,然后搬出一堆你平时看不到的规定来压你,因为他们也是要完成税收任务的,但是咱们跟他们搞好关系也能好办事,因为那些法规是他们定的,怎么衡量企业是否合规也是由他们解释的,执行起来特别有弹性,就算违规了处罚也是可严可松,所以搞好关系是必要的。我也不爱干这事,但没办法,在中国就是这样。”当我亲身经历几个月下来才发现自己特别抵触做这些跑税务局的事,于是就下决心,以后再跳槽一定要争取做不用跟税务局打交道的岗位。可是,有这样的岗位吗?哪个公司的财务部不得跟税务局打交道?看来我只能再去一个像DT公司那样大规模的、财务分工细的公司了。

  此外,由于海伦不在我需要给Able准备核算收入和成本需要的基础信息和单据,在回答Able提出的问题或跟他做这方面的业务交流时,我觉得与海伦的工作相比我的职责太简单了,用外企常讲的英文词叫做common sense(常识),也就是只要智商没问题就应该会做的事情,在会计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我已经能判别在所有的日常会计业务中,制造业的生产成本核算是最复杂的,可是我现在只是在FMC的销售公司工作,完全接触不到生产成本核算工作,海伦做的成本核算其实是商业的进销存,不过即使是这部分我还都一知半解呢。所以,不论是为了逃避烦人的税务工作,还是为了接触更复杂的会计业务,我都得跳槽去一个规模更大、业务职能更广更全的公司。于是我又给自己定了个计划:等ERP上线操作熟练了就出去找工作,试试以自己现在的经验和资历在市场上有多大的竞争力。

  第二年春末海伦休假回来,我俩在Able的指导下学习使用操作ERP系统,我再次体会到小公司的好处,我一个人可以操作好几个ERP模块。所谓模块是ERP系统对所有部门工作流的组合,这是与以前用的会计电算化系统不同的地方,在ERP系统里财务管理是众多模块中的一个主模块,但它又被分为很多子模块,比如AP(应付款)、AR(应收款)、GL(总账)等等,所有子模块的数据最后都会过账到GL总账模块进行汇总和生成财务报表,在分工细的大公司,很多会计岗位只能有权限进入自己负责的那个子模块操作,这样其实不利于理解子模块与GL的勾稽关系。但由于FMC北京分公司只有我与海伦两名会计,所以我有权限同时操作AP、AR和GL三个子模块。我发现在研究ERP系统这种IT方面的事情时,我的工科背景马上体现出优势,在理解ERP系统参数设置对数据流的影响,检查判断系统运转不正常的原因方面,我比文科出身的海伦更有感觉。所以在我俩跟Able学习操作的过程中,海伦总是被Able训斥,而Able对我的悟性还是很满意的。

  等我ERP系统操作熟练以后,我便更新简历试着申请一些知名外企的会计职位,两个月下来倒是有几家去面试,而且都是些耳熟能详的大公司:拜耳、康柏、诺基亚、金佰利、飞利浦……不过都没有成功,大概因为竞争激烈,我这样的非会计专业、只有1年会计经验的人劣势还是很明显,而且在面试中回答一些业务问题也回答得不好。比如在飞利浦面试时,面试官问了两个问题,第一是现在公司不同类别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如何制定,我一下愣住,折旧计算表的公式是Able设好的,我每月只更新资产的增减记录后根据计算结果编制会计凭证而已,从没想过这表里面每项资产的年限是怎么来的,学习会计课程考试做题时资产的折旧年限也都是给定的条件,我从没想过该怎么根据行业与公司具体情况确定年限;第二个问题是现在公司有没有做account analysis(科目分析),这个问题我回来也没想明白,我的工作职责中确实没有这项,这个工作到底该怎样做呢?

  面试的失败让我反思自己的不足,那就是目前的工作只是在操作层面熟练了,但没有去想背后的原因和这样做的条件,也就是还停留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另外就是如何在常规会计工作后对结果进行分析,以求发现问题和改进错误。我想起每月结账前后Able或上海财务的同事向我要的一些涉及某些特殊事项的报表,为完成这些报表我通常都需要将相关的会计科目的账簿里的交易整理分类,难道这种工作就是飞利浦的面试官说的科目分析?仔细想也对,很多会计科目每天记录大量交易,然后余额是滚动形成的,如果每个月都不分析余额变动,难保会出错,像以前ZL公司的账务乱得倒不清楚的情况,肯定是因为没有及时做科目分析导致的。于是,我筛选了一些平时账务中常发生变动,但又不像收入成本这种明显受业务部门关注的科目以外的科目,每个月分析它们的余额变动,来确保所有会计科目余额的正确并能清楚解释。

  ——‖—— 暂停键,画面定格中 ——‖——

  像FMC这样的小公司是会计新人练手的好地方,但毕竟职能单一、业务简单,若想职业继续上升还是要到更大的公司。从职业规划角度讲,去大公司还是小公司的争论一直没断过,而且各种观点都有道理,这里米粒只从财会这个专业领域来谈,因为大小公司的选择跟你做什么职能的工作很有关系。任何一个公司都会有各种职能分工,第一类是外向型职能包括所有与创造收入有关的业务部门,例如销售、市场开发、营销、渠道管理、采购寻源等;第二类属于技术型的职能,比如产品开发设计、工程实施等等,也就是说技术型职能的成果是用来交给外向型职能去创造收入的;第三类职能属于内向型,在外企常被称为“supporting function”,也就是服务内部客户(即前两类职能)的支持性工作,确保公司内部运营流程执行顺畅,比如财会、HR、IT、行政办公室事务等公司后勤部门,也包括像销售支持、订单执行、生产计划、仓储运输等内部服务部门。所以,如果你从事前两类职能的工作,去大公司还是小公司没有太大分别,因为你的任务和价值要么体现在创造收入,要么体现在创造产品,你的经验与技能或多或少都能在外部找到市场需求,与公司内部怎样管理关系不太大,而第三类内勤支持性职能是服务内部客户的,所以所在公司采用的管理模式、方法和工具对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眼界有很大影响。越大的公司,业务与产品线、市场与客户群都越复杂,所以越会用到更多元化的管理工具,例如我在FMC公司赶上的ERP系统上线,ERP就属于大中型公司常见的信息化管理工具,但在一个一百多人的小微企业根本没必要用。我们在企业管理学中常见到一个词“世界最佳实践”,就是指在世界各行各业的知名公司中数十年实践积累形成的经营管理的方法和工具,我在DT和ZL公司没见过的管理方法和工具如ERP系统和SOP标准工作流程在FMC公司见到了,而后来在AX又见到了很多FMC公司没有的东西,可以说渐进地体会到什么是“世界最佳实践”,它不是书本上的理论或课堂上的案例,而是身边切实发生的事情和自己工作的一部分。在运用这些先进的管理方法和工具的公司里工作,这样的工作经验对于未来的职业发展是有好处的,比如跳槽去中小公司担任管理岗建立或优化管理体系,这些经验与见识都是个人职业履历的加分项。

  在大公司不仅能接触到更复杂的业务,而且会碰到更多优秀的人,能更丰富自己的工作方法和专业见解。在小公司里员工的学习成长一般是通过自己实践,但是一个人碰到的情况肯定比不过很多人碰到过的情况多,有些自己总结出来的经验,可能只能应用于某些条件下。另外,先进公司通常具备完善的人力资源培训和绩效管理体系,不仅可以将一张白纸的年轻人进行硬技能和软技能的全方位培训,有利于训练出良好的专业态度、成就动机与敬业精神,这些都是在杂牌小公司里很难获取的。 米粒职播客:追忆外企十年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