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彩图全解茶经

八、茶之出

彩图全解茶经 文若愚 37800 2021-04-06 02:29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彩图全解茶经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八、茶之出【原文】

  《国史补》:风俗贵茶,其名品益众。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散芽,号为第一。湖州有顾渚之紫笋,东川有神泉小团、绿昌明、兽目。峡州有小江园、碧涧寮、明月房、茱萸寮,福州有柏岩、方山露芽,婺州有东白、举岩、碧貌,建安有青凤髓,夔州有香山,江陵有楠木,湖南有衡山,睦州有鸠坑。洪州有西山之白露,寿州有霍山之黄芽。绵州之松岭,雅州之露芽,南康之云居,彭州之仙崖、石花,渠江之薄片,邛州之火井、思安,黔阳之都濡、高株、泸川之纳溪、梅岭,义兴之阳羡、春池、阳凤岭,皆品第之最著者也。

  《文献通考》:片茶之出于建州者有龙、凤、石乳、的乳、白乳、头金、蜡面、头骨、次骨、末骨、粗骨、山挺十二等,以充岁贡及邦国之用。洎本路食茶,余州片茶,有进宝双胜、宝山两府出兴国军;仙芝、嫩蕊、福合、禄合、运合、脂合出饶、池州;泥片出虔州;绿英、金片出袁州;玉津出临江军;灵川出福州;先春、早春、华英、来泉、胜金出歙州;独行灵草、绿芽片金、金茗出潭州;大拓枕出江陵、大小巴陵;开胜、开棬、小棬、生黄翎毛出岳州;双上绿牙、大小方出岳、辰、澧州;东首、浅出薄侧出光州。总二十六名,其两浙及宣、江、鼎州止以上中下或第一至第五为号。其散茶,则有太湖、龙溪、次号、末号出淮南;岳麓、草子、杨树、雨前、雨后出荆、湖;清口出归州;茗子出江南。总十一名。

  茶园

  叶梦得《避暑录话》:北苑茶正所产为曾坑,谓之正焙;非曾坑为沙溪,谓之外焙。二地相去不远,而茶种悬绝。沙溪色白过于曾坑,但味短而微涩,识者一啜,如别泾渭也。余始疑地气土宜,不应顿异如此。及来山中,每开辟径路,刳治岩窦,有寻丈之间,土色各殊,肥瘠紧缓燥润,亦从而不同。并植两木于数步之间,封培灌溉略等,而生死丰悴如二物者。然后知事不经见,不可必信也。草茶极品惟双井、顾渚,亦不过各有数亩。双井在分宁县,其地属黄氏鲁直家也。元丰间,鲁直力推赏于京师,族人交致之,然岁仅得一二斤尔。顾渚在长兴县,所谓吉祥寺也,其半为今刘侍郎希范家所有。两地所产,岁亦止五六斤。近岁寺僧求之者,多不暇精择,不及刘氏远甚。余岁求于刘氏,过半斤则不复佳。盖茶味虽均,其精者在嫩芽。取其初萌如雀舌者,谓之枪。稍敷而为叶者,谓之旗。旗非所贵,不得已取一枪一旗犹可,过是则老矣。此所以为难得也。

  茶叶

  《归田录》:腊茶出于剑建,草茶盛于两浙。两浙之品,日注为第一。自景祐以后,洪州双井白芽渐盛,近岁制作尤精,囊以红纱,不过一二两,以常茶十数斤养之,用避暑湿之气。其品远出日注上,遂为草茶第一。

  《云麓漫钞》:茶出浙西,湖州为上,江南常州次之。湖州出长兴顾渚山中,常州出义兴君山悬脚岭北岸下等处。

  《蔡宽夫诗话》:“玉川子《谢孟谏议寄新茶》诗有‘手阅月团三百片’及‘天子须尝阳羡茶’之句。则孟所寄,乃阳羡茶也。”“杨文公《谈苑》:‘蜡茶出建州,陆羽《茶经》尚未知之,但言福建等州未详,往往得之,其味极佳。江左近日方有蜡面之号。’丁谓《北苑茶录》云:‘创造之始,莫有知者。’质之三馆检讨杜镐,亦曰在江左日,始记有研膏茶。欧阳公《归田录》亦云‘出福建’,而不言所起。按唐氏诸家说中,往往有蜡面茶之语,则是自唐有之也。”

  《事物记原》:江左李氏别令取茶之乳作片,或号京铤、的乳及骨子等,是则京铤之品,自南唐始也。《苑录》云:“的乳以降,以下品杂炼售之,惟京师去者,至真不杂,意由此得名。”或曰,自开宝来,方有此茶。当时识者云,金陵僭国,惟曰都下,而以朝廷为京师。今忽有此名,其将归京师乎!

  罗廪《茶解》:按唐时产茶地,仅仅如季疵所称。而今之虎丘、罗岕、天池、顾渚、松萝、龙井、雁荡、武夷、灵川、大盘、日铸、朱溪诸名茶,无一与焉。乃知灵草在有之。但培植不佳,或疏于采制耳。

  《潜确类书·茶谱》:袁州之界桥,其名甚著,不若湖州之研膏、紫笋,烹之有绿脚垂下。又婺州有举岩茶,片片方细,所出虽少,味极甘芳,煎之如碧玉之乳也。

  《农政全书》:玉垒关外宝唐山,有茶树产悬崖,笋长三寸五寸,方有一叶两叶。涪州出三般茶:最上宾化,其次白马,最下涪陵。

  《煮泉小品》:茶自浙以北皆较胜。惟闽广以南,不惟水不可轻饮,而茶亦当慎之。昔鸿渐未详岭南诸茶,但云“往往得之,其味极佳”。余见其地多瘴疠之气,染着水草,北人食之,多致成疾,故谓人当慎之也。

  《茶谱通考》:岳阳之含膏冷,剑南之绿昌明,蕲门之团黄,蜀川之雀舌,巴东之真香,夷陵之压砖,龙安之骑火。

  《江南通志》:苏州府吴县西山产茶,谷雨前采焙。极细者,贩于市,争先腾价,以雨前为贵也。

  《吴郡虎丘志》:虎丘茶,僧房皆植,名闻天下。谷雨前摘细芽焙而烹之,其色如月下白,其味如豆花香。近因官司征以馈远,山僧供茶一斤,费用银数钱。是以苦于赍送。树不修葺,甚至刈斫之,因以绝少。

  米襄阳《志林》:苏州穹隆山下有海云庵,庵中有二茶树,其二株皆连理,盖二百余年矣。

  《姑苏志》:虎丘寺西产茶,朱安雅云:“今二山门西偏,本名茶岭。”

  陈眉公《太平清话》:洞庭中西尽处,有仙人茶,乃树上之苔藓也,四皓采以为茶。

  《图经续记》:洞庭小青山坞出茶,唐宋入贡。下有水月寺,因名水月茶。

  《古今名山记》:支硎山茶坞多种茶。

  《随见录》:洞庭山有茶,微似岕而细,味甚甘香,俗呼为“吓杀人”。产碧螺峰者尤佳,名碧螺春。

  《松江府志》:佘山在府城北,旧有佘姓者修道于此,故名。山产茶与笋,并美,有兰花香味。故陈眉公云:“余乡佘山茶与虎丘相伯仲。”

  《常州府志》:武进县章山麓有茶巢岭,唐陆龟蒙尝种茶于此。

  洞庭山,随着碧螺春声名鹊起,八百里洞庭的美名更是天下皆知。

  《天下名胜志》:“南岳古名阳羡山,即君山北麓。孙皓即封国后,遂禅此山为岳,故名。唐时产茶充贡,即所云南岳贡茶也。”“常州宜兴县东南别有茶山。唐时造茶入贡,又名唐贡山,在县东南三十五里,均山乡。”

  《武进县志》:茶山路在广化门外十里之内,大墩小墩连绵簇拥,有山之形。唐代湖、常二守会阳羡造茶修贡,由此往返,故名。

  《檀几丛书》:“茗山在宜兴县西南五十里永丰乡,皇甫冉曾有《送羽南山采茶》诗,可见唐时贡茶在茗山矣。”“唐李栖筠守常州日,山僧献阳羡茶。陆羽品为芬芳冠世,产可供上方。遂置茶舍于洞灵观,岁造万两入贡。后韦夏卿徙于无锡县罨画溪上,去湖汊一里所。许有谷诗云:‘陆羽名荒旧茶舍,却教阳羡置邮忙’是也。”“义兴南岳寺,唐天宝中有白蛇衔茶子坠寺前,寺僧种之庵侧,由此滋蔓,茶味倍佳,号曰蛇种。土人重之,每岁争先饷遗。官司需索,修贡不绝。迨今方春采茶,清明日,县令躬享白蛇于卓锡泉亭,隆厥典也。后来檄取,山农苦之,故袁高有‘阴岭茶未吐,使者牒已频’之句。郭三益诗:‘官符星火催春焙,却使山僧怨白蛇。’卢仝《茶歌》:‘安知百万亿苍生,命坠颠崖受辛苦。’可见贡茶之累民,亦自古然矣。”

  《洞山茶系》:“罗岕,去宜兴而南,逾八九十里。浙直分界,只一山冈,冈南即长兴山。两峰相阻,介就夷旷者,人呼为岕云。履其地,始知古人制字有意。今字书“岕”字,但注云‘山名耳’。有八十八处,前横大涧,水泉清驶,漱润茶根,泄山土之肥泽,故洞山为诸岕之最。自西氿溯涨渚而入,取道茗岭,甚险恶。[县西南八十里。]自东氿溯湖汊而入,取道瀍岭,稍夷,才通车骑。”“所出之茶,厥有四品:第一品,老庙后。庙祀山之土神者,瑞草丛郁,殆比茶星肸蠁矣。地不下二三亩,苕溪姚像先与婿分有之。茶皆古本,每年产不过二十斤,色淡黄不绿,叶筋淡白而厚,制成梗绝少。入汤色柔白如玉露,味甘,芳香藏味中,空濛深永,啜之愈出,致在有无之外。第二品,新庙后、棋盘顶、纱帽顶、毛巾条、姚八房及吴江周氏地,产茶亦不能多。香幽色白,味冷隽,与老庙不甚别,啜之差觉其薄耳。此皆洞顶岕也。总之岕品至此,清如孤竹,和如柳下,并入圣矣。今人以色浓香烈为岕茶,真耳食而眯其似也。第三品,庙后涨沙、大袁头、姚洞、罗洞、王洞、范洞、白石。第四品,下涨沙、梧桐洞、余洞、石场、丫头岕、留青岕、黄龙、岩灶、龙池,此皆平洞本岕也。外山之长潮、青口、渻庄、顾渚、茅山岕,俱不入品。”

  《岕茶汇钞》:洞山茶之下者,香清叶嫩,着水香消。棋盘顶、纱帽顶、雄鹅头、茗岭,皆产茶地。诸地有老柯、嫩柯,惟老庙后无二,梗叶丛密,香不外散,称为上品也。

  《镇江府志》:润州之茶,傲山为佳。

  《寰宇记》:扬州江都县蜀冈有茶园,茶甘旨如蒙顶。蒙顶在蜀,故以名冈。上有时会堂、春贡亭,皆造茶所,今废,见毛文锡《茶谱》。

  《宋史·食货志》:散茶出淮南,有龙溪雨前、雨后之类。

  《安庆府志》:六邑俱产茶,以桐之龙山、潜之闵山者为最。莳茶源在潜山县。香茗山在太湖县。大小茗山在望江县。

  《随见录》:宿松县产茶,尝之颇有佳种,但制不得法。倘别其地,辨其等,制以能手,品不在六安下。

  《徽州志》:茶产于松萝,而松萝茶乃绝少,其名则有胜金、嫩桑、仙芝、来泉、先春、运合、华英之品,其不及号者为片茶八种。近岁茶名,细者有雀舌、莲心、金芽;次者为芽下白,为走林,为罗公;又其次者为开园,为软枝,为大方。制名号多端,皆松萝种也。

  吴从先《茗说》:松萝子土产也,色如梨花,香如豆蕊,饮如嚼雪。种愈佳,则色愈白,即经宿无茶痕,固足美也。秋露白片子更轻清若空,但香大惹人,难久贮,非富家不能藏耳。真者其妙若此,略混他地一片,色遂作恶,不可观矣。然松萝地如掌,所产几许,而求者四方云至,安得不以他混耶?

  《黄山志》:莲花庵旁,就石缝养茶,多轻香冷韵,袭人断腭。

  《昭代丛书》:张潮云:“吾乡天都有抹山茶,茶生石间,非人力所能培植。味淡香清,足称仙品。采之甚难,不可多得。”

  《随见录》:松萝茶近称紫霞山者为佳,又有南源、北源名色。其松萝真品殊不易得。黄山绝顶有云雾茶,别有风味,超出松萝之外。

  《通志》:宁国府属宣、泾、宁、旌、太诸县,各山俱产松萝。

  《名胜志》:宁国县鸦山在文脊山北,产茶充贡。《茶经》云“味与蕲州同”。宋梅询有“茶煮鸦山雪满瓯”之句。今不可复得矣。

  《农政全书》:宣城县有丫山,形如小方饼横铺,茗芽产其上。其山东为朝日所烛,号曰阳坡,其茶最胜。太守荐之,京洛人士题曰“丫山阳坡横文茶”,一名“瑞草魁”。

  明·崔子忠《杏园夜宴图》

  《华夷花木考》:宛陵茗池源茶,根株颇硕,生于阴谷,春夏之交,方发萌芽。茎条虽长,旗枪不展,乍紫乍绿。天圣初,郡守李虚己同太史梅询尝试之,品以为建溪、顾渚不如也。

  《随见录》:宣城有绿雪芽,亦松萝一类。又有翠屏等名色。其泾川涂茶,芽细、色白、味香,为上供之物。

  《通志》:池州府属青阳、石埭、建德,俱产茶。贵池亦有之,九华山闵公墓茶,四方称之。

  《九华山志》:金地茶,西域僧金地藏所植,今传枝梗空筒者是。大抵烟霞云雾之中,气常温润,与地上者不同,味自异也。

  《通志》:“庐州府属六安、霍山,并产名茶,其最著惟白茅贡尖,即茶芽也。每岁茶出,知州具本恭进。”“六安州有小岘山出茶,名小岘春,为六安极品。霍山有梅花片,乃黄梅时摘制,色香两兼而味稍薄。又有银针、丁香、松萝等名色。”

  《紫桃轩杂缀》:余生平慕六安茶,适一门生作彼中守,寄书托求数两,竟不可得,殆绝意乎。

  陈眉公《笔记》:“云桑茶出琅琊山,茶类桑叶而小,山僧焙而藏之,其味甚清。”“广德州建平县雅山出茶,色香味俱美。”

  《浙江通志》:“杭州钱塘、富阳及余杭、径山多产茶。”“《天中记》:‘杭州宝云山出者,名宝云茶。下天竺香林洞者,名香林茶。上天竺白云峰者,名白云茶。’”“田子艺云:‘龙泓今称龙井,因其深也。《郡志》称有龙居之,非也。盖武林之山,皆发源天目,有龙飞凤舞之谶,故西湖之山以龙名者多,非真有龙居之也。有龙,则泉不可食矣。泓上之阁,亟宜去之,浣花诸池尤所当浚。’”

  《湖壖杂记》:龙井产茶,作豆花香,与香林、宝云、石人坞、垂云亭者绝异。采于谷雨前者尤佳,啜之淡然,似乎无味,饮过后,觉有一种太和之气,弥沦于齿颊之间,此无味之味乃至味也。为益于人不浅,故能疗疾。其贵如珍,不可多得。

  《坡仙食饮录》:宝严院垂云亭亦产茶,僧怡然以垂云茶见饷,坡报以大龙团。

  陶榖《清异录》:开宝中,窦仪以新茶饷予,味极美,奁面标云“龙陂山子茶”。龙陂是顾渚山之别境。

  《吴兴掌故》:“顾渚左右有大小官山,皆为茶园。明月峡在顾渚侧,绝壁削立,大涧中流,乱石飞走,茶生其间,尤为绝品。张文规诗所谓‘明月峡中茶始生’,是也。”“顾渚山,相传以为吴王夫差于此顾望原隰可为城邑,故名。唐时,其左右大小官山皆为茶园,造茶充贡,故其下有贡茶院。”

  《蔡宽夫诗话》:湖州紫笋茶出顾渚,在常、湖二郡之间,以其萌茁紫而似笋也。每岁入贡,以清明日到,先荐宗庙,后赐近臣。

  冯可宾《岕茶笺》:环长兴境,产茶者曰罗嶰、曰白岩、曰乌瞻、曰青东、曰顾渚、曰涤浦,不可指数。独罗嶰最胜。环嶰境十里而遥为嶰者,亦不可指数。嶰而曰岕,两山之介也。罗隐隐此,故名,在小秦王庙后,所以称庙后罗岕也。洞山之岕,南面阳光,朝旭夕辉,云滃雾浡,所以味迥别也。

  《名胜志》:茗山在萧山县西三里,以山中出佳茗也。又上虞县后山,茶亦佳。

  《方舆胜览》:会稽有日铸岭,岭下有寺,名资寿。其阳坡名油车,朝暮常有日,茶产其地,绝奇。欧阳文忠云:“两浙草茶,日铸第一。”

  《紫桃轩杂缀》:普陀老僧贻余小岩茶一裹,叶有白茸,瀹之无色,徐引觉凉透心腑。僧云:“本岩岁止五六斤,专供大士,僧得啜者寡矣。”

  《普陀山志》:茶以白华岩顶者为佳。

  《天台记》:丹丘出大茗,服之生羽翼。

  桑庄《茹芝续谱》:天台茶有三品:紫凝、魏岭、小溪是也。今诸处并无出产,而土人所需,多来自西坑、东阳、黄坑等处。石桥诸山,近亦种茶,味甚清甘,不让他郡,盖出自名山雾中,宜其多液而全厚也。但山中多寒,萌以较迟,兼之做法不佳,以此不得取胜。又所产不多,仅足供山居而已。

  《天台山志》:葛仙翁茶圃在华顶峰上。

  《群芳谱》:安吉州茶亦名紫笋。

  《通志》:茶山在金华府兰溪县。

  《广舆记》:鸠坑茶出严州府淳安县。方山茶出衢州府龙游县。

  宋·卢仝《煎茶七类》

  劳大与《瓯江逸志》:浙东多茶品,雁荡山称第一。每岁谷雨前三日,采摘茶芽进贡。一枪两旗而白毛者,名曰明茶;谷雨日采者,名雨茶。一种紫茶,其色红紫,其味尤佳,香气尤清,又名玄茶,其味皆似天池而稍薄。难种薄收,土人厌人求索,园圃中少种,间有之亦为识者取去。按卢仝《茶经》云:“温州无好茶,天台瀑布水、瓯水味薄,惟雁荡山水为佳。”此茶亦为第一,曰去腥腻、除烦恼、却昏散、消积食。但以锡瓶贮者,得清香味,无以锡瓶贮者,其色虽不堪观,而滋味且佳,同阳羡山岕茶无二无别。采摘近夏,不宜早,炒做宜熟不宜生,如法可贮二三年。愈佳愈能消宿食醒酒,此为最者。

  王草堂《茶说》:温州中峚及漈上茶皆有名,性不寒不热。

  屠粹忠《三才藻异》:举岩,婺茶也,片片方细,煎如碧乳。

  唐·周昉《调琴啜茗图》

  《江西通志》:“茶山在广信府城北,陆羽尝居此。”“洪州西山白露鹤岭,号绝品,以紫清香城者为最。及双井茶芽,即欧阳公所云‘石上生茶如凤爪’者也。又罗汉茶如豆苗,因灵观尊者自西山持至,故名。”

  《南昌府志》:新建县鹅冈西有鹤岭,云物鲜美,草林秀润,产名茶异于他山。

  《通志》:“瑞州府出茶芽,廖暹《十咏》呼为雀舌香焙云。其余临江、南安等府俱出茶,庐山亦产茶。”“袁州府界桥出茶,今称仰山、稠平、木平者佳,稠平者尤妙。”“赣州府宁都县出林岕,乃一林姓者以长指甲炒之,采制得法,香味独绝,因之得名。”

  《名胜志》:茶山寺在上饶县城北三里,按《图经》,即广教寺。中有茶园数亩,陆羽泉一眼。羽性嗜茶,环居皆植之,烹以是泉,后人遂以广教寺为茶山寺云。宋有茶山居士曾吉甫,名几,以兄开忤秦桧,奉祠侨居此寺,凡七年,杜门不问世故。

  《丹霞洞天志》:建昌府麻姑山产茶,惟山中之茶为上,家园植者次之。

  《饶州府志》:浮梁县阳府山,冬无积雪,凡物早成,而茶尤殊异。金君卿诗云:“闻雷已荐鸡鸣笋,未雨先尝雀舌茶。”以其地暖故也。

  《通志》:“南康府出匡茶,香味可爱,茶品之最上者。”“九江府彭泽县九都山出茶,其味略似六安。”

  《方舆记》:德化茶出九江府。又崇义县多产茶。

  《吉安府志》:龙泉县匡山有苦斋,章溢所居,四面峭壁,其下多白云,上多北风,植物之味皆苦。野蜂巢其间,采花蕊作蜜,味亦苦。其茶苦于常茶。

  《群芳谱》:太和山骞林茶,初泡极苦涩,至三四泡,清香特异,人以为茶宝。

  《福建通志》:福州、泉州、建宁、延平、兴化、汀州、邵武诸府,俱产茶。

  《合璧事类》:建州出大片方山之芽,如紫笋,片大极硬。须汤浸之,方可碾。治头痛,江东老人多服之。

  《天下名山记》:“鼓山半岩茶,色香,风味当为闽中第一。不让虎丘、龙井也。雨前者每两仅十钱,其价廉甚。一云前朝每岁进贡,至杨文敏当国,始奏罢之。然近来官取,其扰甚于进贡矣。”“柏岩,福州茶也。岩即柏梁台。”

  《兴化府志》:仙游县出郑宅茶,真者无几,大都以赝者杂之,虽香而味薄。

  陈懋仁《泉南杂志》:清源山茶,青翠芳馨,超轶天池之上。南安县英山茶,精者可亚虎丘,惜所产不若清源之多也。闽地气暖,桃李冬花,故茶较吴中差早。

  《延平府志》:棕毛茶出南平县,半岩者佳。

  《建宁府志》:北苑在郡城东,先是建州贡茶首称北苑龙团,而武夷石乳之名未著。至元时,设场于武夷,遂与北苑并称。今则但知有武夷,不知有北苑矣。吴越间人颇不足闽茶,而甚艳北苑之名,不知北苑实在闽也。

  宋无名氏《北苑别录》:“建安之东三十里,有山曰凤凰,其下直北苑,旁联诸焙,厥土赤壤,厥茶惟上上。太平兴国中,初为御焙,岁模龙凤,以羞贡篚,盖表珍异。庆历中,漕台益重其事,品数日增,制度日精。厥今茶自北苑上者,独冠天下,非人间所可得也。方其春虫震蛰,群夫雷动,一时之盛,诚为大观。故建人谓至建安而不至北苑,与不至者同。仆因摄事,得研究其始末,姑摭其大概,修为十余类目,曰《北苑别录》云。”“御园:九窠十二陇,麦窠,壤园,龙游窠,小苦竹,苦竹里,鸡薮窠,苦竹,苦竹源,鼯鼠窠,教练陇,凤凰山,大小焊,横坑,猿游陇,张坑,带园,焙东,中历,东际,西际,官平,石碎窠,上下官坑,虎膝窠,楼陇,蕉窠,新园,天楼基,院坑,曾坑,黄际,马鞍山,林园,和尚园,黄淡窠,吴彦山,罗汉山,水桑窠,铜场,师如园,灵滋,苑马园,高畲,大窠头,小山。又四十六所,广衾三十余里,自官平而上为内园,官坑而下为外园。方春灵芽萌坼,先民焙十余日,如九窠十二陇、龙游窠、小苦竹、张坑、西际,又为楚园之先也。”

  陆羽泉

  《东溪试茶录》:“旧记建安郡官焙三十有八。”“丁氏旧录云:‘官私之焙千三百三十有六’,而独记官焙三十二。东山之焙十有四:北苑龙焙一,乳橘内焙二,乳橘外焙三,重院四,壑岭五,渭源六,范源七,苏口八,东宫九,石坑十,建溪十一,香口十二,火梨十三,开山十四。南溪之焙十有二:下瞿一,濛洲东二,汾东三,南溪四,斯源五,小香六,际会七,谢坑八,沙龙九,南香十,中瞿十一,黄熟十二。西溪之焙四:慈善西一,慈善东二,慈惠三,船坑四。北山之焙二:慈善东一,丰乐二。外有曾坑、石坑、壑源、叶源、佛岭、沙溪等处。惟壑源之茶,甘香特胜。”“茶之名有七:一曰白茶,民间大重,出于近岁,园焙时有之。地不以山川远近,发不以社之先后。芽叶如纸,民间以为茶瑞,取其第一者为斗茶。次曰柑叶茶,树高丈余,径头七八寸,叶厚而圆,状如柑橘之叶,其芽发即肥乳,长二寸许,为食茶之上品。三曰早茶,亦类柑叶,发常先春,民间采制为试焙者。四曰细叶茶,叶比柑叶细薄,树高者五六尺,芽短而不肥乳,今生沙溪山中,盖土薄而不茂也。五曰稽茶,叶细而厚密,芽晚而青黄。六曰晚茶,盖稽茶之类,发比诸茶较晚,生于社后。七曰丛茶,亦曰丛生茶,高不数尺,一岁之间发者数四,贫民取以为利。”

  《品茶要录》:壑源、沙溪,其地相背,而中隔一岭,其去无数里之遥,然茶产顿殊。有能出力移栽植之,亦为水土所化。窃尝怪茶之为草,一物耳,其势必犹得地而后异。岂水络地脉偏钟粹于壑源,而御焙占此大冈巍陇,神物伏护,得其余荫耶?何其甘芳精至而美擅天下也。观夫春雷一鸣,筠笼才起,售者已担簦挈橐于其门,或先期而散留金钱,或茶才入笪而争酬所直。故壑源之茶,常不足客所求。其有桀猾之园民,阴取沙溪茶叶,杂就家棬而制之。人耳其名,睨其规模之相若,不能原其实者,盖有之矣。凡壑源之茶售以十,则沙溪之茶售以五,其直大率仿此。然沙溪之园民,亦勇于觅利,或杂以松黄,饰其首面。凡肉理怯薄,体轻而色黄者,试时鲜白,不能久泛,香薄而味短者,沙溪之品也。凡肉理实厚,质体坚而色紫,试时泛盏凝久,香滑而味长者,壑源之品也。

  《潜确类书》:历代贡茶以建宁为上,有龙团、凤团、石乳、的乳、绿昌明、头骨、次骨、末骨、鹿骨、山挺等名,而密云龙最高,皆碾屑作饼。至国朝始用芽茶,曰探春、曰先春、曰次春、曰紫笋,而龙凤团皆废矣。

  《名胜志》:北苑茶园属瓯宁县。旧《经》云:“伪闽龙启中里人张晖,以所居北苑地宜茶,悉献之官,其名始著。”

  《三才藻异》:“石岩白,建安能仁寺茶也,生石缝间。”“建宁府属浦城县江郎山出茶,即名江郎茶。”

  《武夷山志》:“前朝不贵闽茶,即贡者亦只备宫中浣濯瓯盏之需。贡使类以价,货京师所有者纳之。间有采办,皆剑津廖地产,非武夷也。黄冠每市山下茶,登山贸之,人莫能辨。”“茶洞在接笋峰侧,洞门甚隘,内境夷旷,四周皆穹崖壁立。土人种茶,视他处为最盛。”“崇安殷令招黄山僧以松萝法制建茶,真堪并驾,人甚珍之,时有‘武夷松萝’之目。”

  王梓《茶说》:武夷山周回百二十里,皆可种茶。茶性,他产多寒,此独性温。其品有二:在山者为岩茶,上品;在地者为洲茶,次之。香清浊不同,且泡时岩茶汤白,洲茶汤红,以此为别。雨前者为头春,稍后为二春,再后为三春。又有秋中采者,为秋露白,最香。须种植、采摘、烘焙得宜,则香味两绝。然武夷本石山,峰峦载土者寥寥,故所产无几。若洲茶,所在皆是,即邻邑近多栽植,运至山中及星村墟市贾售,皆冒充武夷。更有安溪所产,尤为不堪。或品尝其味,不甚贵重者,皆以假乱真误之也。至于莲子心、白毫皆洲茶,或以木兰花熏成欺人,不及岩茶远矣。

  武夷山茶洞,因产岩茶而闻名天下。

  张大复《梅花笔谈》:《经》云:“岭南生福州、建州。”今武夷所产,其味极佳,盖以诸峰拔立。正陆羽所云“茶上者生烂石中”者耶!

  《草堂杂录》:武夷山有三味茶,苦酸甜也,别是一种,饮之味果屡变,相传能解酲消胀。然采制甚少,售者亦稀。

  《随见录》:武夷茶,在山上者为岩茶,水边者为洲茶。岩茶为上,洲茶次之。岩茶,北山者为上,南山者次之。南北两山,又以所产之岩名为名,其最佳者,名曰功夫茶。工夫之上,又有小种,则以树名为名。每株不过数两,不可多得。洲茶名色,有莲子心、白毫、紫毫、龙须、凤尾、花香、兰香、清香、奥香、选芽、漳芽等类。

  《广舆记》:“泰宁茶出邵武府。”“福宁州大姥山出茶,名绿雪芽。”

  《湖广通志》:武昌茶,出通山者上,崇阳蒲圻者次之。

  《广舆记》:崇阳县龙泉山,周二百里。山有洞,好事者持炬而入,行数十步许,坦平如室,可容千百众,石渠流泉清冽,乡人号曰鲁溪。岩产茶,甚甘美。

  武夷肉桂

  武夷岩茶

  《天下名胜志》:湖广江夏县洪山,旧名东山,《茶谱》云:鄂州东山出茶,黑色如韭,食之已头痛。

  《武昌郡志》:茗山在蒲圻县北十五里,产茶。又大冶县亦有茗山。

  《荆州土地记》:武陵七县道出茶,最好。

  《岳阳风土记》:湖诸山旧出茶,谓之湖茶。李肇所谓“岳州湖之含膏”是也。唐人极重之,见于篇什。今人不甚种植,惟白鹤僧园有千余本。土地颇类北苑,所出茶一岁不过一二十斤,土人谓之白鹤茶,味极甘香,非他处草茶可比并。茶园地色亦相类,但土人不甚植尔。

  《通志》:“长沙茶陵州,以地居茶山之阴,因名。昔炎帝葬于茶山之野。茶山即云阳山,其陵谷间多生茶茗故也。”“长沙府出茶,名安化茶。辰州茶出溆浦。郴州亦出茶。”

  《类林新咏》:长沙之石楠叶,摘芽为茶,名栾茶,可治头风。湘人以四月四日摘杨桐草,捣其汁拌米而蒸,犹糕糜之类,必啜此茶,乃祛风也。

  《合璧事类》:“谭郡之间有渠江,中出茶,而多毒蛇猛兽,乡人每年采撷不过十五六斤,其色如铁,而芳香异常,烹之无脚。”“湘潭茶,味略似普洱,土人名曰芙蓉茶。”

  《茶事拾遗》:谭州有铁色,夷陵有压砖。

  《通志》:靖州出茶油,蕲水有茶山,产茶。

  《河南通志》:罗山茶,出河南汝宁府信阳州。

  《桐柏山志》:瀑布山,一名紫凝山,产大叶茶。

  《山东通志》:兖州府费县蒙山石巅,有花如茶,土人取而制之,其味清香迥异他茶,贡茶之异品也。

  《舆志》:蒙山一名东山,上有白云岩产茶,亦称蒙顶。[王草堂云:乃石上之苔为之,非茶类也。]

  《广东通志》:“广州韶州南雄、肇庆各府及罗定州,俱产茶。西樵山在郡城西一百二十里,峰峦七十有二,唐末诗人曹松,移植顾渚茶于此,居人遂以茶为生业。”“韶州府曲江县曹溪茶,岁可三四采,其味清甘。”“潮州大埔县、肇庆恩平县,俱有茶山。德庆州有茶山,钦州灵山县亦有茶山。”

  吴陈琰《旷园杂志》:端州白云山出云独奇,山故莳茶在绝壁,岁不过得一石许,价可至百金。

  王草堂《杂录》:粤东珠江之南产茶,曰河南茶。潮阳有凤山茶,乐昌有毛茶,长乐有石茗,琼州有灵茶、乌药茶云。

  《岭南杂记》:“广南出苦橙茶,俗呼为苦丁,非茶也。茶大如掌,一片入壶,其味极苦,少则反有甘味,噙咽利咽喉之症,功并山豆根。”“化州有琉璃茶,出琉璃庵。其产不多,香与峒岕相似。僧人奉客,不及一两。”“罗浮有茶,产于山顶石上,剥之如蒙山之石茶,其香倍于广岕,不可多得。”

  《南越志》:龙川县出皋卢,味苦涩,南海谓之过卢。

  《陕西通志》:汉中府兴安州等处产茶,如金州、石泉、汉阴、平利、西乡诸县各有茶园,他郡则无。

  《四川通志》:“四川产茶州县凡二十九处,成都府之资阳、安县、灌县、石泉、崇庆等;重庆府之南川、黔江、丰都、武隆、彭水等;夔州府之建始、开县等,及保宁府、遵义府、嘉定州、泸州、雅州、乌蒙等处。”“东川茶有神泉、兽目,邛州茶曰火井。”

  《华阳国志》:涪陵无蚕桑,惟出茶、丹漆、蜜蜡。

  《华夷花木考》:蒙顶茶受阳气全,故芳香。唐李德裕入蜀得蒙饼,以沃于汤瓶之上,移时尽化,乃验其真蒙顶。又有五花茶,其片作五出。

  毛文锡《茶谱》:蜀州晋原、洞口、横原、珠江、青城,有横芽、雀舌、鸟觜、麦颗,盖取其嫩芽所造以形似之也。又有片甲、蝉翼之异。片甲者,早春黄芽,其叶相抱如片甲也;蝉翼者,其叶嫩薄如蝉翼也,皆散茶之最上者。

  清·玳瑁镶银里盖碗

  《东斋纪事》:蜀雅州蒙顶产茶,最佳。其生最晚,每至春夏之交始出,常有云雾覆其上,若有神物护持之。

  《群芳谱》:峡州茶有小江园、碧涧寮、明月房、茱萸寮等。

  陆平泉《茶寮纪事》:蜀雅州蒙顶上有火前茶,最好,谓禁火以前采者。后者谓之火后茶,有露芽、谷芽之名。

  《述异记》:巴东有真香茗,其花白色如蔷薇,煎服令人不眠,能诵无忘。

  《广舆记》:峨眉山茶,其味初苦而终甘。又泸州茶可疗风疾。又有一种乌茶,出天全六番讨使司境内。

  蒙顶山风光

  王新城《陇蜀余闻》:蒙山在名山县西十五里,有五峰,最高者曰上清峰。其巅一石大如数间屋,有茶七株,生石下,无缝罅,云是甘露大师手植。每茶时叶生,智炬寺僧辄报有司往视。籍记其叶之多少,采制才得数钱许。明时贡京师仅一钱有奇。环石别有数十株,曰陪茶,则供藩府诸司之用而已。其旁有泉,恒用石覆之,味精妙,在惠泉之上。

  《云南记》:名山县出茶,有山曰蒙山,联延数十里,在西南。按《拾遗志》、《尚书》所谓“蔡蒙旅平”者,蒙山也,在雅州。凡蜀茶尽在此。

  《云南通志》:“茶山在元江府城西北普洱界。太华山在云南府西,产茶色似松萝,名曰太华茶。”“普洱茶出元江府普洱山,性温味香。儿茶出永昌府,俱作团。又感通茶出大理府点苍山感通寺。”

  《续博物志》:威远州即唐南诏银生府之地,诸山出茶,收采无时,杂椒姜烹而饮之。

  《广舆记》:“云南广西府出茶。又湾甸州出茶,其境内孟通山所产,亦类阳羡茶,谷雨前采者香。”“曲靖府出茶,子丛生,单叶,子可作油。”

  许鹤沙《滇行纪程》:滇中阳山茶,绝类松萝。

  《天中记》:容州黄家洞出竹茶,其叶如嫩竹,土人采以作饮,甚甘美。[广西容县,唐容州。]

  《贵州通志》:贵阳府产茶,出龙里东苗坡及阳宝山,土人制之无法,味不佳。近亦有采芽以造者,稍可供啜。咸宁府茶出平远,产岩间,以法制之,味亦佳。

  《地图综要》:贵州新添军民卫产茶,平越军民卫亦出茶。

  《研北杂志》:交趾出茶,如绿苔,味辛烈,名曰登。北人重译,名茶曰钗。

  《文会图》

  【译文】

  《国史补》载:民间的习俗以茶为贵,因此茶的名字和品种有很多。剑南有蒙顶的石花,或叫小方、散芽,号称为第一。湖州有顾渚的紫笋,东川有神泉的小团、绿昌明、兽目,峡州有小江园、碧涧寮、明月房、茱萸寮,福州有柏岩、方山露芽,婺州有东白、举岩、碧貌,建安有青凤髓,夔州有香山,江陵有楠木,湖南有衡山,睦州有鸠坑,洪州有西山白露,寿州有霍山的黄芽;绵州的松岭,雅州的露芽,南康的云居,彭州的仙崖、石花,渠江的薄片,邛州的火井、思安,黔阳的都濡、高株,泸川的纳溪、梅岭,义兴的阳羡、春池、阳凤岭,都是最好的品种。

  《文献通考》载:从建州出产的片茶有龙、凤、石乳、的乳、白乳、头金、蜡面、头骨、次骨、末骨、粗骨、山挺12种,这些用来作为贡品以及国家和地方使用。余州的片茶,有进宝双胜、宝山两府,都是出自于兴国军;仙芝、嫩蕊、福合、禄合、运合、脂合都是出产于饶州池州;泥片出自虞州;绿英、金片出自于袁州;玉津出自于临江军;灵川出自福州;先春、早春、华英、来泉、胜金出自歙州;独行灵草、绿芽片金、金茗出自潭州;大拓枕出自江陵、大小巴陵;开胜、开棬、小棬、生黄翎毛出自岳州;双上绿牙、大小方出自岳、辰、澧州;东首、浅山、薄侧出光州。总共26种,其中两浙和宣、江、鼎州只以上中下或者第一至第五为号。其中的散茶,则有太湖、龙溪、次号、末号,出自淮南;岳麓、草子、杨树、雨前、雨后,出自荆湖;清口出自归州;茗子出自江南。总共有11种。

  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说:正宗北苑茶叶出产的地方是曾坑,被称为正焙;不是曾坑是沙溪的,就被称为外焙。这两个地方虽然距离不远,而茶叶品种相差得就很大了。沙溪比曾坑的茶叶颜色要白,但是味道淡而且有一点苦涩,内行人一尝,就能够分出个好坏来。我开始的时候认为即使土地不同,也不应该相差这么大啊。等到了山里,每次开辟路径的时候破开周围的岩石,在几丈方圆之间,土地的颜色各有不同,土地的肥沃干燥也各有不同。两棵树差不多,把它们种在一起,封焙灌溉也差不多,但还是有的生长茂盛有的枯萎了,从而知道事情没有亲眼见,是不可以完全相信的。草茶之中最好的品种只有双井和顾渚,也不过各有几亩。双井在分宁县,地属子黄鲁直家。元丰年间,鲁直极力把茶推广到京城,家族的茶都交给他,但是一年也只不过一两斤罢了。顾渚在长兴县,就是所谓的吉祥寺,它的一半归现在侍郎刘希范家所有。两地所出产的茶叶一年也只有五六斤。近年来寺庙里的和尚一味贪多,多数没有工夫去采摘精品,所出茶叶比刘氏的相差太多了。我每年向刘氏要,但是每次超过半斤就不会好。虽然茶叶的味道均匀,但是它最重要的地方在嫩芽。摘取其刚开始像雀舌的萌芽,被称为枪。上面覆盖着叶子的被称为旗。旗并不贵重,只要取一枪一旗就可以了,太多就老了。这就是为什么很难得了。

  《归田录》载:腊茶出产于剑建,草茶兴起于两浙。两浙的品种之中,日注是第一位。自景祐年间以后,洪州双井的白芽变得兴盛起来,近几年制作的更加精良,放在红纱里面,也不过一二两,用普通的茶叶十几斤养着,以避免湿热的气息。它的品质远远在日注之上,因此是草茶之中最好的。

  《云麓漫钞》载:浙江西湖出产的茶叶最好,江南常州的要差一点。湖州茶出自长兴顾渚山,常州茶出自义兴君山悬脚岭北岸下的一些地方。

  《蔡宽夫诗话》载:“玉川子《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有‘手阅月团三百片’和‘天子须尝阳羡茶’的句子。这里说明孟所寄的就是阳羡茶了。”“杨文公《谈苑》:‘蜡茶出产于建州,陆羽的《茶经》还不清楚,只是说福建等州具体不详,有时得到这种茶,味道很好。江左近日才有叫蜡面的茶。’丁谓在《北苑茶录》中说:‘开始的时候,并没有人知道。’问到三馆检讨杜镐,也说在江左那天,才开始记录有研膏茶。欧阳公《归田录》也说‘出自福建’,也不说起源于哪里。唐氏等人诸家说法中,往往有蜡面茶的说法,那就说明是从唐代开始有的。”

  《事物记原》载:江左的李氏,让人取来茶乳制作成片,叫京铤、的乳和骨子等,那么说京铤的品种,就是从南唐开始的。《苑录》说:“的乳以下的品种,是用下等的品种掺杂着提炼买卖的,只有到京师去的,才是正宗的没有掺杂,铤的名字应该就是这样来的。”有人说,从开宝以来,才有这种茶叶。据当时有见识的人说,金陵是僭越之国,只能称为都下,而尊朝廷为京师。今天忽然有这个名字,难道是它将归京师吗?

  罗廪在《茶解》中说:唐代出产茶叶的地方,仅仅就像季疵所说的那样。而现在的虎丘、罗岕、天池、顾渚、松萝、龙井、雁荡、武夷、灵川、大盘、日铸、朱溪等名茶,没有一个没有记录的。现在才发现灵草到处都存在,只是培植得不当,有的是疏忽于采摘制造。

  《潜确类书·茶谱》载:袁州的界桥茶,名声赫赫,不像湖州的研膏、紫笋,烹煮之后有绿色的细脚垂下。另外婺州的举岩茶,每一片都方正细小,所以虽然产量很少,味道却极其甘甜芳香,煎煮之后就像碧玉之乳。

  《农政全书》载:玉垒关外的宝唐山,有长在悬崖上的茶树,枝芽长到三寸到五寸,才有一两片叶子。涪州出产三种茶叶:最好的是宾化,其次是白马,最差的是涪陵。

  《煮泉小品》载:茶叶从浙江往北都比较好。只有闽广往南,不但不能随便喝水,而且茶也应当慎用。以前鸿渐没有详细地说明岭南等茶,只是说“有时会得到,味道很好”。我看见那些地方多有瘴疠之气,水草沾染上了这样的气息,北方人吃了,很容易导致疾病,所以说应该慎用。

  《茶谱通考》载:岳阳的含膏冷,剑南的绿昌明,蕲门的团黄,蜀川的雀舌,巴东的真香,夷陵的压砖,龙安的骑火。

  《江南通志》载:苏州府吴县西山出产茶叶,在谷雨之前采摘用火烘干。特别精细的,拿到市场上去卖,会被争先抢购价格很高,因为在谷雨前的才算贵重。

  《吴郡虎丘志》载:虎丘茶叶,和尚的房前房后都种植了,闻名天下。在谷雨前采摘细芽,烘焙之后烹煮,颜色就像月下的白色一样,味道就像豆花一样香。近来因为公事需要找一些茶赠给远方的朋友,山上的和尚给了1斤茶叶,花费了很多钱财。是因为苦于派送,茶树得不到修整,甚至砍伐了取茶,所以越来越少甚至没有了。

  米襄阳在《志林》中说:苏州的穹隆山下有一座海云庵,庵中有两棵茶树,这两棵树是生长在一起的,已经超过200多年了。

  《姑苏志》载:虎丘寺的西面出产茶叶,朱安雅说:“现在二山门偏西的地方,原来的名字叫作茶岭。”

  陈眉公在《太平清话》中说:洞庭往西的尽头,有种叫仙人的茶,其实是树上的苔藓,有四个白发老人将它采摘下来作为茶叶。

  《图经续记》中说:洞庭小青山里面出产茶叶,唐宋时期作为供品进贡。因为下面有水月寺,所以叫作水月茶。

  《古今名山记》中说:支硎山的茶坞里面种许多茶叶。

  《随见录》载:洞庭山里有茶叶,细小的就像岕茶末,味道甘甜芳香,俗名叫作“吓杀人”。产于碧螺峰的更好,名叫碧螺春。

  《松江府志》载:佘山在府城的北面,以前有姓佘的人在这里修道,由此得名。山里出产的茶叶和竹笋都很好,有兰花的香味。所以陈眉公说:“余乡的佘山茶与虎丘茶叶不相上下。”

  《常州府志》载:武进县章山的山脚有茶巢岭,唐代的陆龟蒙曾经在这里种茶。

  《天下名胜志》记载:“南岳古时叫阳羡山,就是君山的北麓。孙皓封国后,于是就把这座山称为岳,名字就是这样得来的。唐代时期产茶充当贡品,所说的就是南岳的贡茶。”“常州宜兴县的东南有茶山。唐朝时候的人们采茶入贡,所以又叫作唐贡山,在县城东南35里的地方,那里都是山。”

  《武进县志》记载:茶山路在广化门外10里以内,大墩和小墩连起来簇拥在一起,形成山的形状。唐代的湖、常两地的太守,到阳羡制造茶叶来进贡,就从这里往返,由此而得名。

  《檀几丛书》记载:“茗山在宜兴县西南50里的永丰乡,皇甫冉曾经作有《送羽南山采茶》诗,可见唐朝时期的贡茶就在茗山出产。”“唐代李栖筠任常州太守的时候,山里的和尚进献阳羡茶。陆羽品尝后认为它的香味无与伦比,可以拿来进贡给皇上。于是就在洞灵观里建造了一个茶舍,每年制造上万两进贡。后来韦夏卿迁徙无锡县的罨画溪上,住在距离水流分支的地方只有一里左右。许有谷的诗中‘陆羽名荒旧茶舍,却教阳羡置邮忙’,说的就是这个。”“义兴的南岳寺,唐朝天宝年间有白蛇衔的茶子落在寺庙的前面,寺里的和尚把它种植在庵旁,由此滋生蔓长,茶味极好,名叫蛇种。当地的人很重视它,每年争先恐后食用赠送,官府不断索要去作为贡品。直到现在开始采茶,清明那一天,县令亲自到卓锡泉水亭去躬请白蛇,典礼十分隆重。后来索取太多,山里的农民深受其苦,所以袁高有‘阴岭茶未吐,使者牒以频’的句子。郭三益诗中说:‘官符星火催春焙,却使山僧怨白蛇。’卢仝《茶歌》:‘安知百万亿苍生,命坠颠崖受辛苦。’可见贡茶连累茶民,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清·黄慎《湖亭秋兴图》

  《洞山茶系》记载:“罗岕,在宜兴的南面大约八九十里的地方。浙江与直隶分界,只有一座山冈,山冈的南面就是长兴山。两座山之间空旷的地方,别人叫作岕云。踏在这片土地上,才知道古人造的字很有深意。今天的“岕”字,注说是山名。有88处前面横着特大的山涧,泉水特别清澈,滋润茶树的根部,使山上的土地很肥沃,所以说洞山茶是所有茶中最好的。从氿溯的西面逆流而上,经过茗岭,地势特别险恶。(在县城西南80里的地方。)从氿溯的东面湖水分叉的地方进入,经过瀍岭,稍平坦,才能够通过车辆。”“所出产的茶叶,总共有4个品种:第一个品种,是老庙后。庙里祭祀的是山上的土地神明,瑞草丛生,所以这里的茶都很好。总共也不过两三亩的面积,苕溪的姚像先和女婿两个人共同拥有。茶树都是古树,每年出产的不超过20斤,颜色淡黄而不绿,叶子的筋脉淡白而且很厚,制成了梗很少。放入开水里面颜色柔白就像玉露一样,味道很甘甜,芳香藏在味道中,特别深远,越喝越能够品出味来,让人如痴如醉。第二个品种,新庙后、棋盘顶、纱帽顶、毛巾条、姚八房以及吴江周氏那里,出产的茶叶也不是很多。幽香白色,味道冷峻,与老庙的没有太大的区别,喝了之后觉得它不太好感觉味道。这些都是洞顶岕。总之岕品种的茶叶到了这种程度,清如孤竹一样,柔和的就像是站在柳树的下面,都一起成了圣洁的东西。现在的人认为颜色很深香气很浓郁的是岕茶,只是听来觉得它很相似罢了。第三个品种,庙后的涨沙、大袁头、姚洞、罗洞、王洞、范洞、白石。第四个品种,下涨沙、梧桐洞、余洞、石场、丫头岕、留青岕、黄龙、岩灶、龙池,这些都是平洞本岕。外山的长潮、青口、渻庄、顾渚、茅山岕,都不能称为好的品种。”

  阳羡茶园

  《岕茶汇钞》记载:洞山茶中比较差的,香味清新叶子很嫩,放在水里面香味就消散了。棋盘顶、纱帽顶、雄鹅头、茗岭,都是出产茶叶的地方。这些地方有老柯、嫩柯,只有老庙后没有这两种,梗叶茂密,放在水里面香气不会往外面流散,称为上品。

  《镇江府志》记载:润州的茶叶,以傲山的最好。

  《寰宇记》中说:扬州江都县蜀冈有茶园,茶叶甘甜就像是蒙顶出产的。蒙顶在蜀地,所以用蒙来命名山。上面有时会堂、春贡亭,都是制造茶叶的地方,现在已经荒废了,见毛文锡《茶谱》。

  《宋史·食货志》记载:散茶出自淮南,在龙溪有雨前、雨后之分。

  《安庆府志》记载:六邑都出产茶叶,以桐地的龙山、潜地的闵山为最好的。莳茶源在现在的潜山县。香茗山在太湖县。大小茗山在望江县。

  《随见录》记载:宿松县出产茶叶,经过品尝后发现有好的品种,但是制造的时候方法不对。如果是别的地方,分出它们的等级,让内行的能手来制作,品味不在六安之下。

  《徽州志》记载:茶叶是松萝出产的,而松萝茶却很少,其有名的只有胜金、嫩桑、仙芝、来泉、先春、运合、华英这些品种,另外还有不知道具体名字的被统称为片茶8种。近年来的茶叶,好的有雀舌、莲心、金芽;稍微差一点的有芽下白、走林、罗公;再差一点的是开园、软枝、大方。名称虽然很多,但是都是松萝的品种。

  吴从先《茗说》中记载:当地生产的松萝子,颜色就像是梨花一样,香味就像是豆蕊,喝起来就像是在吃雪。品种越好颜色就越白,如果被搁置一个晚上还没有茶痕的,那就是很好的品种了。秋露白片子更加的清新可人,但是香味浓得熏人,很难长期储存,不是富裕的人家是没有办法贮藏的。真正像这样好的东西,如果混杂有其他地方产的茶叶一片,颜色就会变坏,简直不能看了。然而出产松萝的地方有限,产量很少,而四面八方的人都来求索,怎么能够不掺杂其他的品种呢?

  明·陈洪绶《烹茶图》

  《黄山志》载:莲花庵的附近,在石头的缝隙里面种植茶叶,多半清香冷韵,喝起来香气醉人。

  《昭代丛书》载:张潮说:“我的家乡天都出产抹山茶,茶树生长在石头之间,不是人力所能栽培的。味道香甜清淡,可以称得上是极品,采摘起来很困难,不容易多得。”

  《随见录》载:近来据说紫霞山的松萝茶最好,还有南源、北源这些有名的品种。它们之中真正的松萝实在是不容易得到。黄山的顶峰有云雾茶,别有风味,比松萝更好。

  《通志》载:宁国府所治理的宣、泾、宁、旌、太等县,各个山上都出产松萝茶叶。

  《名胜志》载:宁国县的鸦山在文脊山的北面,出产茶叶来充当贡品。《茶经》中说“味道跟蕲州的一样”。宋代的梅询有“茶煮鸦山雪满瓯”的句子,现在不可能再得到了。

  《农政全书》载:宣城县的丫山,形状就像是横铺着的小方饼一样,那里出产茶叶。山的东面早上就被太阳照射,名叫阳坡,那里的茶叶最好。太守将它推荐给别人,京城的人士为它题词说“丫山阳坡横文茶”,又叫“瑞草魁”。

  明·文徵明《真赏斋图》

  《华夷花木考》载:宛陵茗池出产的茶叶,根部很丰硕,生长在背阴的山谷,春夏交替的时候,才萌发出新芽。茎和枝条虽然很长,但是叶子并不展开,带点紫绿色。天圣初年,郡县太守李虚己和太史梅询曾经尝试过,认为建溪、顾渚都比不上它。

  《随见录》载:宣城有绿雪芽,也属于松萝一种。还有翠屏等各种名茶。其中泾川的涂茶,茶芽很细、颜色很白、味道很香,这都是上供的品种。

  《通志》记载:池州府所治理的青阳、石埭、建德,都出产茶叶。贵池也生产茶叶,九华山的闵公墓茶,来自四面八方的人都称赞它。

  《梅花茶具图》

  《九华山志》记载:金地茶,是西域的和尚金地藏种植的,今天人们传说的枝梗里面是空的就是它。大概是因为生长在烟霞云雾之中,气候温暖湿润,所以与地上的不一样,味道自然就不同了。

  《通志》记载:“庐州府管辖的六安、霍山,都出产好的茶叶,其中最著名的只有白茅贡尖,就是所说的茶芽。每年茶芽出来的时候,知州拟好奏章进献。”“六安州的小岘山出产茶叶,名叫小岘春,是六安中最好的品种。霍山的梅花片,在黄梅季节采摘制造,颜色和香味都具备了,只是味道稍微有点淡。还有银针、丁香、松萝等著名的品种。”

  《紫桃轩杂缀》记载:我生平最喜欢六安茶,恰好有一个学生在那里做中守,就写信过去想求取几两,竟然得不到,太绝人意了。

  陈眉公在《笔记》中说:“云桑茶出自琅琊山,茶叶就像桑叶那样小,山里的和尚烘干储藏,味道非常清爽。”“广德州建平县雅山出产茶叶,色香味都很好。”

  《浙江通志》载:“杭州的钱塘、富阳以及余杭、径山等山都出产茶叶。”“《天中记》:‘杭州宝云山出产名叫宝云的茶叶。下天竺香林洞里出产名叫香林的茶叶。上天竺白云峰出产名叫白云的茶叶。’”“田子艺说:‘龙泓现在称为龙井,因为它很深的缘故。《郡志》说里面有龙居住,其实没有。其实武林的山,都是发源于天目,古人认为它有龙飞凤舞的气势,所以西湖的山用龙来命名的很多,不是真的有龙居住在里面。如果有龙的话,那泉水就不能喝了。井上的房子,应该拆去,洗花的池子更应当清理。’”

  《湖壖杂记》中说:龙井出产的茶叶,发出豆花一样的香味,与香林、宝云、石人坞、垂云亭都不相同。在谷雨之前采摘的更好,喝的时候觉得味道很淡,好像没有味道一样,饮用之后,有一种很调和的气息,在牙齿和两颊之间游走,这种好像没有味道的味道,才是最好的味道。有益人的身心健康,所以能够治疗疾病。它贵重得就像珍珠一样,很难得到。

  《坡仙食饮录》载:宝严院垂云亭也出产茶叶,和尚高兴地用垂云茶赠送,坡回送给他大龙团。

  陶榖在《清异录》中说:开宝年间,窦仪把新茶赠送给我,味道特别好,盒子的上面标有“龙陂山子茶”。龙陂是顾渚山外的地方。

  《吴兴掌故》载:“顾渚的两旁有大小官山,都是茶园。明月峡在顾渚的旁边,陡峭的山峰耸立,宏大的涧水从中间流过,石头杂乱无章,茶叶就生长在这里面,所以更好了。张文规诗中所说的‘明月峡中茶始生’,说的就是这个。”“顾渚山,传说吴王夫差当年在这里,瞭望着平原可以为城池,才这样命名的。唐朝的时候,它的旁边大小官山都是茶园,制造茶叶来充当贡品,所以它的下面有贡茶院。”

  《蔡宽夫诗话》中说:湖州的紫笋茶出产于顾渚,在常、湖两郡之间,因为萌芽是紫色而且很像笋子,因此而得名。每年进贡,要在清明的时候进到,皇上先祭奠祖宗,然后再赏赐最亲近的臣子。

  冯可宾在《岕茶笺》中说:环绕着长兴境内,出产茶叶的地方被称为罗嶰、白岩、乌瞻、青东、顾渚、涤浦,没有办法全部列举出来,只有罗嶰最好。嶰境方圆十里的地方,也被称为嶰地,也没有办法全部列举出来。嶰又叫作岕,意思是指两山之间的。罗隐在这里隐居,所以将它命名为罗嶰,在小秦王庙的后面,被称为庙后罗岕。洞山的岕茶,南面向着阳光,早上迎接初升的太阳,晚上沐浴在夕阳的余晖之下,接受了雨雾的精华,所以味道很特别。

  《名胜志》记载:茗山在萧山县西面约3里的地方,因为山里面出产很好的茶叶所以叫茗山。另外上虞县的后山,茶叶也非常的好。

  《方舆胜览》记载:会稽山有日铸岭,岭下有寺庙,名叫资寿。山的北面称为油车,早晚都有太阳,那里产的茶,特别的好。欧阳文忠公说:“两浙茶草,日铸第一。”

  《紫桃轩杂缀》记载:普陀山的老和尚送给我一包小白岩茶,叶子上面有白色的茸毛,泡的时候没有颜色,慢慢品味就会觉得凉透了心肺。和尚说:“这种茶叶本山每年只出产五六斤,专供大学士用,能够喝到的和尚很少。”

  《普陀山志》记载:茶叶属白华岩顶的为上品。

  《天台记》中说:丹丘出产大的茶叶,服用之后能够生出羽翼。

  此图表现了中国古代货郎们为了在竞争中获胜,而进行斗茶的表演。

  桑庄《茹芝续谱》:天台山的茶叶有3个品种:就是紫凝、魏岭、小溪。现在每个地方并没有出产,而当地人所用的,大多数来自西坑、东阳、黄坑等地方。石桥等山,近来也种植茶叶,味道甘甜清香,不比其他的地方差,因为出自名山雾中,汁液多而厚实。但是山中的寒气很重,萌发的也很晚,加上制造的方法不恰当,因此不能取胜。又因为所出产不多,只能供给山上的居民使用。

  《天台山志》记载:葛仙翁的茶园在华顶峰上。

  《群芳谱》记载:安吉州的茶叶也叫紫笋。

  《通志》记载:茶山在金华府兰溪县。

  《广舆记》中说:鸠坑茶出产于严州府淳安县。方山茶出产于衢州府的龙游县。

  劳大与在《瓯江逸志》中说:浙江的东面多出产茶叶,雁荡山可以称为第一。在每年谷雨3天前,采摘茶芽来进贡。一枪两旗而且有白色的毛的,名叫明茶;谷雨当天采摘的,被称为雨茶。另外还有一种紫茶,颜色红紫,味道很好,香气很清新,所以又叫作玄茶,它的味道比天池茶稍淡一点。因为又难种且收得少,当地的人很讨厌别人来求索,茶园里种得少,即使有一点也被熟人拿去了。按照卢仝《茶经》里面说的:“温州没有好的茶,天台的瀑布水、温州的水,水味很淡,只有雁荡山的水最好。”这种茶也是一等的,可以除腥腻、除烦恼、去昏散、消除积食。用锡瓶来储存的,味道清香,不用锡瓶储存的,颜色不好看但滋味很好,跟阳羡山的茶没什么区别。在接近夏天的时候采摘,不适合过早,炒的时候应该熟而不应该生,像这样的方法制作的茶可以储存两三年。越是好的茶叶越是能够消化食物和解酒,这是最好的。

  王草堂在《茶说》中说:温州的中峚和漈上的茶叶都很出名,品性不冷也不热。

  屠粹忠《三才藻异》记载:举岩,就是婺茶,每一片都很方正细小,煎煮出来就像碧乳一样。

  《江西通志》记载:“茶山在广信府的城北,陆羽曾经在那里居住。”“洪州西山的白露鹤岭,号称绝品,以紫清香城的为最好。还有双井茶芽,就是欧阳修所说的‘石上生茶如凤爪’。还有像豆苗一样的罗汉茶,因为是灵观尊者从西山带到这里来的,所以才如此命名。”

  《南昌府志》记载:新建县鹅冈西面有鹤岭,物品鲜美,草木秀丽,所出产的名茶跟其他地方的不一样。

  《通志》记载:“瑞州府出产的茶芽,廖暹在《十咏》中把它称为雀舌香焙。其他像临江、南安等府都出产茶叶,庐山也出产茶叶。”“袁州府界桥出产茶叶,现在被称为仰山、稠平、木平的很好,稠平的最好。”“赣州府宁都县出产林岕,是一个姓林的人用长指甲炒的,采摘和制作的方法很恰当,香味也很特别,所以才得到了这个名称。”

  《卖茶图》

  《名胜志》记载:茶山寺在上饶县城北3里的地方,按照《图经》的记载,就是广教寺。里面有几亩茶园,陆羽泉一眼。陆羽喜欢喝茶,居住的四周都种植着茶叶,用泉水来煮,于是后来的人就把广教寺称为茶山寺。宋代有被称为茶山居士的曾吉甫,名几,因为他的哥哥得罪了秦桧,所以建造了祠堂在这里居住,7年以来,闭门不问其他的事情。

  浮梁茶山

  《丹霞洞天志》记载:建昌府的麻姑山出产茶叶,只有山里的茶叶是上品,家园种植的差一点。

  《饶州府志》记载:浮梁县阳府山,冬天没有积雪,所有的物体都提前成熟,而且茶叶尤其特殊。金君卿的诗中说:“闻雷已荐鸡鸣笋,未雨先尝雀舌茶。”就是因为这个地方很暖和的缘故。

  《通志》记载:“南康府出产的匡茶,味道清香可爱,茶叶的品质是最好的。”“九江府彭泽县九都山出产的茶叶,它的味道跟六安的茶有点相似。”

  《方舆记》中说:德化茶出自九江府。还有崇义县多出产茶叶。

  《吉安府志》记载:龙泉县匡山出产苦斋,章溢居住在这里,四面都是峭壁,下面有很多白云,上面多刮北风,所有植物的味道都是苦的。野蜜蜂在里面筑巢,采花蕊酿蜜,味道也很苦。那里的茶叶比一般的都要苦。

  《群芳谱》记载:太和山骞林茶,第一次泡的时候味道特别苦涩,泡了三四回之后,就觉得特别清香,人们都认为它是茶宝。

  《福建通志》记载:福州、泉州、建宁、延平、兴化、汀州、邵武等地方,都生产茶叶。

  《合璧事类》中说:福州出产大片的方山茶叶,如紫笋,叶片非常大而且特别硬。需要浸在开水里面,才可以碾细。它能够治疗头痛,很多江东的老人都服用它。

  《天下名山记》中说:“鼓山的半岩茶,颜色和风味,都称得上闽中第一。不比虎丘、龙井差。雨前的每一两仅值十钱,价钱十分便宜。又有说以前的朝代每年进贡,到杨文敏的时候,才开始奏请废除这种规矩。然而近来官府索取,扰民的程度比进贡更加厉害。”“柏岩,是福州出产的茶叶。岩就是柏梁台。”

  《兴化府志》记载:仙游县所出产的郑宅茶,真正的没有多少,大都掺杂着赝品,虽然很香但是味道却很淡。

  陈懋仁在《泉南杂志》中说:清源的山茶,颜色青翠味道芳馨,比天池要好。南安县的英山茶,其中最好的能够比得上虎丘,可惜所出产的没有清源的多。福建那里的气候温暖,桃李冬天就能够开花,所以茶叶比吴地的茶叶要早。

  《延平府志》记载:棕毛茶出产于南平县,半山上生长的最好。

  《建宁府志》记载:北苑在郡城的东面,建州贡茶开始叫北苑龙团,而武夷石乳并不出名。到元朝的时候,在武夷扩大了生产规模,于是才能和北苑齐名。现在的人只知道有武夷,而不知道有北苑。吴越那里的人很不重视闽茶,而特别羡慕北苑的名声,却不知道北苑其实就是闽茶。

  宋朝无名氏《北苑别录》记载:“建安东面30里的地方,有一座凤凰山,它的下面就是北苑,旁边有许多烘焙的地方,土壤肥沃,种茶是最好的。太平兴国年间,开始烘焙是为了制造贡品,每年做成龙凤的模样,用圆形的竹筐装着,看起来很珍贵。庆历年间,漕台也很重视此事,品种数量逐渐增加,制造的也更加精致。现在北苑的上等茶叶,是天下最好的,不是普通人可以得到的。当春天到来的时候,很多人一起出动,一时之间,很是壮观。所以建人说到建安而不到北苑,跟没有到是一样的。我因为处理事务,所以研究它的前后始末,现在摘录它的大概,把它编纂成十几种,题目叫作《北苑别录》。”“御园:九窠十二陇,麦窠,壤园,龙游窠,小苦竹,苦竹里,鸡薮窠,苦竹,苦竹源,鼯鼠窠,教练陇,凤凰山,大小焊,横坑,猿游陇,张坑,带园,焙东,中历,东际,西际,官平,石碎窠,上下官坑,虎膝窠,楼陇,蕉窠,新园,天楼基,院坑,曾坑,黄际,马安山,林园,和尚园,黄淡窠,吴彦山,罗汉山,水桑窠,铜场,师如园,灵滋,苑马园,高畲,大窠头,小山。共有46处,方圆30多里,从官平往上的是内园,官坑往下的是外园。当春天的灵芽开始萌发的时候,官焙比茶农要早十几天烘焙,如九窠十二陇、龙游窠、小苦竹、张坑、西际,又在楚园的前面。”

  《东溪试茶录》记载:“以前记载建安郡的官焙总共有38处。”“丁氏旧录中说:官府和私人烘焙的总共有1336处。但是只记载着32种官焙。东山的烘焙有14处:一是北苑龙焙,二是乳橘内焙,三是乳橘外焙,四是重院,五是壑岭,六是渭源,七是范源,八是苏口,九是东宫,十是石坑,十一是建溪,十二是香口,十三是火梨,十四是开山。南溪烘焙的地方总共有12处:下瞿,濛州东,汾东,南溪,斯源,小香,际会,谢坑,沙龙,南香,中瞿,黄熟。西溪的烘焙有4个地方:慈善西,慈善东,慈惠,船坑。北山烘焙有两个:慈善东,丰乐。另外有曾坑、石坑、壑源、叶源、佛岭、沙溪等地。只有壑源的茶叶,特别甘香。”茶叶的名字有7个:“一是白茶,民间很重视,是近几年出产的,园焙有时有。产地不能够根据山川的远近,萌发不能根据社火先后。茶叶就像纸一样,民间认为茶叶很吉祥,所以通过斗茶得出其中的第一名。其次是柑叶茶,树高一丈多,直径七八寸,叶子厚且圆,就像柑橘的叶子,发出的芽就是肥乳,长二寸多,是茶叶之中上好的品种。三是早茶,也跟柑橘叶很相似,经常在早春的时候萌发,民间采制这种茶来试焙。四是细叶茶,叶子比柑橘叶细薄,树高的有五六尺,茶芽短而不肥厚,现在生长在沙溪山里面,因为土地贫瘠所以不茂盛。五是稽茶,叶子细小且厚密,茶芽出来的比较晚而且呈青黄色。六是晚茶,属于稽茶一类,发芽比其他的茶叶都要晚,生长在社火以后。七是丛茶,也叫丛生茶,树高不过几尺,一年能够发出四次新芽,贫民拿它来卖钱。”

  《品茶要录》记载:壑源、沙溪,两个地方背靠背,中间隔着一道山岭,相距没有几里路,然而出产的茶叶差别却很大。有人费力气移植壑源的茶树,也被沙溪的水土所同化。所以难怪说茶为草木,必须先要得到土地的优势而后才能显得不一样。难道不是水络地脉偏偏钟情于壑源吗?而御焙占据了这样的大冈巍陇,神物伏护,难道不是得到了庇护吗?不然它怎能甘芳美味甲天下呢。春雷一响,竹笼才开始挑出去,而要购买的人已经拿着扁担到了门口,有的人预先留下一点定金,或者茶叶刚刚挑回来就争着报价。所以壑源的茶,常常供不应求。其中有狡猾的园民,暗地里拿沙溪的茶叶夹杂在里面一起制作。听说壑源茶的名声,外表看起来又差不多,却弄不清真假的人是有的。如果壑源茶叶售价是十,那么沙溪茶叶售价就是五,它们的价值基本上是这样。然而沙溪的园民,也争着牟利,有的在里面掺杂上松黄,来装饰它的表面。凡是肉理很薄、很轻而且颜色很黄的,试的时候颜色鲜白,不能长久浮在上面,香味很淡而且保持的时间不长的,就是沙溪茶。凡是肉理厚实、质地坚硬而且带着紫色的,试的时候在茶杯上漂浮的时间很长,香味纯正而且持续时间很长,就是壑源的茶。

  紫笋茶

  《潜确类书》记载:历代的贡茶都认为建宁的最好,名称有龙团、凤团、石乳、的乳、绿昌明、头骨、次骨、末骨、鹿骨、山挺等,而密云龙最好,都是把茶碾碎做成饼。到我朝的时候才开始用芽茶,名为探春、先春、次春、紫笋,而龙凤团都已经没有了。

  《名胜志》记载:北苑的茶园从属于瓯宁县。从前的《经》中说:“伪闽龙启中的人张晖,用自己居住的北苑的茶叶来进献给官府,它才开始有名。”

  《三才藻异》记载:“石岩白,是出产于建安能仁寺里面的茶,生长在石缝之间。”“建宁府所管辖的浦城县江郎山出产的茶叶,叫作江郎茶。”

  《武夷山志》记载:“从前的朝代不注重福建的茶叶,即使有作为贡品的也只是宫里面清洗茶杯用。贡使分类标价,付给到京师出售茶的人。偶尔直接采办,都是剑津廖那些地方所出产的,并不要武夷的。道士每年买山下的茶叶,再到山上去卖,人们也不能够分辨出来。”“茶洞在接笋峰的旁边,洞门相当狭窄,里面很空旷,四周都是悬崖峭壁。当地人种植茶,认为那个地方长得最好。”“崇安殷令让黄山的和尚用松萝的方法来制作建茶,可以跟松萝茶相提并论,人们都觉得它很珍贵,所以当时有‘武夷松萝’这样的称呼。”

  王梓在《茶说》中记载:武夷山的周围方圆120里,都可以种植茶叶。别的地方出产的茶,多半是寒性的,而只有这里是暖性的。它们的品种有两个:山上的是岩茶,是最好的;长在地上的是洲茶,略微差一点。香味浊清不一样,泡的时候岩茶水的颜色是白色的,而洲茶的水却是红色的,这就是不同之处。雨前的是初春,往后是二春,再往后就是三春,还有秋天采摘的,是秋露白,最为馨香。必须要种植、采摘、烘焙得都很到位,则香气和味道才能两绝。然而武夷本来就是石山,山峦之上土很少,所以产量很低。如果是洲茶,到处都是,就是邻近的县城也都有栽种,把它运到山里面的乡村、集市上去卖,用来顶替武夷茶。更有安溪所出产的茶,特别不好。假如品尝它的味道不是很浓重的,都是用假来乱真的。至于莲子心、白毫这些洲茶,有的用木兰花熏成来欺骗敲诈别人,那跟岩茶的味道就相差的很远了。

  张大复《梅花笔谈》:《经》中说:“岭南茶出产于福州、建州。”如今武夷所出产的茶,味道很好,这是因为这些山峰很挺拔。就像陆羽所说的“上好的茶生长在烂石中”。

  《草堂杂录》记载:武夷山有3种茶,味苦酸甜,是很特别的一种,喝了之后味道果然是多次变化,相传能够解酒还能消除腹胀。但是采制的很少,出售的人也很少。

  明·陈洪绶《停琴品茗图》

  《随见录》记载:武夷茶,在山上生长的是岩茶,水边生长的是洲茶。岩茶比较好,而洲茶比它差。岩茶,北山上生长的要好一点,而南山上生长的要差一点。南北两座山,又根据所出产的茶叶的名字来命名。其中最好的茶,被叫作功夫茶。比功夫茶还好的,还有小种,则用树的名字来命名。每一棵树不过盛产几两,不能够多得。洲茶的品种,有莲子心、白毫、紫毫、龙须、凤尾、花香、兰香、清香、奥香、选芽、漳芽等品种。

  《广舆记》中说:“泰宁茶出自邵武府。”“福宁州大姥山出产茶叶,称为绿雪芽。”

  《湖广通志》中说:武昌的茶叶,通山的比较好,崇阳蒲圻出产的稍差一点。

  《广舆记》中说:崇阳县龙泉山,方圆200里地。山中有洞,好事的人拿着火把进去,走进去几十步远,里面平坦的就像卧室一样,可以容纳上千人,石渠流出的泉水很清澈,乡里的人都把它叫作鲁溪。岩上出产的茶叶,很是甘甜味美。

  《天下名胜志》记载:湖广江夏县的洪山,以前叫东山,《茶谱》中说:“鄂州东山生产的茶叶,黑的就像韭菜一样,吃了之后头痛。”

  《武昌郡志》记载:茗山距蒲圻县北15里远的地方,出产茶叶。另外大冶县内也有茗山。

  《荆州土地记》中说:武陵7个县都出产茶叶,质量都好。

  《岳阳风土记》中说:湖周围的山从前都出产茶叶,叫作湖茶。李肇所说的“岳州湖之含膏”就是这个。唐朝的人非常重视,多次把它记录到了书上。现在的人不太种植,只有白鹤僧园里面还有上千棵。这里的土地跟北苑的很接近,所出产的茶叶每年也不超过一二十斤,当地的人把它称为白鹤茶,味道特别甘香,不是别的地方的茶叶可以相比的。茶园土地的颜色也很相似,只是当地的人不多种植而已。

  《通志》记载:“长沙陵州茶,因为地在茶山阴面,所以得名。从前炎帝被埋葬在茶山之野。茶山就是云阳山,因为山谷间多出产茶叶所以得名。”“长沙府出产的茶叶,名叫安化茶。辰州茶出自溆浦。郴州也出产茶叶。”

  《类林新咏》中说:长沙的石楠叶,摘取它的芽做成茶,名叫栾茶,可以治疗头风。湖南人在4月4日的时候摘取杨桐草,捣出它的汁和米拌在一起蒸熟,就像是蒸烂了的米糕,喝这种茶,就可以治愈头风。

  《合璧事类》载:“谭郡里面有渠江,渠江出产茶叶,而且毒蛇猛兽很多,乡下人每年采摘的不过十五六斤,它的颜色就像铁一样,但是味道芳香异常,烹煮之后没有梗。”“湘潭的茶叶,味道有点像普洱茶,当地的人把它称为芙蓉茶。”

  《茶事拾遗》载:谭州有铁色茶,夷陵有压砖茶。

  《通志》载:靖州出产茶油,蕲水有茶山,生产茶叶。

  《河南通志》载:罗山茶,产于河南汝宁府信阳州。

  《桐柏山志》载:瀑布山,还叫紫凝山,出产大叶茶。

  《山东通志》记载:兖州府费县蒙山顶上,有花像茶叶一样,当地的人摘取并制造,味道清香跟其他的茶叶不同,这是贡茶中的异品。

  《舆志》记载:蒙山又叫东山,上面的白云岩出产茶叶,也称为蒙顶。(王草堂说:只是石头上的苔藓而已,并不是茶叶。)

  《广东通志》记载:“广州韶州南雄、肇庆各府以及罗定州,都出产茶叶。西樵山距郡城西面120里的地方,有72座山峰,唐朝末年的诗人曹松,将顾渚茶树移植到了这里,这里的人从此就以种植茶叶为生。”“韶州府曲江县曹溪茶,每年可以采摘三四次,它的味道特别清香甘甜。”“潮州的大埔县、肇庆的恩平县,都有茶山。德庆州有茶山,钦州灵山县同样有茶山。”

  吴陈琰在《旷园杂志》中说:端州白云山上的云很独特,当地人故意把茶叶种植在峭壁上,每年不过得到一担多一点,可以值上百金。

  王草堂在《杂录》中说:粤东珠江的南面产茶,又叫河南茶。潮阳有凤山茶,乐昌有毛茶,长乐有石茗茶,琼州有灵茶、乌药茶等。

  宋·刘松年《斗茶图》

  《岭南杂记》中说:“广南出产苦橙茶,俗称为苦丁,并不是茶叶。这种茶叶很大就像手掌一样,放一片在壶里面,味道特别苦涩,放少点反而有甜味,含着能治疗咽喉病痛,效果就和山豆根一样。”“化州有琉璃茶,出自琉璃庵。数量不多,香气跟峒岕很类似。和尚拿它来招待客人,还不足一两。”“罗浮有一种茶,生长在山顶的石头上,剥开之后就像是蒙山的石茶,香味比广岕的好,数量很少。”

  《南越志》载:龙川县出产皋卢,味道非常苦涩,南海称为过卢。

  苦丁茶

  《陕西通志》载:汉中府兴安州等地方出产茶叶,如金州、石泉、汉阴、平利、西乡等县都有茶园,别的地方没有。

  《四川通志》载:“四川生产茶叶的州县有29处,成都府的资阳、安县、灌县、石泉、崇庆等;重庆府的南川、黔江、丰都、武隆、彭水等;夔州府的建始、开县等,还有保宁府、遵义府、嘉定州、泸州、雅州、乌蒙等地方。”“东川茶有叫神泉、兽目的,邛州茶叫火井。”

  《华阳国志》载:涪陵没有蚕桑,只有出产茶叶、丹漆、蜜蜡。

  《华夷花木考》载:蒙顶茶吸收阳光多,所以很香。唐朝的李德裕到蜀地之后得到了蒙饼,把它放在汤瓶上面,移开的时候都化了,以此来检验蒙顶的真假。另外还有五花茶,茶片出自五种茶。

  毛文锡在《茶谱》中说:蜀州的晋原、洞口、横原、珠江、青城,有横芽、雀舌、鸟觜、麦颗,这些都是采摘茶的嫩芽制造的,以它们的形状命名。还有片甲、蝉翼的差别。所谓片甲,是早春发,叶子拥抱在一起像片甲一样。所谓蝉翼,是指它的叶子嫩薄得就像蝉翼一样,都是散茶当中最好的。

  《东斋记事》中说:蜀地雅州蒙顶出产的茶叶最好。它发芽得很晚,每年春夏交替开始出现,常常有云雾笼罩在树上,就像有神灵保护一样。

  《群芳谱》:峡州的茶有小江园、碧涧寮、明月房、茱萸寮等。

  陆平泉在《茶寮记事》中说:蜀雅州蒙顶山上出产的火前茶最好,是在禁火以前采摘的。后者被称为火后茶,有露芽、谷芽的叫法。

  《述异记》中说:巴东有真正的香茶,花的颜色白得就像蔷薇一样,煎服之后能够让人减少睡眠,增强记忆力。

  《广舆记》中说:峨眉山的茶叶,开始的时候味道是苦涩的而后来却有点甜。还有泸州的茶叶可以治疗风疾。还有一种乌茶是出产于天全六番讨使司所管辖的境内。

  王新城在《陇蜀余闻》中说:蒙山在名山县西面15里的地方,有5座山峰,最高的叫作上清峰。山顶一块大石有几间屋子大,有7棵茶树生长在石头下,没有缝隙,据说是甘露大师亲手栽种的。每当茶叶长了出来,智炬寺的和尚立即就报告有司去查看,记下它叶子的多少,采摘制造之后所得不过几钱罢了。明朝时期进贡给京师的也只有一钱多一点。围绕环石还有几十棵,被称为陪茶,供藩府诸司的官员所用。它的旁边有山泉,一直用石头压着,味道特别的精妙,比惠泉还好。

  《云南记》中说:名山县出产茶叶,有一座蒙山,连绵几十里路,在西南方向。按照《拾遗志》、《尚书》中所记载的“蔡蒙旅平”,指的就是蒙山,在雅州。只要是蜀地的茶叶都产自这里。

  《云南通志》记载:“茶山在元江府城西北的普洱境内。太华山在云南府的西面,所出产的茶叶颜色就像松萝一样,名叫太华茶。”“普洱茶出自于元江府普洱山,性质温和味道清香。儿茶出自永昌府,都制作成团状。另外感通茶是大理府点苍山感通寺出产的。”

  《续博物志》记载:威远州就是唐代南诏银生府的所在地,那里各山都出产茶叶,收获和采摘没有固定的时间,可以配上椒、姜烹煮饮用。

  《广舆记》中说:“云南广西府出产茶叶。另外湾甸州出产茶叶,它的境内孟通山所出产的茶,类似阳羡茶,在谷雨前采摘的最香。”“曲靖府出产的茶叶,茶子丛生,单叶,子可用来榨油。”

  许鹤沙在《滇行纪程》中说:云南中阳山所出产的茶叶,跟松萝很相像。

  《天中记》中说:容州黄家洞出产竹茶,它的叶子就像嫩竹一样,当地的人采摘回来当茶喝,味道很好。(广西容县,就是唐代的容州。)

  《贵州通志》记载:贵阳府出产茶叶,产自龙里东苗坡和阳宝山,因为当地人制作的方法不得当,所以味道不是很好。最近有采摘茶芽制造的,稍好一些。咸宁府的茶叶产自平远,长在岩石之间,如果制作的方法恰当的话,味道也很好。

  《地图综要》记载:贵州新添军民卫出产茶叶,平越军民卫也出产茶叶。

  《研北杂志》记载:交趾出产茶叶,如绿苔一样,味道辛烈,名叫登茶。北方人重译,把茶叫作钗。

  普洱小沱茶及其茶汤、叶底 彩图全解茶经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